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3/24 07:19:49瀏覽664|回應0|推薦0 | |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36片_台南同義宮_99/07/17_傳心法要4 (感謝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講傳心法要,講到「言闡提者,信不具也」。 ◎言闡提者,信不具也,一切六道眾生,及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謂之斷善根闡提。菩薩者深信佛法,不見有大乘小乘,佛與眾生同一法性,乃謂之善根闡提。(闡提是不成佛之義,此有二種,一斷善闡提:起大邪見而斷一切之善根。二大悲闡提:菩薩有大悲心,欲度盡一切眾生而成佛,眾生無盡,故已畢竟無成佛之期者。) 【闡提者,信不具也】就是信根不具,沒有善心,所以叫闡提。 【一切六道眾生,及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謂之斷善根闡提】不相信有因果、不相信凡塵。 【菩薩者深信佛法,不見有大乘小乘,佛與眾生同一法性】 菩薩能夠深深地相信佛法,我們都可以成佛,所以不會心裡面去分別大乘、小乘。佛跟眾生佛性都相同,佛已經領悟把祂修證了,所以成佛;我們眾生有的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有佛性,離的太遠,有的知道但不知道怎麼修,所以我們研究就是要把祂啟發。我們活佛老師也講把我們內在最美好最珍貴的把祂能夠啟發培養,每一位都是佛,我們之所以沒有成佛,是被我們自己障礙障住了才沒有成佛,佛跟眾生佛性都是一樣的沒有差別,只要我們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可以呈現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各位有沒有做啊?不相應,要做喔,我們能夠實際去做的話,只要有恆心、一段時間,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會很明顯、很清楚的顯現,然後久了,祂會產生般若妙智慧,所以我們講般若妙智慧不是我們落入後天從身體、從身上去學來的,般若妙智慧是佛性本身具備,我們不肯放下凡塵所學的,般若一定出不來,沒有般若,一定要把凡塵的全部放下(我們所學、所知道、所看到的,全部都放下),放下了以後般若才會呈現,般若是屬於佛性本體呈現的智慧,所以我們只要有啟發般若妙智慧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就不會造業,沒有業我們就不用受苦,已經就可以解脫。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有空閒,我們就做萬緣放下,然後一念不生」,這個時候就會很理想的我們整個佛性本體就呈現出來,在張拙秀才悟道偈裡面就講:「一念不生全體現」,只要我們一念不生全體都呈現真心佛性,那個是我們要追求,我們成佛就是這個,這個一念不生的本體在成佛的,所以我們要努力,只要肯做了,一段時間都有功夫。 【乃謂之善根闡提】 ㄧ闡提就是他都不具備善,起心動念都是要害人那一種就是一闡提。我們了解,最沒有藥可以救就是一闡提。因為這邊把它拓展到善根闡提。闡提是不成佛之義(闡提不會成佛,沒有善根不會成佛),此有二種(這裡面分成兩種),一斷善闡提:起大邪見而斷一切之善根(他的見解都是錯誤,然後斷掉一切的善根)。二大悲闡提(這個是發心很大):菩薩有大悲心(大慈悲的心,要救渡眾生的苦),欲度盡一切眾生而成佛(眾生都渡盡以後祂才願意成佛),眾生無盡(眾生太多了,沒辦法渡盡),故已畢竟無成佛之期者(所以畢竟沒有成佛的機會)。我們一般在講ㄧ闡提都是在講前面斷掉善根的闡提。 ◎大抵因聲教而悟者,名聲聞;觀因緣而悟者,名緣覺。若不向自心中悟,雖至成佛,亦謂之聲聞佛。學道人於法上悟,不於心上悟,雖歷劫修行,終不是本佛;若不心悟,乃於法悟,即是輕心重法,遂成逐塊(喻有形之物),忘於本心。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 【觀因緣而悟者,名緣覺】觀十二因緣而悟的名叫做緣覺,從因緣然後覺悟了。 【若不向自心中悟】假如我們不像自己的真心之中來領悟。 【學道人於法上悟,不於心上悟】我們就是要從心上領悟。 【雖歷劫修行,終不是本佛】我們了解,我們的心就是佛,所以一定要從我們自己本心來領悟。 【若不心悟,乃於法悟,即是輕心重法】 把心看輕了,很重視法。這邊後學解說,因為法的範圍很寬廣,有時候我們會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那個無上的正等正覺法也是稱為法,可是無上的正等正覺又有很多的涵義,無上的正等正覺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真心佛性就是無上的正等正覺,因為祂是最高的,正向平等,覺又是正確,所以叫無上的正等正覺,所以在那個時候用的那個法已經是佛性本體,也是我們真心。 那這邊希運禪師是講「我們假如沒有對自己真心認識透徹,然後對法很重視,這樣的話叫輕心重法(心看輕重視法)。各位對自己真心認識了沒有?真心跟妄心是不同的喔!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都叫妄心,因為它一直在無常變化,所以那個不是真心;我們真心要在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才叫真心,所以那個心叫即心即佛、常住真心,我們要用這個心喔!所以要重視這個心。 【遂成逐塊】逐塊就是追逐有形有相;好像丟一個東西很遠叫狗去咬回來,那個就叫逐塊,追逐有形有相的東西。這個比喻有形之物。 【忘於本心】 把我們本心忘了。所以我們一般可以說都沒有認識真心,我們凡人在用的心都是日常生活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的那個,我們都把它當成心,後學講過那個是一直無常變化,所以佛說那個是妄心,不真,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我們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 【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我們的心就是無上的正等正覺,所以我們的心已經就是法、是最高的法。 ◎凡人多謂境礙心、謂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所作福德,皆不貪著。 然捨有三等: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為大捨。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旋捨,無希望心,是為中捨。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捨。大捨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中捨如火燭在旁,或明或暗。