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3/11 23:09:53瀏覽808|回應0|推薦0 | |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35片_台南同義宮_99/07/10_傳心法要3 (感謝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接著講傳心法要,我們上禮拜講到「不即不離」。 亦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日常生活用),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不即不離(日常生活用)】 我們在修道的時候不要離開見聞覺知,雖然我們不要用可是也不要離開,要認我們原來的本心(本心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生發),然本心不屬於見聞覺知,也不離開。所以日常用見聞覺知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不要在見聞覺知上面動念頭,後學有括弧最關鍵的地方所在,也不要離開由不變之體所發揮出來的功能作用。所以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即就是不住,不離就是也不離開)。 我們有聽張拙秀才悟道偈可能有接收裡面有一個觀念:「脫根脫塵、離身離境」,我們的佛性脫根(脫離我們六根,就是不在六根裡面),離境(也不在六塵裡面),佛性離緣獨立(離開所有的因緣然後獨立的),這個很不容易體會。 所以在楞嚴經釋迦牟尼佛跟阿難對答的時候,就把這個問題有提出來:「盲人有見」,阿難說「盲人沒有眼睛怎麼有見」,這是比較細的一些真理所在。佛就講「盲人有見」,阿難就回答說「盲人沒有眼睛怎麼會有見」,佛就問「盲人沒有眼睛所看到的黑暗,跟我們有明眼(有眼睛)的人處在暗室,所看到的黑暗一不一樣?」阿難說「一樣」,佛就講「我們給盲人眼角膜,盲人可以看見,那個叫眼見」,那我們有眼睛的人處在暗室,然後我們開燈讓明眼人也看見,因為是開燈,所以就燈見,不是眼睛看見,是開燈以後讓明眼的人看見。所以佛就講「給盲人眼角膜,是眼見;明眼的人開燈,是燈見」,燈能夠有見,就跟我們眼睛沒有關係。所以佛就講眼睛能夠顯色(顯現形相),燈也是一樣可以顯現形相。所以我們的佛性本體不用藉著我們六根,祂自然就有那個見(見性),佛性能夠有見;然後離開我們六塵,就是盲人所看到的黑暗(矚暗成見),就是看到黑暗以後,見性一樣發揮作用。 因為凡塵我們一般的接受,都是明來見明,暗來見暗,都是外境給我們什麼我們接受,然後就講出來;佛就講因為我們見性所面對的凡塵景相有變化,可是我們見性本體沒有變化,明來見明暗來見暗,祂自然什麼都能夠看到;那凡塵的景相一直再變,所以我們就不要去注重凡塵的景相,所以佛就講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是脫根脫塵(脫離六根、脫離六塵),離緣(離開所有的因緣)獨立存在的,所以很殊勝的佛性。 可是現在佛性寄託在我們身體裡面,我們最大的不覺的地方:「就是認為身體是我,佛性沒有形相我們忽略祂,不知道祂是我」,佛就講真理:「身體的我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那個不是我所能夠掌握」,所以身體本身是假的,我們借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來用,終究要還給天地,不能我們自己所擁有。假如是我們可以主宰的話,我們在最年輕、最有活力的時候,我們就要命令身體不能再變化,可是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身體一天一天過、一年一年過,自然就會衰老,然後走入死亡的道路,每一個人都免不了,都是要走這個道路。 我們在生的時候,身體眾緣聚會可以讓我們用的時候,我們借假修真,把不生不滅的佛性修證出來,讓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來主宰身體的視聽言動。 假如我們可以啟發佛性來主宰我們視聽言動,我們不會造業,不會造業就不會受苦。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後學自開始講就一直在強調,不能用我們日常用的生滅心來修道,用生滅心修不成道,一定要啟發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也告訴各位怎麼樣啟發:「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有空閒,我們就可以坐下來,然後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 這個時候因為都萬緣放下了,因為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是離開因緣(離開所有因緣),所以當我們萬緣都放下的時候,祂會呈現,那呈現的時候就是讓我們了了分明,讓我們有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那個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也就是我們成佛的源頭,就是這個在成佛的。 所以一定要啟發,啟發然後培養讓祂茁壯長大,我們就有般若妙智慧,有般若妙智慧自然就認識真理,真理認識了我們就能夠走回到我們佛性本體的定,有智慧、有定,定跟慧互相會幫助資助,這樣我們這一生就很有價值、就已經可以修證,修證讓我們成就能夠成佛,所以成佛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成的,那我們能夠去啟發了、去體會了,那我們內心深處就產生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成佛,所以佛一定要向自己的內心求,外面沒有、外面求不到佛。所以我們了解到,認識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很重要,祂不即不離,不即就是不住,不住我們身上,可是現在借假修真的時候,祂又在我們身上,所以不離(不離開身體)。 所以日常生活我們用不即不離,不住不著(我們不住在身體的形相,不着形相),就能夠讓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縱橫自在,無非道場】,不管是我們縱(南北),橫(東西),東西南北都能夠自由自在,非常理想,整個都是道場(整個都是我們佛性生活的地方所在叫道場)。 ◎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將謂心上別有一法,可證可取,遂將心覓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將心更求於心,歷千萬劫,終無得日,不如當下無心,便是本法,如力士額珠,隱於額內,向外求覓,周行十方,終不能得,智者指之,當時自見本珠如故。學道人,迷自本心,不認為佛,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依次第,證果位,歷劫勤求,元不成道,不如當下無心,決定知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無住無依,無能無所,不動妄念,便證菩提,及證道時,只證本心佛,歷劫功用並是虛修,如力士得珠時,只得本額珠,不關向外尋求之力。故佛言,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所見,五語(真語、實語、如語、不異語、不誑語)所言,真實不虛,是第一義諦。 【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凡人聞道,所有的佛所傳的都是心法,要我們從心來修證成佛。 