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15 21:32:37瀏覽718|回應0|推薦0 | |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28片_台南同義宮_99/05/22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劉芳村講師詳細解說六祖壇經_第28片_性理心法班讀書會) (感謝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上次有講到五位百法,點傳師很有心把這個51心所法,那個心所法就是心數法,心數,六祖講說:「對境心數起」,五位百法是大乘法相宗所說的,把凡塵的萬法都歸納進入五位,就是色法、心法、心所法(即心數法)、不相應法、無為法;色法有十一個,就是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心法就是我們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共八個;心所法就是心所使用,我們心所使用總共有51個,有遍行、別境、11善法、6個根本煩惱、20個隨煩惱、4個不定法,總共有51個,20個隨煩惱又分成大、中、小,大有八個,中有兩個,小有十個;不定法有四個;不相應法,就是不跟心法相應、不跟色法相應、不跟心數法相應,它是獨立的,有24個;無為法有6個;可能各位沒有聽過,所以會比較生疏,假如我們稍微有研究性理心法,大部分都會把所有萬法都歸納在這個百法裡面,這個我們就了解一下,大部分我們心所使用的就是這51個心數法,它包含非常多,是我們心所使用。 後學在講之前想先講一個事,後學上次回去在車上聽前賢在討論,說我們在生活之中有觀念的問題,然後跟家裡的人整個都不合(就是所有家裡的人大概都想侵佔他的財產,那他都到法院去告自己的親人,親屬都告他,一個人告全家);後學在想縱然你能夠把所有的家產都佔據為自己擁有,那又怎麼樣,你又能夠活多久,一口氣不來你再怎麼多的財產也都是別人的,幹嘛要做那一種很愚蠢的事,在生活之中你告家裡的人,那家裡的人會用怎樣眼光來看你?是不是大家都很不和諧了,所以那樣的生活我們不追求,我們要了解,我們在凡塵有得吃、有得穿、可以遮風避雨這樣就好了,不用刻意去追求那一些財產,那個都是虛幻不實在,縱然真有,一直享受也才幾十年而已,何苦哀哉,划不來的。 所以後學就想到釋迦牟尼佛有講一個比喻,我們把一個盲人(就是眼睛看不見的人),把盲人牽進荊棘林中,荊棘林就是裡面都種仙人掌,仙人掌全部都是刺,而且超過我們身高的高,我們把一個盲人牽進去仙人掌的園區,然後我們就把他放著讓他自己出來,各位前賢他要怎麼出來?這個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比喻,就在講我們眾生不了解真理,不了解真理就像盲人(沒有眼睛不知道要怎麼去做才是正確),然後我們又在荊棘林中(就是身邊都是仙人掌),很容易我們一動就被刺刺到,這個時候各位前賢,假如我們生氣出拳去打仙人掌會怎麼樣?會刺的很厲害,然後生氣的時候不但用手去打、腳也踢,那腳會怎麼樣?(受傷),對,又受傷了,所以佛作這個比喻,就是說我們在凡塵不了解真理,我們就是要研究、要知道真理,怎麼走才是正確。 那我們在摸索的時候,眼睛還沒有看得見,還是跟盲人一樣的時候,我們就要小心的去走,小心走的時候,當我們碰到刺你要趕快退,就不會受傷,然後轉個方向再走,然後走的時候又小心的走不要邁開大步,邁開大步又會受傷,所以我們又小心的再摸索的走,不碰到刺的時候又可以小心走,這樣我們就可以走出荊棘林(就是走出仙人掌的園區),出來的時候還是全身好好的。 所以就是在生活之中千萬不要生氣,生氣害我們自己,就像我們手腳都來了一打出去一踢出去,受傷的都是自己,所以我們就是要小心,小心翼翼的走很平穩的道路。在凡塵後學都講,我們要學我們老祖師「肚大能容滿腔歡喜」,什麼事我們只要能夠容納,都沒事啦,再怎麼不合理,只要我們能夠容納,那什麼事都沒了,都可以很和諧。 所以我們在凡塵就是要學我們老祖師「肚大能容」,就可以「了卻人間多少事」,本來都沒事,「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庸人是誰?(自己),對,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困擾自己,我們自己找事來做,所以是我們自找麻煩,那我們「肚大能容」了以後,就沒事、什麼事也沒有,然後「滿腔歡喜」,在凡塵的時間都很短暫,不過百年而已,一下子轉眼就過去了,所以要在很短的時間,過得好像在天堂一樣,我們可以做到的,只是我們不願意做,各位願不願意做啊?(願意) 就是我們要從內心產生歡喜:「現在上天大開普渡,我們又得道了,這麼殊勝又研究性理心法能夠明心見性,可以回歸我們本位、都可以成佛」,這個是最高興的事,所以要滿腔歡喜,要高高興興生活,這樣才很值得。 ◎我們回到六祖壇經,頓漸品第八。 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六祖就講法本來只有一宗,可是人有南北,法即一種(佛法只有一種),我們的見解有的很快、有的很慢,就是我們對真理的了解程度有的很快,一下子一點就清醒,有的要經過長時間的薰習才能夠了解真理。 後學都一直很讚嘆我們這邊研究半年就能夠進入狀況是很理想,北部的前賢後學這樣聽過來能夠一年多領悟就很不錯,大部分都是兩、三年才能夠領悟,我們這邊都還沒有真正的實際經過半年就會了很不容易,這個一方面我們南部比較單純,一方面根基都很好很不錯,才有這種成效出來。所以假如我們都還不了解也沒關係,只要我們肯用心,像北部有一位前賢過年時候就聽「如是我聞」聽九天,就是光這四個字聽九天,然後又看到我們第二十五片裡面有講一句「了了分明知覺性」,促成他真的就全部領悟,時間經過兩年又一個月才領悟。 我們這邊都很理想很快就可以進入,我們一定要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各位都啟發了沒?可能有的都啟發了、有的被我們活佛老師鼓勵來聽的,新來聽的還沒有領悟。 所以後學又重複,我們在日常生活的時候只要有空閒,我們就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然後先認識我們了了分明的知覺性,那個佛性本體我們先認識,認識了以後一定要培養一段時間,一段時間以後我們連那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念頭也不要有了,不要有這個時候,我們佛性本體整個都呈現,所以這一個時候,我們一樣要經過乳哺、要經過培養讓祂茁壯長大,那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佛性啟發,讓祂離開我們這個身,一直到這個空間出來,然後我們到空間的時候,我們假如沒有啟發佛性本來這個空是頑空,我們已經啟發佛性的時候這個空叫真空(空中有佛性在),空中有佛性在叫真空,佛性有可是沒有形相叫做妙有,真空妙有就是我們佛性本體 所以「凡是我們的心所在,一切都能夠了然分別」,就是能夠清清楚楚的知道所有的一切現象,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七孔,可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七孔都不一樣,已經是千差萬別,有沒有人的臉孔都一樣嘛?