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傳心法要 劉芳村講師講義
2018/03/31 00:29:57瀏覽1726|回應0|推薦0

【傳心法要劉芳村講師講義

劉芳村講師手寫「黃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手稿講義(一)(劉芳村講師錄自景德傳燈錄)

劉芳村講師手寫「黃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手稿講義(二)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33_耳根圓通(3)_台南同義宮_99/06/26

 (DVD_33_從1小時37分開始 DVD36片結束)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DVD_33片引用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list=PL5JIuZl7OkNtSY_UNNQ6PyJ2nyhZHUQnd&v=tSWj--JMGoQ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文字講義)引用下載網址:

https://onedrive.live.com/view.aspx?cid=93f6cb7e149d1059&page=view&resid=93F6CB7E149D1059!5749&parId=93F6CB7E149D1059!4332&authkey=!AHC-XrvRAHME0-o&app=Word

曹溪六祖之嫡孫,百丈之子。西堂,南泉之姪(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虔州西堂,智藏禪師;池州南泉,普願禪師,同號入室馬祖)。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別法;

心體亦空,萬緣俱寂;如大日輪,昇於虛空,照耀靜無纖埃。證之者,無新舊、無淺深,

說之者,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牖,直下便是,動念即乖,然後為本佛。故其言簡,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學徒望山而趨,覩相而悟,往來海眾常千餘人。予(唐宣宗之相國裴休)迎至州,憩龍興寺,日夕問道受法。退而紀之,十得一二,佩為心印,不敢發揚;今恐入神精義不聞於未來;遂出之,請長老法眾,問與往日常所親聞,同異何如?

記述其每段精華。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

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

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眾生即是佛,佛即是心,為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

此心不添,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緣則施,緣息則寂;

若不決定信此,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淨明,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無始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

此則真佛。佛與眾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如大日輪,照四天下;日照之時,

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時,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景,自相陵奪,

虛空之性,廓然不變,佛與眾生,心亦如此。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

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此人作此解者,歷河沙劫,終不得菩提,即是著相之故。

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少法可得,即是佛;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

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

(DVD_33片_結束)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34片_台南同義宮_99/07/03_傳心法要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list=PL5JIuZl7OkNtSY_UNNQ6PyJ2nyhZHUQnd&v=4QfimzB535A 


◎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道人。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外如木石,

不動不轉,內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能無所、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趣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無棲泊處,故望崖而退。文殊當理,普賢當行;理者真空無礙之理,行者離相無盡之行。觀音當大慈,勢至當大智,維摩淨名也;淨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異,故號淨名。但會淨名兩字便得,淨者本體,名者迹用,從本體起迹用,從迹用歸本體,體用不二,

本迹非殊,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不離一心,悟之即是。今學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於心外求,著相取境,皆與道背。

 

◎恆河沙者,佛說是沙(無異說);此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

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尿臭穢,沙亦不惡;

◎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殊;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學道人,

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繫,不得解脫。然證此心有遲疾,

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得無心者;有至十地,乃得無心者;長短得無心即住,更無可修,更無可證,實無所得,真實不虛;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齊,更無深淺,祇是歷劫枉受辛勤耳。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

著相造善枉受勞苦,總不如言下自認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內無心。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即成有,絕諸思量,默契而已;故曰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此心是本源清淨佛,人皆有之,蠢動畜生,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

只為妄想分別,造種種業;果本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寂靜,明妙安樂而已;深自悟認,

直下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縱三僧祇劫精進修行,歷諸地位,及一念證時,

只證元來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觀歷劫功用,總是夢中妄為。

故如來云: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若妄有所得,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又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淨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

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無彼我相。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

,只認見聞覺知為心,被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覩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

如大日輪,昇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為動作,空却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但於見聞覺知處,認本心;

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

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最關鍵的地方),

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由不變之體所發)。

(DVD_34片_結束)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35片_台南同義宮_99/07/10_傳心法要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ETjs82jq2E&list=PL5JIuZl7OkNtSY_UNNQ6PyJ2nyhZHUQnd&index=36

◎亦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日常生活),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將謂心上別有一法,可證可取,遂將心覓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將心更求於心,歷千萬劫終無得日;不如當下無心,便是本法。如力士額珠,隱於額內,向外求覓,周行十方,終不能得;智者指之,當時自見本珠如故。學道人,

迷自本心,不認為佛,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依次第,證果位,歷劫勤求,元不成道;

不如當下無心,決定知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無依無住、無能無所,不動妄念,

便證菩提;及證道時,只證本心佛,歷劫功用,並是虛修;如力士得珠時,只得本額珠,

不關向外尋求之力。故佛言: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恐人不信,

故引五眼所見(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語所言(真語、實語、如語、不異語、

不誑語),真實不虛,是第一義諦。

 

◎學道人,勿疑四大為身,四大無我,我亦無主,故知此身,無我亦無主。五陰無我亦無主,故知此心無我亦無主;六根六塵六識,和合生滅,亦復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

唯有本心蕩然清淨。

 

◎有識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飢瘡為患;隨事給養,不生貪著,謂之智食;恣情取味,

妄生分別,唯求適口,不生厭離,謂之識食。聲聞者,因聲得悟,故謂之聲聞;但不了自心,於聲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語言運動,聞有菩提涅槃,三阿僧祇劫修成佛道,

皆屬聲聞道,謂之聲聞。佛惟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

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學道人只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佛。學道人若欲得成佛,總不用學,惟學無求無著;無求則心不生,無著則心不染;

不生不染,即是佛。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是教化接引門,本無一切法,

離即是法,知離者是佛;但離一切煩惱,是無法可得。

 