【將謂心上別有一法,可證可取,遂將心覓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我們一般凡人都是這樣,將我們的心來覓(尋找)佛法,不知道我們的心即是法(我們的心就是佛法),法即是心(佛法就是我們的心)。 【不可將心更求於心】不能我們拿著自己的心來求自己的心,這個是我們認知最大的不同地方所在。 【歷千萬劫,終無得日】 假如我們用心來找心、用心來找法,經過怎麼久的時間都沒有辦法得到(就是得不到)。所以只要我們當下承擔,就已經是了。 【不如當下無心】 當下都沒有心,這個沒有心,就是我們把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都不要用,那個心很多、非常多,我們平常時常在講,生活之中都是用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產生的六識,我們把六識當成心,都是這樣在生活。佛就講六根六塵產生六識,都一直在變化,它沒有固定,不會常住,所以不要對無常變化的當成自己的心,所以我們要無心,沒有心就是凡塵所有相對生滅的心都沒有了,這個時候就是剩下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叫真心、就叫常住真心,不生不滅的永遠都在,所以無心那個心就是道,我們無心的心那個心就是佛,即心即佛。之前我們有講過,即心即佛不是我們日常用的心,是已經從佛性本體發揮,常住真心那個心才是佛,所以我們用凡塵的角度來講,就是把根塵相對的心都去掉沒有了,無了。 所以無心很不容易,我們都不肯放掉,日常用的心不肯放掉,都是根塵相對(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心),那個心生滅的不要用,那個都不要了,無心了,叫做當下無心。 【便是本法】 當下無心,便是本法,就已經是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本法(根本的佛法,就是我們佛性本體)。 【如力士額珠】大力士額頭上面鍊有珠,就是非常成就以後在額頭有一個珠。 【隱於額內】就是隱藏在額頭裡面。 【向外求覓,周行十方,終不能得】額珠要向外去找,再怎麼找都找不到。 【智者指之】能夠了解的人告訴他,說你的額珠就在你的額頭裡面。 【當時自見本珠如故】有智慧的人一指點以後,他就可以自己見到自己額頭本來的珠,原來都在。 【學道人,迷自本心,不認為佛】 學道的人我們都迷昧自己本來真心,不認為這一個真心就是佛,所以佛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真心就是佛。 【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 我們向外去求覓找佛,找不到佛。起功用行,就是我們要用修持功夫,把佛要修證出來,那向外去修持那個法都不正確。 【依次第,證果位】 按照次序,一個位階接一個位階叫次第。我們從凡夫修到佛,按照次第來講有五十五個位階,從十信十助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到妙覺,有五十五個位階。所以從凡夫修到佛,用次第來修的話要經過五十五個階梯,各位前賢修到第幾個階梯了?有信心的話,有十個(十信);不退轉(十助),就已經二十個階梯;然後有在渡化眾生,已經在行(十行),已經第三十個階梯;迴向,就是把自己所做的功德迴向給眾生,就四十個階梯了;又四加行,要進入有果位阿羅漢的程度;然後十地就是菩薩,到五十五就是妙覺,就是成佛。各位走到第幾個了?四十個了,四十四,修到阿羅漢。 【歷劫勤求,元不成道】就是經過很長的時間,一直在修持都沒有成道。 【不如當下無心】我們能夠當下無心,就是把凡塵的生滅心全部都放下,全部都沒有生滅的心。 【決定知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 所有的萬法本來沒有,我們凡塵有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因為我們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才用八萬四千法門。那本來都沒有,沒有法也沒有煩惱,那我們修證也沒有所得,因為只有回到原來(我們本來的佛性),所以無所得。 【無住無依,無能無所】 我們無心的狀態,祂無住(不會住在形相)、無依(不會有所依賴),也沒有能所,把能所雙泯沒有對待,有能所就有四相,有四相就有生滅,所以沒有能所。 【不動妄念】 都不起心動念。我們落入凡塵就是因為起心動念,有念頭我們才落入凡塵,所以在生活之中我們盡量不起心動念。各位前賢,我們在生活之中自己在起心動念知不知道?(知道),知道啊,知道還讓它起心動念啊,我們都是不知不覺起心動念,因為念就是業,起心動念就是造業,我們有業才落入現象才受苦,所以我們只要不起心動念我們就可以解脫了,關鍵所在喔!因為起心動念太容易了,那我們都不知不覺起心動念,所以我們修持就是要努力迴光返照,把我們外放的精神收回來,收回來做什麼?守住念頭,我們能夠迴光返照叫做真如守自性,真如守自性不會起心動念,沒有動念不會造業,沒有業不會受苦,是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才造業,是因為有業我們才受苦,所以只要我們真如守自性(就是迴光返照),我們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收回來,然後守住我們自己的本性。 上次不是講我們大概一天24秒,各位有沒有回去試驗看看,有沒有24秒?沒有試驗啊,看看自己真如守自性可以多久的時間,有碼表的話按下去,真如守自性迴光返照,等到起心動念趕快看看多少時間,有沒有24秒,慢慢讓它增加,能夠24分,最後24個小時,然後一個月、一年、十年,成佛了,快不快?(哈),很快喔,就怕我們真如不守自性,不守(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造業就要受苦,誰造業來的?我們自己造來的,我們厲不厲害?(厲害),很厲害喔,所以自作自受,是絕對的,我們要研究真理,了解原來真如守自性,不起心動念我就可以不用受苦,就這麼容易,就是因為有起心動念,所以才六道輪迴在凡塵受苦,所以我們造業的源頭要知道,有念頭我們才有行為,有行為我們就造業,有業就一定要接受果報,做了好事是福報,可是好事比例比較少,十之七八都是壞事,只有一兩個是好事,福報比較少受苦的都比較多,我們要了解都是我們起心動念。這樣了解了,以後閒閒坐著要不要起心動念?(不要),不要了喔,要迴光返照,要真如來守自性,「把注意力收回來,守住自己不生不滅真心佛性」,這樣它就不會起心動念,就不用受苦了。 【便證菩提】 只要我們不動妄念,就可以證悟菩提,就可以覺悟了,就已經到佛地。所以我們每一位都是佛,那為什麼沒有成佛?就是因為起心動念,所以只要不起心動念就成佛了。各位就要想頭腦是我的,我不要想難道不可以嘛?可不可以?(可以),那我們為什麼都不做?什麼原因?誰拐我們起心動念?什麼人、什麼現象拐我們起心動念?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很奧妙喔!引起我們起心動念的就是我們周遭的環境,我們周遭的環境讓我們起心動念,那我們周遭的環境都是變化無常,沒有常態、一直在變化,就是因為周遭的環境一直變化,所以我們才起心動念。假如周遭的環境全部都如如不動,我們就不會起心動念。所以因為外面在變化,我們心就跟著動(就起心動念了),所以要了解,造化在引誘我們起心動念。 那我們要認識造化,造化是眾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是因緣聚會都是假相,不真,我們不要把外相當真,全部都是假的,我們知道全部都是假的,就不要符合它們,以後遇到的時候真的不要喔,不要這個時候坐在這邊可以知道不要符合造化,可是當我們投入現象的時候,要要要!