都沒有嘛,所以我們在叫的時候才不會叫錯,一個人有一個臉孔一樣都是七孔,所以我們真心所在(我們能夠看著人家的面孔那麼清晰),就是真心。 後學之前有講「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就是我們眼睛一看不是形相,而是我們的妙智慧(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所以祂整個出來都是我們的般若妙智慧。我們現在在日常生活之中就運用,我們看所有的眾生、看所有人的面孔一個個都看得很清楚、都看得很詳細就是真心所在,我們真心在哪個地方哪個地方你都了了分明,都能夠分別的很清楚看的很詳細。那我們看到以後會怎麼想?「欸,自然就這樣啊!」所以各位前賢,自然就是道。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整個呈現,讓我們看所有人一個個都看的很清楚,那個叫做文殊菩薩。我們日常有沒有在用?(有),我們看所有人形相都不同,我們都知道,那個已經是佛性的功能作用;然後我們看形相:「電扇是電扇,各位前賢電扇底下是什麼?(蓮花),蓮花喔」,各位以後都想坐,所以會先認識它,坐在蓮花座上面。所以我們了解,一看了以後了了分明,那誰了了分明啊?就是我們佛性,我們佛性在日常生活之中運用我們都不知道(日用而不知),所以我們看形相就知道形相、看人就知道人,每個人臉孔不同就是不同,都了了分明那個就是文殊菩薩的妙智慧,所以滿眼本非色,不要進入形相,我們住相佛性就不見了,我們不住相佛性就呈現。 我們一定要日常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體會、都呈現那個靈覺(就是佛性本體),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體會,只要我們不住相。上上次有問,我們要怎麼成佛?兩個字「離相」,離開形相,不管是有形有相、還是語言相都離開就是佛了,只要離相就是佛了,這樣成佛簡不簡單?只要不住相就是佛了,只要我們住相就是眾生。我們為什麼有煩惱?就是住相,住相才有煩惱,所以離相就沒有煩惱,離開形相、形相都離開了就是佛了。所以以後煩惱的時候,就馬上告訴自己:「離相」,已經就是佛了、當下都是佛了。所以不管是事情的相、語言的相、形相的相,全部都是假的,虛幻不實在,我們在生活之中都可以離開形相,然後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心中完全都沒有事在、沒有物在。 所以儒家講「格物(格除物欲)」,就是我們把心中的物都革除,只要心中不要有東西、不要有事情,我們心就清淨,心清淨就恢復到我們佛性本體回來,時時刻刻我們守住我們佛性本體,這樣不會有業(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自己就解脫了,就會生活好像在天堂一樣。後學都講晚上睡覺都會偷笑,各位有沒有晚上睡覺的時候偷笑?都還沒有啊,是唉聲嘆氣嘛?也沒有,假如是唉聲嘆氣表示我們所作所為離開真理、離開道,已經不符合了。只要我們都是符合真理、在真理之中,一定都是很高興,滿腔歡喜可以笑開天下古今愁,在日常生活之中把祂體會呈現,時時刻刻都可以,只要我們有心追求,絕對可以達到可以成佛,從內心深處產生。我們了解,我們的見(見解)有快有慢,只要有心追求一定可以到達,快慢就不用管它。 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後學上次就講,利根者累世都在修,累世在修都在我們的性分之中,性分之中都有這一些修持的內容以及過程以及我們的認識都不一樣,所以自然而然一下子只要善知識一點馬上都能夠了解、能夠清醒。有講過電視報導一個五歲小男童在彈鋼琴,小男童三歲就會彈鋼琴,可是電視記者去拍攝的時候已經是五歲,五歲的時候彈出來的鋼琴就好像大師級的一樣,聲音很流暢就流露出來,真的是鋼琴大師,可見小男童累生累世也都有學,性分之中有才自然而然會;那我們根很利就是性分之中有,根很頓就是我們累生累世都沒有朝修道的方向努力,都是忙於凡塵的事。各位前賢凡塵的事什麼讓我們最忙?兩個嘛,一個吃飯、一個睡覺,兩個是讓我們最忙的,我們就忙於這個事,所以就沒有對修道很著重,假如我們了解到凡塵來是業力把我們推來凡塵,是我們造了業,那我們為什麼會造業呢?就是因為不了解真理,沒有研究真理不知道才造了業,造了業就要受苦,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找到根源: 為什麼會造業? 為什麼會受苦? 找到這個根源就是因為不知道真理、不了解真理,那我們再找藉口說不研究,那會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六道輪迴好不好?(不好),都是很苦,我們當人最好的都這麼苦了,何況是其他的更苦,所以就不要再六道裡面輪迴,一定要脫離,要脫離一定要了解真理,我們從真理角度解開萬因,萬事萬象都是從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呈現,因為我們不知道不了解,所以在呈現的時候我們就沒有掌握最好的方向,就是讓我們有一個「覺」跟有一個「不覺」,「不覺」的時間居多,「覺」的時間很少,各位前賢我們一天生活24個小時,能夠保持覺有多少時間?吃飯的時候覺了沒有?沒有啊,連吃飯也不知不覺啊,那睡覺的時候覺了沒有?不覺啊,一直睡覺沒有醒過來的時候啊? 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的佛性能夠讓我們都有那個覺,可是大部分的時間呈現的都是從「覺」生發的「不覺」,「因為不覺」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各位前賢有沒有去思索我們為什麼起心動念?念頭怎麼來的?好像很自然就這樣就生出念頭,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六根面對六塵,然後就產生了、就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以後我們就會落入行為,行為一形成了業已經造成了,所以最細就是從起心動念,念頭就是業,我們修道要從念頭入手,讓我們的念頭在我們自己的管制之下,各位前賢自己有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念頭?自己的念頭生發出來,自己有沒有辦法將它斬斷?還是說將念頭修補的更好一點,讓念頭更長一點?