小捨如火燭在後,不見坑穽。故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過去心不可得是過去捨;現在心不可得是現在捨;未來心不可得是未來捨;所謂三世俱捨,自如來付法迦葉以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印著空,則印不成文,印著物,則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能印所印,俱難契會,故得者少,然心即無心,得即無得。 【凡人多謂境礙心、謂事礙理】就是所有的景象會妨礙我們的心,事情妨礙真理。 【常欲逃境以安心】逃開那個景象心就可以安。所以我們有時候也會講「不看見景象的時候,我們心就不會亂」,都是會被境影響,那我們修道最重要就是一定要篤定,對自己佛性本體要很篤定,我們自己對自己佛性有信心的時候,外境的影響就可以減到最低,所以不會被境拖著轉;我們現在都是被境轉,不是心在轉境,我們修道就是要修「心轉境,境隨心轉」。 後學跟老前人住在一起的時候,老前人很喜歡做一個動作「就是把居家的擺設搬來搬去」,知道什麼原因嘛?境隨心轉,老前人都在做這個工作,老前人心說擺這樣不理想,要怎麼擺,是不是境就隨心在轉了!然後我們大部分都擺在哪兒,我們人就閃來閃去,心隨境轉,這樣懂意思嘛?(懂),這個境我們可以去轉變它,境隨心轉的話我們就掌握到我們那個主權(佛性有那個權柄),境可以隨著我們心轉,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努力這個方向,不要心隨境轉。 然後又認識「境」都是虛幻不實在的,因緣際會才有,因緣消失境就消失了,所以那一些境我們不要住相,知道就好,知道有這一些就好了,我們可以好好利用。所以不要逃境以安心。 【屏事以存理】 把事情摒除了,然後把理留下來,這樣就是不圓融。我們要知道心境一如,我們的心跟境本來就是一體,「心境一如,不犯思維,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未之有也」,我們了解心境一如,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真心,我們要跟它融合(融成一體),所以叫心境一如;然後不犯思維,我們就是不要落入思維(不要去想);但不馳散,我們把心跟境都融會,不馳散;積之歲月,時間要久;而不心開,我們心已經融成,整個山河大地、整個萬象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本體了,所以而不心開未之有也,絕對會變成一體。 所以要先知道才會做啊,我們沒有先知道的話,我們都會認為「我就是身上的佛性,然後山河大地是山河大地」,就看成兩撇,它是它,我是我,不會看成一是一體,這樣叫做外道(道之外),因為心外取法,心的外面有法這個叫做道之外,已經不是在道之中。 只要我們肯用心,只要你進入了我們真正的法性,深入法性你就會很高興,後學都時常會講,冬天時候蓋棉被蓋在棉被裡面已經在睡了都會偷笑,可是我們道親倒是唉聲嘆氣不是在偷笑,知道什麼原因嗎?事情太多了很煩,所以都唉聲嘆氣,然後修了很久都沒有功效,修一修跟外面的社會人士都一樣,也沒有什麼分別,有沒有分別啊?所以我們研究了性理心法,明心見性以後就絕對是不一樣,而且很大的不同,所以一定要努力,不會很深,後學都講:「人一能之,己十之」(你聽一次就會,我聽它十次),這樣一定會啊,只要你一直聽一直聽,它本來很深就變很淺,都會了就變很淺,我們若無心,聽一次就不要聽,那怎麼會呢! 所以這個有比較生澀一點,可是值得我們追求,可以讓我們從內心深處產生可以成佛,有信心了沒?(有),不錯,這個有力道,這個從心裡面產生有,有信心,不是希望的,是自己有信心,可以成佛的,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已經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就是那個在成佛的,只要我們保守、只要我們去啟發、只要我們去培養讓祂茁壯長大,只要我們肯用心,時時刻刻都跟真心在一起,我們般若妙智慧就有,有般若妙智慧認識真理,真理認識定力就有,定慧又均等,然後使我們成就,處理凡塵事都很理想,輕重緩急我們都能夠分辨得很清楚,不會手忙腳亂,所以研究真理真的就是好,能夠使我們脫胎換骨、超凡入聖。所以不用逃境安心,不用屏事存理,境裡面都有我們真心在,事情的呈現裡面也都有真理在,所以圓融在一起的,理事無礙,性相是一體。 【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 只要我們的心不住相,心了解說「凡塵的所有萬相都是因緣聚會才呈現,呈現的當下,那個相的本身都沒有性,所以相沒有主宰,背後也沒有主宰那個相的人,所以是因緣聚會的,它當下是空」,那我們只要了解到這個理,我們的心空了,知道境也是空,就已經融會了。所以知道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真心佛性之中,真心佛性沒有形相,外面的形相又是假的,緣起性空(因緣聚會才呈現,本身也是空的),那我們心空境也空,已經融會了,所以在真理中已經融會,融會了以後我們再來處理事情,自己的心就很平常心,所以我們就講平常心是道,就是平常心(自己沒有產生喜歡、也沒有產生討厭),我們有產生喜歡討厭,我們就有取捨,我們取捨就會造業,我們用平常心:「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完全都沒有造業,沒有造業就不用受苦,後面的果報不會等我們;假如我們有取捨,那一定後面的果報等著,只要再遇到因緣,果報就呈現,我們要去接受,那接受的當下我們又是迷惑,那迷惑的時候又是起業,我們又是自己找罪受,就這樣沒完沒了。 我們一解脫了、瞭解了:「原來凡塵的現象都是假的,我已經不住了」,不住了該如何做我就如何做,不要落入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就解脫了。所以我們要研究真理對真理能夠透徹,透徹了以後了解:「凡塵進入相了,就千差萬別;只要進入性了,都是一體」,只要你進入一體,煩惱都沒。所以我們為什麼會講「不斷煩惱而入涅槃」,因為煩惱性跟涅槃性是一樣的,煩惱相是不一樣,只要我們都不住相,相是假的,我們就不要住煩惱相,不要住煩惱相就沒有煩惱,所以就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我們就可以進入不生不滅。所以煩惱的性跟涅槃的性是相同的。 我們是住相才真的是很煩惱,住相以後就是惡法,因為我們住了煩惱相,然後一定會有行為,行為一定不理想,不跟真理相合,那一定是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所以就不要住相,不住相的重要。所以只要我們心空了境自空。 【但令理寂事自寂】 我們讓理進入如如不動,我們真理進入如如不動,那個事情就整個消失(事情就消失了),事情的來源也是因緣聚會,那我們體會如如不動的本體,事情就沒了,所以要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沒事沒事」,各位有事嗎?(沒事),對,沒事,真理沒事,就是沒事!所以有事就是住相有煩惱,沒事就是已經了解透徹它都是假的、無常變化的。