情景都不同了,已經主觀變客觀,本來是我們可以主宰的(佛性自己可以主宰),可是那個時候已經被環境主宰了,我們就作不了主、當不了家,所以佛性很可憐,佛性修養很好,只要我們感官、只要我們生活需要,要起心動念,佛性都不會阻擋(佛性不會說不好不要),可是這個我們要自己告訴自己:「外境的變化很大,我們不要跟著外境起舞,外境變它的,我守我的自性,只要守住自性就成佛了、成菩提了成道了」。 所以不會很困難,困難大概在我們受不了誘惑,各位受得了誘惑嘛?這個就牽涉到我們修養,修養好的人外面的誘惑就誘惑不了,不動;可是假如我們沒有定力,又很容易喜新厭舊,對環境又很在意,那就誘惑力量很大,一下子就被拐走了;那被拐走了,到什麼時候大概才可以清醒過來?一口氣不來的時候,那個時候才清醒,假的都拐騙我。 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就要先了解:「凡塵都是假,沒有真,真的就是佛性,不生不滅佛性、沒有形相的、那個了了的知覺性,那個才是真,祂不會變化,不生不滅,剩下一切都是變化,我們不要去投入去追求,只要我們不追求那一些變化,我們心就篤定,心一篤定就可以回到本體,本體清淨了就成就了、就成菩提了」。所以只要不動妄念,就可以證悟菩提。 【及證道時,只證本心佛】 我們證悟到道、證悟到佛性的時候,就是證悟本心佛(本來的心,本來的就是佛),所以佛就在我們的心內。所以神會有問六祖六個問題,最後一個問題:「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說佛法的根源是從哪裡來,出來要從哪裡出來)」,六祖回答:「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佛從哪裡出來,從我們眾生的心出來)」,很清楚喔。 因為當時我們時間不夠,所以沒有講的很詳細。後學準備把傳心法要講完以後,再講一部信心銘,再講一部心銘,之後我們再把神會六個問題再詳加解說,因為神會也是一方的領導者,神會問出來的問題不是很簡單,它很有內容,我們要透徹了解它裡面的涵義,神會怎麼問然後六祖怎麼回答,那我們怎麼樣從其中得到利益(得到修持的指點),那個都對我們很大的幫助。因為信心銘跟心銘比較深,不像傳心法要這麼白話,所以研究那個真的還是要能夠把心收回來才聽得懂,不然等到下課,一定第一個反應有聽沒有懂,就可惜了,這個都對我們幫助很大,只要你聽得懂、你肯做,那個成仙作佛都不困難都很容易,而且是從自己的內心深處生出來的信心,是絕對可以成佛,時間早晚而已,自己絕對可以改變自己的環境,這個都是從我們自己內心產生的力量,這個力量的由來就是「我們要用心來追求,一定要追求到真理」。不然我們說求道、道很殊勝,殊勝在哪裡?我們都沒有去探討,不知道祂殊勝在哪裡,祂可以使我們成佛、可以使我們改變環境、可以使我們脫離苦海,可是我們回顧一下,我們的所作所為可以到達這樣的目的嘛?可不可以?以往我們所作所為絕對達不了,為什麼?因為認知不同,認知都在生滅上面,對不生不滅完全都不知道,那不生不滅的不知道我們就沒辦法成就,要成就一定要進入不生不滅的領域,那個就是真理世界。我們在真理世界裡面,億萬年都在當下,很殊勝的。 後學都一再講:「萬年一念,一念萬年」,萬年都在我們一念之中,所以我們眼前的一念就具備億萬年。我們老祖師下生還要56億萬年以後,可是老祖師現在就在我們當下,老祖師已經呈現在我們當下,真理就是這麼奧妙,我們一定要用一點心追求。 各位就可以相信說,九個月之前開始研究跟九個月以後的現在絕對是不同,不同在哪裡?就在我們內心,內心有很大的不同,因為認知都會整個改變,我們認知改變了,我們心態改變、我們的環境改變、我們周遭所有親朋好友也一樣跟著改變,都很理想,以往那一些雞仔腸鳥仔肚(台語),很會計較的慢慢不見了,慢慢在修正自己、慢慢在改變,使自己的見識寬廣、自己的心胸也跟著很寬廣,生活就一定愈來愈理想。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要努力的修道,修道不是說要找個時間、再找個地點,都不用,我們生活就是道,要在日常生活之中來修,當下已經就是道。 就像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的時候,整個呈現的已經就是道,都是跟眾生一樣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去乞食,都跟眾生沒有兩樣,釋迦牟尼佛已經把最上乘的佛法整個都教導給眾生去做,只要我們跟祂一樣,耶,就已經也都是佛了。所以我們了解,日常生活之中最平常、平凡、平淡、平實,那個都是真理都是道,所以最平常的生活就有最高的佛法,最高的佛法就在最平常的生活之中,所以一定要在生活之中讓自己的我相去掉,讓自己的法相去掉,讓自己的非法相去掉,這樣一空到底了,就已經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已經在真理世界之中生活了,不用再另外求,不用再另外改變我們的心,當下就已經是了。 所以我們要訓練自己,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在修道,很寬廣沒有三心沒有四相,我們年歲一大了,三心四相都很強烈,我們要了解,三心四相害我們很慘,讓我們六道輪迴,被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攝受,都把我們吸住,都讓我們一直輪迴。 我們若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三世攝受不住我們(過去世吸不住我們、現在世吸不住我們、未來世吸不住我們),三世都吸不住我們,我們整個佛性都呈現,呈現都跟佛一樣,已經沒有兩樣,可是我們就是很難去掉三心(就是會起心動念),所以一起心動念三心都來了,這麼厲害,真如不守自性,各位前賢真如要不要守自性?(要),看起來還真的是要,我們真如守自性以後,就可以超脫苦海。真如守自性叫做覺,不守自性叫做不覺,不覺就叫無明,無明我們就造業,造業就要受苦,它是連帶關係,所以我們迴光返照就是要叫真如來守自性,都時時刻刻都覺,從24秒、24分、24個小時、24個月,這樣成佛了沒?成了啦!一定成的,最怕我們24秒最難熬過。我們把心收回來,收個24秒又被外面拐走了,那要到24分,這個中間要經過蠻長的時間,各位有沒有那個恆心毅力?(有),要成佛要有恆心毅力喔! 呂祖師告訴我們修道只有三個字:「誠、恆、堅」,我們把這三個記住:「要有誠心、要有恆心、要有堅定的心」,就一定成的。各位都有沒有?哇,慘了,答不出來,答出來也沒力。所以要加強,我們在凡塵第一個就是要誠,誠待人,用誠來跟人家交往才可以久,都很誠心。我們看天地白天黑夜,它很誠不會顛倒;春夏秋冬也很誠在運轉;地長的萬物也很誠,你種什麼它就生什麼,要不要學?(要),我們就要學天地的誠,你看現在夏天,它不會下雪,很誠;現在白天,不會變成黑夜,又是很誠;所以我們就是要學誠,只要我們誠了,做人就成功了。然後第二個要有恆心,只要有恆心做事都可以成就,一定可以達到目標,所以要有恆心。第三個就是要有堅定的心,不能遇到困難就退縮了。所以「誠、恆、堅」,很好記又很好做。 這個做又是看心了,我們有心去做就很容易,無心就很困難,所以只要我們有心,想說這個凡塵真的是苦海不好玩,我要努力修道要脫離苦海,那就可以做到,只要「誠、恆、堅」就可以成道成佛。 【歷劫功用並是虛修】 歷劫就是時間的經過很久,我們修的功夫,那一些都是在有為的事相上面用工夫,我們要知道,有為的事相就是跟眾生結緣,了一了我們的業障,我們在外面做都是有形有相這些事情,這一些事情全部都是跟眾生結緣,了我們的舊業。 那從無形的明心見性,那個才真的進入修道,所以心地不明(沒有了解我們的心以及不見到我們的本性),那個對修道來講都是不實在。後學都一直講老前人說:「摸到根的成仙作佛,摸不到根就瞎修行」,摸到根就是已經摸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個叫摸到根;你摸不到根就瞎修行,眼睛閉著在做,眼睛閉著做怎麼可以成就,成就不了的,所以一定要從明心見性著手。 【如力士得珠時,只得本額珠】 大力士練功夫,練到額頭都有珠,得到的時候也是他自己本身的,不是外來的。 【不關向外尋求之力】向外尋求的都沒有辦法達到,所以有辦法都是自己生發出來。 【故佛言,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 釋迦牟尼佛講,在無上的正等正覺實無所得。