當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想不想遏止它?想的話,表示我們已經知道真理所在,所以才會想斷掉我們的胡思亂想,所以修道很重要。後學都講,我們年歲一大以後,都會生活在過去的那一些現象、過去的遭遇,都會活在過去都是生活在過去,所以遭遇到很坎坷的時候他會怨天尤人,他會說「我都沒有做壞事啊,又沒有殺人放火,為什麼我這麼坎坷,生活都不如意」,各位知道原因嘛?就是念頭太多了,念頭太多把我們以往累生累世所造的業都拉來,所以我們日常生活只要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所有累生累世所造的業沒有緣(有因沒有緣)不會現相,我們就不用去接受。可是我們都不知道念頭有這麼厲害,各位了解念頭很厲害沒有?很厲害喔,我們為什麼看到社會新聞有殺人?也是從念頭來,從念頭來會跟人打架、從念頭來會殺人、從念頭來會做善事,都是從念頭來,所以念頭很重要。 大乘起信論有講「我們起心動念就是業」,就是已經造業,所以在日常生活盡量不要起心動念,要起心動念要在我們自己的靈覺之下,就是了了分明:「我們自己知道自己在起心動念,然後知道念頭的內容是在想什麼,要知道」,知道的話就不會被它矇騙,不知道的話我們就會按照念頭去做。所以從最微細的念頭,念頭假如全部都不起心動念了,我們就是在培陽,我們人是半陰半陽(一半陽一半陰),我們生活之中只要有負面的念頭,那個都在培陰(培養陰),陰愈多的話會昏昏沉沉,各位有沒有昏昏沉沉的時候?(有),為什麼會昏昏沉沉?就是陰太濃陽不足,陽充足的話精神很好,不會昏沉也不會想睡覺,我們一直想睡覺就是陰比較多。 不過有時候後學在講課,很多人都是入定,後學說能夠入定跟周公打交道,那個時候是最理想的狀態,因為你能夠入定不會胡思亂想,你能夠入定不會睡著,既然也沒睡著也沒胡思亂想就是最理想,所以那個時候會見到仙佛,那你很清醒的時候仙佛絕對不會顯現給你看,就在你入定那個時候「喔,看到了!」後學都會鼓勵儘量享受,能夠入定儘量享受最理想的修持狀態,也沒有胡思亂想也沒有睡著,容不容易?不容易喔,所以我們要修到那一種入定的狀態,靈覺就呈現了,所有外物外境全部都不進來,然後我們裡面也不出去打交道,理不理想?(理想)。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聽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 然秀之徒眾,就是神秀的徒弟很多,往往譏南宗祖師,神秀的徒弟很多人都會嘲笑六祖惠能,不識一字,有何所長?就是六祖惠能不認識一個字有什麼長處讓我們學,這個是我們凡塵的觀念:「他都不認識字,沒有唸書不認識字」,所以我們活佛老師鼓勵我們研究六祖壇經,知道什麼原因嘛?就是「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所以念的很多不一定你能夠了解,老前人在世的時候時常講:「我們凡塵博士那麼多,你看哪一個博士成佛了」,為什麼?因為博士都有看不見的驕傲(就是他學得比別人多,有不知不覺的驕傲),這個很難去發現。我們要知道,假如我們學得愈多、知道的愈多,會不會驕傲?(會),會不知不覺的驕傲喔,會自然而然!尤其研究性理心法又明心見性了以後也會有,那個驕傲也不知不覺,自然就會驕傲,認為比別人知道的多,所以那個真正的也還沒有算了解、也沒有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了以後是不會有這一些現象,心明了以後因果都不迷昧,見性就可以成佛,那既然可以成佛了,那驕傲可以成佛嘛?絕對不行的,坐在供桌上眾生來請求哀求了要救救他,那你在那邊不可一世驕傲的不得了,那這個眾生會不會把你請下來?供桌上就不讓你坐了。 所以我們了解真理以後,是絕對都不會有那個驕傲,所以告訴我們學識(在凡塵我們念的很高的那一些屬於文學創作),跟我們性理心法不相同不一樣,再怎麼樣的努力都沒辦法進入,要進入心性不是從文學進入,要從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很平凡、很平常、很平淡、很平實這個角度進入。所以孔老夫子講「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再以學文」,我們行了這一些應該盡的責任、該做的事都已經做到了,還有剩下來的時間、還有精神,你才來學文章,所以「文」才擺在最後;那我們現在為了要賺錢要找工作職業,所以都把文擺在第一,要去找工作就先問你有沒有大學畢業,學得愈高他的職位就可以坐辦公桌,假如你高中初中都沒念,那你就去當作業員,就是要出勞力的,就沒機會坐辦公桌,所以現在我們把文學擺在很重要的位置,可是這個是凡塵在用凡塵才要用,我們修道不用,所以修道不認識字沒關係。 像我們南部一開法會,在廚房挑菜煮飯工作的都是歐巴桑歐吉桑,我們怎麼稱呼他們?對,都是老菩薩,很自然而然的稱呼,歐巴桑歐吉桑會講「要講的我不會,要做的我會來做」,所以自然行為流露就是要利益眾生,不挑剔的,我們一有唸書了以後,分別心愈濃厚,修正成佛就是把分別心去掉,我們分別心很強我們就當眾生,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也是要去掉我們很強烈的分別心,在凡塵有社會地位了、有錢了,那個是他的福報;假如沒有社會地位又沒有錢,那個是他累世之中沒有利益眾生,是他的一些惡報,一有果報呈現以後,又恢復所有眾生都是平等,所以佛才會講「不擇冤親,平等濟度」,救濟的渡化他們,不選擇冤家跟親家(這個冤與親都不選擇),都是平等的、大家都平等,所以我們要也要培養那一種平等心。在四智裡面就有講「平等性智心無病」,六祖就講「我們只要能夠進入平等性,心就沒有病了」,可是我們現在心都有病,各位心有沒有病啊?(有),有啊,那個地方的病?見解上面,不是說我們身體的心臟,是我們見解方面不跟真理相應,那個就是毛病。所以「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六祖雖然都不認識字,可是六祖都能夠了解真理,可以把真理行的出來、做的出來。 神秀也講,他得無師之智,沒有老師的智慧,不用老師教他就會,各位前賢我們有沒有無師之智?(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喔!所以我們想一想出生在凡塵,都不用人教就會吃了,小孩子你不要教他,他會不會吃?(會),那個叫無師之智(不用老師的智慧,他自己自然就會)。我們一回想我們這樣一路走過來慢慢長大,是不是有很多都不用人教我們都會?那個不用人教我們都會那個叫無師之智(沒有老師的智慧,我們自然就會、會有),可是我們在自然就會有的裡面,很多都是我們的習性,長大了以後習性更強,那我們的習性合不合真理?有一些習性並不合真理,所以我們修道的時候就是要來觀照我們的習性跟真理合不合,不合的時候我們要把它去掉;像我們習性裡面有貪瞋癡三毒,佛性理面有沒有?(沒有),佛性裡面沒有貪瞋癡,習性裡面有,所以我們要能夠了解,我們貪瞋癡是在貪什麼、瞋是生氣什麼、癡又是對什麼都不了解(癡就是無明),那我們為什麼這麼無明,為什麼貪瞋癡,了解了以後就會去掉它,去掉它以後我們無師之智自然都會呈現,所以六祖有無師之智,深悟上乘,深深地領悟最上乘的佛法,我們也一樣要深深的領悟最上乘的佛法。 