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4/13 22:49:06瀏覽996|回應0|推薦0 | |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38片_台南同義宮_99/08/07__信心銘3 (感謝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各位前賢請坐,因為後學在北部上課之前都會先帶唱一首善歌,那我們同義宮這邊都用投影機把它投影出來,那我們都跟著裡面唱,那後學因為在北部沒有那麼方便有那個投影機放影,所以都選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比較有意思,有涵義的善歌來唱,那我們這邊唱這首善歌比較老的歌啦!是民國六十幾年的時候,那個時候後學都常常帶很多道親來南部開法會,那個時候秋水伊人後學那個時候剛開始學唱,所以後學對這一首歌特別有感情。 因為後學看前面辦事的點傳師、講師、辦事人員都非常努力,那既然非常努力可以說很投入了,為什麼說老師來的時候批訓文會講說,不見修道的知音人,所以那個時候後學蠻迷惑啦?為什麼那麼努力都不算是我們老師的知音人?後學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研究才知道。各位前賢會唱嗎?(會)那我們不放音樂,清唱一起跟後學唱。 月慧師母慈訓:苦衷寄誰 苦衷寄誰,不見修道的知音, 幾度喚呼,有誰得清醒, 滿腔的血淚,只換得無邊的遺恨 母心無所寄,遍地是非成, 幾時醒來呀,徒兒呀! 幾時你會除去假面的虛榮 那貪妄的血心,層層的魔魂,依舊復當年的天真 哭訴我知音的徒兒呀!繼師志辦理末後一程, 哭訴我知音的徒兒呀!來體會我這破碎的心。 調寄:秋水伊人 各位前賢這一首可以把老師的心聲都整個呈現,各位有沒有感受啊?幾度喚呼就是老師一直要我們努力得來修道,那要努力來修道要研究性理心法,我們修才正確。可是我們大部分前賢都會走入凡塵事,就是遍地是非成,都是是非,所以我們藉由這首苦衷寄誰?努力追求明心見性,我們就開始上課。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講信心銘,各位都聽懂意思嘛!因為剛有一位前賢跟後學講,說「境逐能沉」沒有解說,這一句知道意思嘛? ◎重述:『能由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能由境滅,境逐能沉」 境就是外面的形相,能就是我們心識的功能。 我們從第一句,能由境滅,我們心識的功能由外面的形相,外面形相假如說沒有形相的話,我們心識功能就不會有作用。所以,能就是心識的功能。境就是外面的形相。第二句境逐能沉,逐就是隨著的意思,就是外面的形相會隨著我們心識的功能然後不見(沉就是不見了)。因為我們要了解到,很多都是我們有心的時候景象才會呈現。假如說我們心不在焉,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知道這個意思嘛!因為每一個字都有涵義在,所以我們就仔細來體會第二句境逐能沉,就是境隨著(逐=隨著)我們的心識功能,然後不見。我們心識功能沒有心的話,境就沒有了。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所以「境由能境」,就是外面的形相,因為有心識功能,所以才會呈現所有景相。這樣了解意思嘛?一個字一個字都有它的意思在。「能由境能」,能就是心識功能,我們心跟認識都是因為有景象,我們心識的功能才有作用,才有心識的功能。這樣能跟境了解了嘛?知不知道了?(知道了)。 因為剛後學來的時候有位前賢跟後學說,境逐能沉不知道意思,希望後學上課能再解說。境(外面的形相)會隨著我心識的功能,然後不見了、就沉。 ◎「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所以這個兩段就是兩邊,我們要知道兩邊原來都是一、都是空。兩邊就是善惡、陰陽,所有凡塵都是兩邊。所以我們要了解說,欲知兩段,元是一空,這個兩邊全部都包含在一裡面,都是空,都會無常變化,所以全部都是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 一就是道,所以我們知得一萬事畢。一就是道,一就進入整個都是空。我們在修道的時候對這個空就是要透徹認識,我們佛性還沒有啟發,那空間這個空是頑空,空中沒有東西。那我們已經認識佛性、已經把祂啟發,跟空合在一起,那麼這個空叫真空(空中有佛性在),真空妙有(有沒有形相叫做妙有)。那真空妙有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了解,這個真心佛性祂沒有形相,所以也是用空來代表。可是我們就是要知道,講空的時候就要看我們對佛性的了解程度,假如說都還沒有認識佛性、也沒有啟發,那麼這個空間都是頑空(是什麼都沒有),這樣了解嘛?各位前賢的空是真空還是頑空?是有一點走入真空,可是都不敢肯定、不敢承擔!啟發佛性了沒有?(啟發了),啟發了!所以這個很重要,很關緊要! 所以後學都一再的說,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剩下了了分明知覺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我們就是這一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在成佛。所以只要我們都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體會,體會了以後,我們要把祂培養,因為剛開始的時候還很陌生,不認識自己本來面目、不認識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都很陌生,然後我們已經體會,體會了以後,一定要時間把祂拉長,要讓祂時間久一點,然後時間久一點以後,那個奧妙就會發生,就是有般若妙智慧,從我們佛性本體產生智慧,所以般若是這樣來的,不是我們落入凡塵學的,不是在現象學的,那個是佛性本體俱備。 所以各位一定要把那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做的很熟悉、時間要長,這樣的時候就有那個般若,般若有了我們本身就俱備了智慧,智慧有了,我們佛性本體的定就會呈現,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可以說那個定都不見,我們一般社會人士都神散,我們的精神都很分散,所以沒有定力。那我們修道了以後一定要培養,那從佛性本身產生的定力那個才是很強的定力,那我們有定力了以後我們做事情就會井然有序、就會頭頭是道,處理輕重緩急,我們都處理的很理想,那假如說我們定力不夠會手忙腳亂,會破壞這個事情,那我們從佛性本體產生有般若妙智慧、有定力,然後互相幫助,定力愈大智慧也愈多,這樣互相幫助,所以我們了解說啟發我們佛性本體很重要,因為這個就是成佛的因,佛因我們已經找到,佛的果位就一定會呈現。 所以以我們講到一空同兩,就是一,一就是道,然後空(真空妙有),包含了所有凡塵的一切。