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34片_台南同義宮_99/07/03_傳心法要2
2018/03/04 07:40:28瀏覽660|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34片_台南同義宮_99/07/03_傳心法要2

(感謝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接著講傳心法要。各位手上傳心法要的字有沒有大一些?(有),又比上一次能夠看得清楚。這一次又更放大。我們講到「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道人」,第十六行。

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道人。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外如木石,不動不轉,內外如虛空,不塞不碍,無能無所、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趣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無棲泊處,故望崖而退,文殊當理,普賢當行,理者真空無碍之理,行者離相無盡之行,觀音當大慈,勢至當大智,維摩者淨名也,淨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異,號為淨名,但會淨名,兩字便得,淨者本體,名者迹用,從本體起跡用,從跡用歸本體,體用不二,本跡非殊,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不離一心,悟之即是。今學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於心外求,著相取境,皆與道背。

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道人

    供養十方諸佛,我們時常在經典上都可以看到,以我們對文字的認識,認為供養十方諸佛就是買花、買水果到寺廟裡面去拜拜,這樣就是供養諸佛,可是實際上供養十方諸佛,就是無量無邊的十方諸佛我們都需要供養,那我們在生活之中只要我們對所有眾生都尊敬、平等心來看待,那個都在供養諸佛,所有的眾生都是佛,只要我們沒有分別心,只要我們的心都是平等,我們對所有眾生不管他行為是好、是壞,我們都尊重他的佛性,這個就叫供養諸佛。所以供養諸佛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實現;那假如我們對眾生有埋怨,那個叫毀謗諸佛。各位對眾生有沒有埋怨?(有),有啊,那已經在毀謗諸佛了喔,這個是維摩詰所講的,我們若稍微有看經典的話,有一部叫維摩詰經,這個觀點是從維摩詰講出來,所以我們對所有眾生都尊重、所有眾生我們都平等心來看待,那個就已經供養諸佛;然後我們有埋怨、有不滿,那個就已經在毀謗。

    所以這邊供養諸佛,不如來供養一無心道人,各位前賢無心道人是誰?不錯,就是自己,我們都不太敢承認,因為也還沒了解到祂實際的意思。所以無心道人就是後學一直在講,凡塵我們的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那個心都是生滅變化,叫識心(我們認識的心);無心就是把這一些心全部去掉,這一些心全部去掉叫做妄盡,妄已經盡真就顯,所以無心道人就是我們真心佛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我們佛性本來發出來的真心,那個叫無心,無心道人就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要供養我們自己那個無心道人,因為我們在凡塵生活的時候都沒有把祂啟發,我們都是有心在生活,那因為有心生活的心都是生滅變化,所以我們不供養這個有心變化的人,要供養無心道人。

    這個觀念是懷讓禪師傳到馬道一,馬道一又傳給懷海,然後又傳給希運,那希運禪師一講這個話:「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道人」,傳到行思禪師(六祖壇經裡面六祖很欣賞的,就是青原山行思禪師),行思禪師的徒弟已經到達元安禪師,元安禪師在主持的時候,他裡面修持的一個徒弟就問元安禪師:未審百千諸佛有何過?無心道人有何德?(為什麼要供養十方諸佛、百千諸佛,還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元安禪師就講一句:「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一片白雲(天上的白雲),橫在山谷的谷口(嘴巴),幾多歸鳥(非常多的歸鳥),傍晚鳥要回來休息,因為有白雲把山口遮住了,所以幾多歸鳥盡迷巢(迷昧它家裡的鳥巢)。

   這一句講出來以後,後學就很深入其中很感嘆,我們很多眾生都想回到無極理天,我們有一些前賢引導的方向不是很正確,就變成一片白雲,把所有要回到鳥巢、要回到家的這一些原佛子,都使他們不知道怎麼回家。我們一直在講要渡化眾生,要成全眾生,可是我們都變成一片白雲,各位前賢有沒有體會我們變成一片白雲,把所有要回家的原佛子都擋在家外,我們引導的所有眾生都可以回到理天嘛?我們不要說引導眾生,我們自己可不可以回到理天?有信心了嘛?(有),我們自己有信心,然後我們引導眾生、渡化眾生、成全眾生,才有辦法把他們帶到無極理天。

   所以我們不要變成一片白雲,把山谷谷口都遮起來,幾多歸鳥盡迷巢(都不知道怎麼回家),然後我們又認為功大德大,造了罪都還不知道,所以一定要明心見性,我們之所以能夠成就,就是對心性很透徹,透徹了解知道我們才可以回到我們故家鄉,那我們可以回去,當我們所渡的這一些親朋好友也才可以回去,不然我們都變成一片白雲。所以後學一看到元安禪師一講這個話,對咧,我們都以盲引盲,自己都不知道要走去哪?都很認真的帶人、去成全人,像不像這個偈語?很像喔,我們變成一片白雲橫在谷口(要回家的主要道路我們已經把它堵住了),所以歸鳥一回來以後,一直飛一直非都不知道要飛去哪,已經沒有回家那種清晰的方向。

    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一定要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讓不生不滅佛性都呈現,我們佛性一呈現以後,只要你肯做,一段長時間以後,你就是不用做耳跟圓通,都可以把佛性延伸到整個虛空,我們整個佛性本體就充塞整個虛空了,虛空不是頑空是真空,佛性確實存在,就是有沒有形相(妙有),真空妙有已經就在我們生活之中,所以一定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心明以後我們不會做錯,因果就不迷昧,見性以後成佛無疑,一定成佛。所以佛性的性,就在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呈現,就是那個在作佛,佛就是那個,不很困難的。各位前賢容不容易?不容易啊,為什麼不容易?萬緣放不下?罣礙的事太多了,凡塵的事都是罣礙。我們了解,凡塵都是污染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被凡塵污染的不清淨,我們一定在日常生活之中一直要放、放、放,我們就當成已經自己一口氣不來了,一口氣不來什麼不想放的、不甘願放的,都要放,我們就把自己當成已經那個樣子,總有一天會那個樣子,那要不要放下?那個時候是強迫要放下,那我們現在就先放下,先放下我們就可以先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地,就是回到無極理天了,萬緣都放下了以後,佛性才會呈現;所以我們不放,妄都在,妄不盡真就不顯,所以妄盡真才顯,真一顯現以後,我們就是這個真在成仙作佛的,這個真整個都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盡虛空徧法界都是我們真心佛性。

   我們這邊程度很好,才九個月就進入狀況,進入了沒?要敢承擔喔,我們要承擔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來就是佛,所以在生活之中就盡量的萬緣都放下,凡塵我們只要有的吃、有的穿、可以遮風避雨就好了,再剩下的不用用心去追,一口氣不來什麼都帶不走,什麼都是別人的,所以留給子孫不要給他財產,留給他德性就好,有德所有的人都會尊敬,你有錢人家不一定會尊敬,而且有錢子孫又會爭財產,打官司爭的很難看,所以我們不要留給子孫財產,把所有財產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好好運用,渡化眾生、用來布施。

  各位會不會布施?布施就是捨,捨就是萬緣放下,我們能夠捨,我們真心才會呈現,真心一呈現了生活都是真,一真就一切真,全部都是真,那我們不肯放下,我們就是守著妄,妄一守住了,整個生活也都是妄,都是假的沒有一項是真,所以我們就是真心重要。所以供養無心道人,這樣會供養了嘛?會不會?就是所有根塵相對的心全部去掉,那個都是妄、都是生滅的,那我們全部把這一些妄都放掉了,真就呈現,真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生發,是從佛性出來,我們都不要祂祂也在,可是妄心就是無體(隨著環境變化就變化),我們不要去追生滅的變化,我們追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各位就記得: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都迷昧了不知道家在哪裡?我們不要當白雲,我們要當什麼?我們當清明空(就是很清晰很明朗),那整個空間都很清晰明朗,就知道歸家的道路。所以「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道人」,就是我們自己要啟發自己,全部都進入真心,沒有凡塵用的識心。