我們以往也都稍微有提起就是「十世古今不離當念」,那個就是最上乘的佛法。十世怎麼算?過去世有三世,現在世也有三世,未來世也有三世,加起來就九世,然後九世回歸一念,一念一世,加起來就十世,那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我們當下這個念頭具備了億萬年,億萬年前我們是眼前這一念,億萬年後我們也是眼前這一念,所以眼前這一念就具備了萬萬年,非常久的,我們只要把「眼前這一念」很深切的已經體悟、已經掌握、已經時時刻刻都在覺之中,這樣已經就有萬萬年、億萬年那麼久的真理世界就在我們當下。後學才想到我們講過的永嘉大師證道歌:「覓即知君不可見」,覓就是尋找的意思,我們要尋找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你要尋找的話永嘉大師說你找不到,懂這個意思嘛?為什麼會把「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又加上「覓即知君不可見」,就是體悟,這一個真理要用體悟、領悟,不是有形有相可以看、可以摸、可以聽,不是那個,而是要我們真正的是「領悟」,原來這麼親切就在我們「當下這一念」已經就是了,不用在找了,所以覓即知君不可見,你再尋找就知道你找不到。很親切喔,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很親切在我們眼前呈現,不用再找,再找的話一定找不到,已經當下都是了。 神秀說吾不如也,說我還沒到六祖的那種狀態,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五祖傳衣缽給六祖,豈徒然哉,那個不是沒有原因的,一定有原因,就是因為六祖可以體悟到最上乘、可以來渡化眾生、可以講最殊勝的佛法讓眾生修持、讓眾生都能夠成佛,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因為神秀有接受皇帝的徵召到皇宮裡面,汝等諸人毋滯於此,神秀心還是很寬廣,對他的徒弟講你們不要都住在這裡,可往曹溪參決,就是自己心裡面不了解的地方,可以到曹溪去把自己的疑惑疑問,到那邊去找到答案(參決)。有一天,神秀命門人志誠曰,對他的徒弟志誠講,汝聽明多智,你比較聰明多智(在凡塵呈現出來的就是心意識比較強),可為吾到曹溪聽法,所以神秀也是想知道六祖怎麼講(講經說法內容是什麼,很喜歡知道),若有所聞,只要在那邊聽六祖所講的,盡心記取,把它全部都記得然後回來還為吾說,回來的時候為我講,看看六祖是怎麼說。 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志誠稟命至曹溪,志誠既然受到神秀命令他到曹溪去,他就去了,隨眾參請,就隨著眾人一起來聽課,不言來處,不說他從哪裡來,這個時候,祖師告眾曰,六祖就跟大家講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現在有盜法(來偷盜佛法)。各位前賢,聽法跟盜法有什麼不同?假如我們去聽,是想我們自己本身要修,那就沒有盜法;我們去聽,不是自己想修,而是想聽他怎麼講,我出去要把他所講的去販賣給別人,那個就叫盜法。因為有時候我們到別的道場或是別的宗教,去聽他們怎麼說,然後聽他們說了以後,並不是我們想修自己的心性,而是想記取他們所說的話,然後出來的時候把它當成自己的,又講給人家聽,那個就叫盜法。我們自己聽了想修,那就不是盜法;可是我們只是道聽塗說,聽了以後想炫耀自己知道的很多,然後要使別人稱讚,那個都叫盜法,我們很容易會犯到這個毛病喔,不是自己想修,來去聽他怎麼講,他若講的好,我把它記下來,改天我再講給別人聽,我們有這種情形就叫盜法。 志誠即出禮拜,志誠也是很明白的人,說這一定在講我自己,所以他就自己出來承認,就出來禮拜,具陳其事,就把他接受神秀囑咐的事全部講出來,他到這邊就是想聽六祖怎麼說回去要告訴神秀。六祖就對志誠講,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你從神秀那個地方來應該就是間諜,志誠就回答:「不是。」不是間諜,六祖就問:「何得不是?」志誠就講:「未說即是,我還沒講的時候,那時候的心就是(還沒講出來之前確實就是那個心,就是要聽怎麼說,回去要像神秀稟告,那個時候就是間諜),說了不是,因為說了以後,他整個心變化,我不要在做那種工作了,我要為我自己修,所以說了以後,他心已經表白,就是他整個心已經變化,還沒出來禮拜的時候,他確實要聽到六祖怎麼講,要回去傳給神秀聽,可是他出來禮拜以後,他就把回去要說的事全部摒開了,不做那個事了,所以自己本身整個要來接受佛法的薰習。」所以說了即不是,還沒說的時候確實心是那樣。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六祖就問志誠,汝師若為示眾,神秀是怎麼來教導徒弟的,志誠就回答:「常指誨大眾,指導教誨大眾那些徒弟,住心觀淨,長坐不臥,心要住,然後來觀淨(觀這個清淨),各位前賢,住心對不對?因為我們大部分都有稍微聽過金剛經,裡面有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一看到住心,欸,怎麼跟那個不一樣,「應無所住」,無所住才會寬廣,一有所住就很窄、很狹隘,我們心都無所住,心就很寬廣,然後我們住心,我們再怎麼住沒有辦法盡虛空徧法界,只有一個角度而已,所以一住心了以後心就縮小了;然後觀淨,我們本來心性就清淨不用觀,我們觀了以後就變成束縛,所以住心觀淨已經跟我們的修持不符合。長坐不臥,這個倒是有人學,就是不倒丹,不倒丹就是不躺下來睡覺,各位有沒有試驗過坐著睡覺?沒有喔,有人提倡就是坐著睡覺,可是坐著睡跟躺著睡有什麼不同?還不是睡。 六祖就講:「住心觀淨,是病非禪」,住心觀淨就是病不是禪,禪就是專一,已經進入我們佛性本體。我們上上個禮拜有說禪,「著力擺脫客觀環境對精神世界的支配」,這個蠻重要喔,我們著力擺脫我們客觀環境對我們精神世界的支配,我們現在都被客觀環境支配我們的行為,我們都不知不覺,所以要修禪我們就是要知覺要知道,要知道要了解「我是不是受到客觀環境的支配」,我們要主動、不要被動,所以有時候要深入其中,要真正的努力,然後在我們的身理方面,我們就是要超越我們身理(就是我們有心理跟生理),身理會引起我們情感欲望的追求(就是男女之間情愛的事),我們要超越,我們要修禪的時候就要超越我們身理機能(就是感官對外界情感欲望的追求),然後我們要訓練出一種「不受客觀環境跟主觀意識左右、影響的心理狀態」,「要面對凡俗又不被凡俗束縛,要面對萬相又不住相」,這樣能夠使我們性體清淨,頭頭是道,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一舉一動,都能夠體會呈現我們佛性的「靈」跟「覺」,那個就叫禪修,禪定,進入禪。有沒有比較深的印象?會做了嘛?