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31片耳根圓通_台南同義宮_99/06/12
2018/01/14 18:38:24瀏覽1047|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31片耳根圓通_台南同義宮_99/06/12

 (感謝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今天又回來講觀世音菩薩修持法門耳根圓通,上次我們曾經有講可是沒有講完,因為那個時候大家的反應聽不懂,接觸的時間不多,所以那個時候一講下來,雖然後學覺得裡面內容很充實,可是因為聽不懂,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就沒有再講,因為又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可能現在來講會聽的懂,後學講慢一點,一定要能夠懂,因為耳根圓通對我們修道非常有幫助,我們能夠實際進入修持的階段,對我們幫助很大。

古觀世音佛教觀世音菩薩(現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座下之上首,至娑婆世界助釋迦佛轉法輪,彌勒佛收圓,與娑婆世界眾生的緣份深厚,發愿渡盡閻浮堤的眾生)

古觀世音佛教觀世音菩薩

  我們了解同一個法號(名稱相同),所以觀世音佛是古時候已經就有,觀世音菩薩是圓通古佛又來化身以後呈現,帶領坤道來修道,所以都是同一個名號,古時候的觀世音佛來教觀世音菩薩。

   現在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座下之上首各位前賢下首是誰?(大勢至菩薩),對,就是大勢至菩薩,上首是觀世音菩薩,下首就是大勢至菩薩。所以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大勢至就是要我們實際的去實行,所以三佛,我們在看的時候都是三佛一體,阿彌陀佛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觀世音菩薩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大勢至菩薩就是我們的行為行持,都是在我們的身上,所以三佛一體;那後來的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文殊菩薩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普賢菩薩就是我們的行為(我們實際去做的行為),都是三佛一體,就在我們身上;各位前賢聽懂意思嘛?就是藉著外佛來啟發我們內心,我們內心本來都具備三佛一體。所以上個禮拜最後一個問題有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神會問六祖,佛法的根源起的時候從什麼地方出來,然後六祖就回答「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我們了解,所有佛法、所有的佛都從一切的眾生心裡面出來(佛法從我們的心裡面出來、佛從我們的心裡面出來),所以我們要啟發我們自己心裡面的佛。因為我們都會追求外面的佛,不知道我們自己心裡面就有一位很親切的佛,所以佛法的根源就在我們的心裡面,我們要啟發。

   所以我們要先認識我們在凡塵生活的心,我們在凡塵生活的心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六根六塵六識三六一十八,這樣會合在一起就會形成十八層地獄,我們都講十八層地獄就是從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所做下來的事情,就是進入十八層地獄,所以我們修道的時候,六根六塵六識不要拿來修道,拿來修道對我們道修不成,所以要各位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沒有六根、沒有六塵、沒有六識,全部沒有了叫做沒有心,心都沒有了叫做道。

   所以司空山本淨禪師就講「無心是道」,無心就是沒有識心,六根六塵六識產生的識心我們都不用,叫做沒有心,沒有心已經就是道、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全部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這樣有沒有認識?後學一開始就是這樣講,我們要了解,根塵相對的因為會變化,我們的六根一樣變化,為什麼呢?因為小孩子看的角度形相跟我們長大以後看的角度形相又不一樣了,小孩子看的近,然後把很小的東西看得很大,等大我們長大以後,一樣的景象我們看起來變得很小,所以在我們六根來講,六根也在變化。在六塵來講變化更大,都是一直無常在變化。那我們從無常變化的根塵,相對產生的念頭更是一直在變,所以那個叫做不正,不正就叫邪,叫邪見,可是我們跟凡人講我們的見解都是邪見,我們絕對不承認,會說「我們真正的看到、聽到、摸到、自己確實去行持,怎麼會是邪見」,那佛是站在真理的角度來說,真理是不會變的,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是不會變的,所以我們就要從真理的角度(從我們不生不滅佛性的角度)來看,要看就是一定要萬緣放下,凡塵的所有變化我們都放下了,這個時候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恢復到我們本來不生不滅真心佛性的本體,真心佛性本體沒有形相,我們看不見、我們聽不到、也摸不著,可是確確實實存在,要用領悟,所以心靈神會。

   各位手上都有「如是我聞」CD、「張拙秀才悟道偈」,這個裡面都是在講我們要怎麼樣啟發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只要你看了聽了,知道怎麼樣修了就叫摸著根,摸著根成仙作佛,摸不到根瞎修行。所以老前人一直在講我們修道一定要摸到根,這個很重要

   因為後學在民國96年時候在北部講的,那個時候前賢把它抄錄下來,後學說性理心法不要落入文字,所以那個時候後學並不主張印出,因為以心印心重要,要了解重要,可是現在這個時期大開普渡,後學又拿回來看的時候,後學說這個可以給一些沒有機緣聽到後學講課的人來看,所以就把它影印出來。

   這個是台北前賢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他用隨身聽錄音帶聽了一句就暫停,然後寫下來,再聽一句又暫停再寫下來,是這樣出來的(感恩陳講師美○),很有心。

   各位看的時候,因為我們有CD可以聽,所以有一些字沒有校對就影印了,所以有一些錯字,考驗我們自己的智慧,聽的跟看的把它連起來,字影印錯了你自己改過,這樣就好,因為要再校對然後再印的時候,又要拖一段時間,後學又很急性子,結果印好了才知道有很多字不對,後學說沒關係又有CD可以聽,重點都可以抓到。

   假如各位沒時間現場來聽我們性理心法班,沒辦法來的話就聽CD,因為現場比較有契機;聽「張拙秀才悟道偈」,就是比較沒有接近性理心法者聽的會比較明白,那「如是我聞」會比較深一點,屬於講性理心法,因為講到真如,真如假如全部都沒有接觸的話,會很模糊,不知道在講什麼

   那「張拙秀才悟道偈」很明白,凡聖含靈共一家,一聽就明白,所以「張拙秀才悟道偈」就可以給沒有機緣來聽的人去聽去看。各位手上都有,若要想多拿的話,我們兩邊都還有,希望各位多拿,各位可以個人多拿一疊回去後學更高興,後學會請北部再影印,看需要多少就影印多少下來。像這一次耳根圓通講義之前大家都有了,後學想說有了一定也會忘了帶來,所以我們這一次又影印而且又影印三百張,也希望各位多拿,拿回去給沒來這邊研究的人看,裡面的深度很夠,能夠懂的話對我們絕對幫助。所以這邊後學對背景先講解一下。

    觀世音菩薩跟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結的緣很深厚,所以到娑婆世界來幫助釋迦牟尼佛轉法輪,現在幫助彌勒佛收圓,所以我們在禮節裡面,諸天神聖以後再下來,就把觀世音菩薩(南海古佛)擺在我們活佛老師、師母之前,可見觀世音菩薩跟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很有緣份,所以這邊有寫與娑婆世界眾生的緣份深厚,發愿渡盡閻浮堤的眾生我們南贍部洲叫做閻浮堤,也叫做紅塵,紅塵滾滾景淒涼,這是後學之前唱的歌(在25片),歌詞裡面就是紅塵滾滾,就是時間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然後我們遭遇的事都很坎坷,所以景色很清涼。

   那觀世音菩薩說我們眾生太可憐了,觀世音菩薩要渡盡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才願意成佛,可是還沒有渡盡就已經成佛了(南海古佛)。那地藏王菩薩也要渡盡所有地獄鬼魂,沒有渡盡也誓不成佛,可是也已經成地藏古佛了,也是成佛。

