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08 07:02:36瀏覽525|回應0|推薦0 | |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27片_台南同義宮_99/05/15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感謝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劉芳村講師詳細解說六祖壇經_第27片_性理心法班讀書會)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講第76頁,已經把智隍那一段講完了。 一僧問師云:「黃梅意旨,甚麼人得?」師云:「會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還得否?」師云:「我不會佛法。」 有一個僧人問六祖:「黃梅意旨,甚麼人得?」我們看這個記載有一點是明知故問,他知道六祖是一代的祖師,他就講黃梅的意旨,就是五祖所傳承下來的道統什麼人得;各位前賢,我們是接續從六祖一直下來,一直到我們活佛老師第十八代,我們東方前有十八代,西方有二十八代,後東方有十八代,這都是一條金線,都是接續的道統,所以問「黃梅意旨,甚麼人得?」我們也一樣,也得到我們活佛老師的傳承,也是得到相同的意旨;所以我們要用心研究能夠透徹了解,所傳承下來的是一條金線。 六祖就回答:「會佛法人得。」就是這個意旨(一條金線、掌道盤)會佛法的人得;各位前賢會佛法了沒?會佛法就可以成佛,各位都會了沒?又沒有信心了,還正在學習,所以我們所得到的是很寶貴的歷代祖師所傳承的道,我們要對道透徹的了解,了解以後我們可以回歸到我們的本位,我們每一位都是佛,因為我們落入凡塵太久了,在輪迴之中迷失了而不知道,現在上天大開普渡讓我們很容易又得道了;我們要了解,要得道是很不容易,因為後學有經過後天寺廟,在後天寺廟有服務十七年,是在瑤池金母慈惠堂,各位可能都會有耳聞,我們凡塵都還蠻興盛的,各處都有分堂(每個地方都有慈惠堂分堂),後學在慈惠堂有十七年的時間蠻久的,知道要「得道」不是那麼容易,所以那個時候,後學的妹妹要帶後學求道的時候,後學說哪有那麼容易的;所以我們就了解到,有很多都不承認有大開普渡的事情,因為這個是屬於天時(上天到達這個時候)。 像說青陽期以青為吉利,紅陽期以紅為吉利,現在白陽期以白為吉利,那誰在決定是青陽期、是紅陽期、是白陽期?有沒有人在決定?沒有,這個是自然而然上天的一個趨勢使然,青陽期的時候就是萬物都生發的時候,紅陽期已經就開花,白陽期就結果,所以現在是以白為吉利;因為我們年歲大的都有經過紅陽期的尾巴,所以那個時候新娘子都是穿紅衣,紅是吉利的,假如說在紅陽期的時候你穿白的,會怎麼樣?(不吉利),對,不吉利,你家有人死掉嘛!所以要順這個天時,那個時候因為所有的…,你看我們牆壁都是磚塊,是不是紅的?都是紅磚塊;現在都是水泥,我們遠遠看去都是白的,所以自然而然進入到白陽期,以白為最吉利,所以這個是氣數形成,自然而然,我們不能說不相信,要隨著凡塵,現在大開普渡有緣的佛子都要求道、要修道,要回到我們原來的本位,我們都是佛。 各位知不知道我們都是佛?(知道),嗯,我們本來都是佛,那見識到自己的佛沒有?不是第一片就講嘛,9月26日就說「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我們去體會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各位有沒有做啊?講者諄諄,聽者藐藐,一定要做喔、要啟發,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有「了了分明的知覺性」,「了了分明知覺性」放不下,再怎麼放「了了分明知覺性」都放不掉,那個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成佛就是祂在成佛,所以一定要先認識,「萬緣都放下了,一念都不生」,這個時候留下的那個就是我們本來面目,所以要認識祂,一定要認識祂,要強制自己認識祂,把祂啟發,啟發了以後還要乳哺,還要培養讓祂茁壯長大;那我們先認識一段時間,讓祂熟悉,熟悉一點以後,我們可以用耳根圓通把佛性跟整個虛空融會,要用眼根也可以,可是眼根我們比較不容易掌握,會被形相吸引。各位看到形相的時候,住不住相?很容易住相,所以用耳根的話比較容易體會,那用眼根也可以,只要是你覺得你的根器很利就可以用眼跟(眼睛)。 我們有講過,「滿眼本非色(我們眼睛所看的滿眼不是形相),滿耳本非聲,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所以我們眼睛所接觸的就是文殊菩薩,那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所以我們的眼睛就是智慧第一,所以我們要用眼根的話也可以,根性很利我們就用眼根,各位前賢眼根一定要記得:「智慧第一」,不要進入形相,進入形相我們會住相,會被形相左右,會被形相影響,我們就要記得:「眼睛是我們真心的工具」,眼睛是工具,我們要發揮真心、發揮般若妙智慧,那個就是文殊菩薩。我們所看到的萬象(形相很多),那形相很多我們的見性只有一(萬象有萬個,我們的見性只有一),看出去的(我們這樣一見)沒有差別、沒有分別心,可是我們在生活之中已經很習慣分別,那我們現在要回到我們佛性本體回來,就是文殊菩薩。文殊智慧第一,所看到的萬象已經不進入形相,已經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開始的時候是不容易,因為都萬象差別,萬象差別要把它看成全部都是一個一,就是現量沒有比量(現量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心,都是我們佛性整個呈現),這個比較抽象點,所以要懂就是要用心,用心了以後我們才會了解「眼睛所看到的原來也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可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絕對不是,絕對是形相,所以只有見相不見性。