就是要先熟悉(熟悉這個過程):「不受客觀環境以及主觀意識」,現在我們大部分都是受這兩個大的支配,一個是客觀環境,一個是主觀意識,主觀意識太強表示我相很強,我相很強修道困難,就是要降伏我相,所以主觀意識我們要了解。 各位前賢主觀意識強不強?主觀意識強也有它的好處,就是會擇善固執,各位有沒有擇善固執?(有),那個就是好處,但是不能說人家的意見都不聽,人家的意見都不聽,那個就主觀太強,所以有時候我們聽人家的意見,有時候要跟真理相符合,看一看人家講出來跟真理合不合,合的話要聽,不能說自己一意孤行,自己一意孤行有時候也會有災難,不合群嘛!我們現在要合群(跟眾生都相合),相合才能夠渡化;假如現在他對你有成見了,你去渡他,他會跟你走嘛?絕對不會,所以我們就是要合群,人相處和為貴,還是要和,我們在生活裡面要朝著這個禪修的方向前進,時時刻刻佛性都呈現。所以六祖講住心觀淨是病。 常坐拘身,於理何益,所以凡人的打坐也一樣,你假如要打坐的方式來求禪定,那個都是很困難修、很容易破壞,從我們佛性出來的定那個才是真的定,我們從佛性一出來:「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泰山崩於前,刀鉅加於鑊,不動聲色」,我們凡人你用打坐的、用禪坐的想達到這個狀態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從佛性出來,從佛性出來就有辦法達到,所以六祖就講常坐拘束我們的身體,於理何益(對真理沒有利益,對我們佛性沒有幫助)。 六祖就講,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我們一生下來就不躺著睡覺,都是打坐(坐不臥),然後等到一死去(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有辦法坐嘛?要躺著了,抬去埋了燒了,所以死去臥不坐,就沒辦法坐了,一具臭骨頭,我們身體就是一具的臭苦頭,何為立功課,所以我們功課不能立在身體上面,要立在哪裡啊?要立在我們心性,所以不要立在我們身體上面,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不是我們能夠擁有,身體是假的,但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是真的,我們真心佛性是真的,億萬年前、億萬年後全部都在,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聚不散,很理想的,所以一定要把祂啟發,要培養、要茁壯長大,一定要,我們修持最好的方法是用耳根圓通,用眼睛也可以啊,各位記得:「凡心所在,是我們真心所在的地方,一切今能分別明了」,我們看人都很清楚、看東西都很清楚,那個就是真心所在。你看我們真心就在我們眼前,很親切喔,看出來整個都是真心,所以真心,這個即心就即佛,成佛了沒?這個叫不敢承擔!已經都是了,不敢承擔,我們的真心即心即佛,這個都是真心,因為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不用,都是真心呈現,那真心呈現即心即佛,心就是佛。 所以司空山本淨禪師就問那位很戀慕修道的人,說你要問心還是要問佛,他說心跟佛有不一樣嘛?假如我們不用生滅的,那即心就即佛;假如我們要問道的話,無心是道。各位了解嘛?「無心是道」是司空山本淨禪師講的,因為我們凡人在用的心都不是真心,都是我們自己有身體以後產生的心,有身體以後產生的心那個心都不對,所以司空山本淨禪師就講「無心」,沒有我們凡人用的這一些心就是道(無心是道)。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用的心都是生滅的(那個識心都是生滅的),我們把這些全部都不要,這些生滅的心都不要就叫無心,沒有這一些心了,什麼心都沒有,那個就叫道。所以我們了解,不用在身體上面立功課,我們要把功課立在明心見性,這個才是正確,假如立在身上那個都是生滅的,有一天要埋葬燒掉,我們若去埋葬燒掉就不見了,可是我們真心不會消失,祂永遠在,所以我們要「過化存神」,我們人都會過去都會變化,我們剩下來就是神,那個神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 志誠再拜曰,志誠又問六祖,弟子在秀大師處,就是志誠在神秀那個地方學道九年,已經有九年的時間,不得契悟,沒辦法契入真理領悟真心佛性,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現在聽到六祖一講,就跟自己的本心(不生不滅的真心)已經契合,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希望六祖再講這一些真理,學九年了都不知道,現在契機剛好講到讓志誠領悟到心性進入裡面就了解了。 所以不是說志誠在神秀那個地方學的都沒用,還是有用,假如九年沒有努力去學,這個時候聽六祖再怎麼講志誠也不可能契悟。所以有一個故事就是,一個人一直在吃餅乾,當吃到第十塊的時候剛好吃飽,他就在想我前面那九塊都是多吃的多餘的,我吃第十塊這一塊就好了,假如沒有吃前面那九塊,只吃第十塊怎麼會飽,所以前面那九塊還是有用。我們了解以往我們也研究很長的時間,沒有契入我們的真心佛性也沒關係,根基都紮穩了,現在一聽就懂了,原來當下了了分明就是真心佛性,領悟了沒?很理想喔。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師曰:「吾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也。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六祖就問志誠,我有聽到神秀教人戒定慧法門,不知道你的老師神秀說戒定慧的形相(他怎麼樣去做以及表現出來的形相如何),與吾說看,這一些說來給我聽聽看,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戒慧定就是這樣講,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然後自淨其意,彼說如此,志誠就講神秀是這樣講,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不知道六祖是以什麼樣的法來教誨教導大家,六祖就講:「吾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這個就是最重要的觀點,各位有沒有看出竅妙?吾言有法與人,六祖假如講可以有法給你修,即為誑汝,誑就是騙,說有法給你就是我在騙你。所以從開始一開口講的話已經就沒有法執,假如有法給你修,就是有法執,有法執成不了佛的,我們在凡塵努力的方向有兩個,一個去掉我執,一個去掉法執,這兩個全部都不要有就成佛(不要有我執、不要有法執)。所以在開始的時候六祖就直接講,有法與汝(有方法給你)就是在騙你,直接就沒有法執了,所以沒有法。各位前賢聽懂意思嗎?懂不懂? 後學還是把它講出來,本來這個不要講的,這個「沒有法的法」就是最上乘的妙法,這樣懂了沒?