   各位要了解,不是祂們希望要有佛的果位,我們性分之中都有慈悲喜捨,最後一個捨就是什麼都不要,連名份果位都不要,所以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佛的果位祂也不要,把它捨掉,所以已經都不要、捨掉了,可是我們眾生不會因為祂捨掉了我們就不稱呼祂,一樣還是稱呼,我們凡塵都會執著名相(名跟形相),我們愈執著我們就是愈狹隘(很窄),一捨掉以後就很寬廣。那觀世音菩薩也是一樣,重點所在就是要渡化眾生,把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渡盡,所有眾生都成佛了(因為眾生本來都是佛),都已經成佛了祂才願意成就,那個是祂的愿,雖然現在已經成佛了,可是祂也沒有捨掉祂的愿力,還一直在做一直在渡化眾生。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正定),觀世音菩薩把自己所修持的法門,提供給我們修持。人間道路千萬條,修士至高,一條唯一不後悔的選擇,能夠活出人生最深的價值,勤求無上正覺佛道,一勞永逸,可以與十方諸佛把手言歡,然修持法門亦千萬條,選一條簡單、扼要、容易、快速、決定成就,很重要。

   觀世音菩薩的修持方法從聞、思、修,聞思修就是三種智慧,聞慧、思慧、修慧都在智慧之中,然後進入三摩地(正定),三摩地就是正定,就是從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的正定,這個定很重要,我們凡塵所修的定大部分都是難修易壞,我們修了很久,一個聲響、一個景象一下子就把我們的定破壞,可是從我們的性分出來那個定就完全不同,像古時候賢人講「富貴不淫(有錢不淫亂、不亂用)、貧賤不移(雖然很貧窮地位很低,可是志氣都不移轉)、威武不屈(受到人家恐嚇也不害怕)、泰山崩於前,刀鉅加於鑊不動聲色」,這個全部都是三摩地,都是從我們佛性本身發揮出來,就都不受外境影響;我們外境不管好不管壞,外境好不會驕傲,外境壞不會沮喪,這個真的就是我們人生價值所在,這個人非常有自己的志向,我們要追求的就是這個樣子,有定力從佛性發揮,外面的形相一直在變化,我們就不管要它、不要在意。

觀世音菩薩把自己所修持的法門提供給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來修持,這個很重要,把祂好的、殊勝的、怎麼修成的告訴我們人間道路千萬條修士至高就是我們在人生追求的方向非常的多,我們要了解,能夠修道(修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是最高的不會後悔,我們追求凡塵的名利榮華富貴,都是過眼雲煙(很快就過去了),縱然我們能夠賺到整個世界,可是我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拱手讓人(全部都是別人的),沒有一種我們可以帶走。

   所以我們在凡塵的時候就要看輕,凡塵的現象我們在凡塵之中壽命都有限,不過百年而已,我們要在這有限的生命當中,做最無限的、無量的那種理想來前進,不要追求這一些物質現象,我們有得吃、有得穿、可以遮風避雨就好了,生活條件愈簡單的話我們修道愈容易假如我們愈挑剔,生活要過的很如意的話,我們的佛性就修的不光明,因為會互相對待就忽略了,所以我們對物質的生活愈簡單愈好養,老子講「茍簡易養」,我們的生活很簡單就很好養,尤其我們修道隨遇而安不挑剔,有得吃有得穿就好了。因為現在環境好小孩子很慧挑剔,很好的東西給他吃也不吃,所以環境不同。我們在凡塵這一些物質都變化無常不要在意,我們在意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一定要把全部注意力都投入。

   我們找一條唯一不後悔的選擇,就是修道,修道就是不會後悔,到我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還會很高興,說我這一生走對了,這個就是不後悔的選擇。能夠活出人生最深的價值我們到凡塵來最有價值就是能夠修道、就是能夠渡化眾生,這個是最有價值。

勤求無上正覺佛道,可以一勞永逸

   我們在這一生之中,一定要追求一世修就一世成(一世就可以修成),不用再來了,我們這一生就是最後生,往後不再來了,我們往後不再來凡塵出生。

   那這一生之中就千萬不要造業,造業會被業推,推到現相來還債;我們不造業就可以不來,努力把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使祂恢復光明,本來就很光明,因為我們在凡塵造了很多業,所以使祂黑暗,現在使祂又恢復,所有佛性裡面沒有的東西都去掉,我們佛性裡面沒有貪瞋癡,我們現在最大的毛病就在貪瞋癡,所以我們把貪瞋癡去掉,去掉以後沒有貪瞋癡就非常廣泛,我們佛性就可以發揮,整個功能作用就可以呈現

可以與十方諸佛把手言歡

   就是我們可以跟十方諸佛站在一起(同等地位),就是我們也成就了、我們也成佛了。

然修持法門亦千萬條

   我們要怎麼修?那個法非常多,每一條方便法門都可以讓我們修證成佛,可是我們要找一條、選擇一條簡單、扼要、容易、快速、決定成就,這個就很重要

說簡單,但依耳根一門深入;說扼要,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說容易,但向根中,旋流反聞;說快速,自入流亡所至寂滅現前,獲二殊勝,得真三昧(詳細說其內容)

說到簡單,但依耳根一門深入

   很簡單就是從耳根一門深入,我們從耳根來修耳根圓通,剛才後學聽到外面打雷又下雨非常高興,後學說今天剛好要講耳根圓通,上天在幫助後學,下雨了打雷了,可是我們開始講又停了,因為一下雨而且又傾盆大雨,我們就可以聽到雨聲,把我們佛性整個都呈現,因為雨是整個都在下,所以不管是我們左右前後全部都是雨聲,可以把佛性整個都拉出來,又有打雷,剛才各位有沒有淋到雨?有沒有聽到打雷?我們耳根修很容易修持,因為我們這邊很殊勝就是很清淨,這個叫做最高品質(靜悄悄),我們要了解要聽到靜悄悄的是誰?(佛性),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耳根圓通雖然沒有聽到聲音,可是聽到靜悄悄,靜悄悄也一樣是我們佛性聽到,假如沒聽到怎麼知道靜悄悄,就是有聽到,所以我們了解耳根來修很簡單,簡不簡單?又不敢回答,太簡單了,因為太簡單我們日用而不知(日常在用可是不知道),不知道我們佛性就在日常之中已經在應用,因為不知道所以就會發生問題。

第一個簡單,第二個扼要,第三個容易,第四個快速

說扼要,就是入一無妄

   入一就是進入道(一就是道),進入這個一就沒有妄(入一無妄),我們進入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妄就沒有了,就沒有妄了;我們假如沒有進入道(沒有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會有妄,妄就是變化的、凡塵的一些現象,我們會在意,我們會根塵相對產生心,那個都是妄,那入一以後(進入我們佛性本體)就沒有妄。要知道喔,文字雖然很簡單,可是裡面的涵義很好,我們平常都在妄之中,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一直在變化,因為一直在變化,所以我們稱呼叫做妄,不會常住不變,常住不變才叫真,我們平常生活都是在妄之中,一直在變化所以叫妄。

   我們進入一以後(進入到我們佛性不生不滅本體,就入一了,已經進入了),就沒有妄。所以我們在做耳根圓通的時候,就是一定要明白「我們不是用耳朵的聽、不是用耳朵的聞,而是用耳朵的聞性」。