因為在大藏經裡有記載,釋迦牟尼佛在修菩薩道的時候,因為對無上的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非常的崇拜,非常的嚮往,所以祂一直以為就是它使祂成就,一直都把法抱在心胸之中,就是因為祂有這個觀念,所以已經成佛的都不給予釋迦牟尼佛授記,一直到釋迦牟尼佛把這個觀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放掉以後,燃燈佛才予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是這樣的。所以就是心中不能有所得,有所得就是有所失,有得失就是生滅,所以心中一點點的生滅都不能有。那我們回顧我們生活之中,哪一樣事不是生滅?所有的事都是生滅,所以我們就要訓練自己:「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樣對所有生滅處理的圓滿,然後心中不住在形相,這樣就是最理想的生活。我們在生活裡面,都不住在形相裡面,這樣心就會保持真空,我們心若空,容量就大,容量很大就不會跟人家計較,就會了解很多的真理,我們計較就是不了解真理,想跟人家計較。各位前賢,會不會很會跟人家計較?(不會),不會喔,很理想,都不會跟人家計較。 我們要知道,計較都是心胸狹隘才會計較,我們要學著很大的肚量,就像我們彌勒祖師肚大能容了卻一切的凡塵事,都沒事、什麼事都沒有了,吃虧也很高興,要培養這一種很美麗的情操,吃虧都很高興,有沒有培養這樣啊?大概吃虧都是面紅脖子粗,都會很生氣,這個很生氣就是不了解真理,凡塵的東西都是假的,為什麼要生氣。所以佛就講,於阿耨菩提(無上的正等正覺),實無所得,我們也要了解,證悟本性的時候,只有我們本性回來,我們現在是讓祂失掉了失去了,不知不覺了,不知道祂仍然還在,然後證悟是把祂找回來而已,並沒有所得,有所得就有所失了,就變生滅,就變兩邊。 【恐人不信】恐怕我們都不相信。 【故引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所見】 各位前賢我們有幾個眼?(肉眼),只有肉眼喔,肉眼叫做見光不見暗,暗就看不見了,所以我們眾生都有肉眼。天眼就是能夠見到真理。慧眼就能夠了解般若妙智慧所了解的對象,我們有講慧眼識英雄,慧眼(智慧的眼睛)我們也要有。法眼最不容易,是後得智(後來才得到的智慧),能夠看到眾生根基有的很淺、有的很深,知道以後可以有修持的法門讓他去修持,根深的人有深的方法,根淺的人有淺的方法,所以那個叫法眼,比較不容易,只要具備前面四個,佛眼就有,佛眼就是前面四眼具備了。 【五語(真語、實語、如語、不異語、不誑語)所言】 這一些都記載在金剛經裡面。真語就是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一空(我空了、法空了、非法空了)到底,這個語言叫做真語。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正的、反的都不要;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都要捨掉,非法更應該捨),這個都是一空徹底的語言,這個叫真語。凡塵,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已經進入實語部份。所以真語跟實語,一個是講真如之體,一個是講實相之用。真如講出來都是一空到底,一空到底全部都是無相(沒有形相)、無我(沒有我的存在),都是講真語。 實語就是屬於實相,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無所住是空,行於布施是有,它是空跟有兩個同時存在(就是寂跟照,寂照同時,就是有體有用),就是屬於實相。我們要了解,從真理的地方先了解到佛性本體,從實相裡面的涵義我們有體以後,要有用(就是要渡化眾生,使眾生也能夠成就)。 像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空,而生其心就是有,我們不能只有一邊,應無所住變空了,你沒有生其心(有變沒有),就變成落入一邊,所以他把兩邊同時都講出來,那個叫實語。 第三個如語,就是如其所親證,就是釋迦牟尼佛自己本身已經證悟了叫做如語。 第四個不異語,就是沒有兩種話,不會我們對甲說一種話,對乙又說另外一種話,兩個講出來不相同。我們在身口意三個裡面,有一個叫做兩舌(兩個舌頭),就是挑撥離間,挑撥離間叫做兩舌。對他講,又對另一個講,講的內容不一樣,讓他們兩個去吵架,那個叫兩舌,兩舌造罪很大,無緣無故讓人家去吵架,造罪很大,雖然只有嘴巴講出來,造的罪過很大。這個不異語,就是他沒有那一種情形,講出來都是一個真理,不會講不同的。 第五個不誑語,就是不誑騙眾生,不會騙眾生的事,講的都是從真理出來。 【真實不虛】確確實實都讓我們可以受到利益。 【是第一義諦】就是究竟了義的,都是究竟了義。 ◎學道人,勿疑四大為身,四大無我,我亦無主,故知此身,無我亦無主,五陰無我亦無主,故知此心無我亦無主,六根六塵六識,和合生滅,亦復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蕩然清淨。 【學道人,勿疑四大為身,四大無我】 我們學道不要以為身體就是我的身;四大就是水火風土,水火風土因為非常廣泛,整個虛空裡面都有,所以叫大(就是摩訶),我們虛空裡面有水火風土,我們要了解,佛時常在講「色空不二」,色就是形相,空就是這個空間、空中,色跟空為什麼是不二(為什麼是合在一起)?因為我們能夠看到的現象是很粗,很細的現象都看不到。我們空中有水火風土,後學都一再講,我們可以把空中的水集中,像用除濕機或用冷氣機水就會集中了,我們就可以看到空中有水;火就是熱度,熱就是火,我們整個空間都有火,只要我們用打火機或火柴把火呈現,火就會跑出來,所以空間有火;假如空間沒有火,你打火機跟火柴就不會呈現火,就是空間有火所以才會呈現火,我們也可以感受這個空間的熱度就是火。風,更容易知道,我們一手動、一手不動,有沒有風?(有),風就在空中,風就有了。土就是灰塵,我們把所有門窗都關起來,我們裡面一樣都有灰塵,所以只要太陽光從空隙照進來,我們眼睛就可以看到很微細的灰塵,把灰塵集中就變土。 所以這個空間裡面水火風土都有,都已經在這個空中,那水火風土跟空合一起,水火風土叫色,空叫空,色空不二,那是一、是合在一起的,所以這個講這也是真理,不是跟我們講說這空中裡面有色,我們就說空中就空哪有色,可是這樣一分析以後,確實我們知道這個空中裡面就有色,色空不二,它是合在一起。 然後我們把它引到我們的佛性來,老子告訴我們:「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無就觀妙,有就觀徼;這個常無跟常有這兩個,有跟無此兩者,同出(同時出來),而異名(名稱不同,一個有,一個無),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所以眾妙之門就是常有跟常無,常有跟常無合起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真心佛性就是常住的有跟常住的無,我們要知道,常有常無是我們的佛性,祂常住,都是有跟無,有沒有形相,無確實存在,這個無就進入真空,有沒有形相就進入妙有,所以叫真空妙有,我們這個身體的形相叫真空妙有,空中不空有佛性在,妙有的佛性沒有形相可是都存在空中,這樣了解嘛?有沒有清楚一點?(有),這真理就是有一點生澀,可是我們研究要了解真理所在確實的,不是講虛幻的,是確實就是存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真空妙有,然後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我們要證悟本心,就是要了解我們本心是什麼狀態,我們不知道啊,那不知道要怎麼證悟,所以一定要先知道。 那我們就要先知道:「喔,原來我身上的知覺性是這麼寬廣,這麼寬廣的知覺性原來祂不生不滅,原來有這麼奧妙的功能作用,我怎麼都不知道」。各位前賢我們怎麼都不知道?沒有研究啊,那為什麼不研究呢?沒空啊,那再忙什麼啊?賺錢啊,那賺錢要做什麼?要吃飯啊,吃飯要做什麼?