那個同兩,就是兩邊,都全部包含在一裡面,包含在我們真空妙有裡面,所以一空同兩。 齊含萬象,它(一就是道),空就整個都是真心佛性。所以它齊,跟我們佛性相等齊,含著萬象,所有萬象都在我們性分之中。所以整個山河大地也是從我們佛性生發出來,是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才有山河大地,有山河大地才有眾生,有眾生才有業果,那我們就在六道輪迴裡面一直輪迴,都沒有研究真理,所以沒有回到我們本位。那我們現在就是努力能夠研究,回到我們本來都是佛,每一位前賢都是佛。所以一空同兩,齊含萬象,萬象都是我們性分之中所呈現,所以都是在我們本性,不是心外的東西,都是我們心內的東西。 ◎「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不見就是我們不要落入分別心,所以不見精(精細)粗(粗陋、簡陋)。所以我們沒有那個好的跟壞的分別心,都已經不落入分別,不起心動念。不分別以後,寧有(怎麼會有)這個偏執(我們偏到一邊),然後那個黨就是取捨。那個黨,我們了解小團體就是黨。就是我們有喜歡討厭,有喜歡討厭就叫偏黨。假如說已經都不見精粗(沒有分別心),然後我們就沒有喜歡討厭的取捨。這樣了意思嘛?因為意思比較隱晦(沒有那麼清楚),我們就是要了解。說已經沒有分別心以後,就沒有那個取捨,沒有取捨以後我們就可以進入佛性的本體。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 這個大道我們要追求的道,在我們本身來講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個大道體寬,非常寬廣,已經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非常寬廣。 無易無難,它不是很容易、但是也不困難,因為我們有時候的認知不同,所以會有偏差,那只要我們認知都跟真理相應,那整個呈現就是道,我們在凡塵生活整個呈現全部都是。因為我們在凡塵都是用我們六根然後對六塵產生六識,都是用識心在生活,所以我們就有喜歡討厭(很強烈的喜歡討厭),那因為喜歡討厭我們就有取捨,有取捨就造業,因為造業就要受苦。所以我們要了解,大道體寬不用分別心,然後全部生活之中都是我們真心呈現,所以不是很困難,那也不要把它認為說太容易,它剛好是中道。 ◎「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這個『小』就是狹隘。我們的見解很狹隘的話,那就會自己障礙自己,就沒有辦法跟大道體寬相應。所以我們了解說不能狹隘的見解,那個小見就是狹隘的見解。那狐疑就是我們內心裡面產生懷疑。所以懷疑是造罪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懷疑,自己不肯定。那我們在生活之中就要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相信本身就是佛,向內追求,求佛一定要像我們自己的內心來求才會成就。所以我們不要有那一種懷疑的心。各位對自己的佛性懷不懷疑?(不懷疑),不會了喔!就是要相信自己。所以那個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很重要,那我們的信不要相信到外面去,一定要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要相信自己這個是很重要。我們不要有那個懷疑的心,因為懷疑就顛倒,顛倒以後我們就放逸,放逸就無明,無明以後就慳貪嫉妒。所以懷疑引起的都沒有好事,都是壞事,那我們不要懷疑,就是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沒有懷疑。 轉急轉遲,就是我們愈要認識真理、很急著想要了解,那這樣的話就愈不容易進入。所以我們要按部就班,要水到渠成,只要我們肯在日常生活之中,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肯做,不用急著要透徹的整個真理都呈現,不用急,愈急祂就愈慢,那我們按部就班就會很快,像我們這邊還不到一年的時間,進入的狀況都蠻理想,都能夠聽懂性理心法,對心性了解、明心見性,雖然說還不是很透徹,可是整個輪廓都已經呈現,有沒有呈現啊?(有),還是信心不夠,很小聲!要再培養、培養對自己的信心,因為我們知覺性就是佛。所以我們要了解從自己本身相信自己。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 執之失度,執著,我們要知道不能固執,假如說我們在凡塵,知覺是已經錯了,我們要有勇氣去改過,人難免都有錯的時候。像復聖顏回他也都會有過錯,可是他的告訴我們就是不貳過,就是錯一次沒關係,不要錯第二次;然後不遷怒,別人對我的污辱,不把它轉移到別人身上,所以復聖告訴我們不貳過、不遷怒。所以我們了解說不要執(不要固執),因為釋迦牟尼佛夜賭明星悟道的時候,祂就講說:『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俱備如來智慧德性,只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兩個,一個是妄想,一個是執著。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固執,我們的固執都蠻深根蒂固,各位對自己的固執認不認識?深還是淺?(深),深啊!所以我們了解,擇善固執還可以啦!那假如說我們知道已經不合真理還固執那就不行了。所以那個執,假如說我們固執的話就會失掉真理的法度,就已經害我們自己本身,所以不要固執,錯了沒關係,要有勇氣承擔!說錯了,然後走回到正路就好了!所以執之失度,必入邪路,假如說固執自己的成見、還自以為是的話,那一定會走入不正確的道路(邪路)。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我們要把它放之自然,讓我們回歸到真理,把它放了,好像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所有的念頭,也都把它放下,我們也都摒除自己以往那一些習慣性,我們都把它放,能夠放了以後,它回歸到真理就自然,所以放之自然,能夠融入真理。體無去住,這個佛性本體祂沒有去、也沒有住,這個體祂沒有去沒有住,我們知道佛性的本體非常的寬廣,盡虛空徧法界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全部都是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所以體無去住,沒有去、沒有離開過我們本體,然後也不會固定在一個角度。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我們放任,把我們所有的一些自己的知見都把它放下,任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能夠跟道相合,所以任性,隨著我們不生不滅佛性就可以跟道相合。逍遙絕惱,就可以自在逍遙,能夠逍遙就沒有懊惱,就把懊惱全部去掉了(絕惱)。 ◎「繫念乖真,昏沉不好」 繫念就是我們綁住,繫就是綁住了,綁住我們念頭,繫念就乖,跟真已經相違背。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的心是很逍遙很活潑,不能把它綁住,所以不能繫念。了解這個意思嘛?文字是不困難,可是我們做起來不容易,因為看我們用什麼角度來對待它。假如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一定我們對凡塵事都有某一些愛好、也有某一些堅持,那假如說我們一直繫念(綁住這一些念頭),本來我們那個心是非常的逍遙自由,可是我們繫念就把它綁住了,那綁住它的角度就變的很狹隘、就變的很窄了不寬廣,所以我們假如說一直在繫念…,各位前賢,對「繫念」這個問題了不了解?真的了解嘛? 可是後學講另外一個角度喔,假如說我們開始做萬緣放下,不是很熟悉,要不要繫念?(要),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剛開始做萬緣放下不很熟悉的時候,一定要繫念,要把我們所有的萬念都讓它只有一念,叫做萬緣放下,只有這個念頭,這個叫繫念,已經把那個念頭集中在這個上面,有什麼都去掉,就只有這一個『繫念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定要綁住自己的念頭在這裡,那只要我們肯用心,一段時間以後,這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它已經變成我們的習慣性,那變成我們的習慣性,連我們睡覺作夢的時候都會講說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連睡覺都會自己告訴自己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各位有沒有這個情形出現?還沒有啊!那可見都還不夠用心。 你看我們立清口表文一升天,晚上睡覺作夢的時候,夢見我們親友請我們吃那個葷東西,我們都會說:不可以我已經清口了。你看那個很強烈,為什麼?因為我們很在意!很強烈!那我們做這個功夫要跟那個一樣,就跟我們立清口、燒表文,已經表文升天了,我不可以再違犯,那我們要把它融入我們第七的末那識(叫潛意識),潛意識裡面都有這個觀念(都有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在潛意識),第七的末那識叫潛意識,也是我們意根,我們日常生活只要我們皺起眉頭在想,那個都用第七的末那識,那個都是在用潛意識,比較深的。那個第六意識比較粗淺,第七末那識就很深了。我想想看,那個皺起眉頭在想,那個都是第七末那識。各位有沒有用過第七末那識?(有),都沒有想過事情啊?我們在想事情,很深入的在想的時候,都是用第七的末那識(就是潛意識)。第八阿賴耶識叫做含藏識,含藏善惡種子。第七是潛意識,我們很深的意識,我們平常都沒用,都用第六的意識,第六的意識就是粗淺,我們日常在用,馬上看馬上知道的,那個是第六。那第七就是我們用心的。 那我們在修持的時候有一些就是要讓它進入第七的末那識,我們讓我們那個很強烈的意願都在潛意識裡面,它有、都在,它會自然呈現,所以我們在不知不覺的時候,那個第七的就會呈現。各位認不認識第七的末那識(潛意識),可能都是日用不知啦,有在用但都不知道。只要我們皺起眉頭在想,那個都是第七,各位都沒有深深地的皺起眉頭想事情嘛?(有),那有就是了啊!那個就是第七的末那識(潛意識)。所以我們要把那個很重要的訊息都進入我們第七末那識,連我們晚上睡覺都一直在做功夫,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樣會不會?想不想做?(想),看起來意願都不高。假如說肯做的話,功效會呈現的更快,因為在白天的我們還可以有意志來幫助,那晚上我們在睡覺的時候有第七的潛意識來幫助那更快,那修的會更快,人家已經經過兩天的修持,我們一天就把它做成了,一個白天一個晚都全部在做,這樣會不會?沒有這樣想啦,在想說不用這麼忙(哈哈)!所以修持在我們自己本身來講,都是要自己去經歷、去實踐,這個別人沒有辦法對我們有幫助的,都是要自己做。 所以繫念會乖真,它違背真理,這個是說我們平常日常生活裡面,跟我們努力要修道不一樣,那個角度不同。所以那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需要(繫念),開始的時候繫念,熟悉以後就不用。像我們學開車或騎機車,開始的時候是不是都是要繫念?對不對?要什麼動作、什麼動作,都先在腦海裡面想好好的,然後再落入我們手腳,對不對?那個叫有為,有為繫念!然後我們已經開了幾年車、騎了機車也幾年了,那要不要再繫念?(不要),坐上去駕駛座就會開了,機車牽了就會騎了,那個都不用再繫念了,這樣了解意思嘛?(了解),我們從有為入手,然後到無為。所以這邊的繫念乖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會跟真理相違背,所以就告訴我們說繫念會違背真理。 然後底下接著就會昏沉,昏沉不好,就是沒有利益了。各位前賢我們為什麼會昏沉?為什麼會昏昏沉沉的?所以後學之前講,說我們人是半陰半陽,當我們的陰很盛的時候,我們容易昏沉(陰)。各位知道嗎?(知道),陰陽我們要了解,純陽就是佛菩薩,已經仙佛了;那純陰呢?就是鬼,就是在地獄裡面黑暗的!我們人剛好一半一半,一半陽一半陰,各位前賢是陽多還是陰多?還一半一半啊?我們要培陽,那個陽要把它培的很充足,那陽培的很充足的時候,我們精神會很飽滿。那假如說我們在凡塵心容易外放,就是很喜歡外面的景象,那個心外放,會把我們身上的一些陽用掉,所以就會昏沉,所以昏沉不好!因為接近地獄、鬼,所以昏沉不好!所以我們日常生活就要培陽,那個負面的,心裡面罵人的也不要有。各有沒有在心裡面罵過人啊?(有),這個倒是比較誠實,一定會有啦!心裡面罵一罵就舒服了,那個很容易解決,罵一罵就解決了,就沒有問題了。所以我們了解說,昏沉就是我們的陰比較多,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 不好勞神,就是我們很勞碌我們的精神,那為什麼我們勞碌精神?就是太投入凡塵事,凡塵事我們太投入的話,那就會勞碌,精神就會昏沉了!所以不好勞神。各位日常生活之中重點都放在什麼地方?重點找不到啊?我們把重心(生活的重心)放在哪裡?是放在修道嗎?沒有啊?怎麼沒有人放在修道啊?都放在生活上面嗎?(吃飯睡覺),哇!都放在吃飯睡覺!那一生很快就過了,一轉眼一生就過去了,我們都很短暫,不過百年而已很短暫!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一個追求的目標,而且要很明確,而且要立志長(志向要立的很長),不要常立志,要立志很長,一立了以後就不再變,然後努力去實踐、去做、實行。所以我們了解到,日常生活之中我們自己的意向很重要,只要我們肯在日常生活之中,都一直發揮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一直都跟佛性本體一起,這樣我們培養那個德(培德)就會很快。 我們現在凡人這個德都不夠(培養那個德不夠),而且現在人講話又是很容易出口,隨便講講,所以都把那個德在嘴巴裡,隨便都用掉了。我們都會講說留一點口德,有沒有?(有),我們聽人家講話講的太刻薄,我們都會說,哎喲!