   第一個聽,聽是耳朵的功能;第二個聞,我們聽到聲音加入我們的意識叫做聞,這個不要用;第三個聞性,聞性就是不生不滅、沒有對待、沒有變化,可以聽到、可以知道,了了分明的知覺性。

   要記得喔,不可以用聞,第二個聞就是我們聽到然後產生心意識,就是把我們的情緒都摻雜進去,我們都在這一種情形之下生活,我們都在這一種現象之下,我們聽到聲音加入我們的心意識,那我們的心意識變化很大,所以不要用那個,用那個來修不行不可以,一定要用聞性,聞性是絕對的,沒有對待沒有變化。我們有時候都沒有啟發祂、都沒有認識祂,以為說「我聽到就摻雜我的心意識,都把心意識摻雜進去,這就對了」,這不對喔,那個是我們生活之中造業,我們業就是從那邊做來的。當我們聽到外面的聲音,把我們意思情緒都摻雜進去,然後再去發揮出來的行為,那個都叫造業。我們用耳根圓通的時候,是要用入一(一,沒有對待、沒有兩邊)。這樣可以聽懂了喔!

   入一就無妄,我們自己心要篤定,不生不滅的佛性一定要啟發,我們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叫做一,那個都沒有對待。在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呈現的就是一,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叫一,那個就是我們佛性的本體,我們一定要認識,進入佛性本體了,我們已經可以脫離生死的輪迴,六道輪迴都可以脫離,很重要,所以我們就要在日常生活就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啟發,然後入一就無妄。

  已經進入無妄的時候,彼六知根,一時清靜

   我們進入一的時候,六知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都清淨,就是全部不讓它當家,已經是一在當家。我們在生活之中為什麼會造業?就是讓我們六知根(六根)在當家,眼睛要看、耳朵要聽、鼻子要聞、嘴巴要吃、身體要摸、意念在想,都是六根在當家,六根在當家都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要把我們帶往地獄,所以我們不要讓六根當家,用一(佛性)來當家,所以入一就無妄(妄就是六知根),六知根都清淨了,都沒有讓六知根在當家。各位前賢現在家裡誰在當家?一定有一個當家的,那個財政部長就是在當家,我們當家要交給我們佛性本體,讓佛性本體來當家就不會造業,不造業不受苦就解脫。

   第三個說容易,但向根中旋流反聞

   容易就是很簡單,就是在我們耳根聞性之中,我們都是被外面引誘,現在我們把它旋轉,反聞我們的自性,就是我們聽到外面的聲音,不要去分辨聲音的內容,然後我們來分辨能夠聽到聲音的是誰,這樣會嘛!可以聽到聲音的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不是佛性本體就聽不到聲音。現在我們一般人在應用,譬如有一台車子經過,我們會說這台車是新車,經過都沒什麼聲音,車聲很好聽,或者是說這台車很舊了,好像老爺車經過的時候聲音哩哩落落,我們都被這個現象引誘,然後去辨別聲音的內容,這樣就已經向外,這個叫做順流(順著外面流走);然後反聞自性,就是聽到聲音,我們就要了解聽到聲音的是誰,這樣會嘛!就是不要進入聲音的內容,而是「能夠聽到聲音的那個」,那個就是佛性本體

   差別很小喔,比如說我們聽到人家在講話,人家講話我們會被他吸引,都會去想說他在講什麼,然後從他講話的內容我們再去反應,尤其他講的愈小聲的時候,我們耳朵豎的更直在聽,然後聽了以後會想說跟我有沒有利害關係,若是有利害關係就會怨恨,這個叫做已經順流;然後我們要旋轉,讓我們「能夠聽到講話那個聲音」就是我們佛性本體聽到的,我們就是這樣,很簡單,我們簡單的都不要,都要很複雜的,人家講什麼講的很複雜,聽的很煩你也都一直在聽,所以你把它旋轉過來:我能夠聽到就是佛性本體」,這樣會嘛!

   所以很容易的,我們只要旋流反聞,就是聞自性,不要去聞凡塵事,凡塵都是塵垢都是塵勞,凡塵勞勞碌碌,我們就是要背塵合覺(把凡塵的事都放到背後,把覺性拿出來,跟覺性合在一起)我們有時候雙掌一合,讓我們了解,因為我們右手做的事、左手做的事都是凡塵事,凡塵的事不做了,雙掌合起來就沒辦法做凡塵事,把凡塵的事都放到背後,你雙掌一合良心就掏出來,就跟覺性合在一起,背塵(凡塵放到背後),覺性拿出來跟覺性合在一起,這樣就成佛了。所以這邊講旋流反聞,就是聞自性。

說快速,自入流亡所至寂滅現前,獲二殊勝,已經到達得真三昧

   所以很快速,入流亡所,入流就是進入聖賢的末流(已經拉到仙佛的衣角,已經入流);那後學又解說「我們所有凡塵進入耳朵以後,都不要停留在身上,讓它流走叫做入流」;亡所就是把能所都讓它消失,不要有能所;所以入流亡所很理想,從入流亡所開始做,一直到寂滅現前,寂滅現前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已經呈現在眼前,就成就了,所以很快速,已經得到兩個殊勝,真三昧也已經得到。底下就詳細說其內容,說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的內容。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是耳識,及同時意識。思修是獨頭意識,聞思修三慧,為進修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階梯,亦即轉凡入聖的正途,但本法宗旨在旋妄歸真,捨識用根,故聞慧非指耳識,乃指耳根之聞性,內不隨分別之耳識,外不聞所聞之聲塵,但聞能聞之聞性,謂之聞慧。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從三慧(聞慧、思慧、修慧)進入正定;聞是耳識,及同時意識,聞就是我們的耳識以及同時意識;思修是獨頭意識,思跟修兩個是獨頭意識,沒有摻雜外面的因緣;聞思修三慧,為進修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階梯,我們要進修戒定慧(要有戒定慧),所以蠻重要的,我們要有戒定慧才能夠進入三無漏學,就聞思修然後戒定慧,蠻重要的一個階段

   六祖講我們自性裡面就可以有,從自性無非(沒有不對的,自性已經戒了),從根源做起做容易做簡單,假如我們從事相來戒的話就比較瑣碎,都是比較不容易達到;那從根源從心裡面,心裡面沒有非、沒有不對的,這樣自性就戒了;心裡面沒有亂,自性就定了;心裡面沒有無明,自性就有智慧了;所以戒定慧就在自性之中,這是最理想的。可是我們一般都要說「相」,說「相」就比較粗淺一點,可是我們也要了解也要知道,從戒定慧來修三無漏學,

亦即轉凡入聖的正途

   要怎麼樣來轉凡人進入聖賢的一個正確的途徑。

但本法宗旨在旋妄歸真

   耳根圓通的宗旨就是旋妄(把妄都旋轉),然後歸到真,就是把假的都去掉,用我們的真。

捨識用根

  把識捨掉,用我們的根源(用我們佛性本體根源),我們認識的識會變化,所以把識捨掉,識是生滅的,然後根就有能生的意思,從根源來修持,我們摸到根就可以成仙作佛,所以從根來修。