那我們從眼睛看也是一樣,叫做見性(見我們的佛性),耳朵是【聞性】,都是我們的佛性。 用眼根的話要根器比較利者來用,假如覺得自己很容易住相的話,※我們就用【耳根】,耳根可以聽到聲音,我們要了解,我們能夠了了分明聽到聲音的那個就是佛性本體,那個聽的是功能作用,要有本體我們功能作用才有用,才會顯現功能作用,所以能夠聽到的那個,已經就體用同時;比如現在各位有沒有聽到電風扇的聲音?(有),電風扇離你的身有一點距離,你可以聽得很清晰,那個就是我們佛性的體跟用同時呈現,就不侷限在我們身上(我們的佛性不侷限在身上),只要是我們眼睛看得到的、耳朵聽得到的,全部都是佛性的呈現,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整個已經全部都是。上個禮拜我們講修禪,有印象沒有?沒關係,後學看上個禮拜的DVD共400片已經送來了,足夠我們拿了,一個人還可以拿兩片沒關係。 我們上個禮拜所講的要我們修禪,修禪就是要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要怎麼進入上個禮拜有說,我們現在複習一下:「就是要著力擺脫客觀環境對我們精神世界的支配」,我們一定要用心來研究,然後去實行實踐實際的做,我們就可以真的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可以回來了,那能夠回到佛性本體,已經就是佛了、當下就是了。各位上個禮拜不問問題,後學問說我們要怎麼成佛,各位都沒有回答,要怎麼成佛?兩個字「離相」,容不容易?(不容易),那表示我們都要住相囉!所以要成佛就是「離相(離開形相)」,只要我們能夠離開形相,不管是有形有相的形相或是沒有形相的語言、或是沒有形相的事情,這一些都離(都遠離了),我們就是佛了,因為所有的相離,就沒有煩惱、沒有凡塵的塵垢,既然都沒有塵垢了,性體就清淨,性體清淨自然就到佛的狀態。所以這邊講「會佛法的人得」,就是歷代祖師所傳承的一條金線,我們會的人知道那個旨意(宗旨義理知道了),我們就可以成就,很親切喔,文字是沒有親切,可是我們進入到自己就是佛的時候,就很親切,跟我們這麼親都在一起,都沒有離開(那個知覺性就在我們身上),知覺性就是佛,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離相」,不住相,不管是形相的相、語言的相、事情的相,全部都離,離了以後我們心性清淨,回到我們本體回來。 所以這邊六祖就講:「會佛法的人得」。各位會了沒?又沒有信心,最起碼都知道了,要怎麼成佛都知道了,也摸到我們佛性本體了,那怎麼會不成呢,一定成的啊,時間早晚而已,看看我們什麼時候願意放下萬相,什麼時候願意什麼時候就可以成佛,現在都還不願意放嘛,形相都還蠻好得嘛,還不願意放,所以還願意當眾生,等到有一天我們厭倦了所有形相,就肯放了,肯放就成佛了,所以自己努力。 這一個僧人就講:「和尚還得否?」和尚是很尊敬的稱呼,我們要知道「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形相的上面沒有形相那個就是道,形相的下面就是器具,我們看得見的這一些器具,我們凡塵在用都是用這一些器具,像我們現在坐的椅子就是器具,所以形而下謂之器,都是器具看得見的東西,像現在我們在房子裡面,房子也是器具(就是看得見的東西),和尚就是他已經跟上合在一起,跟上合在一起是什麼?形而上謂之什麼?就是跟「道」合在一起,合上,各位前賢我們合上還是合下?(合上),都合上了喔,哇!這麼理想啊,都跟道合在一起,都不住相了,這個最寶貴的房子、財產都不合了、不要了,很理想喔!那到底是合上還是合下?考慮一下喔!不然以後你在外面,這個錢我也要、那個財產我也要,這樣就合下了喔,不是合上,合上是要跟道合在一起喔,跟道合在一起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時時刻刻都跟我們的佛性合在一起,都是真理,合上了、還是合下?(合中),喔,還有合中喔,這個智慧太發達了,竟然合中了,要二六時中,不能只有一下下合中而已喔,要二六時中(時時刻刻都跟中道相合),那很理想啦,能夠想到中,中道難行,我們能夠中,就是沒有兩邊,沒有兩邊都是中道,中道就很理想,我們要保持二六時中。 二六就是十二,十二個時辰就等於二十四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我們都在中道,就是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就叫中道。我們中庸有講「不偏不倚謂之中,不易(不變化)謂之庸」,中是天大的大本,庸是天下之達道,我們都能夠在中,就在佛性本體之中,是很理想的,所以能夠發明的出來要能夠做得到喔,這麼多人只有你發明出來啊!所以一定要合。 這個「和尚還得否?」這個僧人是故意問,問一代祖師你有沒有得到一條金線、你知道嗎、你會成佛嗎,就是這個意思。 然後六祖就講「我不會佛法」,這個就是把我們中國人的那種謙虛、不自滿不驕傲、不自大,整個都呈現,說我不會佛法。各位前賢,我們假如什麼都會,我們會那麼謙虛嗎?我們一定會驕傲,所以六祖教我們要有那一種謙受益滿招損,我們自滿自大了,人家就會想盡辦法來毀謗,我們都很謙虛了,他就找不到空隙,縱然我們什麼都會了,也不要驕傲,容不容易?(不容易),很不容易喔,假如我們都被人很擁護的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的自滿、不知不覺的驕傲,所以我們當下就是要迴光返照,就想說:「既然落入凡塵有現相,就沒有驕傲的本錢;假如我們已經修證可以成佛,我們就要想說這麼多眾生都在苦海之中,那成佛了也沒有驕傲的本錢」,所以在一生之中都不用走入驕傲,就是要努力的自己學習自利又能夠利人,自渡又可以渡人,所以這邊六祖就給我們做一個榜樣。