所以我們住相,相都已經變的很多了,可是我們住的景相是還沒變之前的景相,相都一直在變了,我們竟然住在舊的景相,這樣我們有夠笨喔!可是我們都不承認啊,我們都說很聰明。所以孔老夫子講眾生都說自己很聰明,要把他趕到古井裡面,快要摔下去了還不知道要閃躲! 【勿倒用心也】就是不要把心顛倒用。 【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 我們都不肯把心放空,所以時常都讓心在負擔(心裡面都有事情在,都不肯放空),各位前賢肯把心放空嗎?(肯),真的喔,心裡面都沒事,心放空不會落空。我們要了解,佛性就是真空妙有,沒有形相,在空之中,空中有佛性在,所以真空妙有,所以我們不要怕落空。 【不知自心本空】 我們的心本來就是空的,就是沒有形相,常住真心沒有形相,都是空的,我們要進入空才會跟祂相應,所以把心中的事全部都放下了,沒有了,就跟真心相應了,就可以進入常住真心。 【愚人除事不除心】 沒有智慧的人把事情都除掉了,可是心裡面他都住,我們凡人住心是很強,所以我們所有的貪瞋癡都很堅強那個就是住心,住不住?不好承認,承認自己貪瞋癡的話好像沒有面子,可是我們實際真的都是貪瞋癡,都住心,那肯放空的話,把貪瞋癡全部都放空,不貪不瞋不癡,這樣的話就走入常住真心。所以凡塵我們時時刻刻都住心(心都有所住),釋迦牟尼佛講「心若有所住,即為非住」,不對了,住的不對了,所以就要放空,放空才正確。 【智者除心不除事】 有智慧就是把我們住相的心都除掉,然後事情不用除,事情可以處理得很圓滿,我們就把它處理。 【菩薩心如虛空】 我們都是菩薩(菩提薩埵,簡稱叫做菩薩)。菩提是覺,薩埵就是有情,有情識的眾生叫做薩埵;有情識的眾生都覺悟了就叫菩薩,我們都是菩薩我們都覺悟了,我們有情的眾生都覺悟了,所以都是菩薩。尤其我們開法會的時候到廚房去給老菩薩們鼓勵,「說老菩薩辛苦了」,我們都會用的很自然,所以我們所有的眾生都是佛、都是菩薩,我們不要自己高推聖境自居卑屈,我們都是佛都是菩薩,只要肯發揮我們常住真心的功能作用,全部都可以到達。 【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 菩薩全部都可以捨,那我們也要學,捨就是布施,我們把所有一切都布施。我們了解到,我們最堅固、不肯布施的就是我們習性,各位肯把我們習性都布施掉嗎? 因為佛曾經跟阿難在街道行走的時候遇到一個很貧窮的老太婆,佛就走近對老太婆講「你要布施,布施才會越過貧窮」,老太婆說「我很貧窮,沒有東西可以布施」,釋迦牟尼佛說「你把貧窮布施給我,你就不會貧窮了」,各位前賢肯不肯把貧窮布施掉?(肯),我們會時常很習慣的用「我都沒錢,我很窮」,比較沒有麻煩;所以佛就從我們的心底裡面把貧窮捨掉、布施掉,所以就會時時刻刻覺得很富有,我們本來都很富有、很有錢的,只是我們自己都固守貧窮所以才真的變得很窮。我們要把貧窮布施,所以一切都能夠捨,一捨了以後全部都很理想的狀態呈現。 【所作福德,皆不貪著】 所行持的好事都不會記在心上。我們倒是都做了多少好事都記得牢牢,那個叫住相布施,做好事我們住在心裡面,那個福報來的時候,看你做多少好事就享受多少福報;那只要我們都不住相,布施了以後、做好事以後,把它推入虛空,全部不記在腦海,那所有的那一些好事就變成我們性分之中的功德,就是很受用,我們自己本身會很受用,虛空無量無邊;所以記在心中都是有數量,一推入虛空就無量無邊。所以我們所做的福德不貪著,不記在心上。 【然捨有三等】捨分成三等。 【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虛空】 修持的人可以把生命都布施,那個就是內外俱捨。那我們一般都是外(身外的東西來布施),叫我們布施我們的生命是比較困難,我們都還很注重我們的生命,所以用生命來布施我們都還沒有到達。這邊就講「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虛空」,全部都可以捨,這樣就是最高最理想的。 【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為大捨】 能所皆忘,我們在日常生活就是要去努力,就是不要落入能所,因為能所就是四相,有四相我們就分別心,然後就要六道輪迴。所以「能所皆忘,是為大捨」,那個是最理想。 【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旋捨,無希望心,是為中捨】 這個也不錯,一邊可以行道布施,一邊還在布施行捨,然後沒有期待果報,無希望心就是不期待果報,是為中捨。 【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捨】 能夠廣修眾善(所有善都能夠做),可是他心裡面有期待的心,然後聽到殊勝佛法才知道原來都是空的,遂乃不著(就已經不住相了),這樣是為小捨,就是在捨裡面沒有像身心俱捨那麼理想。 【大捨如火燭在前】大捨好像黑暗之中,我們拿著火燭拿在前面。 【更無迷悟】他已經沒有迷悟了。 【中捨如火燭在傍,或明或暗】拿在旁邊,有時很明、有時候暗。 【小捨如火燭在後,不見坑穽】 放在後面(要放在前面才能看到路,那你放在後面就看不清楚路),不見坑穽(沒有看到前面坑坑洞洞)。 【故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菩薩心就好像虛空一樣,全部都可以布施。 【過去心不可得,是過去捨;現在心不可得,是現在捨;未來心不可得,是未來捨】 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就不要有三心,不要有三心我們不會被三世攝受(三世吸不住我們),三世攝受我們不住就不用六道輪迴;假如我們有三心被三世攝受,我們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一定在六道輪迴之中都在受苦,所以我們就不要有三心,在生活之中就不要有,過去就讓它過去不要去想,未來也不用策劃,我們佛性裡面不用,現在不住,三心都沒有,這樣最理想,要做喔! 不然我們年歲愈來愈大的時候,過去心愈來愈濃厚,各位如果有去陪老人家的話,他講給你聽的話都是倒帶,下一次你再去陪他,他講的還是那一些話,再下一次去他還是那一些話,都是一樣的話都是在倒帶給你聽,那個叫過去心。所以我們要知道,因為有過去心,都一直在腦海呈現,我們要知道「起心動念就是業」,本來以往我們六道輪迴所做的一些不會拉來,可是因為起心動念就把那一些因全部都拉來,因緣會合我們就遇到現象,現象一定是坎坷不如意,所以他遇到後來很多的時候,就會埋怨說「我又沒有殺人放火,怎麼我的遭遇這麼坎坷」,毛病出在哪裡?出在頭腦胡思亂想。 各位前賢「坐歸坐算命要錢」,知道意思嗎?你去坐在算命攤的前面,你在那邊坐,算命的不開口講話你不用付費;坐歸坐算命要錢,你坐在那邊,算面的開始開口講話,你等一下離開就要付錢。所以我們坐著不要起心動念,不要付出代價;我們坐著起心動念,各位前賢要付出代價。所以我們就要當閒閒的,不要起心動念不是閒閒的嘛;我們讓頭腦很忙,好嗎?不好喔,可是我們人就是這樣!有道親講說「頭腦都已經生出來了,不用就浪費」(此時現場有動作),我們真的是性理心法,他在那邊動作,我們整個百分之七八十都被他拉走,很明顯喔,你看性理心法很重要,他自然都把我們拉走,他也沒有說「欸!你們大家都看我在做什麼」,我們很自然就被他拉走了,然後後學在講話,「有啦,你有在講,但是不知道你在講什麼」。 所以我們知道自己的主人翁自己要當家,不能被外境影響,所以練毛筆字的時候,旁邊縱然天塌下來你都還不知道,那個才真的是練毛筆字,不能你一邊練毛筆字一邊還跟人家講話,那個就沒用了。