要活下來啊,那活下來要做什麼?我們都沒有去想耶,要想耶,我們活下來要做什麼?活下來要受苦啦! 所以我們就是要身心裡面追求,追求到我們在人生、在凡塵它的價值所在,在凡世間有什麼價值?看到凡塵的這些萬象跟凡塵的萬事,然後我們看的又怎麼樣,看到人家行善我們會很高興,看到人家做惡我們很討厭,是不是這樣?都不會啊,都不相應。我們要了解到,凡塵的因果是定理,它決定的,你行善就有福報,你做壞就有惡報,接受果報的時候一定都是迷惑。像已經做的不好,以往後學小時候,年歲大的老人家在罵人最常聽到的兩個字「畜生」,有沒有聽過那種罵人?(有),畜生是什麼?就是畜生道,表示他所作所為跟畜生一樣,那他這個身體假如不見了,再來轉世會不會當畜生?絕對,一定當畜生,「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上天成全大家的意思,大家都說他畜生,好,就去轉世當畜生,各位前賢,轉世當畜生的時候,畜生牠知道牠自己做的不好嗎?(不知道),不知道,牠只知道要吃要睡而已,要吃到長大,然後被殺。 所以那個就很迷昧了,我們要了解,我們有人的身體我們可以研究真理,那你若是畜生,把牠抓來坐下來聽有效嘛?沒用。所以人身難得,有人的身體真的是很困難,不容易,我們既然已經有人的身體,又沾到上天大開普渡,這麼幸運了,不努力修是很可惜,所以一定要努力精進修持,讓自己對真理都了解,了解了以後我們選擇最有價值的人生方向去努力追求,這樣就不白費我們來這一生了。 不然現在說大開普渡大道很殊勝,都不努力去行持,不是白白會空過了嘛!所以活菩薩都很緊張,說眾生怎麼這麼笨,災難都一直來,怎麼都不趕快修,有沒有這樣說?都有喔,那我們有沒有努力在修道嘛?可能心裡面在想:「有啦,都有認真在修,可是有一些都不知道怎麼做」,所以就是要努力探討,探討應該要怎麼修怎麼做,才會改變我們以往六道輪迴的那一種習慣性,我們現在很多都變成習慣性,不知不覺無明就來了,不知不覺跟人家講話都跟人家吵架,不是講一句話就準備要跟人家吵架,講兩句話就開始吵起來了,要不要改啊?(要),大家都是兄弟姊妹,很親的,不用吵。所以不要以為四大是我們的身。 【我亦無主】身體四大假合水火風土沒有主人,身體的本身沒有主人,是天地的物質借我用的。 【故知此身,無我亦無主】 這個身體沒有我、也沒有主,那個我就是如來,那個主人就是不生不滅的本來面目,我們要了解,都是佛性的,身體現象沒有。 【五陰無我亦無主】 五陰就是五蘊(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是不要醞釀五陰,不住相了色就不蘊了;我們知道凡塵都是假的,一切都不要去接受,外境都不要進入我們內心,叫做一切不受,那一切不受我們就沒有念頭,沒有念頭就沒有行為,沒有行為就沒有記憶,所以受、想、行、識,全部沒了,也不住相色也沒了,色受想行識都沒了,五蘊都不蘊,我們就不會落入凡塵現相,就沒有現相了。 各位前賢我們怎麼到凡塵來現相的?我們怎麼會落入凡塵,怎麼有身體?怎麼來的,知道原因嘛?我們剛有講過,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我們才落入凡塵,才有身體,可不可憐?(可憐),年輕人不是說可憐,說很好玩,凡塵很好玩,要等到年歲大了才不好玩,年紀輕輕都很好奇。所以我們了解,身體是假的,沒有我,我們在生活之中不要造五蘊,五陰不蘊積的話就沒有原因讓我們在凡塵呈現。 【故知此心無我亦無主】我們的六識心(就是根塵相對的),沒有我、也沒有主人。 【六根六塵六識,和合生滅,亦復如是】我們的六根、六塵跟六識,合起來全部都是生滅,亦復如是。 【十八界既空】 三六一十八,六根六塵跟六識剛好十八,十八界全部都是空,我們在講十八層地獄,以往一有喪家,佛都會吊佛像的地獄圖,就有十八層地獄,那十八層地獄就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所做的罪過,剛好十八層地獄。各位有看過嘛?十八層地獄還蠻恐怖的。 【一切皆空】全部都是空。 【唯有本心蕩然清淨】 只有本心(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蕩然清淨。所有凡塵用的根塵相對的心,都是生滅都是變化。 ◎有識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飢瘡為患,隨順給養,不生貪著,謂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別,唯求適口,不生厭離,謂之識食。 【有識食,有智食】 識食,我們認識吃飯,各位認識吃飯嘛?要怎麼吃?要怎麼吃才是正確?所以能夠養生、能夠使我們的身體能夠支撐下來,那個就已經可以了,可是我們現在凡塵都會找好的吃,所以會造了很多的業會殺生吃葷食。 有智食,就是智慧的吃法。我們要選擇後面「有智食」。【四大之身,飢瘡為患】我們這個身體它會飢餓,這個飢餓就好像有病了一樣,要把它治療。 【隨順給養】要供給它、要養它,就是我們要使它能夠生存的下來。 【不生貪著】不要貪著吃的東西,不要吃葷食。 【謂之智食】就是有智慧的吃法。 【恣情取味,妄生分別,唯求適口,不生厭離,謂之識食】 恣情就是隨著我們喜歡,然後取味(想要吃好吃的),然後有分別心(說那個葷食、炸的比較香,就吃葷食的東西),就是求適口(想要好吃),不生厭離(就不知道會跟那一些結怨,不離開這一些),所以叫做識食。我們現在凡塵識食的比較多,智食的比較少。 ◎聲聞者,因聲得悟,謂之聲聞,但不了自心,於聲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語言運動,聞有菩提涅槃,三僧祇劫修成佛道,皆屬聲聞道,謂之聲聞。佛惟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學道人只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佛。學道人若欲得成佛,總不用學,惟學無求無著;無求則心不生,無著則心不染;不生不染,即是佛。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是教化接引門,本無一切法,離即是法,知離者是佛;但離一切煩惱,無法可得。 【聲聞者,因聲得悟】聲聞者就是小乘佛法,因為聲音得到領悟,謂之聲聞。 【但不了自心】就是不了解自己的心。 【於聲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語言運動】在聲教上面來了解真理;或是因為神通;很祥瑞的形相。 【聞有菩提涅槃,三僧祇劫修成佛道,皆屬聲聞道】從聲音得聞聲聞道。 【佛惟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佛要傳授的就是要我們明心見性,了解自己的真心;本來是佛,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 沒有一絲絲的法可以得到,所以希運禪師講的都是很高的修持法門,修到最高沒有一法、沒有一行。 【此是無上道】最高的一個修持方法。 【此是真如佛】已經到真如的境地。 【學道人只怕一念有】我們學道就怕我們心中裡面住相,住在有。 【即與道隔矣】所以一住有了,即與道隔矣(就跟道相違背了,已經隔離了)。 【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佛】只要我們每一個念都不住相,每一個念都沒有有所作為,這樣就已經是佛。 【學道人若欲得成佛】我們要成佛。 【總不用學,惟學無求無著】 我們一個很努力的一個學道方向,就是無求無著,不要著相、不要求人,不求不着,這樣就可以成了。 【無求則心不生,無著則心不染】我們無求心就不生,無著心就不染(沒有染到五顏六色)。 【不生不染,即是佛】我們不生(不起心動念)、不染(不染著凡塵五顏六色),就已經是佛。 【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是教化接引門】那個是用教化來接引眾生。 【本無一切法,離即是法】 本來就沒有一法,全部法都沒有了,沒有辦法執著,那沒有辦法執著就是成就。離即是法,離開所有的不管是形相、不管是語言、不管是事情,全部都離,那已經就是法。 【知離者是佛】知道要離開就是佛。 