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鬱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 師(指六祖)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美泉, 濯就是洗滌, 六祖想要洗所傳衣缽的衣,可是找不到美泉(很好的泉水),要找個比較清的水來洗歷代祖師所傳衣缽的衣,想要把衣缽的衣洗乾淨;因至寺後五里許,已經到寺廟的後面很遠的地方,有五里;見山林鬱茂,瑞氣盤旋,各位前賢,假如我們往郊外看到山林鬱茂,就是樹長的很高大而且又很茂密,就表示那個地氣很興盛,就是一個吉祥之地,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山長不出大的樹木,那個就是沒有地氣(就是地不靈),所以假如我們要找一個靈地,比較好的對我們有幫助的地方來修道,你就是要找一些樹木很高大而且又多很,那個地方會有雲出來,那個地方會幫助我們,我們在地氣很興盛的地方,我們的靈覺會比較理想,所以那個地方修道者去吸取靈氣對我們修很有幫助,這個就是外在的環境對修道人無形之中的幫助。假如去的地方是山都是草、沒有樹木長不出樹,很多那一種長不出樹木的山,去那種地方修很累,沒有幫助,會修的很累,沒有成效會呈現,所以還是要找有靈氣的地方來修。 我們一般都會講那個地方的氣…,對自己很有幫助的地方,我們怎麼說?就是「磁場」,我們都會有感受某某人的磁場很強,某某人的磁場都沒有,很弱,那能夠感受到這個磁場,就表示你時時刻刻都在迴光返照,都在佛性的本當中,所以才會感受到磁場。 我們凡人時常都會有不自覺的…,比如說一個心地很壞的人跟你擦身而過,你會覺得這個是壞人;然後有一個人從你身邊經過,你會說這個人很忠厚老實,那個就是只要我們時時刻刻迴光返照跟佛性在一起,然後那個直覺會很強,很強的知道跟我們相錯身的人他的狀況,當然我們不是要去檢討別人,而是說他很強烈的給我們那個磁場的印象。我們修持就是要了解,假如遇到心地不正、不好的人,我們沒有事先知覺的話,會怎麼樣?會吃虧,被他騙到都迷失了還不知道;假如我們能夠事先知道他心思的變化,他還沒變化你就能夠知道,你可以引導他走入正路,因為他心的變化你可去掌握、可以事先去點化,他會了解凡塵真的有因果,讓他相信因果那他壞的事情敢做嗎?就不敢做了,所以我們修持真的就可以幫助人,他壞的我們勸他為善,說「你不要自己跑到地獄裡面去,地獄裡面沒有門不要撞進去,天堂有路我們要走」,所以可以勸人往天堂的路,這是最善的。假如人家已經都很好了,你要再帶他往好的路走,那個就不用你來帶。 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北俱盧洲的人很善良,沒有壞人,所以他們的平均壽命一千歲,我們凡人都不滿百歲,還沒一百歲就死掉了,那北俱盧洲平均一千歲,都是善良,所以我們轉世到北俱盧洲,沒有辦法行功立德,要怎麼做好,本來大家都很好了,所以不用你去勸化;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南贍部洲好壞一半,所以有很多壞人你可以去勸化他,可以行功立德,所以要修證的人很喜歡到娑婆世界來。不過也有的不敢來,因為說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很弊惡(弊就是毛病,毛病很多然後心地不好),所以不願意到娑婆世界來,怕來了以後被同化(人家好跟著人家好,人家不好跟著人家不好),我們有沒有這樣?還有啊!這樣我們心中都沒有主人耶,老子講「我們心中沒有主人的話,道不會停留在我們身上」,所以心中一定要有主人。人家好與壞跟我們沒有關係,他好了行了很多功,他不會分給我們;人家壞了,他造了很多罪,我們也不用去替他承擔。所以檢討自己就好,不用去檢討別人,別人好與壞跟我都沒關係,不能說人家好跟著好,人家壞跟著壞,不可以耶!好跟著好,還不錯;壞跟著壞,就不行了!他要地獄去,你對他講你「自己去就好,我不去了,我要上天堂」,要很明確的,我們生活的態度就是要很明確,一定要自己掌握,當自己的主人。 所以我們上個禮拜一直在講:「我們不受客觀環境跟主觀意識左右」,客觀環境跟主觀意識會左右我們的行為,我們不被客觀環境跟主觀意識影響,自己能夠當家作主。我們了解,都是自己要努力,在生活之中做到我們心性清淨:「就是盡量能夠…開始的時候萬緣放下,然後一念不生」,都一再講,很容易做的,「萬緣都放下(沒有塵緣了),然後一個念頭也不要起,這個時候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出來,出來了以後記得要培養、茁壯長大」。 我們又能夠把整個佛性啟發到整個空間,整個空間變真空,然後佛性又在整個空間(有),可是沒有形相就叫妙有,真空妙有;假如我們沒有把佛性啟發出來,這個空間叫頑空,空中什麼都沒有叫頑空;可是我們一啟發以後,這整個空間都是佛性,所以叫真空(空中不空有佛性在),妙有(沒有形相,但就是有佛性在),真空妙有,所以完全都不一樣;不會在家裡一空閒下來沒事做的時候,就會感到很空虛很寂寞很孤單,會不會?不會啊,為什麼不會?假如整個空間都是佛性本體就不會,而是很充實,就不會去找八點檔來塞滿我們心胸。各位晚上有沒有看電視?可能有的有,有的沒有,自己主宰,喜歡看就看,喜歡靜就靜,因為有的還不想那麼早成佛,想說晚一點再成佛,想說凡塵還很好玩,我再玩一玩再來成佛,所以各隨自己的意思,我們自由發揮,只要要認定「凡塵是苦海,不要長時間流連忘返」,玩一玩就好了,累了就趕快回來作佛。所以看到很茂密的山林就是有靈氣又有瑞氣盤旋,所以我們修道可以找這一種地方幫助我們修持。 師振錫卓地,就是把錫杖往地上用力一戳,用力一戳以後,泉應手而出,泉水就湧出來了。所以這個地方附近可以居住的話,我們就不用繳自來水費,用山泉水是最好。後學以前在天元佛院找到合歡山的泉水,然後我們去檢驗看合歡山的泉水是多少度,竟然0.2度,各位前賢我們台南的水幾度?沒有報導出來嘛,高雄的水10度,那個水就不能喝,那0.2度不用煮開水就可以直接使用,自來水質到1度都還很理想,可以不用煮開水就可以直接使用,超過1度以後就要燒滾才可以使用,假如我們用0.2度的水來泡茶葉就很甘甜,沒有比那個更理想,所以泉水很好。後學那個時候去找合歡山的山泉水,可是要經過七公里才能夠接到天元佛院,那七公里的費用竟然要五百五十萬,不過我們一接了以後,往後不管什麼時候水源都很充足,因為從開始的時候是用五吋的管線(就是自來水廠在埋管的管線),從山上用比較粗的管線一直接下來,然後變七吋、變三吋,然後接到天元佛院,因為還要下山還要上山,後面的有壓力前面的水才會輸送到山上天元佛院來,可是我們剛開始做一小段,老前人就歸空了,我們就沒有繼續做下去。 