後學因為看三才在練毛筆字,你在旁邊唧唧咕咕,他不知道你在講什麼,那個才真的是定,學習那個定,我們主人翁當家就是要有定,天塌下來都不要管它,跟我沒關,主人翁有沒有出來?(有),出來了對不對,那我們像剛才那樣,我們主人跑去哪裡啊? 所以各位前賢,修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不用另外找場合也不用另外找時間,時時刻刻都在道之中,只要你肯用心了,你被影響了跟不被影響了,你自己心裡面知道,別人怎麼講不管他,我們自己心裡面知道,我們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所以自己做到什麼程度自己知道,要啟發主人當家,重不重要?(重要),很重要喔! 我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我們現在佛性的主人當家,你就不怕沒有路可走,所有的虛空都是我的道路,我要走東往西非常自由自在;假如我們主人沒有當家,是我們六根在當家,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我們就沒辦法自由自在,要走去哪就沒路可走,很重要,所以我們研究就是要了解,要啟發佛性當家,常住真心當家,這樣知道嗎?有沒有學到了?(有),主人要當家。所以不要被三世攝受,三際心不可得,我們怎麼求都求不到,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到,現在不住,所以三心都不可得,那不可得我們都已經不追,我們那個常住真心就了了而得,就一念不生全體現(都呈現)。 【所謂三世俱捨,自如來付法迦葉已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就是以心印心,都把最重要的心法傳承下來。 【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 所以不能印著空也不能印著法;就是不能落入有也不能落入無(無就是空),不能落入空也不能落入有。我們常住真心雖然沒有形相,可是確實存在,確實存在就是「有」,不落入形相、沒有形相就是「空」,祂是空有同時,寂照同時存在(寂就是不變之體,照就是隨緣之用)。我們了解我們佛性就是這樣奧妙,不能說有、不能說沒有,說有不對、說沒有不對,剛好在「有」跟「沒有」合起來的中間叫中道,這樣了解嗎?感覺好像很深,不會啦! 道德經第一篇就講「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因為古詩沒有句點逗點,所以有一些人就解說成「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那樣意思就完全整個不同,就不是老子的意思了。常無(常住的無)跟常有(常住的有),此兩者(有跟無),我們要把「有」跟「無」合起來,「常有跟常無」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此兩者同出(同時出來),可是而異名(不同名),一個無一個有,不同名稱,同謂之玄(有也玄,無也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所以我們佛性就是有跟無合在一起,說有我們已經一邊了,說沒有又跑到一邊了,兩邊都不正確,所以印著空不成就,印著物也不成就,我們要把空跟有合起來,中道。我們這邊很會發明「不合上、也不合下,要合中」,很理想的,就是要合中、中道,時時刻刻跟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中道合在一起,就很理想,一段時間以後你就有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有認識真理,真理有定力有,定慧均等,就可以脫離苦海又可以渡化眾生,又可以回歸本位,又可以千百億化身。所以這邊講不能印著空也不能印著物,兩邊都不可以。 【故以心印心】用心來印心,用我們的常住真心來傳承。 【心心不異】所有的心都沒有不一樣的(就是相同)。 【能印所印,俱難契會】 有能所就有四相,就有生滅,那個就沒有辦法契會,就是進不了真理,我們要進入真理就是一定要用心,講出來都有一點偏了,沒辦法講的那個才是真正的精華所在。 【故得者少】得到的人就很少。 【然心即無心,得即無得】 心就是沒有,都沒有了那個心才叫真心,才叫常住真心;得,我們心中有所得的話就有所失,得失是兩邊,是凡塵的事,是生滅。那沒有得了,就恢復到本來,所以得即無得。 ◎佛有三身:法身說自性靈通法,報身說一切清淨法,化身說六度萬行法。法身說法,不以語言、音聲、形相文字,無所說,無所證,自性靈通而已,故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報身化身,皆隨機感現,所說法亦隨事、應根,以為攝化,皆非真法,故曰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 【佛有三身,法身說自性靈通法】佛有三身。法身就是以法為身,我們都有,我們所有眾生都有法身,就是自性的靈通法。 【報身說一切清淨法】 我們現在呈現的身體叫做報身(果報身)。各位前賢知道嗎?我們也有果報身,我們現在的身體就是果報身。怎麼都很驚訝呢?不是嗎?這個是我們被我們的業推來凡塵接受果報,不是果報身嗎?(是),就是我們果報身。然後報身要說一切的清淨法,要說清淨法。 【化身說六度萬行法】 化身就是我們的行為,我們所有的行為就叫化身,我們都可以化很多身,牽小孩子過馬路就是一個身,我們幫助眾生又是一個身,我們呈現很多的行為,所以化身就很多,努力呈現我們在凡塵的這一些佛三身的功能作用。 【法身說法,不以語言、音聲、形相文字,無所說,無所證,自性靈通而已】 所以法身就是要體會的,不用語言文字,不用音聲、不用形相文字,無所說(沒有能說、沒有所說),無所證(沒有能證、沒有所證),就是我們自性靈通。我們佛性是通,不會阻塞(滯就是阻塞),阻塞就是不通,不通就是沒有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回到佛性都通了,所以都靈通都能夠通。 【故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沒有法可以說。在金剛經裡面第一分佛示現跟凡夫都一樣入舍衛大城乞食,沒有兩樣,那個就是法身說法,把最上乘的佛法在日常生活之中呈現,佛已經成佛了,祂本來就不用自己出去乞食,可是祂又示現跟凡夫一樣,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那個表示佛不住佛相,佛沒有我相(欸!我是佛,沒有),已經跟眾生都平等,示現平等法,所以我們在凡塵平常心就是最高的佛法,要用平常心來生活,所以佛一示現無我(沒有我相),然後一千兩百五十個人坐著要聽佛講經說法,佛一句話也沒說,吃飯的時候就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去乞食,這個告訴我們「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 有一個老師父還在修行,他的弟子就問師父現在還在修行嗎?有啊,如何修行?饑者餐來,睏則眠,啊?所有眾生不是都這樣嗎?不同,吃飯的時候不吃飯,腦筋胡思亂想,睡覺的時候不睡覺,一樣翻來覆去。