無心者,無一切心也

   無心就是我們凡塵生活在用的心,那個心全部都是沒有,因為我們生活的環境地小人稠,這樣我們心也都變得很狹隘。假如我們都是在地很廣人很少,只要我們到中部合歡山,後學曾經在合歡山走一天,那個時候是有心想去那邊閉關,想說我一個人來修,所以到合歡山去找那個環境,結果走一天時間,竟然沒有遇到一個人,各位前賢,我們在社會上人很密集,假如有一天一個人都看不到的話會怎麼樣?後學那個時候已經到傍晚的時候,後學就在想,這個時候假如有一個平常認為大仇人出現,我一定會很高興的哭了,為什麼?看到人了。所以我們人多的時候會討厭,沒有人的時候會想念,雖然不認識可是看到就好、看到就很安慰,所以沒有真正的去實際體驗,不知道那一種意境走到真的整天都沒遇到半個人;然後合歡山路邊有雜貨店賣東西,雜貨店建築是用稻草蓋成蓋著的,等於是沒有房子,賣得東西都在裡面,你要拿就可以拿到,沒人在看店,很開放,可是因為我們也不會有那個心想要去拿,看了知道有這個事就好,然後就走過去。我們在凡塵角度要多方面,角度多更寬廣,我們視野也會更寬廣,所以在那個現象之下,就容不得我們雞仔腸鳥仔肚(台語),心會很寬廣,自然而然被環境影響,在那一種環境之下我們的心態就變化,跟在都會區不一樣。

   在都會區我們搭車,啊!好多人在等車,這一下子來一定又搭不上車了,我們心裡面就會埋怨,最好都不要有人等車,只有我就好,然後車子來車上不要客滿,我可以搭上車最好,結果車子的時候來客滿,所有等的人又再等又上不去,然後二十分一班,又再等二十分,二十分來又一樣,已經四十分了,再來要一個小時了,心會怎麼樣?會急,會有埋怨,不會埋怨才奇怪。所以我們就會說人怎麼這麼多,就會討厭人多,後學就用那一種一天都遇不到一個人的經驗,來跟這個對比。人這麼多你討厭,那個都沒有人,你會更討厭,怎麼都沒人。所以我們視野見解都不同了,就會有一種成人之美,成人之心,就是看人家都能夠達到他的願望就很高興。各位有沒有那種看到人家達成願望很高興?雖然跟我們自己沒關係,可是自然就很高興。好像我們在凡塵,遇到人家做善事我們也是無緣無故很高興,看到人家做壞事也是無緣無故會很生氣,跟自己雖然沒有關係,可是自然而然就會呈現那一種自然的情態出來。

   所以我們在凡塵對人性、對真理都不研究不探討,我們會隨順凡塵、會隨波逐流,會跟著時代潮流走,那跟著時代潮流走我們一定又會迷失,最後都一定走入自私自利,對自己有利的去追求,對自己沒有利的就不願意去參與。那假如我們對真理有認識,說顯現在凡塵是以往我們所造的業所呈現的果報,好的話是福報,壞的話就表示以往做的不好,所有坎坷的遭遇我們都要去面對,要了解那個都是凡塵的塵事,凡塵事不重要的。

   所以以往儒家就要我們堅定自己的意念,那一種「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然後泰山崩於前,刀鋸加於鑊,不動聲色」那個就是從佛性發揮出來的大定,不受外境影響,外境的富有、外境的貧窮、外境的恐嚇、外境的所有一切危難,我們都不動心,很不容易。所以對真理認識了、透徹了就有辦法達到,不被外境影響,你自己心裡面如如不動,可以有很大的定力,從佛性本體發揮產生,我們就是要這一樣,才真正的不枉費我們到凡塵來一趟,不然一生一轉眼就過去了,很快就老了就沒有力道了,我們想再修就來不及,所以現在在還可以主宰的時候就要努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不是自己可以努力的?(是),那我們在可以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我們去看八點檔、我們去坐著跟電視機、電腦面對面,是不是在浪費我們生命?自己不做功夫,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可不可以等我們?不能耶,所以要做,你做一天有一天的功夫,做一個小時有一小時的功夫,就是要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只要你肯做,你會發現,啊,原來念頭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各位可以掌控念頭了沒?(可以),可以了喔,真的喔那麼理想啊!

   雖然說妄念是我們自己用力去生發,可是我們就是因為習慣性太強,要全部念頭都不要出來、不要起心動念,它偏偏就是要冒出來,那個很強的自然而然是我們生活習慣,六道輪迴太久了我們都是這樣,所以我們要把它改變,改變不要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叫無明,無明就造業,造業就要受苦。我們這邊發明,我們不要合上、也不要合下,要合中,就是中道,中道時時刻刻都在覺,沒有不覺,後學說我們大概是一天24小時裡面24秒可以覺,剩下都不覺;那我們現在要努力,24分,然後真正2小時又40分,再接下來已經可以半天12小時,再接下來連睡覺也可以守中,連睡覺都是在覺之中,那24小時就呈現了,就真的是合中了,要努力喔,各位可以合多久了?還真的24秒啊,還是有的24秒都呈現不來,都在無明之中。所以我們眾生都是這樣迷昧,不了解要自己的佛性要出來當家,一定要啟發不然怎麼當家,主人都還不認識,各位認識自己的主人沒有?(認識),對啦,九個月一定要認識,要認識祂,那祂認識我們嘛?那有讓祂當家了嘛?(有),這個很虧心的說有,不敢很理直氣壯說有,不一樣,還是感官六根在當家,六根當家造業,就是要受苦,我們受苦的時候就不要埋怨,我們受苦一般都會怨天尤人:「怎麼都是我在受苦、怎麼不是別人;苦都要給別人,享福的都要給我,有沒有?」喔!不錯咧,這個不回應是最好的。日常生活就是要實際的來修來做,都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當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本來面目就會呈現,本來面目的時候,那個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你要祂認識,你要把祂培養讓祂茁壯長大,久了以後,般若妙智慧就會生發,有了以後,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就會自然而然呈 現。

    所以上個禮拜有前賢問求道以後五通消失,後學說五通消失才是好事,追求神通是生滅的,我們證悟佛性本體以後,那個呈現的神通是功能作用,那個大用無限,神通不只有五眼六通,通得不得了。我們可以把空間的水火風土集合成什麼形相,我們可以自由自在,那個通有沒有超過六通,那個叫遊戲神通,這個才是我們要追求的,那你五通沒有放掉,你就是把山河大地外相都當成外物(外面的東西),身體是我的身心,外面都是外面,跟我身心沒有關係,那個叫外道(已經在道之外),叫心外取法,那個都外道,所以外道沒有六通,沒有漏盡通,漏就是煩惱,所以他的煩惱都在,我們要進入到所有凡塵都沒有分別,都是一體,全部都是真心佛性,那個時候漏盡就通,漏盡通就成佛,成佛以後我們就可以把凡塵的水火風土,可以集合成你喜歡什麼樣的形相它就呈現什麼樣的形相,我們一定要追求最上乘的,而且一定要有心追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有心去做,就可以達到這個程度這個狀態。