後來有一個佛教的精舍趕快接去用,所以這個也要有因緣,因緣不具足所以山泉水就沒有接成,那現在在使用的山泉水是天元佛院後面的山,那個是比較淺的山,那比較淺的山都有污染,就是我們有種佛手瓜有使用肥料,那有使用肥料就污染水源,所以就沒有很理想,可是也已經不錯,比我們在凡塵用的水還要來的好,所以我們生活在愈原始的地方,身體的毛病就愈少,現在我們因為工業發達,都是重金屬污染,所以身體的毛病就很多,所以這個養生我們適可就好,若要養生到兩百歲也會死,所以養生恰到好處就好、健康就好,大部分人期待要死的時候都要好走,不求個好生也求個好死,不要連累家人拖很久,自己難過家裡人也難過,錢都用光。所以在凡塵就是要健健康康,心裡也健康身理也健康,財產不用留。 各位這兩天報紙有刊登,一個人為了他爸爸的財產,把財產土地過名給他的弟弟,然後他就害死父母親、也害死他的太太、兒子兒女,你看要不要留給財產給小孩?(不用),財產分不平命就沒了,被孩子害死,那他自己也燒炭死亡,真的很悲哀。 所以活著時候就跟小孩講清楚,財產都不留給你們,你們自己去努力打拼,自立自強,你賺多就用多,賺少就用少,不要想著父母的錢、父母的財產,這樣父母比較輕鬆沒負擔,生活就是這樣,要理想化。所以我們在世的時候有得穿、有得吃、能夠遮風避雨能住就好了,再來再求的,若一口氣不來都不是我們自己的,都是別人的,所以不用去累積財產,我們要累積德性,我們努力的行持利益眾生,然後全部都不住相,進入我們性分,所以深植德本(自己有很大的道德根本),有道德根本我們供桌上才坐得住,供桌坐得住知道嗎?就是成仙作佛,要坐得住,各位前賢假如現在叫我們去坐,我們坐得住嗎?會跌下來,因為你坐在上面底下的人就在求了:「就要讓我平安、就要讓我賺大錢」,你坐在上面想說你這麼貪心,馬上就被請下來,坐不住,所以我們在凡塵自己追求的方向目標正確、作法正確,這樣的話時時刻刻就在天堂,沒有那一些煩惱的事,兒孫子自有兒孫福,不用為兒孫作馬作牛,也不要把兒孫當馬當牛,這樣各都平等,這樣生活就充滿光明。 積以為池,一下子湧出來的泉水就很多,有一個水池了;乃跪膝浣衣石上,就跪著在石頭上面洗衣服。 忽有一僧來禮拜,云:「方辯是西蜀人。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師乃出示,次問:「上人攻何事業?」曰:「善塑。」師正色曰:「汝試塑看。」辯罔措。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師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為人天福田!」師仍以衣酬之。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椶(ㄗㄨㄥ)裹瘞(ㄧˋ)地中。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於此,重建殿宇。」 忽有一僧來禮拜,有一個僧人來禮拜,他的名字叫做方辯,是西蜀人(就是印度人),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就是他從印度過來,要見到達摩祖師的衣缽;師乃出示,六祖就拿出在洗的衣服給方辯看;六祖就問他,上人攻何事業?所以在一代祖師的心目中也沒有分別心,六祖稱呼方辯為上人(就是人之上),上人在凡塵做什麼事啊;方辯就回答:「善塑」,就是很會雕塑;六祖就很正色(就是很慎重)對他說:「汝試塑看」,你塑塑看,各位了解這個意思嗎?方辯說他很會雕塑,六祖說不然你雕塑看看,這個時候就是要方辯雕出佛性的狀態出來。 各位前賢,假如有人要我們雕塑我們的佛性出來,我們怎麼雕?我們活佛老師有講:「你眼睛看著他」,會嗎?這樣就雕好了!這個是我們活佛老師說的,說你眼睛看著他,他看著你就雕好了。可是方辯罔措,就是不知道要怎麼做,就是整個都茫茫然要怎雕;過數日,經過好幾天;塑就真相,現在方辯就去雕六祖的形相,已經與六祖原來的意思不同了,方辯住在形相,善塑是要叫方辯雕塑佛性,結果方辯去雕塑六祖的形相;然後可高七寸,七寸差不多我們我手掌張開的寬;曲盡其妙,就是把六祖的形相雕的神似;師笑曰(六祖就笑了),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說你只會雕塑這些形相,沒辦法雕塑我們佛性(不了解佛性)。各位以後有人要你拿佛性出來,會不會?我們活佛老師教的,你只要眼睛睜開看著他就好,你一直看著他就是了,看到文殊菩薩表現在眼根。 六祖舒手摩方辯頂,就是安慰他,長輩才可以摸晚輩的頭頂,我們晚輩不可以去摸長輩的頭頂,這樣沒有禮貌,所以六祖就摸方辯的頭頂安慰他,對他講:永為人天福田!說你這個可以當人道天道的福田,因為看到他以後就會想行善,那想行善就能夠生出福報出來,所以他就可以當人道跟天道的福田。 所以我們一見到人家在行善的時候,我們內心是不是也想去做?(有),有啊,就是有那種意思在!所以我們了解,只要你看到他的作法,你想去笑法,那個就是已經在種善因,善因一定有善果,就好像田一樣,一種了可以生苗發芽,然後可以成就。假如我們都是一直看修道的人在生活之中,都是很盡心的在生活也很困苦,那個也都是我們人天福田,就是我們在享樂,然後看到人家在受苦又那麼行善,我們就會慚愧:「我們享受福報還不知道感恩」,各位在享受福報有沒有感恩啊?(有),真的啊,都很理想,是從內心發出來的嗎?(是),那更好!師仍以衣酬之,六祖就用衣服來酬謝他。方辯取衣分為三,把衣服分成三份;一披塑像,就是雕塑六祖的那個形象;一自留,自己留著;一用椶裹瘞地中,就是把衣服包裹起來,好像我們在綁粽子那種方式綁在一起,埋藏在土裡面。他就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於此,重建殿宇。」假如這件衣服被人家挖出來,那個時候就是他要在凡塵出生,然後要在這個地方住持,要來蓋寺廟然後渡化眾生(他發了誓愿),那什麼時候會被挖出來不知道,所以他發那個愿,只要被挖出來他就要來凡塵出世,所以他這個也是一個善愿。各位在生活之中有沒有發愿?發什麼愿?希望賺多一點錢?還是說希望自己可以成佛以後渡化眾生?