【但離一切煩惱,無法可得】只要我們離開所有煩惱,都沒有法可得。 ◎學道人欲得知要訣,但莫於心上著一物。 我們修道人要得到要訣秘訣(很重要的要法),就是莫於心上著一物(這個心中全部都空空蕩蕩,這樣就會跟真理相應)。 ◎言佛法身,猶如虛空,此是喻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常人將謂法身遍於虛空處,虛空中含容法身,不知虛空即法身,法身即虛空也。若定言有虛空,即虛空不是法身;定言有法身,即法身不是虛空;但不作虛空解,虛空即法身;不作法身解,法身即虛空;虛空與法身無異相,佛與眾生無異相,生死涅槃無異相,煩惱菩提無異相,離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界耳。 【言佛法身,猶如虛空,此是喻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我們的虛空,空中真空妙有,虛空就是我們的法身,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常人將謂法身遍於虛空處,虛空中含容法身,不知虛空即法身,法身即虛空也】 所以要把祂融成一體,沒有另外一個虛空,沒有另外一個法身,是虛空跟法身祂是融成一體的。 【虛空與法身無異相】 就是沒有不同的地方所在,所以它是一體,不能分別,一分別就不是真理了。虛空跟法身本來就是合在一起,不能把虛空看成一撇,把法身又看成另外一個角度,這樣就不成了,就有兩個,就不是真理所在。 【佛與眾生無異相】就是佛跟眾生都同樣的形相,沒有不同的。 【生死涅槃無異相】 生死跟涅槃也是相同的,這個已經都是最高法門。本來我們凡塵有生死,才要進入修持來到達涅槃,那現在生死涅槃都是空中的花,都沒有實際的存在。 【煩惱菩提無異相】 講煩惱菩提後學都會詳細講,生發煩惱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才可以生發、才可能生發煩惱。各位前賢我們煩惱從哪裡來?我們的煩惱都是從住相來,那生發煩惱的是誰?就是佛性本體喔!所以祂能夠生發煩惱,就表示祂能夠生出菩提(就是覺悟),我們最怕就是進入煩惱的內容。煩惱就是我們住相才煩惱,進入住相的內容都是害我們造業的原因,各位了解這個意思嘛?煩惱都有內容,我們不要進入煩惱的內容,要了解那個都是凡塵的事,煩惱的內容都是變化無常,不會是永遠在的,它一直在變化,所以我們對煩惱的了解是:「煩惱是變化無常的凡塵事」,這樣我們就可以遠離煩惱。所以歷代祖師在講「煩惱即是菩提」,是從生發的角度來說。煩惱的生發是佛性本體,既然佛性本體可以生發煩惱,祂就可以生發菩提,是從「生」的角度來看。所以煩惱只要不進入內容,那個煩惱都是虛幻不實在,是怕我們進入煩惱的內容,一進入了以後,我們自己住相,就自己害自己,就沒有解脫了。那我們要解脫就要了解:「煩惱是假的,是因緣聚會才產生讓我們煩惱,那煩惱會消失,當煩惱消失的時候,你找也找不到。」所以歷代祖師就講「煩惱即是菩提」,這邊就直接說煩惱跟菩提沒有異相,就是沒有兩個形相,它是相同。 【離一切相即是佛】這個都一再的講,只要我們離開一切相,就已經是佛。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我們凡夫都住在景相,修道人就是取心,可是取心取境都是不正確的方向。 【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就是不要有心、也不要有境。無心無境了,這個乃是真法(已經就是真法)。 【忘境猶易,忘心至難】就是我們要忘掉形相很容易,可是要忘掉我們日常用的心就很困難。 【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心一忘了,就落空了,沒有依賴的地方,所以不敢把那個心忘掉。 【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界耳】空本來不空,我們要知道,這個空間裡面是真空(有佛性在)、是妙有(有佛性本體在),所以是真界(真正的我們佛性居住的地方)。 ◎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象、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識解、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景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眾生,同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於心,不可以佛更求於佛,不可以法更求於法,故修道人,直下無心默契,擬心即差,以心傳心,此為正見,慎勿向外逐境為心,是認賊為子。 【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 我們的靈覺(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無始已來(就是很早很早一直到現在),都與虛空同壽(壽命都相同),沒有生也沒有滅。 【未曾有、未曾無】不落入有、也不落入無,就是真空妙有。【未曾穢、未曾淨】沒有污穢也沒有乾淨。 【未曾喧、未曾寂】喧就是喧嘩,很熱鬧;寂就是寂滅,靜悄悄。 【未曾少、未曾老】也沒有老少。 【無方所、無內外】沒有地方所在,也沒有內外。 【無數量、無形相】也不落入數量,一落入數量都不多了。也沒有形相。 【無色象、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就是要找祂都找不到,要求祂也求不得。 【不可以智識解】不能用我們的知識來了解。 【不可以言語取】不能用語言來把祂取獲。 【不可以景物會】不能用景物來領會。 【不可以功用到】就是我們用功用都是有為,有為到不了無為。 【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眾生,同大涅槃性】就是活菩薩跟所有會動的眾生(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同大涅槃性(都是一樣,都是不生不滅的)。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性就是我們的心,心就是佛,佛即是法(法就是佛,佛就是法)。 【一念離真,皆為妄想】假如我們離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全部都是妄想。 【不可以心更求於心,不可以佛更求於佛】因為本身就是真心,本心就是佛,所以不要再向外去求。 【不可以法更求於法】本身就是法,本心就是法,所以不用再求。 【故修道人,直下無心默契】就是全部根塵相對的心都把它放下,沒有心了就能夠默契(跟真理相應)。 【擬心即差】就是我們心裡面要擬定起心動念,擬心就已經偏差了。 【以心傳心,此為正見】就是要用心來傳,心印心,這個就正確的見解。 【慎勿向外逐境為心】不要向外去追求外面的環境。 【是認賊為子】向外去追求的話,就已經偏差了,認賊為自己的寶貝兒子。 ◎為有貪瞋癡,即立戒定慧,本無煩惱,焉有菩提?故祖師云: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淨佛上,更不著一物,譬如虛空,雖以無量珍寶莊嚴,終不能住;佛性同虛空,雖以無量智慧功德莊嚴,終不能住;但迷本性,轉不見耳。 【為有貪瞋癡,即立戒定慧,本無煩惱,焉有菩提】因為有貪瞋癡,所以才要立貪瞋癡;假如沒有貪瞋癡,戒定慧就不用了。 所以底下就講「本無煩惱,焉有菩提」,沒有煩惱,所以菩提也就不用了,這兩個都是相對。 【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都回到我們本來。 【本源清淨佛上,更不著一物】在我們本源清淨的心地上面,更不得著一物(就是心中不能有住相,住在形相佛就不見了)。【譬如虛空,雖以無量珍寶莊嚴,終不能住】 我們用無量的真寶,要把虛空裝扮的很漂亮,可是都裝不住,虛空怎麼裝你都裝不住,都會掉下來,虛空裝不住。