看起來沒什麼不同啊,不同就是在無形(沒有形相的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內心不同。各位心被什麼引走了?我們多麼靈通,外面在下雨我們也知道,真的很靈通,這個叫做法身說法。我們都靈通了,我們了解自性要靈通,無法可說。 佛在日常生活裡面表現沒有我相,然後要講經說法了,祂說我們講經說法就是要實行要實踐,實踐就是:「遇到吃飯的時候就是要吃飯」,各位有沒有去體會到原來就是這樣,講一些道理就是要去做,肚子餓了就是要吃飯,晚上到了就是要去睡覺,「日出而作,日落而眠」,太陽下山我們就休息,太陽出來就要工作,這個都是無言說法,不用語言說,就是要體會,所以在無我、無法,然後又很努力的修持,所以最後敷座而坐,正念不動,把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整個都呈現,所以第二分的時候須菩提說「希有」,一句話也沒講希有從哪裡來,就是從日常生活實行的去體會,所以我們眾生就很難做到這個樣子:「沒有我相、沒有法相、也沒有非法相」,這樣整個呈現都是常住真心,雖然都是很平常的生活狀態,可是我們就是在很平常的生活之中,我們腦袋瓜一定都不讓它空著,是不是這樣? 我們從早上一起床以後,各位前賢有沒有讓腦袋瓜空著?都讓腦袋瓜很忙喔,讓腦袋瓜比我們身體還忙,那以後就要學「讓腦袋瓜空著,才跟真理相應」,當閒閒的會不會?不是我們身體不動三寶喔,不可以說身體不拿掃帚來掃地喔,而是讓我們頭腦不要胡思亂想就好,不要起心動念,讓我們整個思索的領域都是進入真空,是最理想。 我們要了解,我們佛性本體會生發念頭,那我們都讓佛性本體很忙(念頭一直生發),那我們現在讓佛性本體休息不要生發,我們現在返回來(迴光返照)來看那個本體,這樣我們才能夠成就,我們要成仙作佛就是這個(生發念頭的這個),能夠生發念頭就是佛性本體;若不是佛性本體,就沒有那個功能可以生發念頭,所以念頭的生發,我們要了解,我們不要跟它作對,因為祂產生功能作用很正常的,只是我們不要讓它作用過了頭,我們時常都會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比較好過生活(一天一天比較好過),你不胡思亂想的話一天一天很難過,為什麼?因為走入真理世界一個念頭都沒有,24秒就很久,胡思亂想24分很快就過了,尤其被人欺負的時候,在心裡面罵一罵他,那個過的很快,會不會?不會用啊?看他長的那麼高大打不贏他,好,在心裡面罵一罵他就好,很快就過了,你看這也是一個法,可是這個法就告訴我們說「我們都會走那個偏路」,小徑比較好走,走大路不好走,走小路很快。 所以法身說法,一句話也沒講,一句話都沒講整個真理都呈現,我們就是要培養來領悟這個不用說話的最上乘佛法,都不用說,告訴你守住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在生發萬念,生念頭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生出來,那佛性本體生出來我們有沒有去認識祂?我們念頭從哪裡出來?從頭腦出來啊?頭腦不會生念頭喔,是從佛性本體出來喔,我們現在去認識祂,祂成佛的,要成佛就是祂(在生念頭的那個),很親切喔,現在若在生念頭,我們就告訴祂「你要作佛的,不要生那一些有的沒的念頭」,會嗎?(會),會喔,對,「你要作佛喔,不要生那一些有的沒的不好念頭出來,你都不要出來,你要成佛的」,我們了解,最上乘的法身無言說法。 【報身化身,皆隨機感現】報身跟化身就隨著眾生的機緣,然後呈現(感受以後呈現)。 【所說法亦隨事、應根,以為攝化】攝受眾生教化眾生。 【皆非真法】都是方便法門。 【故曰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報身、化身不是真佛,真佛就是我們法身,法身沒有講話(無言說法)。 ◎所言同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者,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空無所有,收束六和合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學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縛,不契本心。 【所言同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者,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各與塵合】 一精明就是我們一心(我們常住真心),六和合就是六根各與凡塵相合。 【眼與色合】眼睛跟形相合。 【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 耳朵跟聲音合;鼻子跟香臭合;舌頭跟味道(我們吃東西的味道)合,我們也可以從舌頭來體會,舌頭就是不變之體,吃東西就是隨緣之用,拿花生來吃就花生味,拿甘蔗來吃就甘蔗味。 【身與觸合】 身體跟接觸相合,我們穿衣服就是跟身體接觸,穿衣服也要穿的剛好,穿得太寬鬆看起來不好看,穿得太窄束縛的也難過,要穿的剛好,中庸之道。 【意與法合】 我們第六個意,沒有形相,可是我們意念是最活耀,意跟法,法就是我們前面眼耳鼻舌身落入意地,眼耳鼻舌身都沒辦法放它自己的意念,要放在意地,所以眼睛看到放在意地,耳朵聽到也放在意地,所以這個叫做「法」(影子),眼睛看到的影子、耳朵聽到聲音的影子,鼻子聞到香臭味道的影子、身體接觸的影子,影子就是法,這麼邊的法是比較小,就是講我們眼耳鼻舌身落謝在意地的那些影子,我們台灣話「有影沒(台語)」很有意思喔,就是要有有形相才有影子,有影就是要有事實,有實在才有影,所以意與法合,法就是影,就是要你有看過、聽過、有經過,你才知道你確實會想得起來,想得起來就是有影,法就是有影。 【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 就是六根跟六塵相對,產生六識。六根六塵六識,三六一十八,我們地獄有十八層地獄,就是根塵相對產生六識,然後做下來的業,造的業就要去十八層地獄;我們不要去十八層地獄就是不要被六根六塵六識左右,不要被它影響,不要去十八層地獄那裡受苦,所我們在凡塵就不造因,不造因就不用去地獄受苦。 【若了十八界,空無所有】我們知道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都是空,都無所有。 【收束六和合為一精明】我們現在把六和合(六根)收束變成我們常住真心,一精明就是我們常住真心。 【一精明者即心也,學道人皆知此】這個法門都知道這個,知道此就是知道這個。 【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就是還不能進入殊勝的狀態之中。 【遂被法縛,不契本心】才被方法綁住了,沒有契入我們常住真心。 ◎如來示現凡世,欲說一乘真法,則眾生不信興謗,沒於苦海;若都不說,則佛墮慳吝勝法,不為眾生普捨妙道,遂方便說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深淺,皆非本法,故云,唯此一乘道,餘二即非真,然終未能顯一心法,故召迦葉,同法座坐,拈花示眾,離言說法,迦葉破顏微笑,佛言,吾友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此一枝法今傳承,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如來示現凡世,欲說一乘真法】如來示現在凡塵要講最上乘的真法。 