   所以「無心」就是沒有生滅的心,無心就是把生滅的心全部去掉,生滅的心都是妄不真,不生不滅才是真,所以妄一盡真就會顯,當真顯的時候我們已經認真了,所以我們從小時候就被告知:「你要認真,要認真喔」,我們有沒有認真?我們都認假,都不認真,真都不認識,都認假。從小長輩師長一直告訴我們要認真、要認真,那個已經在告訴我們,真的要認識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要認真,真才會常存,假的很快就不見了。所以我們把生滅的心去掉就無心了,沒有生滅的心。無一切心,就是沒有凡塵用的這一些生滅的。

如如之體,內外如木石

   我們佛性本體是如如不動(真如)。我們有看「如是我聞」,如就是真如(佛性本體),我們的佛性本體本來就是充塞整個虛空,如如不動。後學都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說,我們玩過照相機的人一定知道,在按下快門的一刹那絕對不可以晃動,鏡頭一晃動洗出來的相片一定模糊不清,全部不動按下快門就很清晰整個呈現。所以我們佛性在身上,假如佛性在動的話,我們看到的景相都模糊不清;可是我們看到的景相都很清晰,我們頭動的很快一樣很清晰,所以動的是身體,不動的是佛性本體。所以如如不動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因為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

   我們講耳根圓通後面文殊菩薩說,我們世界如海一漚發,就是依空立世界,空從哪裡來?從我們佛性本體來,因為有空了才有世界,有世界才有眾生,有眾生才有業果,所以世界、眾生、業果三個就一直連續,都沒有斷絕,這個都虛幻不實在,世界不實在、眾生不實在、業果不實在,都是假的,真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

如如之體,內外如木石,佛性本體沒有內也沒有外,因為太寬廣了,小到沒有內、大到沒有外,全部都好像凡塵的木石一樣,如如不動。

不動不轉,內外如虛空】我們如如佛性本體,內外如虛空。

不塞不碍】不會阻塞也不會妨礙。

無能無所

   沒有能所,沒有能所就是沒有四相,有能所就是有四相。各位都還有印象嘛?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能所都呈現,比如說我能看,一定有我所看,就有能所,能看的就是我相,所看的就是人相,所看差別叢生就是眾生相,我們連續不斷地看就是壽者相,四相就呈現。沒有能所就沒有四相,我們要進入沒有四相,就是不要有三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我們對過去的事情,過去所發生的、我們遭遇的,我們都去想念、回憶,所以年歲愈大過去心就愈濃厚,我們有過去心被過去世攝受(被吸住),我們有未來心(就是策劃未來)被未來又攝受,有現在心又被現在世攝受,那三世都把我們攝受,就表示我們六道輪迴。我們過去就讓它過去,就不要再去回憶,不管怎麼回憶它都不會回來;然後策劃未來,是我們身體要用,佛性不用,所以也不用策劃未來,身體要策劃未來,佛性是不用,佛性是在當下的,所以不用去策劃未來;我們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它又過去了,現在,又過去了,現在,又過去了,它留不住,沒有現在。不回想過去、不策劃未來、沒有現在,三心都沒有,三心沒有所呈現的就跟佛一樣,因為沒有三心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所有都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眾生跟佛都一樣沒有差別。

  所以之前後學有講「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我們三世各有三世,過去世一樣有三世,現在世也有三世,未來世也有三世,合起來就九世,加我們現前一念一世,就十世。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就是億萬年前、億萬年後不離開我們當下這一個念頭,所以我們當下這一個念頭就具備億萬年,億萬年就在我們當下這一個念頭,我們億萬年前就是現在這一個念頭,我們億萬年以後一樣現在這一個念頭,所以我們了了分明這個當下就是我們要追求的,這樣會不會?很容易喔,喔不相應!

   因為我們都生活在世界潮流之中,會跟著外面流行而流行,所以這個真理很生澀就裝不進去。我們要了解,凡塵的世界流行是沒有一個固定,它是變化無常一直在變化,所以我們現在有新的事物,往後還有,那現在的新事物就變舊,都會這樣子一直推移,這個是屬於現象界,那現象界千差萬別,真理只有一個,我們守住真理,我們守住不變的真理,就可以應萬變的現象界,真理不會變,會變就不是真理,所以我們要對真理透徹認識,認識了以後我們守住,在我們身上最親切的真理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就是真理,所以我們要把祂守住、把祂修證,這個是最重要的,這一生我們把祂列為首要的目標要去達成,我們達成這個目標就可以一勞永逸,現在比較勞苦一點,往後逍遙自在。

   雖然說勞苦也是外面的人說的,自己修持的本身不會覺得,所以苦跟樂都是主觀的認定,沒有客觀的標準。客觀,人家說苦可是我們主觀,只要你是心甘情願都很快樂,我們願意做的事再怎麼困苦都是很快樂,可是別人看起來,喔很苦耶,那個是別人看的,角度不同,那我們要培養自己要投入,在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上面用心,然後從本體發揮出來,從本體發揮出來沒有兩邊,沒有我們凡塵所謂苦樂,就真正已經到達佛成就以後的常樂我淨,四德整個都呈現。

  所以在凡塵就是努力要把三心四相去掉,所以就沒有能沒有所(沒有能所),我們做什麼事情都心甘情願,各位有沒有培養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都是心甘情願?(有),是有啦,很少耶!都不甘願的比較多,各位會不會感覺我們生活很無奈?每天都要吃三餐,晚上就要去睡覺,又不能不這樣喔。所以有一些我們要了解到,我們都可以超越凡塵所有這一些現象,我們只要進入我們真心的追求,所有的現象都不會牽獵到我們的心,心都可以真的在如如不動的狀態之下,那個才是我們要追求,我們可以把祂呈現。

  因為我們六道輪迴太久,習性都太強,我們要努力的把這一些習性能夠轉化,都讓它能夠進入佛性本體,這樣修道就是成就了,我們最怕自己被外面左右影響,自己都沒有主張,這樣的話一生過下來到最後了,各位前賢我們一口氣不來要去哪裡?沒路可走。努力的把三心四相去掉,就無能無所,沒有能所就進入一個絕對體。

無方所】就是沒有地方所在。因為沒有地方所在,所以非常寬廣,有地方所在,角度就很狹隘了。

無相貌、無得失,趣者不敢入此法

趣就是往,修持者我們不敢進入這麼殊勝的方法。

恐落空無棲泊處

   非常害怕進入頑空,我們修持到最高法門的時候,百尺竿頭要更進一步,南極老仙翁說,我們坐在百尺竿頭,已經修到最高程度,可是都不敢更進一步,因為更進一步都沒得依賴,百尺竿頭還有一個竿頭可以依賴,那再更進一步,哇,全部都沒有了,南極老仙翁告訴我們說,你更進一步的時候,我們法身的全身呈現了,就是全部都沒有依賴,那個是最難的地方所在。所以這邊告訴我們,趣者不敢進入這麼殊勝的法門,恐落空無棲泊處,沒有安身命的地方,不知道整個虛空都是我們法身,整個虛空都是我們安身的地方所在。

故望崖而退

   才會望著,啊~已經到最殊勝、目的地都快到了,就退轉了,所以就很可惜。所以我們認知要透徹,透徹以後我們行為就會貫徹,貫徹以後成效就呈現,就能夠讓我們成就。

文殊當理,普賢當行

   文殊當理,文殊就是妙智慧第一,文殊智慧很高。文殊就在我們身上,之前我們有講:「滿眼本非色,文殊常觸目,滿耳本非聲,觀音塞耳根」,就是告訴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所有萬象,我們都是文殊菩薩本身,看到的我們都有智慧去辨別,不會被形相迷惑,假如我們被形相迷惑產生不正確、不合理的行為,就是文殊沒有當家;那文殊當家的時候我們都有智慧去判斷,什麼相我們知道該怎麼處理,那不要住在行相,那個就是已經文殊在當家了,我們眼睛所看的文殊都有出來當家。