你也留一點口德,有沒有?(有)。所以在講話的時候不符合真理的,就不要說!講出來都符合真理!所以我們的心念不起心動念,然後時時刻刻又跟自己佛性在一起(就是迴光返照),又能夠有平等心,那這樣那個德的培養就會很快! 各位要了解,德重鬼神欽,有沒有聽過?(有),你假如這個德你都培養,鬼神都很欽佩,鬼神都欽佩那何況是人,一定會欽佩。那我們現在人就缺少往這方面去努力,就會覺得說那個又看不見,重不重要?(重要),很重要!所以我們就是要培德。我們活佛老師也叫我們培德,就是我們要從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認識,然後從佛性本體培養,然後我們都有利益眾生,又不記在腦海,直接實際的去實踐幫助眾生,那我們自己本身也努力、也修證,都能夠有信心成佛!有信心了沒?(有),那不錯咧!我們都還不到一年的時間,信心都培養出來了!相信自己可以成佛!所以我們自己努力,那一種昏沉的情形就會消失。 何用疏親,那個疏親就是分別心,對自己親人好一點,若不認識的都不要管他,那個就是疏遠跟親近,就是分別心。那我們的分別心也都有,而且還蠻強烈的,各位有沒有分別心?(有),這個沒有分別心才奇怪,所以這個一般都有、都正常的有分別心。所以我們走入真理了以後,那個分別心慢慢會淡薄會消失,那全部都沒有分別心就證悟可以成佛了。所以不用疏親。 ◎「欲取一乘,勿惡六塵」 欲取一乘,就是我們要取一乘,一乘就是佛乘,就是我們希望都能夠成佛。各位前賢要了解說,我們看佛經裡面都有下乘、中乘、上乘、最上乘,有沒有?(有),非常多的名稱。那佛會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有沒有?沒有聽過嘛?(有),比較少接觸啦。所以各位前賢要了解到,那個下乘、中乘、上乘是一個引導法門,循循善誘引導的法門。假如說都沒有接近佛道,那沒有接近一下子你要到達最上乘,他聽不來、接觸不來,所以一定要從下乘開始。那下乘就是敲打念唱,跟他講說誦經功德很大,從經典去接近、接近佛、接近道,那因為他聽到誦經功德很大,他就會來誦,然後誦經了以後,然後再把他引導到中乘。中乘就是術流動靜,術就是學法術;流就是觀天文地理;動靜就是打坐,那個屬於中乘。然後再引導到上乘,上乘就是性理心法,性理心法就是上乘。然後再引導最上乘,最上乘就是要成佛。所以這個欲求一乘,這個就是要成佛的。那從下乘、中乘、上乘到最上乘,這個全部都是一佛乘。這樣了解了嘛?所以全部都叫一佛乘,都是要眾生成佛,只是程度不同,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內容來引導眾生。 所以我們欲取一乘,勿惡六塵。惡(討厭),不要討厭六塵。各位對六塵討不討厭?六塵知道嘛?什麼叫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以欲取一乘,勿惡六塵,不要討厭六塵,惡是討厭的意思,就是我們凡塵的六塵不要討厭。 我們在凡塵的時候,我們要了解,我們開始修道就是要認識所有的萬相,萬相都虛幻不實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假的,先知道。我們知道以後,不住相,不住相以後就可以了,對那個六塵沒有說進入喜歡討厭,只要我們不進入喜歡討厭,它就已經存在。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真理很奧妙,我們的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那本來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水火風土本身都沒有知覺性,那我們的佛性祂沒有形相,那現在剛好把天地的水火風土跟我們的佛性合在一起,這樣懂意思嘛?(懂)。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現在已經變成有;那我們佛性沒有形相,現在落入身體已經有,合在一起,所以我們住相的話(住在形相),叫一假一切假,那我們一走入佛性,叫一真一切真。那我們是著重假、還是著重真?(真)。 所以各位前賢我們修道就了解到,我要走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現在真心佛性在我身上就是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祂就是佛性本體,祂已經是佛性本體了,那我注重佛性本體,我就不注重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那水火風土我就讓它歸還水火風土,我注重佛性。因為我們在凡塵你注重一個,你就會重心都放在這邊,那我們已經注重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會照顧祂,讓祂都不沾惹一點塵垢。那假如說我們是注重在凡塵的水火風土,那就現相,那身體的現相我們就去追求身體現相的享樂,身體現相的享樂叫做五欲樂(眼耳鼻舌身五個)。這五個五欲,我們眼睛面對就是形相(色),耳朵就是聲,鼻子就是嗅(聞),嘴巴就是吃,身體就是觸摸,所以這個叫五欲樂。那凡塵我們追求的就是這個感官享受。所以看看我們乾道,我們都知道假如讓我們賺了很多錢,那個時候社會人士都會講去找花粉味的,知道意思嘛?那個是不是一擲千金?很辛苦賺的錢,你再去享受你的那個觸(身體的接觸),那個時候你用錢是不是用的很阿沙力?有沒有?我們乾道都是很模範,所以都不懂,都不會啦,都是標準的!可是社會就不是這樣,他只要有一點錢,他就會想說去感官的享受,就是身體的接觸,身體一接觸以後,他那個花錢,很辛苦賺來的錢就很容易就用掉了,那個叫五欲樂。所以凡人他就是說來就是要享受,就是在講這個啦! 那我們就了解,他是拿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把祂拿來用,然後去享受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是水火風土在享受,可是佛性已經被它弄的五顏六色了,這樣了解意思嘛?我們凡人是聰明還是很笨?(很笨),天地的水火風土我們竟然要讓它去享受,是不是都這樣?我們社會的現象就是這樣。所以我們了解,要做那個行業(你讓人感官享受的行業)是最好賺錢的,對不對?最好賺錢就是感官享受,那個都是造罪,而且都是蠻重的造罪。然後等到有一天一口氣不來了,看一看我們身體的水火風土就要還給水火風土,那誰要來承擔這一些罪過?(佛性),就是佛性啦!祂可不可憐?(可憐),祂沒有辦法參與那個策劃,我們要策劃說去享受的時候,有沒有跟佛性稍微討論一下?(沒有),都不管祂,對不對!都沒有把祂排在臺面上,祂都沒有權利的,佛性可不可憐?很可憐喔!都不跟我(佛性)商量,然後做一做都叫我承擔,對不對?是不是這樣?(是),我們了解,我們就是要選擇,要不生不滅佛性來當家,主要就放在佛性本體,那身體的水火風土我們把它調和就好了,四大我把它調和,調和就不會生病,這樣就好了。然後我們已經全部都注意在佛性本體,只要我們注意在佛性本體,你看我們會讓祂沾惹污垢嘛?(不會),絕對不會!那你看是不是已經修成了?成不成?(成),就已經修成了。