可是經過後學這樣一講,啊糟糕了,又住相了又進入法了,所以很多都是要領悟,這個本來是要悟不能講,那後學說「什麼法都沒有」那個就叫「妙法」,可是經過後學一講這樣就對喔、這樣就是妙法喔,錯了!不過講出來比較快,要想不知道要想多久。後學一經過三十年的時間摸索,後學說那個不領悟就是不領悟、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你乾脆講一講讓我聽就好了,這樣比較快,「什麼法都沒有」那個就是妙法,喔這樣我知道了,可是不能住在形相喔,你若說:「喔,就是那個妙法」,錯了!有沒有比較快?比較快了喔。所以要了解,無言之法(不能說的,要領悟的)就是這樣,那你領悟出來這個就是最殊勝的,最殊勝都不能落入形相,你說「這樣就對」,那住相了。 所以舍利佛跟釋迦牟尼佛對答:「祢以前說五蘊就是眾生的佛性,現在怎麼又說戒定慧是眾生的佛性」,佛就對舍利佛講:「你怎麼那麼沒記性,以前跟你講的時候那個就是眾生的根源」,舍利佛說:「不是,你這樣講來講去眾生都聽不懂」,佛就講:「聽不懂就是中道」,舍利佛:「這樣就對了嗎?」,佛說:「錯」,聽得出意思嗎?眾生因為抓不到,是不是沒辦法抓?沒辦法抓就沒辦法住相,對不對?「對,那個就是中道,喔!這樣就對了喔」,錯!這樣就對你就住相了,這樣懂嗎?所以佛法奧妙就在這裡,所以看佛經的時候不要死背經文你要活用,看佛表現什麼意思,欸!為什麼這樣說對、為什麼那樣說不對,同樣是這些文字,原來是在我們有沒有住相,住相了錯,不住相對,我們最困難在哪裡?不住相,不住相是最困難,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學真正到達都不住相。 六祖就講但隨方解縛,就是我們眾生在哪個地方打結,就把那個結打開,這樣了解嘛!所以後學才會鼓勵我們都發問,因為我們不了解的地方有懷疑,那個就是打結,一定要把這個結打開,沒有解開的話我們沒辦法進入我們佛性本體,所以所有的結都要打開,這個叫隨方解縛,就是看看我們在哪個地方綁住了,把那個地方打開就好了。所以我們在凡塵生活的時候有疑必問,有疑問不知道的地方一定要問,問了以後就可以解開;假如我們有疑不問,我們一懷疑會產生顛倒,顛倒會產生放逸,放逸會產生無明,無明會產生慳貪嫉妒,所以從懷疑一直下來都沒有好事。有一個故事,一位老先生東西放到忘記在哪,竟然懷疑隔壁的小孩子是小偷,所以當他懷疑的時候看到這個小孩子愈看愈像小偷,愈看愈像小偷的樣子,可是經過一段時間老先生自己找到自己放的東西,「啊,原來我自己忘記東西放在這兒,不是那個小孩拿走的」,小孩子沒有當小偷,這個時候老先生再看到那個小孩子,怎麼愈看愈可愛,小孩子沒有變,變的是老先生懷疑的心變化了,所以我們有疑必問,所以鼓勵大家都要問,不知道就要問。 假名三昧,就是我們所有的結都打開了,所有的結都打開叫做三昧,三昧叫做正定(從佛性發揮出來的正定就叫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也,按照神秀所講的戒定慧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六祖就講我的戒定慧又跟神秀不一樣。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上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志誠就問:「戒定慧只合一種(只有一種),如何更別(怎麼會說不一樣)?」六祖就講:「汝師戒定慧接上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六祖的戒定慧要接引最上乘的。悟解不同,領悟跟了解不一樣,我們要知道,領悟也有深的領悟,也有淺的領悟,了解也一樣有程度上的差別,所以悟解(領悟了解)我們一定要深入其中。見有遲疾,就是我們的見解有的很快、有的很慢,一下子可以跟真理契合,可是有的要很久才能夠跟真理契合。汝聽吾說(六祖就講),與彼同否(看我講出來的跟神秀有沒有一樣),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所以六祖就講,所說的法不離自性(不離開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離開我們佛性本體來說法,名為相說,所說都在形相上面,不是說沒有形相的佛性,所以相說跟性說都不同,自性常迷,假如都講形相上面,那我們自性常常都在迷昧之中,就是沒有明心見性,所以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我們要了解一切的萬法(凡塵所有一切的法,不管是看到的、聽到的),所有一切皆從自性啟用(都是從我們自性生發),包括山河大地也都是從我們自性啟用,沒有自性就沒有山河大地,所以凡塵的一切都是我們的自性,這個又比較深一點,我們只要時常薰習、時常聽就會慢慢了解;是真戒定慧法,這個才叫真的戒定慧法。聽吾偈曰,六祖又講偈語,心地無非自性戒,我們心地沒有負面的、不對的,沒有非自性已經戒了,這個從我們性分做起;心地無痴自性慧,我們心地沒有愚癡(沒有無明),我們自性智慧都呈現;心地無亂自性定,我們心地沒有亂,我們了解凡人大部份的心都很散亂,所以沒有定,我們心地無亂自性就有產生定;不增不減自金剛,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增不減,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我們自己自性就是金剛,我們就是金剛不壞身,我們真心即心即佛就是金剛不壞身,我們當下就是了。 身去身來本三昧,我們身去身來本來都在正定之中。身去身來我們從有形相的來解說,各位前賢我們的身從哪裡來?從哪個地方來?從哪個地方所在來?我們死的時候去到哪個地方?所以各位前賢我們身來的地方,我們都想父母親結婚把我們生下來,可是各位知道我們身體就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來沒有來的地方所在(現在是在說身體的現相),我們死掉以後不管是埋葬還是燒掉,我們也沒有去的地方所在,「來無所從,去無所住」,沒有去哪裡,也沒有來的地方,「沒有來又沒有去」是什麼?就是常住。來沒有來的地方,去沒有去的地方,沒有來沒有去,了解嘛?這倒是比較正確,還沒了解所以沒人回答。我們都會說父母親父精母血,可是各位了解,那個也都是沒有來的地方,我們過世以後也沒有去的地方,所以沒有來也沒有去,所以叫常住,可是我們都被假相迷惑,都有來有去,來就生活在凡塵,去就沒了,身來身去,本來都在三昧、都在正定之中,各位進去三昧、進入正定了沒?還沒有,不是進去正定是最舒服的嘛!所以六祖就講身去身來本三昧,就是我們的來跟去都沒有固定的地方所在,所以這個又牽涉到「世間相常住」(世間的形相都永遠在),我們一走入真理世界,就跟凡塵我們住相的心完全都不同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可以進入自己性之中的戒定慧。 