   普賢當行,普賢就是實際的知道道理了要去做、要實踐,不能光知不行,知道不行那個道不是我的。在華嚴經有講普賢法身跟虛空是一樣一體的普賢身相如虛空);依真而住非國土,不是住在有形有相的國土上面,而是依真而住(依照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住在佛性上面),然後行持出來都符合真理。

理者真空無碍之理真空無碍之理就是文殊。

行者離相無盡之行】已經離開形相。所以渡盡所有眾生成佛,沒有一個眾生是我渡的。他已經渡所有眾生,很努力在渡化眾生,可是沒有住相的心,很努力去做。

觀音當大慈,勢至當大智

    觀音就是觀世間的音聲,尋生救苦。每一個都是觀世音菩薩,我們尋聲救苦;慈就是予樂,給人家快樂,我們都可以當觀世音菩薩,給眾生快樂。勢至,就是我們知道真理,要用大的力道去實行,那你有實際的去實行,你就是有智慧;那我們都知道而不去做,就是智慧不夠。

維摩者淨名也】維摩詰居士是屬於淨名,淨名也是維摩的另一個稱號。

淨者性也】清淨就是我們的佛性。

名者相也】名就是形相。所以清淨的佛性,有形相呈現。

性相不異】性跟相不是不一樣,因為有性才會現相,所以現相也有性在。所以名者就是相,性跟相沒有不同。

號為淨名】就叫做淨名,維摩詰的名稱。

但會淨名,兩字便得

    只要我們知道淨名,就會進入清淨的佛性,然後形相也一樣很清淨,所以淨名兩個字我們體會了,就可以進入大道的本體了。

淨者本體,名者迹用】我們有清淨的佛性本體,然後從本體發揮出來的功能作用,就有那一些跡象(痕跡形相)。

從本體起跡用】從我們佛性本體起來的功能作用。

從跡用歸本體】我們又從我們的所有功能作用又回歸到佛性本體。

體用不二

   體跟用不二。雖然文字講出來比較不容易了解,可是我們用比喻的,我們拿著錢去買東西,錢就是體,買東西就是用。我們都有買過東西嘛?那有沒有體會那個體用?我們要有錢(體),買東西(用)。那你假如沒有錢(就是沒有體),你沒有體要去買東西人家要不賣你東西,所以我們有錢就是有體,然後買東西就是有用,體用同時,我們用這樣比喻就容易了解,我們有佛性本體,所以才有功能作用,那體跟用是同時的、同時存在。

本跡非殊】就是佛性本體跟祂的作用跡象,不是不同,是相同的。

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諸大菩薩所表現出來、所行持,我們所有的人都有。

不離一心】諸大菩薩所表現出來,我們全部都有,不離開我們真心。

悟之即是】我們領悟了就是了,我們領悟以後我們就是大菩薩、就是佛。

今學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於心外求

   希運禪師講現在的學道人,不向自己的心中領悟,佛在我們心中,我們都是佛,那我們向心外去求。

著相取境,皆與道背】我們都住在形相,然後外面的景相我們都住了,與道已經相違背了。

恆河沙者,佛說是沙(無異說),此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溺臭穢,沙亦不惡。

恆河沙者,佛說是沙(無異說)

   佛曾經這樣問過,說恆河的沙,佛怎麼說,也一樣跟眾生說是沙,就表示無異說(沒有說不同的,是一樣的)。

此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

   釋就是釋提桓因,就是忉利天(33天)帝釋;梵就是色界的第三天大梵天;釋梵就是代表欲界的六欲天以及色界的十八天,用釋梵兩字代表出來。

步履而過,沙亦不喜】不是沙很高興被這一些有成就的修持者走過了。

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

   沙都不會喜歡討厭,這告訴我們要學八風吹不動。八風指稱譏毀譽苦衰樂利,吹我們的時候動不動?(動),我們都動,所以我們就要學八風吹不動,那為什麼能夠八風吹不動?就是我們對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非常有把握,這一些稱譏毀譽苦衰樂利都不關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的事,所以不管是人家的、不管是人家諷刺的、嘲罵的,都無關,是不是可以不動了?都還會啊,可見我們對自己信心都不夠,要培養對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信心要夠,要夠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有空閒的時間盡量利用,不要去做一些無謂(沒有必要做的事情就不要做)的事情,把時間空下來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可以自己主宰的,只要你做到有心得以後,都快成就了,絕對不會後悔的,不做才會後悔,做了就不會後悔。所以不管是好的、壞的踩過沙、踏過沙,沙都不喜不怒ㄕ。

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溺臭穢,沙亦不惡】不管是很香、很臭的,沙都沒有分別心。這是告訴我們修道要進入真正的修道的軌道,一進入了以後,我們在凡塵所有遭遇都是小事。

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殊,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繫,不得解脫。然證此心有遲疾,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得無心者,有至十地,乃得無心者;長短得無心即住,更無可修,更無可證,實無所得,真實不虛,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齊,更無深淺,只是歷劫枉受辛勤耳,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著相造善枉受勞苦,總不如言下自認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內無心,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即成有,絕諸思議,默契而已,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心是本源清淨佛,人皆有之,蠢動畜生,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只為妄想分別,造種種業,果本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寂靜,明妙安樂而已,深自悟認,直下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縱三僧祇劫精進修行,歷諸地位,及一念證時,只證元來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卻觀歷劫功用,總是夢中妄為,故如來云,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若妄有所得,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又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淨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無彼我相,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認見聞覺知為心,被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覩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昇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碍。故學道人,惟認見聞覺知為動作,空卻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但於見聞覺知處,認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最關鍵的地方),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由不變之體所發),亦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日常生活用),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此心即無心之心

    講到這個心,就是凡塵根塵相對的心全部都沒有了,那個就是真心,真心就是無心,所以即心即佛就是在講這個,這個心已經就是佛了。

離一切相所有相都離,因為祂沒有形相,所以也不住相,真心不住。

眾生諸佛更無差殊眾生跟諸佛沒有差別,沒有殊異(不一樣的地方)。

但能無心,便是究竟

    我們只要根塵相對的心全部去掉了,已經就到達究竟。怎麼又不相應了?很容易的,只要是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產生的六識都不要,那個就叫無心,一無心了以後,真心就呈現,這個真心就是無新之心,就是即心即佛的心,就是佛了,這個已經就是究竟。

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累劫就是非常長的時間,累生累世就一直在修都不會成道,為什麼不成道?因為我們不肯把識心(生滅心)放掉,所以不會成道,那要成佛成道一定要把識心(生滅心)全部放下。

被三乘功行拘繫

    三乘:

下乘敲打念唱

中乘術流動靜

上乘性理心法

被三乘拘繫(綁住了),我們要了解修持都是一個過程,過程有一些我們是需要,可是過去了以後,只要我們已經到達目的了,把那一些過程的工具全部都去掉,不用揹在身上。所以我們不要被三乘的功行拘繫不得解脫,我們要解脫要自己努力。

然證此心有遲疾】要證悟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有慢有快。

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

    一聞法就到達一念(萬念就變成一念,一念不生),這個時候就可以進入真心了,已經無心。

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得無心者

    就是我們一般正規的修持方法。從信心十信開始,信心有十個,進入十住,十住以後進入十行,十行以後進入十迴向,四十個位階,然後再進入四加行,再進入十地,然後等覺、妙覺,我們從凡夫到佛總共有五十五位階,各位前賢走到第幾階了?四十五了沒?還是已經走到五十五了?