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都趕快去感官享受,不知道說它是天地的物質,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那個是沒有知覺的,沒有知覺就讓它回歸到沒有知覺,然後有知覺的我們把祂修的很靈敏,自然就成就,就已經恢復本位了!所以我們就是要認識,這樣認識了沒?(認識),知道了喔!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我們都不能賴皮,總要還的,要不要還?(要),一定要還。倘若我們活的久的一點,現在是一百歲,若我們再多一百歲,變成兩百歲,那也是要還,對不對?一定要還給天地的,不可能說我們擁有。而且我們就看一看社會現象,若活到一百歲,那個行動都很不方便,羨不羨慕?真的不羨慕咧喔!這個都是受苦啦,這個求長壽求來受苦,受不受苦?(受苦),很苦喔!年歲一大了,器官都老化了,都已經不行了,走路都很困難,真的不用羨慕。那個位要羨慕什麼?都沒有啊?沒有羨慕什麼啊?不羨慕作佛喔?有沒有?(有!),對啊!能夠成佛是最好了!你看,都已經脫離生死了,然後千百億化身,然後無限寬廣,不只有娑婆世界,我們要到哪個世界都可以,所以要羨慕、羨慕作佛,那要努力,這個是要努力可以到達的,只要在日常生活裡面,都跟自己的佛性在一起,然後請自己的佛性當家來指揮我們的視聽言動,全部都佛性在指揮。這麼久了,已經九個月、十個月了,佛性當家了沒有?都念在嘴巴裡面:有啦!那要讓祂當家,權利都還沒讓給祂,對不對?還在理想階段,還沒有實現,所以就是要阿沙力!好!讓佛性當家,感官你就退位,這樣才會成功,不然感官很強的,你聞到好氣味的時候,吃吃吃!一定要吃!本來肚子不餓,聞到很香,肚子很餓要吃、要吃,又是感官在當家啦! 所以真正的已經重視佛性本體了以後,然後我們再回過來看,回過來看的時候,因為山河大地是我們一念妄動它才呈現,所有的萬相也都是從佛性、佛性包含萬相,萬相都在佛性之中。所以等我們已經了解真理以後,我們不討厭六塵,就是這一些色聲香味觸法,我們都不討厭,我們知道它全部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全部都是功能作用,那既然全部都是功能作用,那我們就不用喜歡也不用討厭,那不喜歡不討厭就可以進入沒有分別,那既然沒有分別了,就證悟、就成就。所以這邊就跟我們講「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就是不要討厭六塵(惡是討厭的意思)。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六塵不會進入我們討厭的領域裡面,它就跟我們正覺一樣。所以後學講到這邊,講另外一個讓我們也可能會又比較深入的,因為釋迦牟尼佛對舍利佛講,祂說千年的暗室(很黑暗的房間),它(黑暗)已經住了一千年,它不願意離開,可是假如說我們點燈,一燈可不可以破那個千年的黑暗?(可以),可以喔!那它不離開要不要離開?(要)。 佛就接著問,請問黑暗跑去哪裡?我們燈一點了以後,它(黑暗)跑去哪裡?(眾說紛紜),那我們點燈,光明對不對?(對),請問那個光明從哪裡來?(自性、佛性…答案不一),很有意思喔!不像後學從基隆來,那個光明不是從基隆來,從哪裡來?(自性…答案不一)。所以那個釋迦牟尼佛就跟舍利佛講,說那個來,來無來處,來沒有來的地方所在。光明,你點燈了光明,那個光明沒有地方所在,它(光明)沒有來的地方所在,它(光明)不是從哪裡來!然後那個黑暗它去無去處,它(黑暗)也沒有地方可以去。這樣了解意思嘛?那佛就講,既然來沒有來處、去也沒有去處,叫做常住,常住知道嘛?(知道),那常住叫做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樣知道嘛?(知道)。所以你看,它就把光明、把黑暗是不是融成一體?(是),所以你欲知兩段、還同一空同兩,這樣了解了沒有?(了解),來沒有來的地方所在、去也沒有去的地方所在叫做常住,那既然是常住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所以這邊我們就是了解到,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六塵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樣可以體會嘛?因為凡塵都是假相,都是假的,可是它從哪裡來?一樣,又是來無來處,那它不見的時候去哪裡?又是去無去處,是不是都是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是),對不對?(對),所以我們說還同正覺,耶!怎麼會六塵跟正覺相同,就是這樣,這樣就知道意思了,知道了沒?(知道了)。 所以像我們人都有一個來的地方所在,然後回去也有一個地方所在,這樣就是生滅。那我們在現相之中看,因緣聚會緣聚則生(因緣聚會才產生),那它從哪裡來?哦!沒有來的地方,來沒有來處;那它消失的時候要去哪裡?啊!去又沒有地方所在,去無去處(沒有地方所在)。那既然來也沒有地方所在,去也沒有地方所在,就叫做常住。所以世間相常住(世間的形相都常住,都沒有變化),是不是不同了?這一下子又拉的太高了,本來還在跟我們講說萬相都是假的,不要住相,這下子全部都是真,這個一真一切真,真(一真法界),在講一真法界。所以我們了解說世間相常住,最高的佛法就是這個樣子,它沒有變化,常住的真心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樣有了解嘛?(有),所以後學會說:會了解才奇怪咧!要一段時間啦,我們要了解說,這個真理我們接受,然後慢慢的我們自己本身去行持,實際的去做,然後實際做我們會有體會,然後體會了以後,我們再來聽會不一樣。 那假如說我們對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都不認識,那後學在講真空、在講妙有,咁聽有(台語)?聽不懂!那怎麼會講真空,空中有東西啊,哪有?空空的,那個叫頑空。那真正的,耶!我們說已經把佛性都啟發了,跟空間融合在一起,你看,後面有沒有聲音?(有),我們都聽到對不對?(對),為什麼會知道呢?就是了了分明的知覺性,是不是真空?(是),空中不空,有佛性在,所以空間發生事情我們都知道,就已經走入真空妙有,很奧妙啦!我們是日用不知(日常在用可是不知道),那我們現在研究知道我們的佛性這麼寬廣,而且又如如不動的啊!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說,假如說我們佛性是動的話,那我們看到景象都模糊不清。那就是因為佛性如如不動,所以看到景象都很清晰,你頭轉的快也一樣看的很清晰,那你到哪個地方,因為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後學在基隆也有佛性在,來台南也有啦,這樣知道嘛?(知道),後學不是把佛性從基隆帶過來,不用帶,祂本來就在,縱然更遠一點到美國去、到中國大陸去,也一樣都在,都有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這樣了解嘛?(了解),所以就是要研究,一研究以後我們就知道了、就透徹了,然後進入的那個就不同了、不同世界,已經很寬廣。 