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 接著底下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有一個僧人拿臥輪禪師講的偈云,偈語是說臥輪有伎倆,這個伎倆就是撇步(台語),我們在凡塵很多人都有伎倆撇步,只要有這個撇步,他就可以用這個撇步來賺錢,臥輪就講他有伎倆,這個伎倆就是能斷百思想,可以斷我們的百思想,都可以斷盡了,然後對境心不起,對著境都不起心動念,菩提日日長,菩提一天一天生長,各位前賢這個偈語怎麼樣?有的前賢看到很想要學,說很好可以斷百思想,對境又心不起。 可是六祖一聽到以後,六祖就講此偈未明心地,這個偈語沒有了解我們的真心,我們的心地都不知道,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按照他的偈語來做會綁的更厲害,會受苦更久。後學就試著把它說出來: 「臥輪有伎倆」,我們「有伎倆」就是有法,各位前賢我們在凡塵要去掉兩個,一個就是我執,一個就是法執,只要我們去掉這兩個執,我們就可以成佛。我執就是我們努力不要執著身體的我相,法執就是伎倆,我們在凡塵要成佛要有法、要有法來修,可是那個法都是方便法門,假如我們把這個伎倆已經深根在自己心中,那變成法執,變成法執不會成就。所以臥輪有伎倆一講出來以後,已經就透露他有法執。 「能斷百思想」 這個百思想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各位前賢我們要不要把功能作用全部把它斬斷?(不要),不但是不要而且是不可以斬斷,因為我們有佛性的功能作用,有功能作用才知道佛性的奧妙,佛性很奧妙就是因為有祂的功能作用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我們就變成石頭,石頭會不會對境起心?(不會),變成樹木了,樹木會不會對境起心?(不會),我們變成石頭跟樹木好不好?不好喔,所以對境心不起,就是已經落入無情之類。 「菩提日日長」 這個菩提是覺,菩提一天一天可以生長的話,是不是有一天也會死亡,那菩提會死亡好嗎?不好了,所以偈語的毛病就是在這裡。 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六祖聽到這個偈語以後,因示一偈曰,六祖就講這個偈語,「惠能沒伎倆」 惠能就是六祖自己稱呼自己、講自己的名字,所以各位前賢我們在凡塵應用的時候,時常都會用的不很恰當,稱呼自己先生、稱呼自己小姐,稱呼自己的稱謂都不對,我們稱呼自己要稱呼自己的名字,真正的合道理合義理就要講自己的名字,自己不可以講人家對我的稱呼稱謂,人家在稱呼我們是別人的稱呼,不是我們自己在講的,我們自己在講要講自己的名字,所以六祖一代祖師還是講惠能講自己的名字,雖然是很小的地方,可是我們要了解,小地方你都不會錯,大地方根本就不容易錯, 老前人時常講看修道人就看小的地方,你小的地方有錯,你大的地方一定也會錯,你小的地方都不錯,大的地方一定做的很圓滿,所以我們修道就是注重很小的地方,所以在稱呼的時候就要講自己的名字。 惠能沒伎倆就是沒有法執(所以沒有撇步),沒有撇步有沒有光明正大?就是光明正大,沒有撇步就沒有法執,那你有撇步你就是想要賺錢、想鑽洞,已經心地不光明,所以六祖說惠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百思想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不要斷掉百思想,讓功能作用自然產生它的作用,這樣就好了。 「對境心數起」 對著凡塵的景象心數就起來,這個心數起,各位前賢,大乘法相宗把心數歸納有五十一個心數,我們也稱呼它叫心所法(心所使用的方法),這個大乘的法相宗,把凡塵的所有一切都歸納在五位百法,就是色法、心法、心所法(就是心數法)、不相應法跟無為法,共五個,把凡塵所有的萬法都歸納到這五個:色法、心法、心數法、不相應法跟無為法,色法有11個,心法有8個,心數法有51個,不相應法有24個,無為法有6個,加起來剛好100個法,這一百個法已經把凡塵所有的法全部都包含,叫五位百法。 後學把五位百法解說: 色法:色就是形相、看得見的,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個,然後六塵色身香味觸法,因為那個法一半有形相、一半沒有形相,所以也列入色法裡面,就有11個。 心法:就是我們的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阿賴耶,這個八識就是心法。 心數法:有51個,51個又分成11個善法、五遍行、五別境、六個根本煩惱、有二十個隨煩惱、有四個不定法,所以五十一個裡面又分一些細目。 11個善法:第一個就是「信」;然後「慚」、「愧」,我們要有慚要有愧,就是在凡塵都不很圓滿很慚愧;「無貪」、「無瞋」、「無癡」,沒有貪瞋癡;「精進」、「輕安」、「行捨」、「不放逸」、「不害」,共有11個善法。 五遍行:就是它都普遍在所有的裡面,我們很容易就能夠整個在遍行之中,就是「觸」、「受」、「想」、「思」、「作意」,五遍行。 五別境:不一樣的個別環境。第一個就是就是「欲(欲望)」,我們的欲望大部分都會很強,各位的欲強不強?(很強),都是很強,所以我們在別境裡面那個欲,不得了,很難去降伏;第二個就是「勝解」,勝解就是集中精神在一個現象、在一個事情叫做勝解;接著「念」、「定」、「慧」。 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我見,這六個就是根本煩惱,我們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慢(驕傲)、疑(懷疑)、我見。 二十個隨煩惱:隨著煩惱,但不是很大的可是會隨著裡面的內容來煩惱,20個隨煩惱又分成三:大、中、小,大有八個,中有二個,小有十個。 ◎大的隨煩惱有有八個 第一個就是「掉舉」,就是把心舉的高高的,讓心不安,那個叫掉舉,比如說,有朋友打電話邀我們去看電影,你說好我有時間跟你去,然後答應了以後你就把心舉的高高地:「我要去看電影、要去看電影」,可是中間又遇到很多事情要處理,就沒辦法去看電影,那怎麼辦,那個叫掉舉(把心舉的高高地讓它不安)。 第二個就是「昏沈」,昏昏沉沉就是隨煩惱的第二個。 第三個就是「不信」,人家講什麼我都不相信。 第四個就是「懈怠」,我們沒力了都不要做,懈怠。 第五個就是「失念」,念都沒有集中。 第六個就是「放逸」,就是把身心往外放。 第七個就是「散亂」。 第八個「不正知」,不正確的知道。這個是隨煩惱二十個裡面的大八。 ◎中的隨煩惱有兩個:「無慚、無愧」。 ◎小的隨煩惱有十個: 第一個「忿」,第二個「恨」,第三個「覆」,第四個「惱」,第五個「嫉」,第六個「誑」,誑就是騙,誑騙,知道意思不是叫我們去誑騙別人,第七個「慳」,慳就是一分錢打二十四個結,第八個「諂」,第九個「害」,第十個「憍」,小的隨煩惱有十個。 不定法有四個:第一個悔(後悔,布施給人了但是又後悔、不捨)、第二個睡、第三個尋、第四個伺。