故聞慧非指耳識

   聞慧不是在講我們的耳識,我們聽到以後,智慧已經在裡面,聽到以後智慧就具備,聞裡面有智慧,所以聽到是屬於上乘法門、是真理的,不是我們耳識

乃指耳根之聞性

   就是我們耳根裡面的聞性(不生不滅的佛性);那不生不滅的佛性內不隨分別之耳識

   就是裡面我們心意識很強,可是不要隨著它,不隨分別(那個分別心、那個心意識不要隨它,耳識產生的分別心我們不要隨著它)

外不聞所聞之聲塵

   外面不聞(就是不進入所聞的聲塵),聲音叫塵(六塵之一),各位前賢差別很小喔,我們去聞聲塵跟我們用聞性差別很小。

   剛才後學講我們去辨別聲音的內容,那個叫聲塵(就是凡塵),凡塵會污染我們佛性,所以我們是要旋轉聞機(聞的動機),就是誰聽到啊,就是佛性聽到,就是要抓著這個佛性聽到,可以了,不要去隨著聲音一直在流轉變化,因為聲音會有變化會有流轉,那我們不隨著。這樣了解嘛?一定要詳細的了解內容,我們做耳根圓通最怕我們變成在追外面的聲塵,這樣的話做不成功夫,所以是要用聞性(聽到的是誰),重要的就是聞性,不生不滅的沒有對待;那進入聲塵以後就千變萬化,有一些聲音會引起我們很高興,有一些聲音會引起我們討厭,我們有高興有討厭我們就有取捨的心,取捨的心一出來我們就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連帶一直下來

※這個地方很微細,我們就不要進入「內不隨分別耳識(就是心意識不要用,內不隨心意識);外面不隨聲塵」,一定要了解它的內容,就是要把我們佛性不住在聲裡面,要使佛性出來,只要你一聽到外面的聲響,哪個地方有聲響,佛性就在哪個地方,這是耳根。

   之前我們有講眼根,就是「滿眼本非色、文殊常觸目」,我們眼睛所見到的,假如我們以為是眼睛看到,那就變成很狹隘;假如是我們的佛性看到,那就很寬廣,佛性看到就是已經啟發文殊,文殊已經出來了,文殊的妙智慧讓我們佛性呈現,所以看到眾生的面孔都不同,一樣七孔可是大家都不一樣,大家都不一樣可是我們都了了分明,那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一、就是道、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凡心所在,一切今能分別明了」,你心在哪裡你都清清楚楚,那個就是真心所在。

我們用眼根來修就比較容易住相

所以用耳根就比較理想。

所以耳根圓通不只有觀世音菩薩

文殊菩薩也講祂也是從耳根修成的

   就在我們耳根圓通講義的最後那一段,文殊菩薩講我也是從耳根修成的,我們會講到。

   所以就知道耳根對我們的幫助很大,但就是要了解實際怎麼做才可以,我們先啟發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已經認識了,認識以後才把祂從身裡面延伸出來,不要讓祂都只住在身體,都住在身體的話,我們的身體會被業推,業推我們到哪裡我們就在哪裡現相

   現在我們把佛性已經啟發了、認識了,然後就把祂修持讓祂離開身體,開始的時候在附近就好,然後慢慢的可以延伸,延伸到很寬廣,寬廣到整個虛空法界都徧滿我們整個真心,那個時候這個身體的生死就不關緊要,佛性已經都出來,出來的時候我們的身體還給天地,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我現在還給天地

   可是我們還沒有啟發之前就不可以,為什麼?因為我們死掉了,你佛性要去哪裡?沒地方去,所以一口氣不來就滿眼都黑暗,沒有路可以走???

   那現在我們把佛性啟發出來以後,整個空間都是我佛性的所在,都是我佛性要走的路,所以就很寬廣,很寬廣可以出來,可以自己主宰的時候,這個身體就還給天地,就不用怕生死了,這個關鍵點就在這裡我們凡人都把佛性侷限在身上,所以身體就會很重要,我們就貪生怕死,因為死了以後又會被現象推,台灣話說死掉叫「過身」,就是這個身又過一個身,「某某人已經過身,那過什麼身?」就看我們凡塵所造的業。

  做的好→過身就過到天身,天的身就可以當六欲天或是氣天神仙(王爺媽祖山神土地)都可以

 假如做的不好→過身就過到畜生的身、過到地獄的身、過到惡鬼的身,就過身過到那邊去了,蠻傳神的,沒有死,過身(過一個身而已),都是在。

  所以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借假修真,把不生不滅的佛性修證出來很重要。我們凡塵就是少推廣,所以我們眾生就六道輪迴不絕;假如我們可以多推廣的話,使眾生都知道本來都是佛,可以跟整個宇宙虛空合在一起的,可以成就的,我們就努力朝這個方向。

   內不隨分別的心意識,外不聞所聞的聲塵,那個聽到的聲音只是要啟發我們佛性而已,不要進入那個聲音的內容

但聞能聞之聞性

   能聞的聞性就是我們佛性本體,誰有辦法聽到?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那個叫做能聞的聞性

謂之聞慧,那個就是三慧之一。

據本覺理起始覺智,不著空、有二邊,一味反聞聞自性,謂之思慧。念念旋妄,脫黏內伏,伏歸元真,謂之修慧。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日久功深,發本明耀。

據本覺理起始覺智

   本覺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從佛性本體然後啟發我們開始覺悟的智慧,就是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那個叫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就是不要用第六意識,我們用妙觀察智,所以妙觀察智六祖講見非功,就是見到非有為功用,我們的妙觀察智可以見到非有為的功用,非有為就是無為,無為就是佛性本體,我們妙觀察智就可以見到我們的佛性本體,所以我們第六的意識不要用,我們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就是來觀察凡塵的所有一切,凡塵的所有一切原來都是我們真心佛性,這樣的話就見到佛性本體了,見到佛性本體那個叫做始覺智(已經開始覺悟了),那個智慧已經呈現了。  

   那我們有開始覺悟就來觀照本覺理(本覺理就是佛性本體),然後合於大覺,非常廣泛(我們覺非常寬廣),然後到最後成究竟覺。所以始覺智觀照本覺理合於大覺,成究竟覺。就看我們想不想做、想不想成佛?,想的話就把第六意識(我們胡思亂想那個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妙觀察智就是能夠見到佛性本體,來觀照佛性本體,然後讓佛性本體合於大覺(跟整個虛空相合),然後久了以後,就究竟覺(覺已經究竟了),到達目的了、到目標了,已經就成佛了。

   所以我們有始覺智以後,不著空(頑空)不著有(不住相,不住在形相),我們在凡塵的生活我們很容易著相,著相就是有,我們很努力全部都不著相了,可是卻著空,很容易都是兩邊(不著有就著空),著有不行、著空也不行,我們不著有不著空,這樣不空不有就可以進入中道。那一次後學說到底是合上還是合下,那位前賢說合中,很理想的,可以合中,中道就是不容易,我們都容易兩邊,像凡塵的現象白天黑夜春夏秋冬,我們了解到,我們是容易住相、很容易著相,假如我們很努力相都不著,可是卻著空了(著於頑空),我們了解著有著相不對了、著空也不對了,都不會成就;那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那個才是中道,中道才就是佛性本體,我們著於佛性本體、回到佛性本體就已經成仙作佛,所以要作佛也要打拼,努力就會成就,絕對可以成就的。所以不著有、不著空,這兩邊都不著。