那現在人為什麼會有憂鬱症、躁鬱症?就是心胸太狹隘,假如說我們走入真理世界,這麼寬廣,哪會憂鬱、躁鬱,都不會。所以以後有遇到親朋好友,有那一種傾向憂鬱症要產生,你就要說來研究性理心法就好了,就不會了!心寬廣了啊!那後學就講說不然的話先去做義工,去幼稚園或是小學低年級的當導護(引導保護),保護他們。那你看他們小孩子很可愛,尤其那個母親為了省錢,去買那個背包,超過他的身高、又超過他的體寬,然後背起來他又走的很有精神,會憂鬱嘛?(不會),你會笑的不得了,哪會憂鬱,不會啦!所以把自己的生活世界寬廣一點,那個症狀就消失,那個不用吃藥,那個是精神方面引起來的,我們從精神去治療,一寬廣了就好了!所以有憂鬱症、躁鬱症,你就叫他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他那樣做的時候,你看會憂鬱症嘛?我們做萬緣放下,有憂鬱症的呈現嘛?是不是絕對不會!只要肯努力做,那以後也不會老人癡呆,不然你看我們除掉小孩子、除掉老人癡呆,中間才幾年,太短了對不對!那我們努力修持的時候,腦筋都在用耶!有沒有用啊?(有),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很靈敏的腦袋瓜,那個靈台很清、很清淨的,怎麼會老人癡呆,不會的。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怕我們用錯方向,胡思亂想的話就會,生活之中都一直胡思亂想,老了以後就會老人癡呆,為什麼?器官老化! 那後學一直再講我們起心動念就是業、造業,那不要造,你一起心動念了,我們就把累世所有的因都拉來,我們要去接受,那我們不要,全部當一個很空閒的修道人,永嘉大師第一句不是講嘛,君不見…,有沒有?還記不記得?唉!很快又還給我了,蠻快的!我們就是要自己努力走入真理世界。所以這邊就講,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就是跟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它是一體,都是同體。所以還同正覺。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有智慧的智者,無為就是無所作為,這個無所作為就是全部都是從我們佛性發揮出來,這個無為不是說不做,而是說自己沒有落入那個企圖、沒有自私,而是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該如何就如何,所以無為就無所不為,所以很寬廣。所以智者無為,不落入自己的私心、然後也沒有企圖,這樣就叫無為。那無為就不會造業,那不造業就不用受苦,那不用受苦就解脫了。所以我們要解脫要自己努力。 愚人自縛,沒有般若妙智慧自己綁住自己,我們有沒有綁住自己?在生活之中有沒有啊?(有),很肯定嘛?很肯定都綁住了!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有,自己會綁住自己,自己會障礙自己。所以我們了解說,研究了以後就把它解開,那我們沒有研究會綁的很厲害。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 這個法就是要我們成佛的方法,法就是佛,因為我們比較少運用這個文字,這法比較少用。那假如說我們常看佛經的話,會呈現這個法的文字。所以釋迦牟尼佛都鼓勵他的弟子就是要觀察緣生的道理,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這樣連起來了沒有?法是什麼?(佛),法就是佛啦!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法,我們說皈依三寶就是佛法僧,那佛法僧都在我們身上,佛就是佛性本體,法就是般若妙智慧,僧就是我們那個行為動作。佛法僧一體都在我們身上,所以不用向外追求,都是向我們自己本身。像我們的佛性本體,那個是佛;然後發出來的般若妙智慧,是法;然後我們有行為動作了,那個叫僧。所以佛法僧都在我們身上,所以皈依三寶就是皈依在我們身上,不用皈依外面,外面那個都不確實的,確實的都在我們身上,所以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那個法,因為佛修法然後成佛,然後成佛以後講法給僧修,所以佛法僧就連在一起。所以我們了解,法無異法,沒有不一樣、沒有兩個,全部都是要眾生成佛的,所以法無異法。那我們在開始修的時候就不執著了,那個因為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已經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只要我們肯努力的去做,已經沒有法執(沒有執著法)。那我們在凡塵會有很多教人,說有什麼法給你做、給你修,那個就有法執,那有法執就不成就,成不了佛。所以我們開始就把我執去掉,把法執去掉,沒有我執、沒有法執,就已經成就,這樣了解意思嘛!所以我們開始入手修的時候,就已經最高的法門,就是成就的,既然沒有我執了、沒有法執了,就是成佛!那假如說我們在凡塵學有法,那個有法他就有執,那就還沒有成就,這樣了解意思嘛!所以我們一開始就走入法無異法,沒有。 妄自愛著,那個著字,我們自己著於形相,所以我們自己都不真確、不真的,那個妄就是不真,我們都自己會產生自己喜歡的,自己有那個喜歡討厭,那個叫做妄自愛著,我們自己會著於相,自己會有喜歡討厭。這樣了解意思嘛!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我們一般都是這樣,日常運用已經就是了,當下就已經就是了,可是我們都還在著啦,那個叫將心用心。各位有沒有在找佛啊?這個叫不會回應,不知道要怎麼回應。所以我們本身就已經是佛,然後我們就向外找佛,對不對?我們一般都是這樣,那個叫做將心用心。已經當下就是,像我們聽那個張拙秀才悟道偈,那個趨向真如亦是邪,各位都了意思嘛?因為當下我們就是在真如之中,那我們要趨向真如,是不是已經就變成邪了?了解這個意思嘛?看起來好像很生疏的樣子,是都沒有在聽嘛?要自己深入。 為什麼那樣說?就是因為當下就是真如,那我們要趨向真如,就都已經是了那你為什麼還要趨向,本來是就已經變不是了。所以這個將心用心,已經就是自己的真心了,那我們現在還要來找心,是不是變成假,把那個真就變成假了,這樣了解意思嘛?(了解)。那我們凡塵時常會遇到這樣,都已經是了然後還在找,將心用心,豈非大錯,就已經錯誤了,可是這個大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錯了。所以我們要知道說,日常所用的都已經是了,不用在另外找。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 迷昧了以後會產生寂亂,我們迷昧的時候他會產生寂亂,這個寂就是孤寂,孤寂各位知道嗎?我們在生活之中有時候都會遇到這一種現象(就是孤寂的那一種情形呈現),就是生活沒有安排的很充實,那個孤寂呈現的機會就會很多。所以我們因為不了解到真理,迷,才會有那個孤寂。那因為迷才會有散亂。所以迷生寂亂,孤寂跟散亂。那我們社會人士大部分都是這兩個字代表,寂亂。都心不穩定,都會寂亂。 