【則眾生不信興謗】 講出來的話眾生不相信,他就會毀謗。所以後學都講,尤其我們在講性理心法引述經典給親朋好友聽的時候,他假如已經不耐煩、顯現不想聽的態度,各位前賢就要馬上停止,不要說了,你再說他在心裡面會罵,然後你出去以後他會講給人聽,這個叫做毀謗,毀謗佛法罪過是最大,你耍嘴皮子講出來的話,罪過很大,要進入阿鼻地獄,所以佛法不能毀謗。那你看到人家差不多起心動念要毀謗了,你就趕快不要講了,不要讓他有講下去的動力,他不講我們就不會害他,不然「我不殺伯仁,伯仁為我而死」,我沒有殺死他,我說給他聽而已,那是他自己愛死的,那誰殺死他?講的人。所以一牽涉到佛法,他已經不耐煩就絕對不要說,說了以後我們會造罪。所以佛就講眾生不信興謗,所以毀謗佛法絕對不可以的。 【沒於苦海】沉沒在苦海,所以眾生很可憐。 【若都不說,則佛墮慳吝勝法】全部都不講的話,佛就墮入慳吝勝法,這麼好的可以讓眾生成就的佛法怎麼都不說呢! 【不為眾生普捨妙道】普遍的把妙道布施。 【遂方便說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深淺,皆非本法,故云,唯此一乘道,餘二即非真】 三乘佛法都是要眾生成佛,因為程度還不夠,所以循循善誘,先把下乘的引到中乘,中乘引到上乘,上乘引到最上佛乘,都是一佛乘,所以三乘是方便法門,都是要眾生成佛;所以開始下乘佛法敲打念唱,誦經很好聽,要鼓勵他「你誦經功德很大」,那他貪到功德,他就趕快來誦經,一直誦一直誦,經就是佛的理,一直誦他就會接近佛理,這樣就有那個佛因,有佛因以後,欸,接下來認真來修中乘法(就是術流動靜,學法術、參禪打坐、觀天文地理),然後再引他向上一層上乘佛法(性理心法) 能夠研究性理心法了解明心見性,心明因果就不迷昧了,見性成佛無疑絕對可以成佛,我們要了解,我們見到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就是佛、成佛的就是祂。唯此一乘道(就是要眾生成佛的佛法),餘二即非真(剩下都是方便法門)。 【然終未能顯一心法】沒有顯現最上乘的一心法。 【故召迦葉,同法座坐】釋迦牟尼佛把大弟子迦葉召來,跟我坐在一起(跟佛坐在一起)。 【拈花示眾,離言說法,迦葉破顏微笑】 拈花示眾人天百萬,莫知所措,佛在做什麼?不講經怎麼在拈花在玩?我們要了解,佛把那一朵花當成凡塵所有的動相(凡塵所有會動的形相),誰看到啊?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佛性看到,所以大家都還不了解的時候,大迦葉破顏為笑「喔,就是這樣,就是這麼簡單」。 【佛言,吾友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拈花示眾這個叫離言說法(離開語言來講經說法)。 【此一枝法今傳承】一直在傳承這個以心印心。 【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能夠契悟就已經可以到佛地。 ◎裴休記述至此,乃作一傳心偈語: 心不可傳,以契為傳,心不可見,以無為見,契亦無契,無亦無無,化城不住,迷額有珠,珠是强名,城豈有形,即心即佛,佛即無生,直下便是,勿求勿營,使佛覓佛,倍費功程,隨法生解,即落魔界,凡聖不分,乃離見聞,無心似鏡,與物無競,無念似空,無物不容,三乘外法(非心法),歷劫希逢(此心法),若能如是,是出世雄。竟。 【裴休記述至此,乃作一傳心偈語】 我們講這個都是裴休記載,裴休是唐宣宗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裴休很好佛法,所以很努力,希運禪師講的很好,裴休都把它記錄下來,本來不敢傳,後來想說不傳我一口氣不來都不見了,凡世間都不知道有這麼好的佛法,所以裴休就把它寫下來。 【心不可傳,以契為傳】 常住真心沒辦法傳,可是只要你領悟、契會了、契入了,這樣就是已經傳了。 【心不可見,以無為見】不要住、相無所作為就可以見到我們常住真心。 【契亦無契,無亦無無】 又把我們很微細的我們說「契悟了」,會住在「契悟了」,那又變成障礙,所以他說契亦無契,對了就好,像說我們用竹筏渡過河流,渡過河流以後不要把竹筏揹在身上走路,丟掉就可以,這樣知道嗎!工具就是要讓我們渡過河流。無亦無無,無就是沒有,就是連那個無也沒有。 【化城不住】 我們現在都是變化的城市,我們所住的地方都是變化,一直在變化,這個城市化城。我們了解水泥的壽命是一百年,所以我們用水泥蓋起來的房子壽命正好用一百年,超過一百年以後房子就危險風化不牢固了,要打掉重蓋,所以這個叫變化的城市。 我們眾生的壽命到現在大概平均是七十歲,能夠活到一百多歲那個是他行善,有一些根讓他能夠活過一百歲,真正的平均歲數只有七十而已,所以活到七十就已經是正常值了。老一輩都講我們若能活一甲子(60年)就不夭壽,沒有滿60歲死掉叫做夭壽,所以我們要會養生,雖然身體是假的,我們也要照顧身體,借假要修真,所以身體要照顧好。 我們化城不住,變化的這一些現象我們心都不要投入的太多,後學想南部好一點,北部現在房子都很貴,我們盡其一生的努力都買不起一個房子,若我們一輩子都投入買房子,剩下的都不用做了,剩下的我們都被房子綁住了,這樣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會有偏差,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我們投入一生所買的房子又帶不走,可不可惜?所以我們要了解,可以遮風避雨就好了,我們買不起不然我去就去租房子就比較便宜,可以住就好,有得吃有得穿,然後在心性方面作工夫,盡量利益眾生,我們這一生才有價值,以價值的角度來看就是要投入修道,就是我們修道不會後悔,到一口氣不來絕對會很高興,凡人一投入賺錢沾惹了塵垢,一口氣不來後悔,可惜,一塊錢也帶不走。 所以留給子孫財產不好,我們現在就可以看那一些很有錢留給子孫,他們為了分財產在打官司,所以比較有智慧就講,有錢留給子孫,有智慧的子孫把智慧都不用,就變成用現成的錢,這樣他的智就變成愚;那沒有智慧的子孫,那你又留錢給他,他智慧更沒有,所以愈來就愈不理想,會每況愈下,所以錢就不要留給子孫,留給子孫就是要德、德性,所以祖先有德,子孫都能夠庇蔭,那個才重要,留德給子孫不要留錢。我們要學台東賣菜的那位,她賺得很少竟然可以布施一千萬,賺少許的錢一直布施,她說錢要給有用的人用,會用的去用,她過得很快樂,我們就是要學那個樣子,沒有負擔(此時外面打雷),這個上天印可,說你講的正確,就是要這樣,把錢留給有用的人去用,我們就沒有負擔了,過得會很快樂,因為心容易放空,心不住相,一放空走入真理,常住真心呈現,那個是最理想。我們上課九個多月也從來沒有打雷(哈)。 【迷額有珠,珠是强名】大力士額頭都有練出來的珠寶,珠是勉強的名稱。 【城豈有形】化城也是沒有形相。 【即心即佛】常住真心已經就是佛。 【佛即無生,直下便是,勿求勿營】 我們就是要當下,當下就是佛,我們一念不生全體佛性都呈現,所以直下便是。 【使佛覓佛】 我們本來就是佛了,然後我們又在找佛,就叫使佛覓佛,趨使我們這個佛來找佛,這樣就不聰明了,本身已經就是了。 【倍費功程】就是加倍浪費我們生活之中所用的心力。 【隨法生解,即落魔界】我們不要隨法生解,就是要深入真理,在真理世界生活。 【凡聖不分,乃離見聞】凡跟聖我們沒有分別心,本來都是一體的,就可以離開我們六根的見聞。 