一味反聞聞自性

   就是能夠反聞聞自性(也就是迴光返照),時時刻刻我們都迴光返照,不要把精神外放,我們很容易把精神外放,被整個造化引誘,引誘以後我們所有的養分都會用光,就要趕快在吃,為什麼有的要吃很多?就是喜歡精神外放,所以各位前賢精神外放的厲害,吃多西要吃的很多,營養才補充的夠,吃很多但不會胖,有沒有這樣的人?(有),知道為什麼嘛?就喜歡精神外放,吃很多但又吃不肥就是喜歡精神外放,才會吃不胖。

   假如我們時時刻刻都迴光返照,肚子不會很餓,吃也不用吃很多,養分就會在身上;造化都是在引誘我們精神外放,我們精神一外放以後,我們就會講這個人都沒精神(沒有精神就是他已經消耗掉了);我們假如能夠養精蓄銳(精神都不外放、都不胡思亂想),就會累積養分在身內,養分都在身內時時刻刻都是精神很飽滿,那精神飽滿的話,我們靈比較靈活,靈很靈活我們對真理的認識會比較容易進入、容易透徹;假如說迷迷糊糊,就不清醒,不清醒對真理的認識就不容易,不容易認識真理就很容易造業、很容易做錯,業一造了以後就要接受果報,接受果報就迷糊了。

   所以我們要自己本身就是要努力進入我們佛性本體,回頭是岸,我們迴光返照叫回頭,只要迴光返照已經就到清淨的彼岸,所以回頭是岸。肯不肯回頭啊?(肯),要到清淨的彼岸我們人生才很有價值。

反聞自性,謂之思慧,就是我們有思慧。

念念旋妄,脫黏內伏

   就是我們所有念頭都旋轉,把妄都去掉不要,旋轉到真的回來,念念都是真,所以要脫黏內伏。各位前賢有沒有看過強力膠?(有),很黏,尤其瞬間黏性更強讓你拔不開。我們要脫黏,凡塵都把我們黏住,我們都被凡塵黏的牢固,都讓我們不能成佛不能作佛,所以我們要脫黏(脫離凡塵的強力膠),不要被黏住;內伏就是降伏,我們為什麼會被凡塵黏住?就是因為我們內心裡面都在追求物質,我們就要降伏我們內在的追求,所有一切我們都能夠降伏(內伏),這個很重要,我們內心一篤定了以後,佛性本體定力就出來;假如我們三心二意一直想東想西,都追求物質的生活,就不容易降伏我們妄想心,所以脫黏內伏這個功夫要實際自己做。

伏歸元真

   降伏能夠歸到我們元真(元就是本來,真就是真的我們本體),(此時外面開始下雨)喔,你看這真的讓我們可以耳根圓通,不管東西南北全部都在下雨,所以佛性很圓滿整個都呈現,可以讓我們知道聞性,都有聽到雨聲嘛?(有),對,聽到雨聲就是佛性本體,已經都呈現了,雖然現在身體是在佛殿裡面坐著,可是我們佛性都充塞整個周圍空間,所以這個就是修耳根圓通的殊勝,很殊勝啦,因為有聲音我們比較容易去比喻,靜悄悄的時候也是佛性聽到的,可是就比較不容易說有聽到,聽到靜悄悄的時候我們的反應都是說「沒聽到」,當我們聽到什麼聲音都沒有的時候,我們會反應說沒聽到,不會說「我有聽到靜悄悄」,不會這樣說,那個是研究性理心法才會說聽到靜悄悄也是佛性。伏歸元真,就是降伏歸到我們本來的真(就是佛性本體),歸到真心。

謂之修慧,所以聞思修三慧全部都呈現

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

   各位手上都有「如是我聞」,可以看看「如是」是怎麼講,講的很詳細。上個禮拜我們有寄五百片的如是我聞CD,希望各位能夠帶回去聽,而且也多帶一點回去給沒有來研究的親朋好友聽,書面資料「如是我聞」、「張拙悟道偈」也都有。那「張拙悟道偈」要多拿的話旁邊都還有,可以多拿一些回去,給比較沒有接近道場的、沒有在研究的可以聽跟看,「張拙悟道偈」是比較白話一點;「如是我聞」是有比較深一點,這是前賢反應,要研究之後「如是我聞」才聽得懂看得懂。一般的話「張拙悟道偈」就可以,所以沒有接近道場就鼓勵他先從「張拙悟道偈」入手。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

日久功深,發本明耀

   就是修的日期已經久一點,功夫比較深,功夫深的話會發本(發揮我們本來,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明耀就是光明照耀,我們佛性本體本來就很光明,會發揮照耀功能。

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破五陰(色、受、想、行、識),超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證圓通,入三昧,始覺智契本覺理,謂之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

 可以解六結

   (解開六個結),我們落入凡塵就是打六個結,把這六個結解開了就成佛了。各位打開幾個結了?

第一個動

第二個靜

第三個根

第四個覺

第五個空

第六個滅

   就是凡塵所有動向,我們凡塵所有這一些都是動向,我們對凡塵所有動向已經都沒有生滅心了,就解開動的結。

「靜」

  靜悄悄是第二個結,第二個結打開進入靜悄悄,也不住在靜悄悄的境界裡面,已經蠻殊勝的景象,不住的話已經就打開第二個;第二個解開以後就進入第三個

「根」

  就是我們六根,不給六根當家,六根的結也解開了;第四個「覺」

   我們有能覺有所覺就是第四個結,已經沒有能所已經就打開了,進入空,空就是什麼相都不住了,相都不住以後,微細的還有,所以第五個

「空」

   解開以後才進入第六個;第六個

「滅」

   滅就是寂滅,到達寂滅的狀態就要恢復到本來。

所以六個結全部都解開就可以破五陰,五陰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可以破除了,能夠破五陰(色受想行識)超越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我們都在五濁惡世裡面生活,我們破五陰超五濁,五陰五濁都超越了就可以

證圓通

   各位前賢我們剛才聽到比較大的雨聲,就是很圓,然後有牆壁隔著我們又可以通,所以就證悟圓通,我們佛性具備的就有圓通

入三昧

   (就是進入正定),我們佛性整個都啟發以後可以進入如如不動的真如,一真就一切真。

始覺智契本覺理,謂之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

   加「如幻」兩個字就是要我們不住相,什麼事情都是變化無常,我們很容易住相,所以在正式修持的時候我們也很容易進入法執,我們用如幻兩個字就會讓我們對所有的一切修持都不固執,不固執的話就容易進步,所以執著全部都去掉。

聞薰聞修

   就是我們要反聞自性,自性我們認識的不透徹,所以我們要薰習,薰習的久自然就可以很熟悉很進入,所以我們講佛性是如如不動,可是講如如不動的時候不容易體會,所以後學才會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說,我們有玩過相機的人都知道,我們按快門的一刹那手絕對不可以晃動,手一晃動我們洗出來相片模糊不清,所以一定就是不能動(如如不動),一按快門出來的相片就很清晰,我們的佛性就是這一個狀態,跟這個原理是一樣,佛性如如不動,我們頭雖然在動,可是我們看到的景象都很清晰,就表示我們佛性本體如如不動,動的是身體,佛性沒有動,所以看才會很清晰,我們就了解「如如不動的真如佛性本體就呈現整個空間」,這個要一直薰習,聞薰聞修,不是說聽一次就會了,除非我們已經是活菩薩來示現,才會馬上一點就通,就可以全部恢復整個功能,所以我們要聞薰聞修一直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金剛三昧