長短得無心即住,更無可修

    不管我們是長、是短,只要到達無心,無心就正確了,到達無心的時候,再往前更無可修,已經進入真心了就沒有法再可以讓我們修。

更無可證,實無所得

    到達最後面為什麼沒有所得?因為恢復到佛性的本來,我們本來已經都呈現了,所以最後就是無所得,無所得才是真正的已經成道成佛;那有所得就是有所失,有得失還正在努力修的過程之中,到達無所得就成就了。

【真實不虛】這個沒騙人的,實實在在。

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齊

    一念就得到了,跟修到第五十四位(菩薩有十地,從四十五開始到五十四都是菩薩位階)剛好都一樣,所以不管是早得、是晚得,只要得了都對了!各位都的了沒?(得了)是有,這個得了可能都還很懷疑,還不很確定,不肯當下承擔,所以自己要對自己有信心,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在我們身上。

更無深淺,只是歷劫枉受辛勤耳

    長時間的要受苦。在修持的過程裡面,佛是不鼓勵修苦行,佛說對眾生都沒幫助,對自己也沒有幫助,可是有一些修持者利用苦行來磨練我們的心性,我們身體都是好逸惡勞,我們利用受苦來把這個好逸惡勞的習性除掉。不是說苦行會成道,釋迦牟尼佛說若是修苦行會成道,那些禽獸野獸都已經成道了,所以佛那樣講後學一聽,喔!真的咧,禽獸跟野獸都是在受苦,那牠們假如受苦真的能成道,牠們都成道了,所以我們不用朝著那個方向,只是假如我們真的自己太好逸惡勞,都要讓身體享受,都不要受苦,手都不動三寶,那就不行。各位在家裡手有沒有動三寶?(有),就是要做啊,我們要知道人能做就是幸福。你若整天都不給他工作做,叫他靜靜的坐在那裡,真的是在受刑法。所以我們要了解有事情做真的是幸福。

造惡造善,皆是著相】我們在凡塵不管是造惡、造善,全部都是著在形相。

著相造惡枉受輪迴】我們著相造了很多壞事,一定要接受輪迴果報。

著相造善枉受勞苦

    所以我們行善有福報。各位前賢我們到凡塵來享受福報好不好?(不好),不好啊?都不想嘛?接受福報有錢有社會地位哪會不好,不好啊?這個還蠻堅定的「不好」,為什麼不好呢?我們要了解,我們一接受福報內心深處難免都會驕傲,難免都會自覺的高人一等,這個就是最大的毛病所在,而且是不知不覺自然呈現,因為有自大高傲,所以造下來的業是蠻大蠻多,所以只要福報一享完(我們的福報種的都不很多,不像以往修持者可以用生命來布施,那個福報才真的叫大,可是我們都沒有,只有身外物布施而已,所以那個福報都有限,那有限的福報我們又培養驕傲自大),往後福報一享盡了我們就落入三惡道,很可憐。

    所以佛鼓勵修持者不要進入三界,不要享受福報,要深植德本,讓所有的善都變成我們德的根本,我們有德本才可以利益眾生,才可以降伏眾生,眾生所看的就是我們所表現出來的德,不在我們身份地位,只要你有德,德重鬼神欽(鬼神都很欽佩有德者),所以培養德是重要,德是從道直發(從佛性本體直接生發),我們所種的就是要殊勝因緣,眾生的善因緣都不足,所以遇到上乘佛法機會就不多,善因緣足我們才可以聽到上乘佛法,上乘佛法一聽到以後,又要我們的善能夠有根,善根成熟,我們才可以去實行實踐,實行實踐才能夠成就,成就了以後可以無量無邊利益眾生,這個才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所以既然我們有緣,能夠知道最上乘佛法,能夠明心見性,能夠研究性理心法,那個是很不容易的,可以回歸到我們原來。有一些說我已經回歸本位了,可是我們要知道,那個本位,我們所講的本位,是我們還沒有落入凡塵之前的本位,不是說已經在六道輪迴之中的位,六道輪迴之中的位太多了,我們也曾經做過什麼、曾經做過什麼,你去歸還那個都是不究竟。我們真的回到本位以後,就是已經可以遊戲神通,那個才叫真正的我們追求,那要有這個心,要有這個心我們就是不要空口說白話,說了就做,做了就會呈現功效,功效呈現了我們自己能夠受到利益,又可以利益眾生,這個才是實際,所以我們要努力!

   各位就可以想像,九個月之前跟九個月以後的現在,一不一樣?(不一樣),心是不是都不一樣了?(是),我們心一變化,心態變化、我們形相變化、環境變化、整個都變化,有沒有?(有),沒有的話就要努力喔,就表示你做的不夠。大家都在看著你耶:「喔!他在研究性理心法,看他會麼樣」,那你假如做的都讓人不欣賞,人家會學嘛?不學,價值就不呈現。那你能夠學了以後實際做,你作了以後整個都不同,處事待人整個都不一樣,人家會很欣賞,很欣賞的時候你渡他就很容易了,你就可以對他講我帶你來成仙作佛,不要在凡塵受苦,不能慳悋乘法喔,自己好就自己惦惦做(台語),不可以喔,我們中國人毛病就是這樣,盎肚蓋步(台語,留一手),怕別人比我厲害。所以我們一定要自己先超脫所有生滅的現象,然後也引導所有我們親朋好友也都跟我們一樣可以進入佛菩薩的領域。

  所以著相造善一樣枉受勞苦,在凡塵後學都講有一些是很無奈的,人家吃三餐要跟著人家吃、人家睡覺又跟著人家睡覺、人家起床要跟著人家起床,要不要?(要),我們可以都跟人不一樣嘛?人家會講話會說那個怪人。所以落入凡塵既然有形相就是勞苦,凡塵勞勞碌路都是勞苦。

總不如言下自認取本法】就是我們把所有生滅的心全部都去掉,就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

此法即心,心外無法】就是我們真心,真心以外都沒有法,我們心外去取法就叫外道(道之外),就不行了。

此心即法,法內無心,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

    我們先了解那個真心狀態,是我們要有一個方向目標。,那我們到達以後,就連這個也要去掉,不要住相,全部都不住了,連這個真心我們也不住在心上了,那就進入絕對的真理世界,那個就是正確了。所以法內無心,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它沒有自己說我是心、我是真心,也沒有說我是無心者,所有兩邊都去掉了。

將心無心,心即成有】我們把那個心,「喔!這個就是了」,那這樣又住相了,住相又不對了。所以將心無心,心就變成有了。

絕諸思議,默契而已

    我們把所有的思慮(思想思量考量)全部都去掉,然後默契,惦惦的(台語)契入真理。

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就是我們講出來都已經有一點偏離了,可是沒有講又不了解,所以我們免強藉著語言來說,言語道斷(已經都不能說了),那就進入妙,進入妙的狀態語言就不能說了;心行處滅,我們心在一念接一念那個叫心行,各位有沒有在心行(心裡面一個念接一個念,心在走,一念接一念叫心行),心行的地方所在叫心行處滅(這個讓我們一念接一念全部都消失)