【無心似鏡】 我們都無心了就好像鏡子,鏡子也沒有心,你若站在鏡子的前面,你的影子就跑出來,你若離開影子就離開,鏡子都無心,鏡子不會說趕快來我前面,鏡子都沒有心,我們要像鏡子一樣,物來則現物去不留,東西來鏡子就把它呈現出來,東西離開鏡子就不留影像,我們就是要這樣,這樣就不落入我們情緒,沒有情緒就是我們修道人努力的方向,一落入情緒就沒完沒了的,都是在苦哈哈都是在煩惱世界,那沒有情緒就很如意很清爽都很清淨。 【與物無競】 不要跟物來競爭,現在我們凡塵引導我們都是要跟物來競爭,所以我們不要跟物去競爭。 【無念似空,無物不容】 我們沒有念頭了跟空一樣,所以所有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容納(就是度量很大),後學都說我們老祖師肚大能容,就可以了卻人間多少事,我們人間很多事都是不能容納,心裡面很窄(說雞仔腸鳥阿肚),度量很窄所以才會產生很多事,假如我們肚量都很大,被人家佔便宜也都笑呵呵。 【三乘外法(非心法)】三乘方便法門是屬於外法,不是心法。 【歷劫希逢】我們經過很長的時間很難遇到這麼殊勝的心法(傳心法要)。 【若能如是,是出世雄】假如我們能夠按照這樣來做,就是離開苦海的英雄。 【竟】就是已經講完了。 此傳心法要,把得道的殊勝全部發揮指明,意在言外,切勿著語言文字,也勿忽略中間過程,是甘露,別使它變砒霜。(錄自景德傳燈錄) 【此傳心法要,把得道的殊勝全部發揮指明】 我們得道說道很殊勝,可是怎麼殊勝我們都不知道,要研究以後才知道真的很殊勝,外面怎麼找也找不到的。 【意在言外,切勿著語言文字,也勿忽略中間過程,是甘露,別使它變砒霜】 各位前賢砒霜是什麼?(毒藥),毒藥,所以不要使甘露變成毒藥。我們了解,我們在生活之中身體都不動三寶(就是都不勞動、不努力的工作),這樣的話就是已經自己找自己的麻煩,能夠工作就是快樂,要在工作之中尋找快樂,有工作做是最幸福的,若沒有工作做,你整天都閒閒坐在那邊,不久一定憂鬱症就會出現,然後沒錢用躁鬱症又來了,整個人生就完蛋了,我們現在社會大環境很多東西都借著農藥養成,我們都把那一些農藥吃進肚子裡面,所以形成我們五臟六腑也都不是很健全很健康,所以要利用很短暫的時間我們能夠主宰,很短暫的時間借假修真,不一定是哪一天一口氣不來,不會等到我們一甲子滿了以後才召喚,所以老一輩都講棺材是裝死的不是裝老的,真的喔,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晚上上網都不睡覺,這個都在縮短自己的壽命,這兩天報紙刊登,有一個晚上上網結果死掉,沒幾歲,所以棺材裝死的,我們不要找自己麻煩,要借假修真,把不生不滅佛性修證出來。 後學是不碰電視、電腦,因為後學在想再怎麼的發明發達都是從我們佛性生發出來的這一些產品,現在很多軟體遊戲,全部都是打打殺殺,對我們來講形成殘忍殘暴的心態,這樣不好,尤其現在很多都是用畫出來的人物,畫出來都很漂亮,各位要了解,我們去看那一些是我們比較笨還是他們比較笨?明明跟你講那個都是假的,你為什麼要投入,這個不用腦筋,所以就不要去投入,我們不要去傷那個腦筋。 我們佛性這麼殊勝,我們被那個束縛了,很沒有價值,我們要把不變之體要確實的去掌握領悟,然後培養讓祂茁壯長大,往後我們能夠修證以後的功能作用絕對比這一些還要來的理想,為什麼?因為我們都不用借著天地的物質,它們都還要借著天地的物質,所有的廠都要員工去組裝才會完成一部機器,我們佛性不用,可以超越這一些現象,可以千百億化身,你叫那一些電腦化的出來嗎?電腦變化的出來嗎?我們坐著看,你變千百億化身給我看?不可能的事,它一定要有人去製作,製作以後才呈現,製作還不是經過我們頭腦、還不是經過我們的佛性,所以我們了解,有很多我們都還沒有發明,那現在我們進入那個真正在發明的本體(不變的本體你進入了),祂就可以發明非常多利益眾生的事出來。我們傳心法要就講到這裡。
各位都有一張信心銘,我們把這一張信心銘跟心銘講完以後,我們就回歸到六祖壇經。六祖壇經後學有講過神會俸伺在六祖身邊有六個問題問六祖,因為我們那個時候時間剩下不多,所以沒有詳細解說,我們在這一張講完以後再來詳細解說。神會也是一方的領導者,神會問的不會很普通,也是蠻深。可是我們看那個問題,問題本身感覺不會很深,不知道它涵義是很深的。所以我們這一張信心銘、心銘講完以後,在回歸神會的六個問題。 信心銘在我們中國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修道指標,所以趙州和尚從諗禪師很推崇信心銘,各位有聽過嗎,趙州和尚?沒有,可能我們對修持方面的比較沒有接近,所以我們知道在我們中國大概西元0年到西元1000年,現在是2010年,大約一千年之前,那個時候修道很興盛,就是修禪宗,就是修我們的常住真心,都很努力的在修。那三祖僧璨大師那個朝代,皇帝在破壞佛法,所以只要是你在修道皇帝就不歡迎,然後神光二祖是被皇帝砍頭,然後他知道自己的災難,他說『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有沒有?有聽過嘛!就是神光說皇帝已經對佛法這麼破壞,就跟三祖講你趕快逃到深山裡面,不要傳佛法,你傳佛法保證是死路一條,那你要把佛法能夠保存下來,所以就到深山裡面去躲起來,三祖都沒有出來講經說法,所以他的歷史記載文件不多,因為他都沒有出來凡塵。 然後四祖是小孩子的時候,就到深山裡面去,遇到三祖,三祖就把道脈傳給四祖,要四祖發揮,那個朝代已經改變,皇帝又換過很多人了,所以後來的皇帝就沒有破壞佛法,所以四祖以後開始又流傳。可是三祖就是遇到皇帝破壞的時候,所以躲到深山裡面,那可能就是因為那個關係,他就全心在思索真理,要我們去發揚,所以就寫信心銘,所以這個很重要,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我們要有信,可是我們一般對信的認知,都是信外面的外物,不是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是著重在這理。可是信心銘就全部要我們來相信自己常住真心,從我們自己的真心起信,然後回來相信自己,所以這個信心銘對我們來講幫助很大。那麼這個信心銘不長、文字不多,只是不是白話。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至道兩字就是究竟圓滿的真理叫做至道,到達已經究竟圓滿了那個叫至道,就是我們眷住、眷戀觀顧那個終極,它的終點、極點、頂點,那個叫至道。至道無難,這個究竟圓滿的真理不是很困難,是很容易的,所以至道無難。因為我們都會認為要成佛是很不容易,都會把至道看的很深、很不容易去做、很不容易到達。所以三祖開始就講,至道無難,不會很困難,很容易,至道很容易。 唯嫌揀擇就是我們不能進入選擇。就是我們去挑選,我們去挑選的時候那已經是離開道了,所以這個道不能挑選、不能選擇,這樣懂意思嘛?我們假如說有選擇、有挑選,那個就分別心,那一落入分別心,它是屬於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就不是本體了。所以這個三祖就講,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這個挑選、你去選擇,就已經不是至道了。這樣了解意思嘛?(了解)雖然它不是很白話,可是也不是很深,只要我們用一點心都可以了解。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就是我們不要進入喜歡、討厭。不要愛憎,愛就是喜歡,憎就是討厭。