   金剛就是佛性本體,三昧就是正定,我們佛性本體本來就有金剛三昧,可是我們都沒有啟發、沒有進入實際的修持,我們就是要自己努力。

(觀世音菩薩自述,次第解結修證過程)「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上秉受法門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

觀世音菩薩自述,次第解結修證過程

   要怎麼樣來修持,觀世音菩薩自己講(經文不多)

初於聞中

   開始修道的時候、開始的時候(初),用什麼方法呢?用聞來修,觀世音菩薩是在普陀山海邊,聽到海浪來的聲音很大聲,然後海浪退潮以後就靜悄悄,觀世音菩薩就一直在聽這個,聲音一來有聲音、聲音去了沒聲音,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之下在用,然後觀世音菩薩就想「聽到的時候有聲音,聞(聞性聽到);退潮的時候靜悄悄也是聞性聽到靜悄悄」,所以觀世音菩薩就聽這一種聲音在修

入流亡所

  入流就是所有不管是動、不管是靜、有聲音沒有聲音,都一樣讓它不住在心上;入流就是進入聖賢的末流,實際的做法就是「聲響有、聲響沒有,一進來你的身以後,你讓它流走」。我們要了解,入流在這個敘述的時候,雖然說是進入聖賢的末流,可是我們做功夫的時候就怕我們住相,聲音進來了住在我們腦海裡面,這個住不讓它流走的話,會形成障礙,所以「入」就不要住,讓它「流」。

   所以「出流會緣塵,入流要照性」,入流要照性就是你聽到聲音以後,聽到聲音的是誰?就是佛性,入流以後就照見佛性。然後我們精神外放了叫出流,出流就跟凡塵攀緣;我們眾生在生活之中都是出流緣塵,沒有入流照性。我們聽到聲音沒有去迴光返照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遭遇沒有照見本性,現在我們做功夫的時候就是要一直能夠迴光返照(就是入流),就是不管你聽到什麼聲音,就是佛性聽到,只要記得是佛性聽到,不要進入聲塵,聲音的內容不要管它,只要知道是佛性聽到,那個就叫入流。

   所以入流以後就亡所,就是要把能所都讓它死亡。後學講能所就是四相,用比喻得來講,我能看就是我相,所看就是人相,所看的差別叢生叫眾生相,連續不斷地看叫做壽者相,所以有能所就有四相。亡所就是把四相都消失,沒有能看的我相、也沒有所看的人相,也沒有差別叢生的眾生相、也沒有連續不斷的壽者相,就是亡所。很微細的,就是把能所消失,我們只要沒有能所就沒有對待,沒有對待就真的照見本性,本性就是沒有對待,所以入流亡所,照見本性以後把所有四相都去掉,已經沒有四相。

   比如說我們在清掃自己家門口的垃圾,在清掃的時候那個心態,假如想要人家讚美(因為你在清掃人家會稱讚你),我們有經過人家稱讚,以後你再清掃會不會等待人家來稱讚你,這個叫能所。假如我們是一種心態:「我自家門前我自己掃乾淨,這是我應該做的」,這樣就沒有能所,所以差別很小,主要在心裡面。我們心裡面有在想要人家稱讚,就有能所;那你想說我應該做的,就沒有能所;所以凡塵只要我們做事,是我應該做的就沒有能所,我們有期待的心就有能所。我們生活之中,能所多不多?(多),就表示我們不是從佛性在生活,都是從現象在生活,在現象之中生活都有能所,我們在佛性之中生活就沒有能所,我們要自己努力,亡所就是要自己努力,亡所了以後才沒有四相,沒有四相佛性才整個呈現,我們有四相就有六道輪迴。

所入既寂

  就是亡所的「所」跟入流的「入」,這兩個全部都寂(寂就是如如不動),所入既寂,都已經到達如如不動,就是已經很理想的狀態,可以照性了、可以離掉能所了。「所」跟「入」,所入既寂,都已經到達如如不動了,到達最理想的狀態。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到達這個時候,動跟靜兩個相,了然不生,這兩個形相都在(動靜二相,相都在);了然就是清楚了解,可是不在心中產生。動靜二相現象都有,可是我們的心已經超越動靜。在實際的來講,我們聽到有聲音叫動,聽到沒有聲音叫靜,假如我們還在聲音的有跟聲音的沒有,那我們心中的動靜都很明顯;那已經超越了,有聲音跟沒有聲音我們都超越,這個叫動靜二相了然,可是不生(不在心中產生作用);也就是對凡塵的所有聲響你都可以很超越,就是了解到所有凡塵的有聲音、沒有聲音都是塵境(凡塵的景象),那凡塵的景象都是變化無常,你都可以不在心中住,不在心中產生影響,這個就了然不生。

   所以不是滅掉所有聲響、不是滅掉所有動靜,不用滅掉,是我們的心超越,我們的心已經超越了,知道凡塵所有動(有聲音)、所有靜(沒有聲音),這個都是凡塵的事、都是塵垢,這一些讓我們勞勞碌碌,我們已經不在這一個勞勞碌碌的現象之中,所以叫做了然不生。已經蠻理想的狀態,可是不要住。

如是漸增

   還要漸漸的努力增加,就是要向上再精進。

聞所聞盡

   聞就是能聞,能聞跟所聞都盡(就是沒有能聞的我、沒有所聞的聲響),沒有能所了,所以聞所聞盡,已經盡了,要了解喔,能聞的我、所聞的聲響都在,只是心超越了(心已經超越能聞跟所聞)。

盡聞不住

   聞已經盡了,又是一個很理想的境界,可是不要住,一住了就進步不了,就沒辦法進步。然後接下來聞性又進入覺了,進一步到覺,第一個覺就是能覺,後面是所覺

覺所覺空

   (能覺跟所覺空),這個時候進入到已經摸到佛性的邊,能覺所覺都空,不是有形有相,能覺所覺都是空。然後又不能住,就進入

空覺極圓

   空跟覺到達極點都很圓滿很圓融。

空所空滅

   能空跟所空都滅,沒有能空也沒有所空,到達這個時候所有凡塵的生滅已經都完全解脫了,所以到達

生滅既滅(所有的生滅都全部滅掉了)

寂滅現前

   (寂滅就是佛的果位呈現了)。所以從入流亡所一直到寂滅現前,這個就是修持的過程,就是這麼的簡單扼要,很容易的,只要我們努力修持都可以達到。

上秉受法門是教,就受秉受古觀世音佛那個就是教。

此即依教所起之修,按照那個教,我們真正的實際來做。

初於聞中者,即最初由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中聞性之本覺理,起如幻之始覺智,為能觀之觀智,即妙觀察智,以能聞音聲之聞性為所觀境,內不依妄識分別,外不隨聲塵流轉,從根中本覺妙理,起如幻始覺妙智,以智照理,聞薰聞修,不可錯用因心,日常生活之中,慣用的是識心,而識心是修道最大的障碍,用此生滅識心修道,決定不成就,所以必須捨識用根,根中所具之本覺,才是成佛的正因,依之為本修因,自可圓成果地修證