不相應法:就是不跟心法相應、不跟色法相應、不跟心數法相應,它是獨立的,有24個:「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次第、相應、勢速、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共24個。
無為法: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想受滅無為、不動滅無為、真如無為,共有六個。
以上加起來剛好一百,五位百法:色法、心法、心數法、不相應法、無為法。所以這邊「對境心數起」,要把心數講出來。五位百法是凡塵萬法都縮束在這裡面,所以我們記這些五位百法,你就把凡塵所有萬法已經都學到了、知道了,就在這裡面。所以心數法有51個,各位前賢,51個不要說內容,只要講大概的綱要,還記得嗎?11個善法、五遍行、五別境、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四個不定法。二十個隨煩惱裡面又分成大中小,大有八個,中兩個,小十個。細目有51,就比較細。這樣有印象了嘛,所以五位百法就是心數。
「對境心數起」 我們對著境的時候,就是有這一些心所使用的方法呈現,那為什麼要使心的所使用的方法呈現?因為這一些都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我們對境要心數起,重點就是在:「不住相」,我們對境心數起沒關係,心都有在使用,可是我們不住相,重點就是在不住相,對境心數起沒關係;然後百思想也不要斷,百思想也讓它都在。 所以上個禮拜有前賢問「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百思想」跟「心數起」都是我們凡塵所謂的煩惱,我們了解它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只要了解它是佛性功能作用,我們不要住在那個形相,就可以進入涅槃,進入不生不滅。這樣了解嗎?是不是愈來又好像離自己想聽的愈來愈遠了?這個離自己想聽愈來愈遠會有什麼現象?就是在講的人變成在催眠,底下聽的人很好睡就會點頭:「你講的對」。 我們要了解,進入我們佛性說簡單很簡單,說困難也很困難。簡單就是有心,只要你有心就很簡單;困難的話就是我們貪戀凡塵,我們對凡塵很迷戀,要來聽性理心法要進入佛性本體就很困難,假如很注重凡塵的這一些得失,我們就很難修道;那要看淡凡塵的所有一切都虛幻不實在,為什麼會用「塵」來形容,就是這個「塵」會污染我們的佛性本體,我們把門閂都關的很緊,各位前賢裡面有沒有灰塵?(有),就可以知道塵很厲害,門關的很緊密,桌上灰塵就是一堆,我們都有印象都知道這個事,所以我們要除塵(除掉凡塵),所以要把凡塵怎麼處理?放到背後(背塵),要跟什麼合在一起?(覺),跟我們覺性合在一起,所以「背塵合覺」,把凡塵都放到背後,那個都小事;把覺性啟發,那個大事。 所以「背塵合覺」 只要我們雙手一合,這個就叫「背塵合覺」,為什麼?因為我們右手做、左手做都是凡塵事,我們雙手一合起來凡塵事沒辦法做了,你這個形相一呈現是不是把良心都掏出來了?合不合覺?有沒有合覺?(有),所以這個就是「背塵合覺」,我們在凡塵最困難的就是把凡塵的事都當成實在,所以這樣要把它放下、要離相就很困難;假如我們知道凡塵的事都虛幻不實,因緣際會才有,緣散了就消失了(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事情也是一樣,緣聚有事情來了,緣散事情過去了,都變化無常,我們對變化無常的這一些景象、這一些事情,我們都當成實在,我們有沒有顛倒?(有),所以佛說我們眾生顛倒,該注重的佛性我們都忽略,不該注重的現象我們看的很重,都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現在修道要脫離苦海,就是要轉過來「不顛倒」,「不顛倒」就是重視我們佛性,形相隨著它自然就好,健健康康的就可以,借假修真(借這個身體是假的,然後我們來修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佛性是用遠都在的)。 「菩提作麼長」 菩提是覺,怎麼可以生長?六祖的意思就是說,菩提是覺,祂是一個常住法,永遠在的,不能讓祂有生長、有毀滅的時候,既然進入生長就有毀壞滅掉的時候,所以不能生長,祂是一個常住的法。 我們第七品機緣品也是講了蠻久,我們機緣品已經講完了。接著就講第八頓漸品。 ◎頓漸品第八 時祖師居曹溪 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時祖師居曹溪 寶林,這個時候六祖居住在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就是六祖跟神秀這兩個宗派很盛旺(修的人很多),人皆稱南能北秀,南邊就是惠能,北方就是神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有頓(很快的、馬上從凡夫到佛地)、有漸(就是漸漸地來修),而學者莫知宗趣,學的人都不知道它的宗旨跟趣向(什麼樣的宗旨都不了解,要到哪個地方去也不知道)。師謂眾曰,六祖就對大家講,法本一宗(法只有一宗),人有南北(我們人有的住在南方、有的住在北方,人有南北之分),法即一種(佛法只有一種),見有遲疾(我們的見解,我們進入佛性本體有的很快、有的很慢,根利的就很快,根比較頓的就比較慢)。所以六祖就對大家講,何名頓漸(為什麼有這個頓漸的名稱,它是什麼內容),法無頓漸(佛法裡面沒有,只有一種)。 