我們不要進入喜歡討厭,可是我們在凡塵就是很容易進入喜歡討厭,我們的生活之中都是兩極化,不喜歡就是討厭,可是我們要進入至道(進入到道的究竟圓滿),就不能進入兩邊,所以但莫憎愛就可以動然明白。只要我們不落入兩邊(不喜歡討厭),我們對整個究竟圓滿的真理我們就會明白、就會清楚,整個都顯現,所以這個蠻重要,就是能夠全部整個都呈現道是什麼狀態,它究竟圓滿。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就是不能差一點點,毫釐是非常小的,我們出發點不能差一點點,出發點差一點點,到目的差的很遠。所以後學強調,我們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就是開始的時候,一點點都不能有差錯。假如說我們用生滅心來修道,我們凡人日常生活的心都是生滅心,那個識心都是生滅,那我們用認識的心來修道,這個道就修不成,不會究竟圓滿。 所以我們不能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偏差,一定要正確,那我們追求的方向也要正確,不要追求神通,那個神通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只要我們能進入佛性(不變之體),那個功能作用以後自然會呈現,所以我們開始追求的時候絕對不要去追求神通,我們一追求神通方向偏差,然後神通變生滅,我們追會被我們追到,可是一段時間它會變化,那就不是了,不是我們想要的。所以我們開始的時候就是要正確,就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理以後在我們身上就是常住真心,那麼常住真心我們就是要透徹的去認識,這個常住真心就是我們眷住的終極(終點、頂點),我們努力方向就是要朝這個方向努力。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我們要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呈現在我們眼前,就是心裡面不要存在順逆(就是不要有兩邊),就是我們要守住中道。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合中是很重要,時時刻刻都合中,那個就沒有存在順逆。所以我們知道,真理只要我們肯用心去追求,一定會呈現那個答案在眼前。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違順相爭,我們在凡塵違背我們的心意以及順著我們的心意,這兩個方向我們去相爭的話,是為心病,心的毛病,就是這樣,就是不要有兩邊(不要有順逆)。那凡塵的生活一定都是順逆,在凡塵的生活不是順著我們的心,就是逆著我們的心,都不會剛好究竟圓滿,不會是那個樣子。所以我們了解說,違順相爭就是我們的心病。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就是我們不認識玄之又玄的宗旨,那個玄之又玄就是我們常有常無、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本體,我們不認識的話,徒勞念靜,就是我們要打坐、作工夫,那個都是枉費(徒勞)。 ◎剩下約10分鐘提問題 【問】:佛看見多隻餓獅子快餓死,而從高處跳下捨身餵獅子,後學不解的地方,(1)佛捨身和凡塵自殺異曲同工都是色身死亡,只是動機不同。我們一直強調不可以種下自殺的種子嗎?(2)今天餵飽獅子,明天後天往後長久歲月,獅子又會餓肚子,所以並沒有完全解決問題,留著佛身渡化眾生不是更好嗎? 劉講師答:這個我們要了解到捨身餵虎那個出發點就是慈悲心,因為那個老虎肚子餓的以候,牠會把牠那個生下來的小老虎也吃掉,佛為了不使牠吃掉小老虎,所以佛就用祂的身來餵飽那個老虎,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那個是一個當下,一個當下的慈悲心顯現啦!祂沒有去想說往後會怎麼樣?假如說考慮了太多那個思慮,變成我們凡塵用心意識,那麼我們凡塵用心意識的話,我們很多事情都不會完成也不會去做,所以佛是告訴我們行善要即時啦!等到乞丐跟你化緣說給他一點錢要吃飯,你說等到我以後賺到錢的時候再給你錢,等到你賺到錢的時候他已經餓死了啦!所以那個沒有及時行善。 那我們要了解到我們考慮到非常多的問題時候,那個叫「智巧」,智慧的巧妙,那我們用機智,用智慧的巧妙來避開我們那個損傷,本身不利益的,那個是我們找藉口啦!那最難的是我們要了解佛是顯現平等觀,平等的心,佛沒有說我是人,老虎是禽獸,不使那個老虎來吃牠的虎子不使牠這樣去做,所以佛當下就捨身餵虎。 所以我們了解說用凡塵的觀點來看這個事,當然有很多我們都不苟同,不贊同祂的做法,可是佛表現出來就是要我們凡人行善要即時。 【問】:老前人歸空時,所有牙齒完好無缺,所以牙齒有缺失是否和平時言行修持有關係? 劉講師答:未免太住相了, 當然我們在凡塵養生有道,雖然這個身體是假的可是我們也照顧它,使它讓我們好好的運用,不會一直出問題,老前人他一直對養生也是蠻注重,也是小時後經過比較困苦的生活,所以那個體悟都會比較深,然後也努力在打拳,所以老前人在台中有開國術館在教人打拳,也教三才練那個劍,在生活方面對身體很注重使自己的身體能夠健康,因為有健康的身體那個思索的念頭才會比較健全,才會比較寬廣,那我們身體時常有病痛的話,就會影響我們考慮問題周全度,就不會顧忌到很圓滿的狀態 所以要了解說假如佛示現在凡塵,到現在我們都在爭那個「佛牙」,那個真牙可以供奉,那個又是另外一個角度,那我們了解說現在在我們來講重點是在明心見性,心性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沒有離開,所以一定要迴光返照,注重來追求我們那個心性,這個才是重點啦!那個留給凡人又怎麼樣,又是另外的角度了,那個不在我們推廣的範圍。 【問】:性理心法班的DVD、CD、MP3可以送給未求道或脫離金線的道親嗎?因為教課內容有提到心術不正不可教他,有時候很難掌握別人心術是否正。 劉講師答:我們這個性理心法法寶都鼓勵大家多看、多聽,能夠改變自己的心啦!這個是很重要所以沒有求道的也可以,不同宗派的也可以,都可以啦!要衡量自己的心正不正,他聽久了自己會知道啦! 【問】:志誠學法,神秀也想學法,他學了再去渡神秀有何不妥?人人皆學了正法不是更好?何況神秀也在教化一方眾生,以正法教大家才是…(聽不清楚)。 劉講師答:是沒錯的,因為六祖壇經它強調的是天命的一代祖師,神秀的根器沒有到達六祖的程度所以六祖很推崇,各位沒有看五燈會元跟那個景德傳燈錄,它裡面有記載不是皇帝有請六祖去皇宮嗎?六祖就寫信給神秀說,因為裡面的文武百官他們都比較會住相,那以六祖本身的條件就長得不怎麼樣又比較矮,會考倒很多人所以他不適合去皇宮,那神秀長的比較高有比較英俊,所以鼓勵神秀到皇宮去,那神秀有聽六祖的話有到皇宮去,就是接受皇帝邀請教導那一些文武百官,所以我們看的是一個角度而已啦! 裡面有很多角度我們都沒有看到,所以在這一方面神秀他也自己承認,自己悟性沒有六祖這麼高,可是他也很努力在學,也很努力在教導弟子也都有成就,只是我們在闡述六祖壇經的時候只能講一面而已啦!不能講到全部,如果講到全部就變成混淆,大家聽一聽就不知道在聽什麼?所以就沒有全部說,那假如說我們看那個史記更寬廣的時候才了解說,喔原來六祖鼓勵神秀接受皇帝的招喚到皇宮去,有,所以這方面我們是不知道而已啦!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