初於聞中者,即最初由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

  這個又詳細的來解說觀世音菩薩敘述的過程。

以耳根中聞性之本覺理

   本覺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起如幻之始覺智

   始覺智就是從我們佛性本體(本覺理)生發出來的,然後怕我們住在始覺智(那個很殊勝很理想),所以加兩個字如幻,就要了解這個雖然很好,可是是一個修的過程我們要用的,到達目標就不要了,所以用如幻兩字讓我們不住相。

為能觀之觀智,始覺智就是能觀的智慧

即妙觀察智,就是我們的妙觀察智。

以能聞音聲之聞性為所觀境

   後面就所聞,前面就是能聞;前面能觀,後面就是所觀,就是有能所,我們在做的時候不是說一下子就把能所全部去要掉,是要有過程、要有手段、要有方法。始覺智(開始觀照的智慧)叫做能(能觀之智),然後我們所觀之境(就是所聞的聲響),就一定會有能所。

   就是修持的過程我們要經過有能所的階段(要有能有所),能觀的妙智慧、所觀的境(是什麼樣的景象,是我們所面對的目標),是要實際的去做,做的時候很明顯,做到成就的時候才把能所去掉。是有一點因為很細膩,所以是有一點感覺裡面很複雜,其實做起來習慣是很容易的,還沒習慣之前就是稍微用一點心,不要偏了,一偏差以後功效就沒有,所以開始就是小心一點。

內不依妄識分別:就是不要用心意識

外不隨聲塵流轉

   外面不要隨著聲塵流轉(能夠聽到聲音的佛性本體就好)

從根中本覺妙理

  本覺就是佛性本體,理就是性(佛性,我們奧妙的佛性)

起如幻始覺妙智

   始覺妙智是從本覺妙理出來,所以理智是一體的

以智照理,聞薰聞修,我們就來聞薰聞修

不可錯用因心,我們因心一定不能錯用

日常生活之中,慣用的是識心,而識心是修道最大的障碍

   我們日常生活用的很習慣就是識心,識心是生滅的,我們不能用生滅心來修,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個很重要,識心就是我們修道最大的障礙,不能夠成就都是用識心在修持在做事

用此生滅識心修道,決定不成就

   就是千生萬世都修不成,所以一定不能用

所以必須捨識用根

   捨掉我們的識心(根塵相對的心不要),用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佛性本體這個根源

根中所具之本覺,六根裡面都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才是成佛的正因

   我們成佛的主要原因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這個一定要啟發、要認識。依之為本修因,自可圓成果地修證,找到不生不滅的心自然就可以修到佛的地步。

「入流亡所」,入流是對出流講,耳根隨聞出流逐聲,是結縛之元,循聲故流轉六道,也是我們無始來的習性,精神外放,所以起惑造業,因業受苦,若能反聞,入流照性,即是解脫之本,即所謂回頭是岸,精神一回頭,立刻到達清淨彼岸,當下即是,佛性全體具足,不缺分毫,没有三心四相,没有分別心,與佛無異。

「入流亡所」:入流是對出流講,耳根順聞出流逐聲是結縛之元

   我們會被綁住都是這樣,都是我們隨著聲塵然後一直追逐,才被綁的很牢固。

循聲故流轉六道

   追尋著聲音我們去做,才會流轉六道輪迴。

也是我們無始來的習性

   精神都外放,所以起惑造業(迷惑、不了解真理、不了解實際的狀態),因為業,造了業就要受苦

若能反聞(就是迴光返照)

入流照性

   能夠入流,就是反過來看「能夠聽到聲音的是誰」,那個就是佛性,入流就照性

即是解脫之本:我們就有辦法解脫。

即所謂回頭是岸,精神只要一回頭,立刻到達清淨的彼岸,當下即是,佛性全體都具足,不缺分毫,一點點都不缺

没有三心四相

   我們本來佛性都具足了,沒有三心四相,可是我們對祂都不善於運用,就有三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尤其我們年歲愈大,就會活在過去的景象之中,過去心很濃厚,所以跟老一輩的聊天的時候,他就好像錄音帶在倒帶,所以你跟他講了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他都會講相同的事給你聽,那個就是生活在過去,我們有過去心、有現在心、有未來心,就被三世攝受,過去心就是過去世攝受,現在心就是現在世攝受,未來心就是未來世攝受,我們被三世一攝受,有過去世、有現在是、有未來世就是六道輪迴;我們沒有三心,過去心過去了不要去想,我們想過去被人欺負又二度傷害,假如想過去如意的事,它不會回來,所以過去就讓它過去;未來你不要策劃,你策劃未來是我們身體要用,佛性不用,佛性不用你策劃未來,所以你策劃趕不上變化,所以不要策劃;然後也不要有現在,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已經過了兩秒,現在,又過了,現在,又過了,所以現在不住,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到,現在不住,三心都沒有,三世攝受我們不住,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呈現在眼前。

   所以年歲大的不要胡思亂想,為什麼?因為念頭就是業,我們起心動念在想就是業,我們累世輪迴太久不可能不造業,然後業已經形成在虛空之間,你不要胡思亂想,業不會來讓我們遭遇,那你一直胡思亂想這個緣會把你前世、前前世那一些業把它拉來,跟你現在的緣(因緣)會合,你就要去遭遇,你遭遇的時候你會怨天尤人,說我又沒有殺人放火、又沒有做壞事,怎麼我的遭遇這麼坎坷不通順,他不知道是自己胡思亂想招來的,所以要跟老一輩的講,過去讓它過去不要再想,再想往後的遭遇不通順,會使自己身體血液不流暢會有病(要跟老人家說會有病,要對老人家講),我們都缺少這方面的宣導,所以一有空閒了,就閒著也是閒著,就開始胡思亂想。

   所以台北道親說「頭腦都生下來了,不讓它想就是浪費」,不要那樣喔,那樣造了業受苦的是自己喔,我們要當閒閒的,都不要想,很閒喔!我們若在想就很忙(在起心動念都很忙),我們就不要起心動念,就閒著的,一念都不生,整個佛性本體都呈現,跟佛都沒有兩樣,都一樣的,很理想,我們就是要做。

   有問題一定要問,有疑不問,我們不要把正面的當成負面,我們這邊有晚上可以不用睡覺,白天可以不用吃飯甚至都不用呼吸,你看喔,這個都是累世修耶,才有辦法修到第四禪的狀態都要呈現了,可是我們都把它當成「人家都在睡覺,我不睡覺可以嘛?那我去看醫生好了!然後吃了東西身體就不舒服,還勉強吃,不吃不行因為大家都在吃,吃了以後身體不舒服,再去看醫生,然後又不用呼吸,這樣我也有問題,再趕快去看醫生」,就把正面變負面,所以後學就鼓勵,我們人是半陰半陽,假如你晚上精神都很好不用睡覺,就不要強迫自己睡,幹嘛去吃安眠藥,吃到後來神經都麻痺,不要睡就不睡,只是那個時候(不睡的時候)不要胡思亂想,我們人會輾轉反側都是頭腦不讓它清醒,頭腦就一直想一直想,那個就不好了,我們在那一種狀態之下,就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就去體會整個佛性呈現的狀態,你白天了大家起來你就跟著起來,晚上要躺你就去躺,不躺也可以,可以不倒丹。