「人有利鈍」 人的根器有利有頓,所以我們要知道,根器很利就是他累世都有在修,累世有在修根就很利。各位前賢,前不久電視新聞報導,在外國有個地方有位五歲的小男童很會彈鋼琴,彈出來是大師級鋼琴的彈法,後學剛好那個時間有看到這段,後學就想他累生累世都是在彈鋼琴,所以這個時候他父母親說,他三歲一聽到音樂就會去彈鋼琴,你只要讓他聽到他就會彈,三歲喔!然後電視去拍攝時候小男童已經五歲,小男童坐在鋼琴前面彈鋼琴,彈得很熟練,音樂就從他的小小的手指頭底下流出來,很流暢,看了就會愣住,再怎麼學也不可能學成這樣,那個就是他累世之間都有那個很熟悉的琴譜,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會了。那我們人一生下來,各位也可以了解,有的生下來就很聰明,有的生下來就呆呆的,是不是很自然,那為什麼會這樣?很聰明就是他累世之中一直有從性分裡面有研究,瞭解到一些真理,所以他的根就很利;有一些在凡塵就只知道吃飯睡覺,所以在凡塵的工作吃飯睡覺,我們有沒有啊?沒有吃飯睡覺啊?這麼厲害啊,都有嘛,只是沒有把它當成最主要的。 所以我們在凡塵,我們是為了生活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工作而生活),喔,這麼理想啊,都是為了工作才生活啊,那真的是為了成佛我們才落在凡塵喔,很好。我們了解一定要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我們努力的方向一定要確立,確定了以後我們知道怎麼去做,已經不迷昧了。我們要知道,一生之中,不要說一生那麼長,我們說一天之中,各位前賢我們一天之中,我們跟我們的佛性相處多久?相處多久?二十四個小時?八個小時?那也不錯,三分之一了,八分鐘還是八秒鐘?有沒有跟自己佛性居住在一起?(有),多久?沒辦法算,只要我們時時刻刻都有良心在(儒家所講良知良能,那個是我們真心佛性),假如我們時時刻刻都能夠迴光返照,那表示跟自己的佛性在一起,我們一天之中多少時間迴光返照?我們精神外放的多、還是收回來的多?(外放),外放的多,可見我們一天之中要八個小時跟佛性在一起非常的不容易,八分鐘就不錯了,有的可能連八秒鐘都沒有,跟什麼合在一起?跟現象合在一起,所以八秒鐘都沒有跟佛性合在一起。 我們既然要修道脫離苦海,要慢慢的把心勸回來,要迴光返照(就是精神不要外放),精神外放當眾生,精神收回來當聖賢,我們要當眾生還是要當聖賢?(聖賢),要當聖賢那精神就要收回來,就是凡塵的所有景象、所有事情都虛幻不實在,不要被它拐騙,造化都是作弄人,作弄我們在凡塵受苦,我們就是要把我們的精神全部都收回來,就是降伏我們外放的心,外放的心已經降伏了,心都可以收回來,收回來以後我們就可以培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了,一培養祂就可以茁壯長大,一茁壯長大以後我們般若妙智慧增加,般若妙智慧有了,真理認識更透徹,真理透徹我們做起來更自然,自然而然就脫離苦海了。這樣會不會啊?可見都沒有什麼心想去做,這個一定要實踐實行,實際做就有功夫呈現。 我們要了解,現在上天大開普渡我們都得道了,得道本來已經就成佛,可是我們現在是先得而後修,不像以前單傳獨授的時候是修到功果圓滿才授記,我們現在都授記了,上天認定我們有成佛的資格,要不要成佛啊?(要),要的話自己內心要立定宗旨「惟求作佛,不求餘物」,可不可以啊?(可以),太沒力道了,這個要在凡塵踢鐵板踢的厲害一點,知道意思嗎?就是生活之中要充滿挫折,你太順利了,讓你賺錢了、讓你有社會地位了,你就貪戀凡塵了,就不想修道,這個全部到處都碰壁、都踢到鐵板,才會死心踏地,好,認真修道!很現實的喔,太如意了表示上天要把你順考考倒,所以你太如意了就是要小心,上天要讓你跌倒,會不會?絕對跌倒。 我們現在趕快學習跌倒,為什麼?會爬起來啊,所以上天要考我們是很容易的,讓你賺到錢、讓你又有社會地位,你又想修道就會說沒空,絕對有藉口;我們修道不要找藉口,就是要脫離苦海、惟求作佛,這個是最究竟的,成佛了以後,我們可以千百億化身,可以時時刻刻渡化眾生,不管到哪個佛世界都可以去,不是最理想嘛! 所以我們活佛老師對我們期許很大,後學還看到訓文,我們這邊出來的訓文,上上個禮拜老師有出訓文,把我們台南的普通班都停下來,有沒有?(有),要來研究性理心法,有沒有?(有),老師還跟我們講:「向徒兒邀請」,老師要我們徒兒來聽課竟然要用邀請,我們徒兒比老師大,老師跟我們講:「我們能夠研究這個是我們福氣」,有沒有?(有),很福氣喔,要知道福喔,要把握!然後老師還跟我們恐嚇:「你不來聽,以後你不要求我,你遇到事情,老師不是不幫忙喔,冤欠是很難纏的」,有沒有?(有),老師一手拿著糖果、一手還拿著教鞭,看看我們真的是很有福氣,就是能夠研究最上乘佛法,讓我們能夠真的成就,那我們要推廣給我們所有周遭親朋好友,都把他們要求來研究性理心法,能夠明心見性,心明因果不昧,見性成佛無疑,絕對可以,從內心深處產生信心,各位有沒有?(有),從內心深處我可以成佛,因為我摸到成佛的根源,摸著根的成仙作佛,摸不著根的瞎修行,那我們都摸到根了,絕對可以成佛,所以一定要努力、要研究、要把它傳播,讓所有親朋好友都知道,都能夠努力的來修道,這個才叫真正的在修道。 參考:活佛老師在台南同義宮慈悲訓文網址: http://blog.udn.com/angel95168620/19866466 我們在研究性理心法,不是說都不參與道場整個活動,我們是用生命來渡人的,那個是付出很大的心血,絕對是要眾生成佛。假如不按照這樣的話,可以成佛嗎?假如我們不了解心性,可以成佛嗎?(不可以),沒辦法啊,假如我們用識心絕對是沒辦法,一定要用真心,我們根塵相對的識心都不要用,就是用真心了,那真心即心即佛,我們當下的心就是佛,所以有時候我們文字用即心即佛,就講的很熟悉,但不知道那個心是什麼心,都不了解以為日常生活的心就是即心即佛,那絕對不是喔,那個都是變化的識心(生滅的),那不會是佛,一定要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才真的當下就是佛。