學道人若欲得知要訣,但莫於心上著一物

言佛法身,猶若虛空,此是喻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常人將謂法身遍於虛空處,

虛空中含容法身,不知虛空即法身,法身即虛空也。若定言有虛空,即虛空不是法身;

若定言有法身,即法身不是虛空;但不作虛空解,虛空即法身;不作法身解,法身即虛空;虛空與法身無異相,佛與眾生無異相,生死涅槃無異相,煩惱菩提無異相,離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

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界耳。

 

此靈覺性,無始以來,與空虛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像、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識解,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景物會,不可以功用到,

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眾生,同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

皆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於心,不可以佛更求於佛,不可以法更求於法,故修道人,

直下無心默契,擬心即差,以心傳心,此為正見。慎勿向外逐境為心,是認賊為子。

 

為有貪瞋癡,即立戒定慧;本無煩惱,焉有菩提?故祖師云: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淨佛上,更不得著一物,譬如虛空,雖以無量珍寶莊嚴,終不能住;佛性同虛空,雖以無量智慧功德莊嚴,終不能住;但迷本性,轉不見耳。

所謂心地法門,萬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無境即無,不可於淨性上專作境解;

所言定慧,鑑用歷歷、寂寂惺惺、見聞覺知,皆是境上作解,暫為中下根人說即得,

若欲親證,皆不可作如此見解,盡是境縛,法有沒處,沒於有地;

但於一切法,不作有見,即見法。

 

自達磨大師到中國,唯說一性,唯傳一法;以佛傳佛,不說餘佛;以法傳法,不說餘法;法即不可說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淨心也。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般若為慧,此慧即無相本也。

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即學道後,一念計生死,即落魔道;

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見有生,趣其滅,即落聲聞道;不見有生,唯見有滅,即緣覺道;法本不生,今亦無滅,不起二見,不厭不忻,一切諸法,唯是一心,然後乃為佛乘也。

 

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隨欣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則境空,境空則心滅;

若不忘心而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耳;故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復何求哉?

學般若法人,不見一法可得,絕意三乘,唯一真實,不可證得;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法華會下,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於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

 

凡人欲修証,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繫,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前,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畏心;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

 

◎凡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乃至等覺妙覺,皆是權立接引之教,並為化城也。言寶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寶,此寶不屬情量,不可建立,無佛無眾生,無能無所,何處有城?

若問此既是化城,何處為寶所?寶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寶所也,故云在近而已,

在近者,不可定量言之,但當體會契之即是。

(DVD_35片_結束)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36片_台南同義宮_99/07/17_傳心法要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zfInXf9k3k&list=PL5JIuZl7OkNtSY_UNNQ6PyJ2nyhZHUQnd&index=37

◎言闡提者,信不具也,一切六道眾生,及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謂之斷善根闡提。

菩薩者深信佛法,不見有大乘小乘;佛與眾生同一法性,乃謂之善根闡提。

(闡提是不成佛之義,此有二種,

一斷善闡提:起大邪見而斷一切之善根。二大悲闡提:菩薩有大悲心,欲度盡一切眾生而成佛,眾生無盡,故已畢竟無成佛之期者。)

 

◎大抵因聲教而悟者,名聲聞;觀因緣而悟者,名緣覺。若不向自心中悟,雖至成佛,

亦謂之聲聞佛。學道人於法上悟,不於心上悟,雖歷劫修行,終不是本佛;若不於心悟,

乃至於法悟,即輕心重法,遂成逐塊(喻有形之物),忘於本心。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心即法也。


◎凡人多為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

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所作福德,皆不貪著。

然捨有三等: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

是為大捨。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旋捨,無希望心,是為中捨。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

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捨。大捨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中捨如火燭在傍,或明或暗。小捨如火燭在後,不見坑穽。故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過去心不可得,是過去捨;

現在心不可得,是現在捨;未來心不可得,是未來捨;所謂三世俱捨。自如來付法迦葉已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能印所印,俱難契會,故得者少;然心即無心,得即無得。

 

◎佛有三身:法身說自性靈通法,報身說一切清淨法,化身說六度萬行法。法身說法,

不以語言、音聲、形相文字而求,無所說,無所證,自性靈通而已,故曰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報身化身皆隨機感現,所說法亦隨事、應根,以為攝化,皆非真法,

故曰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

 

◎所言同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者;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各與塵合:

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空無所有,收束六和合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學道人皆知此,

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縛,不契本心。

 

◎如來示現凡世,欲說一乘真法,則眾生不信興謗,沒於苦海;若都不說,則佛墮慳吝勝法,不為眾生普捨妙道;遂方便說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深淺,皆非本法,故云唯此一乘道,

餘二即非真;然終未能顯一心法,故召迦葉,同法座坐,拈花示眾,離言說法,

迦葉破顏微笑,佛言:吾友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此一枝法今傳承,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裴休記述至此,乃作一傳心偈語:

心不可傳,以契為傳。心不可見,以無為見。
契亦無契,無亦無無。化城不住,迷額有珠。
珠是强名,城豈有形。即心即佛,佛即無生。
直下便是,勿求勿營。使佛覓佛,倍費功程。
隨法生解,即落魔界。凡聖不分,乃離見聞。
無心似鏡,與物無競。無念似空,無物不容。
三乘外法(非心法),歷劫希逢(此心法)。若能如是,是出世雄。

☆此傳心法要,把得道的殊勝全部,發揮指明,意在言外,切勿著語言文字,

也勿忽略中間過程,是甘露,別使它變砒霜。

(劉芳村講師錄自景德傳燈錄) (DVD_36片_結束)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111360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