我們再說一次,「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這個講的已經都進入真理世界、在真理之中,我們全部都是在真理之中,不管我們身呈現的現象或是我們壽命一到已經不在凡塵,那我們整個都沒有變化,什麼沒有變化?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都沒有變化,所變化的這一些相都虛幻不實在,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當它因緣聚會的時候當下都是空,性永遠都沒有變化,所以佛就鼓勵所有修道的弟子要觀察緣生的道理:「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所以看到因緣聚會,比如我們看到水泥車,轉動的水泥車裡面有石頭、沙、水泥、水,然後攪拌,攪拌一起以後灌漿,然後乾了就呈現我們建築物,那個就是見法(見到它的變化,看到它變化的方法),我們見到法就是見到佛,為什麼要講這樣呢?因為凡塵的萬相都是因緣聚會才有,事情也是因緣聚會才有,所以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我們就是要了解所有的相都是虛幻不實在,不實在讓我們從住相的心抽離出來,所以我們在凡塵的因緣聚會我們要去觀察:「觀察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水泥一灌漿壽命一百年,一百年在我們佛性來講很短暫,一剎那就過了,過了一百年以後,水泥沒有性會風化,你手一摸就會掉落變成灰,那個就是水泥的壽命已經到了,緣散了就滅了。 所以當它現相的時候,當下都是假的,不用等到它滅,讓我們了解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的相;那事情也是一樣,緣聚事情才來,事情也會過去就緣散,都是假的,那假的我們就不要住相,所有的相我們都不住了,我們已經離相了,那離相叫什麼?(佛),就叫佛,我們全部相都離了,已經就是佛,相都離了整個佛都呈現,我們整個真心佛性已經都呈現,已經就是佛了!體會了沒?要用一點心,我們要研究讓我們可以進入真理世界,我們進入真理世界以後就了解「喔,原來佛就是這樣當的」,我們分別心很強,當我們已經了解萬相都是假的,還要不要分別?(不要),就不用了,什麼都是假的還要分別啊?都不用,所以都不用分別了,全部都是一真法界,全部都是真,都是我們真心佛性。 在我們住相的眾生來講要到達一真法界是有一點距離,可是當我們到達一真法界就會知道:「喔!應該追求」,我們要努力追求、要努力到達,到達一真法界以後,像我們在凡塵一落入現象就千差萬別:男男女女、大大大小、美麗醜陋…很多,可是性本同體(性都是一個體,沒有千差萬別)。所以看看我們的歷史,三百年前很多人,那我們看看三百年前的人現在是什麼樣?可以把它分別的出來嘛?(可以),可以啊?怎麼樣分別?是五大洲的人這樣嘛?我們要知道已經歸入靈的本體(歸入我們佛性),只要我們肯修證,肯修證以後跟整個宇宙虛空都合成一體的時候叫做歸本位,一歸本位以後所有的眾生也都歸本位,已經就一真法界、已經回到全部都是一體,所以沒有對待。 那儒家也講慎獨(獨一無二),我們要謹慎我們獨一無二的佛性,不是說沒有人看見的時候,不是在講沒有人看見而是說祂沒有對待,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一定要了解;像論語講「學而」,「而」就是一穴,一穴就是我們玄關,要學我們的玄關。因為我們要學我們的玄關,所以才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自己的佛性很快樂;然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朋友就是我們自己,我們佛性有「功能作用」,那「功能作用」都是向外去追求,現在把這個朋友把它找回來快不快樂?(快樂),嗯,快樂是這樣的,不然一些朋友都是酒肉朋友你怎麼能夠快樂的起來。所以「有朋自遠方來」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這個朋友,都是向外去追求,那現在不要,叫它回來就很快樂(回來真人這個地方);然後「人不知而不慍」,人家都不知道我們這個真心佛性,看不見又聽不到又摸不著,所以人就是不知,然後我們不生氣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符不符合聖人講的?(符合),不然幹嘛有朋友自遠方來,然後學而…,我們學了很多都不快樂,凡塵事太多了愈學愈煩,怎麼快樂,然後人不知不慍,人不知道什麼?不知道我們佛性本體,然後我們不生氣,就是君子。我們用這樣來解讀聖人說的話才對我們有幫助。所以六祖講的就是要接引最上乘的人,然後我們自己本身要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裡面,所以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師然之。 志誠聞偈,悔謝(很後悔以前學得都不正確,一方面又謝謝六祖能開導),乃呈一偈曰(馬上做偈語來講);五蘊幻身,五蘊就是我們的身體,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就是形相,受想行識就是精神,就是我們身體跟精神,所以五蘊幻有,我們在凡塵的時候不要醞釀五蘊,只要我們醞釀五蘊就會接受現相;幻何究竟,身體是幻,所以幻沒有究竟,我們不要在身上追求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迴趣就是我們趣向,我們迴向真如,這個跟張拙秀才講那個偈語:「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生死涅盤等空華」,所以這個「迴趣真如」就是「趨向真如亦是邪」,那個時候我們有解說,我們當下已經就是真如,然後我們還要迴趣真如(趣就是往、向的意思),那我們還要去追求真如,就是頭上安頭,這樣了解嘛?我們頭上要不要在安一個頭?不用了,一個頭就夠了,夠指揮我們身體了,所以就不用再安頭,所以迴趣真如,法還不淨,要迴趣真如的話,表示我們還沒有真正的到達真理世界,還有問題,所以志誠就講:「假如我們要迴趣真如,當下已經都是了,還要再追求真如的話,這個法還不是很清淨」,師然之,六祖說,對!就是這樣,就是表示志誠已經領悟了,印可的意思。 ◎剩下約14分,提問問題。 【問】:五祖將衣缽傳給六祖,弟子不服所以就搶衣缽,事實上是我們道場所犯的不尊師不重道,你就不聽我的話所以違背老師的意思,現在我們道場同樣也是面臨天命的問題分成兩派,後學覺得說我們現在已經求過道明師一指,我們往這樣修的話,能不能真的抵過業力,業力現在討的很兇,如果我們真的不辦的話、真的往裡面去修的話,那我們還沒有辦法明心見性,但是這樣能抵過業力嘛?現在我們…(聽不清楚)跟天命有關係,我們要修辦道跟我們這個天命有關係嘛?如果我不辦了,那我自己修,以後會不會成就?