此心是本源清淨佛】所以我們這個真心就是本源清淨佛

人皆有之每一個人都有

蠢動畜生,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

    只要蠢動畜生牠也一樣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因為牠所做的不好,在凡塵做壞事,所以牠呈現畜生的身體,身體外表的形象也就變畜生出來,是那個樣子的。我們在凡塵要了解因果很厲害的,我們最好都不要去吃眾生的肉,因為我們吃牠八兩要還半斤,絕對跑不掉的,沒有說牠甘願讓你吃的,都不甘願,所以我們就不要跟牠結怨,這個很重要。

只為妄想分別,造種種業

   我們都妄想,我們在凡塵,根塵相對產生的都是妄想,所以我們不要用妄想的心;也不要有分別,我們分別心都很濃厚,從形相產生分別,各位有沒有分別心?(有),不但有還很強烈,看到有錢有社會地位,我們都想攀緣想得到好處;假如看到渾身髒兮兮的街民流浪漢,我們就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我們都有分別心。我們了解到,他的遭遇全身髒兮兮街民流浪漢,就是他都不行善,所以遭遇就很坎坷,佛性是一樣的,可是他呈現的現象就是讓人瞧不起;有錢人有身份地位,就是他累世之中都有在行善,做的都很正規正矩,所以呈現的就讓人也會仰慕、會喜歡,那個是他的果報。

     所以不管是街民、不管是身份地位高,都是果報。我們要了解,佛性都是一樣,果報不同,那只要他果報一接受完了,一回到原來,佛跟眾生都一樣,沒有不同,所以我們要有內心深處的平等心,當然我們表現出來會有不一樣,那個不是從內心分別的,而是自然呈現的,自然呈現就讓它去自然,不用去強去把它講說我們要怎麼樣怎麼樣,那樣我們會束縛自己。所以我們在凡塵重點就是不要妄想,不要根塵相對的心很強烈,因為強烈了以後會造種種業。

果本佛上,實無一物

    我們成就了有佛的果位,在果本佛位的上面,實在是無一物,什麼東西都沒有,全部都是真空。

虛通寂靜】我們一到佛性本體以後就是這個狀態,虛通寂靜。

明妙安樂而已】光明又很奧妙安樂,就是常樂我淨。

深自悟認】我們自己深深地自己來領悟,然後認識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

直下便是

   就是當下,我們就要活在當下,當下就已經是了,不用再找時間、不用再找空間,當下全部都是我們真心佛性。

【圓滿具足,更無所欠】我們都跟佛一樣,圓滿具足,我們都沒有缺欠。

【縱三僧祇劫精進修行,歷諸地位】就是五十五個位階我們都經過。

及一念證時,只證元來自佛

    證悟的時候就是證悟我們本來是佛,所以過程不同,結果是一樣。我們一念證悟跟經歷五十五個位階證悟是一樣的。我們兩方面都修持,要自己能夠領悟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個叫一念證悟(一念已經悟了);然後我們就想又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到佛,這樣也可以,都沒有違背,就是要經過一些我們自找的苦來吃,吃了苦才磨得掉我們六道輪迴的習性,不然習性深根蒂固很強

向上更不添得一物

   我們證悟自己是佛以後,再往上更不添得一物(沒有東西再加上去)。

卻觀歷劫功用,總是夢中妄為

    我們來觀察所修持的過程,總會覺得是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做夢,在夢之中那一些行為。當我們醒過來的時候,就會知道說原來是假的。各位前賢,我們晚上是躺著睡覺作夢,白天是站著作夢,我們這個站著作夢比較久,要等到我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才會醒過來,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我們站著作夢就結束了,然後就醒過來,啊!原來都是假的,一口氣不來才會知道原來都是假的,可是我們站著的時候很會計較,不能吃虧,像不像作夢?所以人生如夢,都是假的,不真,我們都把它當成真,這樣算是很聰明還是很笨?(很笨),我們承認自己很笨嘛?大概都不承認,我們都會認為自己很聰明,聰明才會被聰明誤。假如自己會努力追求自己的歸宿,我就是惟求作佛,不求餘物,那個才叫真的是人生的方向很確定了,很真正的在努力生活,生活之中全部都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呈現,最理想的一生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在凡塵一切都虛幻不實在。

故如來云,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

   釋迦牟尼佛講過在阿耨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實在是沒有所得,因為有所得佛就予我授記,你有所得心就是還在生滅,那無所得就已經沒有生滅了,所以沒有生滅先佛就給後佛授記,說你可以作佛,然後來的時候是一個什麼名號,所以體悟到無所得的時候才是成就。

若妄有所得,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因為釋迦牟尼佛自己本身有講,說祂修證到已經到達佛的狀態,可是心裡面就是一直想,祂就是利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來修,所以就把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記得,一直記得說是這個法讓我成就,因為這個觀念在,佛都不給祂授記,所以釋迦牟尼佛經過很久的菩薩道,記載在大藏經,釋迦牟尼佛經過很久,怎麼我已經修到佛了,怎麼都沒人要來給我印可、來給我授記,就是因為祂存在「我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修這個法然後我成就了」,就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祂放不掉,後來到達燃燈佛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才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放掉,一放掉以後,然燈佛即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記載在金剛經。

  釋迦牟尼佛之前有所得心的時候,金剛經是沒有說,可是我們有看大藏經裡面會有記載,釋迦牟尼佛本身有講,說祂修菩薩道修了很久,都沒有授記、沒有印可,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也會覺得說,為什麼我已經都修到這個程度,為什麼沒有一位佛幫我授記、幫我印可,原來就是祂心中有所得心,所以這個歸無所得很重要,因為有所得心就是有法執,我們修就是要去掉我執、還有去掉法執。有法執、有我執就不成就,所以妄有所得,然燈佛就不與我授記。

   不像我們現在不管有什麼心,只要帶來求道都點道了,我們就是很幸運,所以來的早不如來得巧,我們來的很巧剛好大開普渡,那我們知道這個殊勝、這麼不容易就要努力把握趕快修,把脾氣毛病都去掉恢復到佛性的光明,佛性理面沒有脾氣毛病,我們現在有脾氣毛病,那為什麼脾氣毛病會跑出出來?我們都沒有研究脾氣毛病會跑出來,就是我們住相,我們住相以後脾氣毛病才呈現。假如知道形相都是假的,就很容易去掉脾氣毛病,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把這一些脾氣毛病,佛性沒有的東西都去掉不要它,佛性有的東西讓它回來,佛性有慈悲喜捨、有常樂我淨,我們都讓它回來,都很光明。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記載在金剛經裡面,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個法平等沒有高下,這個法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沒有高下,不管佛性本體遭愈是好是壞、身份是高是低,全部都是平等,沒有高下

是名菩提】一個假名是菩提。

即此本源清淨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

   我們本源清淨心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跟眾生、跟諸佛、跟世界、跟山河大地、跟有相無相,跟遍十方界,一切都平等全部都是平等

無彼我相】就是沒有你我他。這個都蠻重要。

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

    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常自圓明,祂自己本來就圓明,又遍照所有整個山河大地。我們從張拙秀才悟道偈就有講到這方面的事。各位有沒有拿「張拙秀才悟道偈」書面資料回去看?CD有沒有拿回去聽?有沒有比較深的印象了,對佛性本體認識的比較深了?啊,不相應!