◎剩下約15分,提問問題。 【問】:劉講師剛剛提到五位百法,因為有的沒有聽過,後學有聽過,這個有一張明細表,若是要的話後學下禮拜印給大家;這個百法名門跟我們彌勒祖師在彌勒內院講堂講的唯識內容是不是一樣的?請劉講師解說。 劉講師答:好!這個五位百法是屬於大乘法的相中,那我們有一個是「唯識論」就是認識的「識」,那凡塵所有的他都把它歸略到唯識,什麼都是認識,所以那個唯識論跟我們凡塵所了解的識有一點不同,他把裡面很詳細的分,說我們凡塵用的識,跟我們修道用的識,已經修證以後用的識,全部都不一樣,就變成一個認知的問題,因為我們凡人大部分,都著重在我們看的見、聽得見、摸得到、想得到,在這方面用心啦! 那我們假如說進入性理心法,那麼所有這一些現象產生的都是變化無常,虛幻的不實在,所以在唯識論裡它都把這個生滅的識它不注重,它注重在修道跟成就,修道的識跟成就的識又不一樣,等到我們成就以後進入那個「無知無覺」,那個無知無覺是修到最高以後呈現的現象,那能夠了解到無知無識,那個也是識的範圍啦!可是已經很高的狀態,是藉著語言來說而已,它本來都已經離開語言、離開形象。 那我們在修持的時候就是要進入我們的正知、正見,正確的知見,那正確的知見,一樣要把那個根塵相對所產生的,那個生滅的識也一樣要去掉,所以我們把根塵跟那個生發的六識去掉,去掉了以後才可以正知正見,進入正知正見我們來修道才會有成就,所以唯識論鼓勵我們從這個地方就是入手,就是從「真如門」不要從「生滅門」,從真如門入手來修以後,它會有一些很殊勝的那一些景象會產生,可是這一些景象產生,它也是要我們了解是給我們信心,而不要住相,住相以後你就沒有辦法達到那個最高的程度,也就是究竟啦! 那我們就是要究竟的成佛,本來我們都是佛,那為什麼我們沒有成就?就是因為我們的知見不正,我們在凡塵所用的都偏了、都邪了,不正確,都顛倒了,所以要先認識,先認識這個不正確的觀點,它不正確在哪裡?為什麼不正確?我們去了解以後我們才能夠產生力道來修持,那對這個正確的正見我們有認知以後,那個行持就有力道,那有力道行持功效就跟在後面隨時呈現,那有功效呈現這個幫助我們,一方面般若妙智慧生發,一方面對真理的認識又更深入、更透徹,那就可以回到我們本位,那回到本位以後那真的是無所得啦!沒有一點得,只是回到本來,本來、本性就聚足圓滿,我們就是要達到這一種狀態。 【問】:後學請問我們在生活當中,自己的個人…,落入我們自己的八字當中,我們所有的應對進退都落入八字當中,我們就更加在應對進退的時候,很難會去把無我的狀態展現出來,因為我們跟人家講的時候,或者是跟人家有一些衝突的時候,那個無我的狀態很難明顯,問題是說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變成無所對待?我們要怎麼樣在這當下,把這個「無我」時時刻刻在我們身上有無我的現象展現出來?後學一直有這個盲點。 劉講師答:這個很努力想修重點就是那個把我太注重,一直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無我,這個樣子就是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要執著我,我、我、我,變成一個相反的方向,所以後學藉著「無我」來講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弟子跟師父問問題,他說我們上一次有講的那個風鈴偈,我們同義宮這邊有講過嗎?(沒有)沒有啊!我是在哪裡講的? 風鈴偈:『渾身是口掛虛空,不問東西南北風,平等為它說般若,叮叮咚咚叮咚』 風鈴知道嗎?(知道)它渾身是口好像都是嘴巴,掛在虛空,我們都會掛在虛空,不問東西南北風,東西南北風一吹它都會響,叮咚叮咚對不對?所以平等為它說般若,平等的在講般若,般若就是妙智慧,叮叮咚叮咚就是一直在講,說我們凡塵之中時時刻刻都在講般若法門。 ◎那這一個弟子就問師父說:牆壁有沒有在說法? 各位前賢牆壁有沒有在說法?那個師父說:有 弟子就問說:我怎麼沒有聽見? 師父跟徒弟講:因為你有我,所以聽不見 弟子又問師父說:那師父你沒有我聽得見嗎? 師父跟弟子講:有你有我所以聽不見。 弟子又問:那沒有你沒有我聽得見嗎? 師父又講:沒有你沒有我誰要聽?(哈哈)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執著的是身體的我,那佛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就講:一定要把身體的我去掉,去掉是身體的我,然後佛涅槃的時候弟子向釋迦牟尼佛表白說:你教我們做的我們都很努力做,就是我們已經都無我了,然後釋迦牟尼佛就講: 『無我就是生死,我就是如來』這樣懂意思嗎?我就是如來,無我就是生死,沒有我的話就落入生死了,有我,那個我就是如來,這樣了解意思嗎?重點就是我們已經不重視身體的我,身體的我已經沒有了,佛就講:身體假如是我,那這個身體的我是哪裡啊?是頭、是手、還是我們胸部、還是腳?那一個是我?假如說全部都是我,怎麼有那麼多的我?懂意思嗎? 所以身體沒有我,身體的我已經去掉了,接下來就是我們佛性的我,佛性的我祂是常住永遠都在,那你已經領悟了解進入了,那個我就是如來,那我們要進入如來的我,身體的我不要執著,這樣了解嗎,了不了解?(了解),所以你在心中不要有我的觀念就可以,那我們應對進退有一個剛好的角度,那你在想剛好的角度那個時候,沒有身體的我,所以你在應對進退有覺得,我的身體存在,就表示你在應對進退沒有符合中道,這樣了解嗎? 所以你要符合中道,那個時候已經沒有身體的我,都是在真理之中,這個剛剛好一個角度,事情到來剛好一個角度去做那個符合真理,剩下不符合真理的不要,這個時候你的心就是如來,沒有 身體的我,這樣了解嗎? ◎還有一個故事:有兩個師兄弟在爭執,爭執的時候就跑進方丈室問師父說:我這個觀念對不對? 師父說:對,你的觀念對。 然後甲跑出去跟那個乙的講,那個乙的一聽了以後,換他跑進來問師父,師父我這個觀念不對嗎? 師父說:你的對。 然後乙又跑出去了,兩個又在外面爭了,然後後面的小沙彌,就跟他說:師父你這樣講就不對了。甲對的話乙就不對,乙對的話甲就不對。 師父轉過來跟小沙彌說:你說的也對。哈哈~對。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布施。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連結網址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