但是我今天已經明師一指點了,那我都自己修會怎麼樣? 劉講師答:好!我們中庸就明確的講:「天命之謂性」所以天命在我們身上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那要了解到我們所在講的角度,不在天命之謂性,而在像我們男生有當過兵就知道,我們當兵都有值星官,那我們現在爭的就是在值星官值星的問題,所以我們一條金線,從東方前十八代西方二十八代到後東方十八代,這整個就一條金線,那個有一個時期就像當兵的值星,值星官當值的時候他是要管所有的一切,他不當值的時候什麼都不管,那我們要了解到一代祖師辦一段時間,那這一段時間符合一代祖師祂所做的去做,那過了這個時候,像五祖把衣缽傳給六祖他就不管事了,所以那個值星就過去了。 那我們修道就是要了解,我們能夠接受一代祖師打開我們生命之門,那個很重要啦!一打開了以後我們就是要修,要明心見性, 那我們有錯覺,認為說追求明心見性就不辦道,確實不是這樣的,真正他了解這個心性他是用生命來渡化眾生,不會不辦道,那我們辦道的範圍太狹隘了,把人帶來求道就算完成了,那自己本身都還不了解,我們渡人求道就是要他成仙做佛,那我們自己有沒有認識怎麼樣成仙作佛? 所以我們在爭那個天命在誰身上?天命要怎麼樣傳承?那個方向已經錯誤了。 我們要爭的是自己有沒有明心見性? 自己有沒有知道要怎麼修? 自己有沒有知道要怎麼樣成佛? 自己有沒有抓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自己有沒有了解自己本來面目? 這個才是我們要爭的啦!我們要努力的方向就在這裡,我們只要能夠領悟,了解明心見性,我們渡化的眾生也把他帶到明心見性,要他成佛,這個才是送佛送上西天,不是說一帶人來求道了,好你自己走,那不負責任的啦!還講的不正確說什麼重聖輕凡,吃飽了要去佛堂,家裡面的人都不用管嗎?才會產生那麼多負面的聲音出來,老前人都講:「修天道由人道做起」你人道要做的都圓滿,天道就達到,那你家人都不圓滿,你怎麼可以成仙作佛?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家裡也有人員,家裡所有的人員,重聖就是重是佛性,家裡的人也都有佛性啊!我們都要重視,要把他們渡化,渡他們也能夠明心見性也能夠成佛,這樣家裡圓滿了,你再來渡化眾生那個就很理想。 那我們把正當要做的都放著不做,然後去做一些爭名奪利的事,正確嗎?絕對不正確,所以我們就要朝正確的方向去做,不是說我們研究性理心法都不辦道了,各位前賢是這樣嗎?(不是)絕對不是,我們都用生命來渡人,就是要所有能夠求道的人都明心見性,都能夠證悟成佛,這個才是正確啊!那我們放著這個不做,那管別人領命不領命,他領命不領命跟你什麼關係?跟你成佛不成佛有什麼關係? 所以我們要了解說這麼多的點傳師領命,就是以後預備要渡化中國十三億的人口,我們台灣這麼小上天不會眷顧我們臺灣,一定還要老水還潮,這麼多大陸的人要渡也要使他們能夠成仙作佛,那我們這一些人這麼少不夠,要多一點領命才夠辦上天的大事,是這樣的,那我們要了解說我們要培養,以往中國大陸都無神論,他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有神有鬼,那我們研究以後要回去教育他們,要跟他們講因果定理有神有鬼,我們要修持可以成就,那個都是我們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不要自己畫地為牢,自己妨礙自己的腳步,都不努力充實自己那個真正的佛性光明,都是在那一些負面的,不必要的裡面在鑽,那不是很可憐嗎?合不合理?(合理)。 【問】:後學請問一下劉講師有沒有經驗遇到一種人,就是講了一句話之後,第二句話就準備要吵架,然後第三句話就鐵定吵架,這樣的是應該說是後學修為還不夠,所以才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後學也煩惱想說要怎樣改善這樣的狀況,這表示後學在跟人家溝通的時候有一些問題產生才會這樣,後學想說這樣是怎麼辦呢,請劉講師解答一下。 劉講師答:這個講第二句話就準備要吵架,第三句話就吵起來了,那你就連第一句不要講就好了,哈哈~我們有一個很好的布施方法就是不開口,微笑,這個微笑我們有一句話就是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所以你不要講話微笑就好,這樣會嗎?就不用講第二句也不用講第三句,就連一句話也不用講。 【問】 :可是要笑就笑不出來 劉講師答:那你要常常看我們老祖師,老祖師不是笑得很自然嗎?都一點勉強也沒有,要學,時時刻刻就學老祖師就笑就好了,這樣解決了沒?哈哈~因為我們主觀意識太強,所以講出來準備跟人家打架,不好啦! 【問】:有人如果在外地溺斃而亡的話,見到親屬會七孔流血那是什麼現象?上個禮拜劉講師有講過六祖壇經裡面的方便法門那個善塑…,劉講師您有講說活佛恩師說如果要拿佛性來看,用眼睛看…後學想了一下,不知道劉講師的解答。 劉講師答:這個第一個問題假如說在外面橫死,就是他不該死的時候他死掉,溺水或是遇到車禍,然後親人來的時候他會七孔流血那個是感應,親人來了雖然他死在那個地方,可是他那個第八阿賴揶識還在,他會表現出來我跟你就是親屬關係,能夠感應所以他就七孔流血。 那個講說活佛老師教的方法,後學在北部活佛老師藉竅的時候說:我們人與人之間在對看那個就是性理心法的傳答,所以在問你最上乘法門的時候你只要拿著眼睛看他就好了,會嗎?你拿著眼睛看他,剛才我們有講說:『真心所在一切都能分別明瞭』,我們的真心所在,你在看的有沒有清清楚楚?(有)那個就是啦! 那個就是啦!那個啊!(劉講師一直把手拿出來)那個啦!哈哈~ 【問】:剛剛劉講師在課堂上講盜法,後學想到活佛老師在臨壇時候就講很多道理,那我們拿這些話去成全人家的話,那算不算也是盜法? 劉講師答:問的好,這個問的很好,我們活佛老師教我們去做,我們很聽話去做,不是乖徒弟嗎?那怎麼會是盜法?那個是很正常的,老師怎麼教我們怎麼去做那個是很正常的,就是怕我們有口無心啦!叫別人做好而自己做壞,這樣懂意思嗎?懂了就好。 (劉講師課程解說內容參考) 各位前賢,聽法跟盜法有什麼不同?假如我們去聽,是想我們自己本身要修,那就沒有盜法;我們去聽,不是自己想修,而是想聽他怎麼講,我出去要把他所講的去販賣給別人,那個就叫盜法。 因為有時候我們到別的道場或是別的宗教,去聽他們怎麼說,然後聽他們說了以後,並不是我們想修自己的心性,而是想記取他們所說的話,然後出來的時候把它當成自己的,又講給人家聽,那個就叫盜法。 我們自己聽了想修,那就不是盜法;可是我們只是道聽塗說,聽了以後想炫耀自己知道的很多,然後要使別人稱讚,那個都叫盜法,我們很容易會犯到這個毛病喔,不是自己想修,來去聽他怎麼講,他若講的好,我把它記下來,改天我再講給別人聽,我們有這種情形就叫盜法。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布施。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連結網址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