世人不悟,只認見聞覺知為心,被見聞覺知所覆

    我們凡人都不領悟,只認我們見聞覺知(就是日常生活裡面的六根,所用的見聞覺知,把它當成是我們的心),已經被它覆蓋。我們就了解,只要妄心在當家在當權作主,我們的真心已經都不見了,真心不會出來,真心修養很好都不會爭,所以只要我們六根跟我們真心在相爭的時候,真心都不見了,真心都退位,讓我們六根去當家,只要我們六根當家,我們就產生喜歡討厭,喜歡討厭就取捨,有取捨就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可是我們會認為六根會爭權柄,所以六根一點點委屈就抗議,我們現在社會現象不是這樣嘛?紅布條寫一寫竹竿拿出來就抗議,那個對我們修道來講是負面的示範,主觀意識愈強修道就愈困難,所以我們不要被我們主觀意識陷害,主觀意識害我們害的很慘,六道輪迴這麼久了主觀意識還不放過。那我們要認識主觀意識就是從根塵相對而來,我把根塵相對的認知透徹的告訴我們六根,讓六根自己降伏,一降伏了以後我們佛性就呈現,佛性呈現就不會造業,不造了業就不用受苦,解脫了。所以我們受苦是我們自己做的自己造來的,所以不要被見聞覺知覆蓋

所以不覩精明本體】覩就是看見。因為被見聞覺知覆蓋了,所以就沒有看見我們精明本體(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

但直下無心】就是把根塵相對的、生滅的心、認識的心,都讓它沒有了。

本體自現】只要我們生滅的心都降伏,我們的本體自然就呈現。

如大日輪】好像太陽在天空一照。

昇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碍】太陽一照了整個大地都光明,都不會有障礙隔籬。

故學道人,惟認見聞覺知為動作,空卻見聞覺知,即心路絕

    一些修道學道的人,他只有認為見聞覺知為動作,就是他把見聞覺知當成真心,最大的毛病所在就是在這裡,不知道見聞覺知是生滅的,不知道見聞覺知是變化無常,所以他認為是正確的,他所要去抓住的、要把握的。假如把見聞覺知空卻(就是把見聞覺知去掉的話),這樣我的心就絕了(沒心了)。

無入處】就是沒有進入的地方所在。

但於見聞覺知處,認本心

    這個就是錯認。把識心(妄心)當成真心,這個是最可憐。可是我們凡塵十之八九都這樣,都認為生活上的心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我們也可以去體會男女戀愛,結婚年齡一到了,我們大概都有經過,當那個時候呈現,相親或是自己找的,自己有沒有起心動念?大概不好意思說,都會有啊,都會說這個我喜歡、這個我不喜歡,那個時候的各位用什麼心?一定是見聞覺知,那個時候就是把見聞覺知當成我們的真心。所以一談戀愛以後,那個是海水會乾石頭會爛(台語),很厲害的,為他生為他死都甘願,是真的還是假的?在那一種狀態之下你說他是假的(心都是假的),他絕對不承認,絕對是真的,可是時過境遷(時間一經過環境改變),背景改變,愛情會不會改變?(會),那為什麼會改變?就表示這個無常變化,是屬於生滅的,很愛的時候生出來了,不愛的時候滅了。

    可是我們當下那個時候把它認為真、很真,所以是被他害了、還是被他牽成(台語)?各位前賢,我們回顧我們一路走過來到現在的時候,我們結了婚生了孩子,是被他牽成、還是被他害了?(害了,牽成答案不一),啊,都害了喔,那表示婚姻生活不圓滿,不行喔,老前人一直強調我們修天道人道要齊全,所以我凡塵的事要處理的圓滿,這樣才沒有虧欠,人道要圓滿,天道才可以到達。後學聽各位都很不甘願。這個不容易喔,人家都講累世都燒好香,這輩子才會結為夫妻,所以要互相疼惜、互相照顧,年歲大了愈來就愈需要互相依賴,會不會做啊?喔,好像很不甘願做咧!(哈),這麼平常的事,這麼應該做的事都不甘願去做了,你還會渡眾生啊?眾生跟你沒關係,你都還會想去渡,親人跟你那麼親切生活在一起,你怎麼都不用一點心呢,你要使家人都很感念,不要說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去買鞭炮回來放,那就不好了。

    所以家庭一定要和樂要互相幫助互相照顧,那個才是正確我們學就是要學這樣嘛!還是要學時常在家裡吵罵?那個吵架對罵都不對的,可是好像我們都做的很習慣。有緣才能相處,要結個善緣,最起碼就不要結惡緣,所以我們自己的心要改變。所以不要把我們日常的妄心,把它認為是我們的本心,這樣拿那個心來修道修不成道。

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

  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屬於見聞覺知,可是亦不離見聞覺知,因為它是屬於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也不離開見聞覺知。

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

   我們不要在見聞覺知上面生起我們的見解,那個才是錯誤的地方所在。

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最關鍵的地方)

  最關鍵的地方就是見聞覺知上動念,就是妄上又加妄,見聞覺知已經是妄,然後我們在妄的上面動念(又加妄),都打結真的解不開了。

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由不變之體所發)

   就是不要離開我們見聞覺知,不要離開佛性的功能作用來找真心。見聞覺知就是我們不變之體所生發的,因為有不變之體才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功能作用,不要把功能作用當成本體,我們眾生都會把功能作用當成本體。

   所以後學會講我們拿錢去買東西,用只有一次,所以你拿錢去買東西,錢就被收走了;那你沒錢的時候去店裡買東西,你要用什麼去買東西,就沒辦法買了,難不成要把錢搶過來再去買,哪有那樣的。所以用只有一次,體是永遠在,雖然不在你身上,可是在別人身上,體還在,怎麼流轉體都在,有這個體就有用。我們要了解,體在我們身上,我們去用的時候,用只有一次,不能把用當成體,我們眾生都會誤認把用當成體,錯在這裡,我們要知道原來要收攝,把用的(功能作用)又收攝回來在佛性本體,要這樣才可以,攝用歸體,我們缺的就是這個功夫,就是沒有攝用歸體,我們就想在用的上面作功夫。所以凡塵有很多事,有一些都是大家已經都用的很習慣,把佛性的功能作用當成本體已經當的很習慣,大家這樣我也跟著人家這樣。

    我們要知道,大家若要往地府我們不要跟去,自己要有主張:「說我不要去、我已經去了太久、去了要受苦,地獄我不去了。我們不要造業去,我們要發願去,要渡化地獄的那一些鬼魂,渡他們成佛,那個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不一樣的,是發願去的。我們在凡塵造罪被業推到地獄,那個本身是要去受苦的,然後我們發願去的時候,雖然去的地方是地獄,可是我們不受苦因為沒有造業,沒有造業就不會有苦讓我們去接受,所以我們去的時候是要渡化他們,因為地獄的眾生正在受苦,所以容易勸化,他在受苦你勸他,他會說我出去不要做壞了。不然你看現在詐騙集團那麼盛行,他都想到地獄去,這個時候你跟詐騙集團講不要去,詐騙集團會聽嘛?詐騙集團會說我都不用勞力就有錢可以拿,一拿都好幾十萬、幾百萬,不知道那個要到地獄去,等到詐騙集團到地獄去了,我們再去跟詐騙集團說:「就跟說你不要騙人家錢,你就要,你現在就要受苦」。他在受苦的時候容不容易勸(改變)?我們都還沒有發心要去,所以都不知道。

   我們要了解因果是定理,絕對的道理,不要說我沒看見就不相信,那個都很厲害的,因果是絕對的。因為有一些先進說研究因果已經落伍了,不合潮流、不合時尚,不相信因果,是真的這樣嘛?那你就可以連呼吸都不用,為什麼要呼吸?要生活,要使生命能夠活下來,所以要呼吸。你不相信因果,那你不要吃飯,因為吃飯就是維繫生命,就是因果。所以你不相信因果,你出去都去瞪人家,這樣會怎樣?會被槌耶,絕對會喔;人家若無緣無故被你瞪,絕對會槌你,有的甚至用刀子插進你肚子裡面。所以因果是絕對的道理,一定要相信,相信因果以後我們就絕對不會做壞事。所以孔老夫子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孔老夫子在講因果),我們很謹慎每一件事情的結果,我們很謹慎追,追到結果,哪一個人敢做壞事,都不敢了,人民的行為自然就很淳厚很純樸。結果孔老夫子一講,我們才拿來用一天,要我們三百六十五天都用,我們只有用一天(清明節),我們慎終追遠是不是到墳墓去拜拜?(是),是不是只有用一天?孔老夫子很感嘆,孔老夫子說是要用三百六十五天,那你們怎麼只用一天而已呢?很無奈!