那麼領悟以後,悟無好惡,我們領悟以後就沒有那個喜歡討厭。所以我們知道在凡塵就是要用一點心來領悟真理,領悟了以後就不會喜歡討厭,不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不取捨就不造業。 ◎「一切二邊,良由斟酌」 這個二邊就是互相對待,對待的兩邊,一切的二邊都是從斟酌,都是從我們的分別心來,我們會斟酌、會分別,然後會想怎麼做,就會落入一切的二邊。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 我們了解,一切的二邊全部都是夢幻空花,所以這邊跟我們講的還是在對景相的認識透徹,那對景相認是透徹以後,我們就不會住相。所以信心銘三祖跟我們講夢幻空花,凡塵的所有一切兩邊,都是夢幻空花,一切都是從我們的斟酌、從我們的分別心來,那都不真,那了解到夢幻空花以後,我們就不會把捉,知道它是假的何勞把捉,就不用去用心,不用心在夢幻空花裡面。 ◎「得失是非,一時放却」 得失,我們有得失有是非,凡塵都是這樣。得失是非也都是兩邊,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非,所以這個得失是非就是兩邊。然後我們要一時放却,就是同時間把那個得失、那個是非全部都放下,因為全部都是本體,都是我們佛性本體。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 我們眼睛假如說不閉上的話就不會作夢。可是喔,各位要知道說,七天眼睛都不閉上的話,會瞎了喔!眼睛是以睡為食,睡覺的時候是眼睛在吃飯,我們若七天眼睛都不閉上,就變眼瞎。因為那個阿那律就是七天沒有睡覺,七天眼睛都不閉,所以眼睛就壞了。 所以我們了解說,這個講的角度是說我們不迷昧的話,我們在凡塵所有一些不理想的作為都不會呈現,是這個意思,所以眼若不睡,諸夢自除,是在講這個意思。各位體會的出來嗎?還不錯咧,還有人回答!因為很不容易領悟,這個眼若不睡,諸夢自除,講到不同的角度不容易領悟,那個領會那個情況不容易! 所以之前後學在北部講的時候,因為剛開始接收性理心法都很生澀,所以很多都會打瞌睡,那後學會鼓勵打瞌睡,為什麼?因為打瞌睡不會作夢,那打瞌睡不會起心動念,對不對?(對),那打瞌睡就是恍惚、就是朦朧狀態,那個時候最容易見到仙佛,所以你有機會打瞌睡的話,你就好好享受(哈哈),我們躺著睡會作夢(哈哈),所以打瞌睡不會,那打瞌睡不會起心動念,因為沒有那個心思,那打瞌睡又是把兩邊都集中了,打瞌睡沒有兩邊,會不會執著兩邊?(不會),你執著兩邊就不會打瞌睡了,所以打瞌睡沒有兩邊(沒有善沒有惡),善惡都放下了,都因為放下了所以才會打瞌睡,所以那個叫恍惚、叫朦朧,老子最喜歡用的名詞「恍惚、朦朧」,就是我們那個佛性的那一種集中狀態、中道的狀態,不是壞事啦,我們都以為是壞事,有沒有人坐著會打瞌睡會作夢?(不會),不可能嘛!那有沒有人打瞌睡會起心動念(哈哈)?也不可能嘛!是不是很理想?倒是以後培養看看,在聽課的時候培養看看能不能夠打瞌睡,還不容易咧!為什麼?因為後學很喜歡問,那你沒有努力聽還不知道怎麼回答咧,對不對?(對),要相應嘛,要各位前賢跟真理相應,所以就要努力聽,就不會打瞌睡。 ◎「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所以只要我們心若不異,我們這個異想心,那個心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心,所以那個心很容易不一樣。那假如說心若不異,心沒有不一樣;萬法就一如,已經都沒有分別了,萬法一如;所以只要我們培養不要落入兩邊(那個心若不異的話,就是不落入兩邊),這個時候萬法都已經是一如了。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 一如,到達一如的話,那個本體就是很玄妙,到達真如的本體是很玄妙的,那個都不能夠講的出來,很奧妙。兀爾,那個兀就是如如不動(此時現場有雜聲),再拐我們,有沒有聽到奇奇怪怪的聲音?(有),你看我們這麼靈敏,有沒有很靈敏?(有)。所以各位就了解,了了分明的那個知覺性很靈敏,只是我們日用不知而已,那我們在修的時候自然而然一直都呈現,而且很寬廣,只要它在哪邊發生,我們佛性就在哪邊,能夠圓、通、常。所以我們了解,一如體玄,兀爾忘緣,那個兀,如如不動;爾,就是這樣;如如不動的這樣,就可以忘掉所有的因緣。一如體玄,兀爾忘緣,就全部呈現的萬相都已經不在了、不存在了。 ◎「萬法齊觀,歸復自然」 我們萬法齊觀,就是整齊的來觀照萬法,不落入分別,等齊的來觀照萬法,然後歸復到自然(回歸到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泯就是泯滅,把所有一切對待的都把它泯滅。泯其所以,不可方比,不能落入比對。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法不可比,一比較的話,我們人與人之間也是一樣,假如說一落入比較,那個生活就很辛苦,跟人家比生活就很辛苦,那養育孩子也是一樣,你跟別的孩子一相比,啊!那當你的孩子就很苦了,那假如說讓他自由發揮,就會過得很如意。所以我們了解說,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把那個所有的一切相對待的,都把它泯滅,不要互相對比。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這個讓動的停止下來,它就已經不會有動作了,所以止動無動。那底下那個就相反喔,動止無止,你讓那個停止的讓它動,它就沒有辦法再停的下來了。所以這兩句是相反的意思,止動無動,你讓動的停止,它就不會有動作了;那你讓那個停止的讓它動,它就停不下來了,這樣知道意思嘛?好像我們在凡塵在學打坐,那打坐的時候不是要放下妄念嘛,所有念頭都放下,阿那個放下的時候那個時候很容易真的都是沒有念頭了,所以止動無動,沒有念頭了。可是你只要進入動止無止,你讓你那個一個狀態之下,你去想一個事情,這個事情一想了以後,是不是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它就停不下來了,各位有那個經驗沒有?(有),我們有時候一起心動念,要把它停下來都停不下來,一個接一個,那個叫「動止無止」。要讓那個,已經讓靜止的已經動了,要再停下來,哇!停不下來!這一句就是那樣的意思。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 就是兩邊啦。不成:不會成就,兩邊它不會成就。我們把善跟把惡兩個合在一起,它會不會成就?(不會),絕對不會成就,所以兩既不成。那一何有爾,就是沒有兩邊,是從一出來,那連一也沒有。所以這邊那個意思就不容易很清楚的顯現。所以我們了解,是非是一體的,善惡也是一體的,那因為呈現的事情我們去處理,處理的好叫善,處理的不好叫惡,那你還沒有去處理之前的狀態之下,它是善還是惡?也不是善也不是惡,是處理好以後才呈現有兩邊。所以那個兩邊都從原來沒有的地方開始,那原來沒有的地方,連那個一也沒有,為什麼沒有?沒有形相,形相是假的,連那個一的形相也沒有,那哪有善惡,這樣了解意思了嘛?有沒有更比較知道一點點,這個地方就是不好說,就是凡塵所有的兩邊對待,都是從絕對體出來,那麼這個絕對體它又沒有形相,沒有形相所以一何有爾,就是沒有,全部沒有。 ◎「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我們研究到究竟,窮到極點,就是追究到極點,到頂點的時候,不存軌則。我們了解,我們在凡塵有這個軌則,讓我們有一個遵循是最好的啦,可是當它已經回歸到什麼都沒有,是一個絕對體的時候,要用什麼樣做軌則呢?就是沒有!這樣懂意思嘛?又是比較隱晦的狀態,所以因為跟我們凡塵的希望不同,我們都希望有軌則(有一個軌道、有一個原則讓我們可以遵循)。可是它這邊就講,它原始狀態那個狀態都沒有,沒有一個軌道、也沒有一個法則,沒有,這樣了解意思嘛?又會講了解才奇怪!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我們跟我們真心相契合,契合了以後就進入平等。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之所以德性不容易培養,就是心不平等,我們心的分別很強烈,看到有錢有地位,我們就想攀,看到街民流浪漢我們就想躲,想不想躲開?就是因為我們的心是這樣,所以德就不容易培養。六祖跟我們講,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功德功德都在我們法身裡面,所以我們要契心平等,跟我們真心相契合,然後跟真理又相應平等,平等相應。 所以後學前天講維摩詰經,維摩詰在稱呼魔王波旬(魔王波旬有帶兩千個天女要去迷亂眾生),那維摩詰就把兩千個天女要波旬布施給他,那波旬不願意,可是維摩詰功夫高神通大,他就讓波旬跑不了,波旬後來就答應,好啦好啦,布施給你、送給你!那後來魔王波旬又一直要維摩詰還給他那兩千個天女,那兩千個天女已經接受維摩詰講經說法,她們已經能夠歸順正法,所以在那個時候天女都不願意回去魔宮,維摩詰就跟她們講說妳們回去沒有關係,可以在魔宮生活,可以教導所有那一些天堂的天子,教他們修道,可以一燈燃百千燈,把那個心燈都點燃,那個樣子。所以維摩詰在稱呼兩千個天女,他叫她們『諸姊』,諸就是很多,姊就是姊姊,有沒有平等?維摩詰他是修的已經到佛,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那個程度喔,是佛,一個是出家、一個是在家居士,程度很高,可是他稱呼魔王那一些婢女,他也叫「諸姊」,所有那一些都稱她們姊姊啦,這樣懂意思嘛?知道後學在講什麼嘛?(知道),就是他們沒有那一種階級觀念,沒有說他是佛、然後他們是還流浪在凡塵的眾生,沒有那個不平等的心啦。 所以我們也是一樣,雖然他的外表形相有很大的差別,有錢有社會地位跟沒有錢沒有社會地位,是差別很大,可是佛性都一樣,佛性沒有差別。那我們就是要直接契入佛性,那契入佛性沒有差別,就平等。那平等心(沒有分別心),我們就容易能夠累積我們那個德性,這樣了解意思嘛!我們分別心太濃厚,德性就培養不出來,那假如說我們都能夠尊重,尊重所有眾生那個叫供養諸佛,這樣容不容易?那不能埋怨眾生,埋怨眾生叫做毀謗諸佛,這樣知道嘛?(知道)。 所以這個可能我們生活之中,多多少少都會有埋怨,尤其是對家人,對待家裡的人,各位前賢有沒有埋怨?都惦惦(台語),不敢說,有也不敢說!我們要了解說,最親的就是家人,要互相扶持、互相照顧、互相幫忙,最親的就是住在一起的人,要互相照顧,一定要做到,不要一個臉都臭臉,跟朋友都很容易笑臉,跟家人很容易擺臭臉,有沒有?(有),沒有發現啊?跟朋友可以很客氣,可是跟家人都不客氣,講話都很衝,有沒有?(有)。自己能夠發現,就自己能夠改進,因為能夠當一家人都是有緣(有那個因緣),那我們一定要把它變成善緣,所以要互相幫助、互相扶持。所以契心進入平等。 所作俱息,我們的所作就是有為,所有的那一些都讓它停止了,已經沒有所作。所以我們就可以了解,所作,是不是有能作?有所作是不是有能作?是不是生滅?所以這邊就告訴我們,所作俱息,能作所作全部都讓它已經休息了,沒有了,沒有能作所作,就進入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樣了解意思嘛!沒有進入說我能作我所作,沒有,因為進入有那個能所,我們那個主觀意識很強,那沒有所作的話,該如何作就如何去作,那個是從佛性去發揮出來。 ◎「狐疑盡淨,正信調直」 這個我們有那個狐疑,就是不相信的、有問題了,我們要怎麼樣?讓它盡,盡了又清淨,就是沒有。所以我們知道說信心銘就是啟發我們自己本身對自己佛性的信心,所以不能有那個狐疑,就是不能懷疑,一定要相信,讓懷疑都消失。 ◎剩下約10分鐘提問題 【問】:現在人很興盛吃維他命,尤其醫生知道是吃素的一定要抽血檢查確認是否少維他命(聽不清楚),以前B12只有在動物身上才有,古時候沒有維他命,修道人怎麼處理B12缺乏問題,因為市面一半維他命都含有肉製品,後學有打過電話給產品公司而得知。 劉講師答:我們要了解到醫生跟現象界科技所以有,它都是在現相之中才有答案出來,可是我們修道它很多都會超越現象,那我們了解素食裡面當然是B12最缺乏,那我們也不用刻意去追求B12的養生,因為我們這個心裡的狀態都很健全,然後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作息都正常,然後我們的飲食量就盡量減少,不吃多,吃多這個狀況會很多,吃得少我們本身身體的需求就會降低,那 需求降低毛病就會減少,毛病減少我們在精神的領域會很充實啦!所以以那個醫學的觀點來看的話會障礙重重,那我們用很寬廣的心,用很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明心見性那都可以超越的,很多都不是醫生能夠解釋得出來,醫生他能夠看的只是現相,那沒有現象的他沒有辦法去了解。 那我們一修道以後很多都是進入沒有現象的,像各位前賢功德看得見嗎?有沒有?(有)對,所以我們就是要自己培養自己能夠行功立德,那能夠實際的做,那你實際去行持的時候你就自然超越,超越這個現象,所以有時候身體的現象是有一些疾病,可是在修持方面它都可以全部超越全部克服。 那我們住在凡塵的現相我們就會被它影響,它會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像說:報紙登有一個生意人他時常肚子痛,因為生意很忙他就不管它啦!吃一吃胃散就好了,那親朋好友說你這麼有錢要去醫院詳細檢查啦!結果他真的把生意放下去檢查,結果是什麼?胃癌,他得知胃癌本來吃一吃胃散就夠了,結果一檢查出來三天就死翹翹,三天,為什麼?他自己害死自己啊,啊!我胃癌沒望啦!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台語),自己害死自己。 所以我們要了解精神的領域很寬廣,而且不能用我們凡塵的這一些醫學來解說,它解說不出來的,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只要有那個意志力去撐,很多事情不可能也變可能啦!那你如果頹心喪志什麼事情你也做不成功,那個都是超出現實領域啦!所以我們一修道了就是跟平常作息,人家吃飯就一起吃飯,要睡覺了就睡覺,這樣就好了。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布施。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