    像廣欽老和尚就是不倒丹(就是晚上不躺著睡覺),那你精神好就可以不用睡啊,就比別人多了一倍的時間,肚子不餓就不要吃,你感覺大家在吃我不吃不行,那你就泡一些流質的粉來吃,那不用呼吸也不用呼吸,毛細孔會呼吸。我們要了解,修到後來的時候,真人呼吸以踵,就是真人的呼吸從腳底在呼吸,不用鼻孔、不用毛細孔,是用腳底在呼吸。那你可以不用睡、不用吃、不用呼吸,已經到第四禪了。

   初禪是離生喜樂地,離開欲界的生死進入喜樂;二禪就是定生喜樂,從定(從性分之定)產生喜樂;三禪就離開喜樂進入妙樂,到第四禪捨念清淨,不用吃不用睡也不用呼吸,差不多接近可以進入四空天,進入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天,再進一步最高就是滅受想定,就是大迦葉現在雲南的雞足山入滅受想定,他要等待我們彌勒祖師下生,那彌勒祖師再多久下生?我們這邊前賢講五十六億萬年,那大迦葉要在那邊住五十六億萬年,不用吃飯、不用睡覺、不用呼吸,要經過五十六億萬年,很理想的,不要把它當成病,去看醫生的話,醫生會很頭大,後來還有一個醫生不錯叫你去研究三度空間。所以後學都鼓勵人家問,你不問的話,把好的變壞的話就糟糕了!

   後學有聽一位前賢講,因為他就是晚上睡不著,一直吃安眠藥,吃一年都沒效,為了睡不著他很煩惱,結果就喝農藥自殺,在河邊喝農藥,喝了以後很難過,河邊那一些雜草都被他拔掉,可見難過的程度,後學說年歲大了睡不著覺是器官老化,已經用過頭了,那個跟修是不一樣的,我們年紀輕輕的睡不著覺,是陽比較充足,所以狀況是不同的。

   老年人器官退化所以會有老人痴呆症,我們年輕一直修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一念不生不是老人癡呆,那個是修出來的耶,你現在說要不起心動念,那困難!不修的話很困難,你要修到一念不生是要經過長遠的時間修持才可能,你修到一念不生整個佛性本體呈現,有沒有身體沒關係啊,你都在佛性之中了,整個虛空法界都是你的法身,不是最理想了嘛!所以一定要問,有疑要問不要變成負面,修了好幾生好幾世,本錢都累積足了,不會用,所以要問!

   後學以前在努力追求性理心法的時候就是找不到人問,問是可以問,可是回答的問題我們就是不滿意,回答一定要按照真理來,你講出來不合真理,人家哪會聽。

◎剩下約7分鐘,提問問題。

   【問】:請問劉講師彌勒祖師要辦理收圓,然後收圓五十六億萬年,那請問什麼時候是五十六億萬年?

劉講師答:好!這個在現象之中,因為彌勒祖師下生,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平均的壽命八萬四千歲,那我們現在眾生的壽命都不滿百歲,所以要到達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壽命,都能夠有八萬四千歲的時候,那要經過很久的時間,所以以那一個現象來推測,大概就是要經過五十六億萬年。

   可是我們要了解那個是現象,可是現在我們的彌勒祖師就已經跟我們在一起了,我們不是說嘛!「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有沒有?還記不記得?就是十世古今,我們十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那三世各有三世,就九世了,過去世有過去式、現在式、未來式;現在世有過去式、現在式、未來式;未來世有過去式、現在式、未來式,加起來不是九世了嗎?然後我們現前的一念加起來不是剛好有十世嗎?   

   那十世的古跟十世的今跟往後,千億萬年前,千億萬年後跟現在,我們現前的一念就俱備了,俱備萬萬年,所以以往的莊嚴劫,往後的星宿劫,現在的玄劫,不是各有千佛嗎?都有千佛,莊嚴劫的千佛已經過去了,玄劫的千佛,現在彌勒祖師是第五位,那後面還有九百九十五位,那我們這個劫,玄劫過去還有星宿,天上那個星宿劫,還有千佛,所以那個時間是非常的長遠,可是所有的長遠的時間是假象,那我們的那個理,真理就在當下,我們現前的一念,我們這一念具備了千億萬年,這樣了解嗎?

   那我們追求就是追求眼前充足的『現前的一念』,就已經具備了所有的那個活婆薩呈現啦!這樣聽的懂嗎?比較抽象啦!所以你要用真理的角度來看,真理是如如不動的,現象是千變萬化的,那我們了解千變萬化,我們住在如如不動,這樣講了解意思嗎?就是我們面對千變萬化的現象,我們不要住相,然後我們記得住在如如不動的那個佛性本體之中,跟佛沒有兩樣,是一樣的,那現象也就讓他現象,我們只要都不住相,離相,後面兩個字,名佛,『離相名佛』,只要都離相了,形相的相離了,語言的相離了,文字的相離了,事情的相都離了,就叫佛啦!這樣會了嗎?所以如果說要看現象,千變萬化,看不完,所以讓它自然去變化!然後我們住在如如不動真心佛性本體之中,所有的萬相萬事也都是佛性生發的,沒有佛性的話就沒有萬相,就沒有萬事。

   【問】:請問我們三期大開普渡上渡氣天神仙河漢星宿,全部都渡,後學想請教?

劉講師答:喔!你想去渡仙佛嗎?因為我們要了解當氣天神仙他都是對凡人有直接的貢獻,就是有幫助凡人祂才列入氣天神仙,那假如說祂想渡化眾生不在氣天神仙享樂,那我們也可以渡祂求道,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道的殊聖,氣天神仙都有期限,你做了多少好事有多少福報?那個年份跟期限都有一定的,只要期限一到你就進入輪迴了,那怕我們在當氣天神仙的時候驕傲,都讓人朝拜的時候不知不覺就驕傲,驕傲了以後祂的氣數一到了,一落入就三惡道,人道就沒有機會,所以有那個機緣的話如果它晚上都一直去拜託你,你就跟它渡啦!

六祖壇經第25片課程

◎最後劉講師唱一首善歌,這個調寄:釵頭鳳,劉講師親自解說如下:


這是我們活佛老師在北部開設佛堂時候,老師臨壇開始賜的訓,貫頂訓:誠實信用 調寄:釵頭鳳。

那個歌詞有兩段,後學唱其中一段,祂說天地寬,宇宙廣,紅塵滾滾景淒涼,駕慈舟,歷風霜,盡心竭力渡原郎,忙、忙、忙,這個訓外面都沒有啦!那這首後學很欣賞,跟老師那一種苦口婆心要渡化眾生那個心,不管遇到再怎麼樣的挫折,活佛老師都是兩肩承擔,那後學很喜歡唱,雖然有悵惘但是後學喜歡唱。

附記:

(感謝天恩師德感恩屏東前賢,請教劉講師慈悲親自再解說,活佛恩師聖訓第一段。)

是在民國六十四年「誠信佛堂」設壇活佛恩師開砂所批聖訓

貫頂訓:誠實信用 

(一)雲蒼蒼,水茫茫,舉杯思徒頻悵惘,風雨盪,秋葉黃,百花紛落鳥啼傷,怏、怏、怏

怏→很悵惘意思

(二)天地寬,宇宙廣,紅塵滾滾景淒涼,駕慈舟,歷風霜,盡心竭力渡原郎,忙、忙、忙

調寄:釵頭鳳

如有需要劉講師手寫耳根圓通講義資料請自行到此兩網站下載: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https://www.box.com/boxup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10992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