我們佛性就是這個樣子,你住一相了,整個虛空就不見了,住相的話虛空就不見。 【佛性同虛空】我們的佛性跟虛空是一樣。 【雖以無量智慧功德莊嚴,終不能住】有很多的無量功德莊嚴,不能住。 【但迷本性,轉不見耳】我們要在佛性上住,就是迷昧,迷昧我們本性了,這樣本性就不見了,就轉換了。 ◎所謂心地法門,萬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無境即無,不可於淨性上專作境解;所言定慧,鑑用歷歷、寂寂惺惺、見聞覺知,皆是境上作解,暫為中下人說即得,若欲親證,皆不可作如此見解,盡是境縛,法有沒處,沒於有地;但於一切法,不作有見,即見法。 【所謂心地法門,萬法皆依此心建立】心地的法門,萬法都按照我們的心來建立。 【遇境即有,無境即無】我們的心遇境就有心,沒有境的時候,心也沒有了。 【不可於淨性上專作境解】我們不要在佛性清淨的性分上面,我們把它作成境界來解說。 【所言定慧,鑑用歷歷】我們佛性本體的訂慧,鑑別作用歷歷分明,絕對是有。 【寂寂惺惺、見聞覺知,皆是境上作解】 假如我們落入文字語言,住在形相,用寂寂惺惺、見聞覺知的話,那會落入境上裡面去了解。 【暫為中下人說即得】 暫時,就是方便法門,為中等下等的人來講,那樣可以,讓他們引小向大,向上乘去發展,因為根器之中還沒到達大乘。 【若欲親證,皆不可作如此見解】 要親證的時候,都已經到最高法門了,才能夠自己親證,就不可以這樣來解說。 【盡是境縛】被環境、形相束縛了。 【法有沒處,沒於有地】 佛法有沉沒的地方所在,那沉沒在哪裡?沉沒在有,所以我們生活之中就是不要著有,一著有佛法就不見了。只要我們進入真空妙有,就進入佛性本體。 【但於一切法,不作有見,即見法】 所有的法我們不作有(就是不要住在相),不管是語言、文字或是事情,所有都不要住(就是不作有來見),都是沒有、都是空的,萬法都皆空,我們了解,「萬法皆空,空性就是佛性」,我們把萬法當成有,佛性就不見。 ◎自達磨大師到中國,唯說一性,唯傳一法,以佛傳佛,不說餘佛,以法傳法,不說餘法,法即不可說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淨心也,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自達磨大師到中國,唯說一性,唯傳一法,以佛傳佛】 達磨祖師到我們中國來老水還潮,就是只有說一性(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唯傳一法(就是成佛的方法),以佛傳佛(就是要我們都能夠成就、能夠成佛)。 【不說餘佛】就是不講外面的佛。 【以法傳法,不說餘法】就是把重要的、最殊勝的法傳出來,讓我們印證成佛,不說一些比較中低階層的法。 【法即不可說之法】很高的,不能說,說了就會住相的,所以不可說之法是最高。 【佛即不可取之佛】 我們一切都不取,都捨了,慈悲喜捨那個捨,全部都捨,就成就成佛,所以佛即不可取之佛,就是捨掉了才成就。 【乃是本源清淨心也】就是我們的本源清淨心。 【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就唯有這個是實實在在的,剩下的都假的,不真。 ◎般若為慧,此慧即無相本也。 般若,不翻成聰明,因為我們聰明反被聰明誤。般若是佛性本體所產生的,所以般若就是妙智慧,此慧就是沒有相之本,我們不住相,就是因為有般若妙智慧,所以就不會住相,啟發這個很重要,一定要把凡塵的萬緣都放下,般若才能夠啟發,這個是很重要。 ◎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即學道後,一念計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見有生,趣其滅,即落聲聞道;不見有生,唯見有滅,即緣覺道;法本不生,今亦無滅,不起二見,不厭不忻,一切諸法,唯是一心,然後乃為佛乘也。 【凡夫不趣道】趣就是往,凡夫不往道的方向走。 【唯恣六情】就是放縱我們六情,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的那些喜歡,我們都放縱它。 【乃行六道】就變成六道輪迴。 【即學道後,一念計生死,即落魔道】 我們學道就是時常在心裡面算計生死,對生滅的事情很在意,就會落入魔道。這倒是我們都是要注意,我們修道以後就對生滅的東西都能夠了了分明,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要住在形相裡面。 【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我們起心動念有自己的見解,那個就落入外道(就已經是道之外)。 【見有生,趣其滅,即落聲聞道】 見到有生滅,我們往生滅的方向去追求,就便落入聲聞道,就已經在小乘佛法裡面。 【不見有生,唯見有滅,即緣覺道】緣覺道就是十二因緣,修十二因緣叫緣覺道。 【不厭不忻】就是不討厭,然後也不喜歡。 【法本不生,今亦無滅,…,唯是一心,然後乃為佛乘也】 所以法本不生,今亦不滅(不生不滅),不起二見,兩邊相對的,不起二見,不討厭不喜歡,一切的諸法,全部都是我們真心,這樣就是佛乘,最上的佛乘。 ◎凡人皆逐境生心,心隨欣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則境空,境空則心滅;不忘心而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耳;故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復何求哉? 【凡人皆逐境生心,心隨欣厭】 我們凡人都追逐境(就是外面的形相),然後從形相我們就起心動念(生心,心就有了)。心隨欣厭(我們的心就隨著喜歡討厭)。 【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假如我們要把所有的景相都消滅,我們就是要忘心(把追逐形相的心忘掉)。 【心忘則境空】心一忘了以後,所有的景相都空了。 【境空則心滅】沒有境就沒有心了。 【不忘心而除境,境不可除】不忘心的話,我們要除掉景相,那個景相沒有辦法被我們除掉。 【只益紛擾耳】就愈來紛紛擾擾。 【故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萬法都是我們的真心,可是這個真心,我們也不可得,得不到的。 【復何求哉】既然都得不到,我們為什麼要去追求。 ◎學般若法人,不見一法可得,絕意三乘,唯一真實,不可證得,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法華會下,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於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 【學般若法人】學般若的法。 【不見一法可得】就是什麼法都沒有,已經沒有法執了。 【絕意三乘】就是下乘、中乘、上乘,我們都已經絕(沒有進入)三乘的內容。 【唯一真實】唯一的真實就是佛性本體,這個才是真實。 【不可證得】我們這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能以有形有相的心來證得。 【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 增上慢就是增加向上的驕傲,就是以為他自己很了不起。 【法華會下,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 妙華蓮華經,有五千個比丘,就是離席不聽,他們覺得不合他們的意思,所以是他們自己程度還不夠,所以就沒辦法在坐著聽下去,所以這一些就有一點增上慢,自己認為自己很了不起。 【故佛言,我於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在佛性本體實在是無所得,只是已經默契(契入真理)。 ◎凡人欲修証,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此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繫,便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前,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畏心;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 【凡人欲修証,但觀五蘊皆空…,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 這個倒是很重要,我們要修證就是要觀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然後四大(水火風土)無我,這個身體的本身沒有我;真心無相(真心沒有形相);不去不來(我們常住真心如如不動,所以不用去不用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 【湛然圓寂】湛然圓寂是佛性的原始狀態。 【心境一如】我們的心跟外面的形相是一體的(一如)。 【但能如此直下頓了】就是能夠頓悟。 【不為三世所拘繫】就是不會被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把我們攝受,不被它拘束綁住了。 【便出世人也】就已經離開苦海了。 【切不得有分毫趣向】不能夠有一點點往的趣向(往哪個的方向去追求)。 【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前,亦無心隨去】 就是已經見到善相(很殊勝的形相),諸佛已經來迎(表示說你修證了),以及種種殊勝的景相,顯現在你的眼前,也無心隨去。 【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畏心】也沒有害怕的心。 【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 所以這個兩邊都除掉,不管是善的景相、惡的景相,都是假的,所以不要在意它們,只要我們都很篤定,就跟法界是一體了,就可以自由自在。 ◎凡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乃至等覺妙覺,皆是權立接引之教,並為化城也,言寶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寶,此寶不屬情量,不可建立,無佛無眾生,無能無所,何處有城?若問此既是化城,何處為寶所?寶所不可指,指即有寶所,非真寶所也,故云在近而已,在近者,不可定量言之,但當體會契之即是。 【凡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化城(變化的城市),二乘及十地(二乘就是小乘佛法以及到十地菩薩)。 【乃至等覺妙覺】等覺就是十地菩薩;妙覺就是佛。 【皆是權立接引之教】就是方便的法門來接引眾生教化。 【並為化城也】就是變化的城市,讓他們暫時去那邊住。 【言寶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寶】我們要到達寶所,就是真心本佛(本來真心的佛)自性之寶。 【此寶不屬情量】不屬於我們凡情來衡量。我們了解,這個是很殊勝。 【不可建立】我們這個不可建立。 【無佛無眾生,無能無所】沒有這個假名的佛、也沒有假名的眾生。沒有能所,能所已經雙泯,都沒有。 【何處有城】化城,化成一個地方暫時讓他去住,那個也都是假的,是方便的接引。 【若問此既是化城,何處為寶所】這個是化城的話,哪個地方是寶所。 【寶所不可指,指即有寶所,非真寶所也】 寶所沒辦法指點出來,可以指點出來的就不是真實(那個寶所)。 【故云在近而已】就是用言語來描繪:「很近、很簡單就到達了」。 【在近者,不可定量言之】說祂很近,是多近?不能用一定的數量來對他講。 【但當體會契之即是】就是我們要體會,然後要契入(默契進入)。 ◎剩下約10分鐘,課後問答。 【問】:劉講師請問如何有心、如何無心? 劉講師答:我們最重要的就是有心就是六根對六塵,這個是我們生活之中大家都在用,那我們一定都有心,為什麼?因為根塵相對一定會產生念頭這個就叫做有心,我們就是從根塵相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面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那我們相對以後就會把它當作實在的存在,因為當成實在的存在我們要去應對,那我們應對的時候,那個觀念我都把它當作確實呈現是存在的東西,所以就落入虛幻不實在的理,那個不是真理它會變化,六根會變化,因為我們六根會變化、六塵會變化,然後我們生出來的六心會變化,那我們在日常在用的心就是這個,生滅的,認識的心,生滅的心這個叫有心。 所以我們有這個心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做下來的那個形成就已經是業因,造業的緣因已經形成,那我們假如都以為都是做好事那個就得到福報,那假如我們不知不覺有一些不屬於善事方面,那會落入惡報這個就是有心,然後在生活之中沒有般若妙智慧所處理以後的後遺症,就一定要接受業力的果報,這個就是我們平常生活會產生的現象,所以這個一定要注意。 那無心的話就是把我們記的綱要,根塵相對六根跟六塵相對產生的六識全部不用,那全部不用那個有心的有就消失了,那這個時候以凡塵來講就是無心,那無心就是從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生發,生發我們該怎麼樣來應對的般若妙智慧,所以這個無心我們要了解到是我們要追求的,因為無心就是佛性本體,那佛性本體沒有對待、沒有兩邊、沒有善惡,祂出來就是一個絕對體,那出來的絕對體所做的事情絕對不會危害眾生,所以不會造業,那我們用這個無心可以講說「即心即佛」,就是以經是佛來處理事情,那既然是佛在處理事情當然就最理想,所以我們在凡塵的時候就盡量能夠用,把凡塵根塵相對產生的識心放下,用我們佛性本體生發的般若那一種真心,來應對凡塵萬事萬物這樣就很正確啦!這樣各位對真心跟妄心有沒有了解?根塵相對都講說妄心,因為它會生滅不實在。 【問】:請問天下本無事,只怕有心人嘛?比干不是被挖心嘛?無心不是不能活嘛? 劉講師答:好!現在問這個角度跟我們根塵相對又不一樣了,這個是在鼓勵眾生是在激勵我們的意志,那我們要了解到激勵意志它不是根塵相對啦!它是從佛性本體,我們那個立志之學就是要我們有很大的發心,那很大的發心是從我們佛性本體出來。 所以「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個天下無難事是跟我們講說凡塵的事都很小,很不值得我們去在意,所以天下沒有困難的事,只要我們有心,這個有跟剛才那個根塵相對的又不一樣,為什麼?因為這個有是我們立志,立了志向它來的東西,那我們立的志向不是根塵去立的,是從我們佛性本體去立的志向,所以我們立志要成佛,立志要渡化眾生,那個都是從我們佛性本體出來,所以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立這個心有這麼大的愿力的心,你一定可以成就、一定可以完成,所以這個跟剛才根塵相對的有心是完全不同的角度了。 所以我們了解那個比干他就是要,因為皇帝已經偏差了,做錯了,他就是要救天下的蒼生,為了救天下眾生,所以他那個心就不是為自己自私自利,也不是根塵相對,而是從他內在的慈悲喜捨,他想說眾生這麼可憐不能被皇帝危害,所以他那個發心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動機完全是在不生不滅佛性出來,根塵相對沒有那個事啦! 根塵相對那個都很粗淺,那個很深沉的立志向就是大愿,就是為了要救渡眾生才有的,那我們最難得就是這個啦!那我們惟求作佛不求一物那個也一樣,而是從我們佛性本體生發,我要找到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跟那個根塵相對生滅變化的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