◎剩下約8分鐘,課後問答。

   【問】: 剛剛在課堂中劉講師有說,用生命布施的福報很大,怎麼樣用生命布施,那是什麼狀況?用生命布施的福報有多大?

劉講師答:你是在分別心嗎?因為我們要了解說我們一般的布施都是講外財,身外的財物來布施都很容易,那個用生命來布施叫內財,內財,因為眾生很重視身跟命,那我們把身跟命都可以布施表示說布施已經到頂點,已經是最高了,可以把生命布施那個身外財更容易,所以生命的布施它是已經無量無邊的福報非常大,可是用真正生命在布施的人他不會計較說福報大不大,那個已經全部生命都豁出去了,不會在意福報,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心態,他那個心態就是可以利益眾生,用生命來利益眾生都可以那個已經要利益眾生到極點了,可以啊生命給你都可以,不像我們用有限的,身外的錢財,所以那個論福報來接受的話那個是用財施沒辦法來比較的。

    所以佛用那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講到最後就用生命來布施,所以那個就已經布施的最高了,那個已經接受福報無量無邊,可是佛不那樣來說接受福報,因為祂的重點不在接受福報,祂的重點是要渡化眾生,祂的心意所在就是要渡化眾生,使眾生都能夠成佛,祂的命沒有都沒關係,是這樣的。

   【問】:承上題,跟頂劫救世有沒有一樣?

劉講師答: 頂劫救世那個在凡塵的愿力很大,就是把災難頂下來然後來救凡塵的人,因為後學跟 老前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私底下後學請示老前人說:您老,眾生造了業不是眾生自己要去承擔嗎?您老為什麼要立那個頂劫救世的愿,然後老前人就跟後學說:啊!你不知道啦!現在的眾生這麼迷昧他造了很多罪業都不知道,有罪業、有罪過不知道過錯啦!那你現在就讓他去接受果報的話,那等於他要反省、要行善都沒有機會,所以先把這個災難頂下來,讓他有時間去反省、有時間去改過,老前人是這樣回答啦!

   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頂劫救世的愿力是很不容易去達成的,所以一立了那個頂劫救世的愿,自己本身的德要夠,然後在身上會有一些病痛產生,那個就是後來頂劫救世直接呈現的效果出來,就是可以把那個災難頂下來,所以有大德在立頂劫救世,凡塵的一些大災難會化小,小災難會化無, 災難就會消失啦!

    所以我們要了解發這個愿很不容易,就是自己要有擔當你就是要承擔,那個不是空口說的啦!你發了愿就是要去做,那去做的時候你就是要去忍受那個痛苦,那個苦就馬上呈現,呈現了那你就要忍得下來,這樣才算頂劫救世,那個跟我們布施就有點不同,因為布施就是當下我能做多少,我就做多少,那個頂劫救世那個後面是沒完沒了的勒,你也想立嗎?哈哈~

   有問題要問嗎?有疑必問所以我們有疑在心中成不了佛,一定要使心中全部都坦蕩蕩,都沒有結,沒打結,沒有疑問,疑問就是結,所以後學都鼓勵問,不問嗎?剩下一分鐘六十秒很快就過囉!其實各位要了解到我們人這麼多,問題可以是非常的廣泛,後學跟各位講說有問題要趕快問喔!其實我比大家還要怕,如果你一問出來我不會回答要怎麼辦?對不對?所以一定要問啦!因為之前後學經過長時間的摸索,三十年耶,一直有問題都沒有人可以問,就是問不到人啊!喔跑到一個山都是寺廟那個什麼山啊?新竹一個山裡面全部都是寺廟(獅頭山)我跑到那邊去問耶,我問說那個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乞食不超過七家?他說:就佛規制定,我說意思是這樣嗎?他說是啊!下課。

劉講師解說課程內容整理參考:

   後學還自己跑到新竹那個整個山都是寺廟,那個山叫─獅頭山,後學很努力沒公車用走的,坐車坐到附近用走的一間一間去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乞食不超過七家?那就是佛規定的啊,後學說沒有意義嗎?那就照佛規定這樣,說乞食不能超過七家啦,乞食不到就不可以再乞食,佛規定的,後學問不是有含意嗎?他說沒有,佛規。

   所以我們這邊沒有記載說乞食沒有超過七家,可是佛講經說法是連貫的,你從前面看下去是有,乞食不能超過七家,乞不到食物你就要餓肚子不能再去乞食,乞食多的話要分給同伴,分給乞不到食物的人,那假如同伴也吃飽了,也要分給天上飛的、水裡游的、陸地走的這些動物吃,不能留,不能我今天乞食多一點,然後留著明天吃,不可以喔,不能留,所以後學就想說釋迦牟尼佛制定那些戒律,就是要他們專心一意修道,不能有依賴,你留明天吃就是依賴,不可以喔,除了三衣一缽以外不能自己煮飯喔,我自己來煮,不可以喔,你煮飯就犯戒,那以我們現在有一點不合了,他也不能去種植,不能種一定要去乞食,所以我們都會說不事生產,不從事生產,只吃人家做好的,不去做,可是佛規定就是那樣,不可以有東西讓你依賴,我們這樣的生活各位前賢可以過得多久?一天就好,我們現在依賴太多了,難怪我們都當眾生,我們什麼時候沒有依賴就什麼時候成佛,各位依不依賴?(依賴)。

   所以各位前賢我們不是有七孔嗎?對不對?七家就是我們的七孔,乞求,我們去乞食是不是求?求七孔,眼睛兩孔回來、耳朵兩孔回來、鼻子兩孔回來、嘴巴一孔回來;當時道親聽到說不用求用命令他回來就好了,我說你沒有做啦!你命令看看?看他要它回來嗎?肯不肯?你現在八點檔看習慣了不要看吔,眼睛回來,眼睛兩孔回來,哎呦我看完再回來啦,所以喔要瞭解到真的要求啦!你三餐的時候你就是要去乞食,要去求回來,回來

   各位前賢可以試驗看看當你眼睛正在看電視,ㄟ回來,兩孔回來,哈哈~耳朵正在聽聲音兩孔回來,你鼻子聞到好氣味兩孔回來,嘴巴想吃,一孔回來,做做看,你就會知道佛制訂戒律真的有它的含意在,要求啦!不是用命令的,命令他不聽啦,把你甩到一旁去了,所以要求它回來,所以我們求我們的六根七孔回來,我們七孔回來以後,你的迴光返照才踏實,真正你能夠迴光返照,已經不被凡塵事引誘,凡塵事引誘你的力道已經降低了;那我們現在凡塵事的引誘很強,一下子就把我們引誘,很快,所以我們訓練自己,後學講的修道方法都是要跟我們做對頭啦,都是跟自己做對,哎呦不好做,不好做才要做,不然怎麼叫修道,就是這樣才是真正的修道。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https://www.box.com/boxup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11075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