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18片_台南同義宮_99/03/06_永嘉大師證道歌(三)
2017/09/10 22:13:47瀏覽539|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18片_台南同義宮_99/03/06_永嘉大師證道歌(三)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感謝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很快一個月就過去了,可見我們一生也很快就過去了,我們在這短暫的人生當中一定要把握放下,努力追求明心見性,心明因果不昧見性成佛無疑,絕對可以成佛,而且我們又研究了一段時間,對心性也稍微有了解,有沒有?都對自己沒有信心啊。上次我們有講過,各位家裡有CD的機器,我們已經燒錄成CD也寄過來,從第一次到第五次,一次有兩片,第一次只有一片,總共有九片,放在後面,一片差不多一個小時。Mp3現在已經作成兩片,從第一次到第九次燒錄成一片,第十次到第十七次燒錄成一片。假如有Mp3機器的人就可以拿Mp3回去聽。家裡有CD的機器就可以拿CD。後學徵求各位CD想不想拿回去聽?要不要?(要),因為現在只有燒錄到第五次,燒錄出來的數目非常龐大,從第六次到第十七次還很多,一次要兩片,所以我們講十七次,燒錄出來要34片。若假如各位都沒有意願要聽,我們後面這個工作就不作。若各位想要聽,我們後面還會燒錄,所以徵求各位的意見。要拿我們就準備燒錄,不拿我們就燒錄到現在第五次,總共九片,放在後面,各位可以拿回去聽,一片約一個小時,可以反覆聽,對薰習性理心法幫助非常大,一定會聽的懂,一次不懂,十次就懂了,十次不懂,一百次就懂了。我們懂了以後,修起道來得心應手就很容易,要不要?(要),意願高不高?而且又可以拿回去給親朋好友聽,不只有我們自己。既然各位有那個意願,我們後面也準備燒錄,從第六次到第十七次全部都燒錄下來,數目我們準備燒錄100套。那假如大家都拿,已經不夠了,我們在追加,就這樣。

  那這一篇我們了解,是玄覺禪師見了六祖以後,對道已經完全了解,而且又是證道講出來的內容,完全是從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所以內容有一點深,因為我們是性理心法,我們藉著修證者的經歷經驗讓我們來學習,我們從修證者的說法裡面,我們可以得到正確的修持方式,這樣就不會偏離,修證才會成就。

我們上次講到「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這個是講我們落入凡塵,在六道輪迴幾回生幾回死,生生死死;悠悠就是生又死、死又生;無定止,就是沒有固定在那一道,因為六道之中我們可能都走遍,也到過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我們可能都有走過。各位有走過嘛?因為修十善就可以到天道,十善就是「身口意」加一個「不」字,身:不殺盜淫。口:不惡口妄言綺語兩舌。意:不貪瞋癡。這樣就叫十善,十善就可以到天道。那自己行十善又勸化眾生來行十善,就可以進入轉輪聖王來管理四大部洲。

  那我們了解,一落入天道以後,因為都是受人朝拜,所以難免就會驕傲,所以等到他的福報盡了以後,會落入三惡道。所以釋迦牟尼佛鼓勵凡塵的眾生行善的話,都鼓勵到天道。可是只要我們發心要修道,佛就不鼓勵我們去天道,鼓勵我們超越三界,就是修證能夠成佛,這個才是究竟。畢竟在六道輪迴的福報,時間都有限。假如福份不夠到天道,那我們就到人道來,所以我們人道是有德又有業,無德不轉人,我們沒有累積德不會有人的身體;那無業也不轉人,沒有罪業也不會出生在人道。所以我們人道是有德又有業。假如我們全部都是德沒有業,那個是仙佛。那全部都是業沒有德,那一定在三惡道。所以我們是一半一半,有德又有業。我們在生活之中一定要進入真心佛性,我們只要進入,請真心佛性出來當家,讓祂來指揮我們的身體,那所做的事情就沒有業因,純善無惡,所以用恆沙妙德來稱呼,德好像河裡面的沙一樣,那麼多,一粒沙就是一個德(就是一件好事),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可能沒有到這個狀態,不知不覺都還會有負面的念頭出現,會不會有?不會啊,不會是最理想喔!可是我們都會有,負面的念頭一出現,那個就是惡,已經惡因造下來,很厲害。因為我們行為都是從念頭來,念頭一惡,我們就會做出來,做出來很粗淺的業,念頭是很細很深的業。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最理想就是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各位有沒有學著做啊?(有),空閒的時候,是胡思亂想、還是努力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可見都沒有做,因為沒有理直氣壯說「有」!這個一定要自己努力,別人替代不得。

  腦海裡面胡思亂想絕對沒有辦法啟發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一定要把妄念放下,真心才會顯現。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都盡可能的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我們要工作啊、要面對凡塵的事情要處理啊,那我們面對凡事的時候要「專一」,專一已經就是道,在道之中,所以那個「專一」跟我們萬緣放下有直接的關係,能夠專一就能夠萬緣放下。

  因為我們手上所做的工作跟頭腦裡面所想的念頭有時候是不搭調,所做的是一回事,想的是另外一回事,時常都是這樣,那個不專一,那個叫神散,我們的精神已經分散。我們精神一分散,我們就已經在業之中,造業而不知道,所以一定要訓練自己專一,就是連遊玩的時候,也要專一的去玩。要玩的時候專一去玩,會不會?(會),會喔,這個倒是元氣來了!要玩比較好,工作都有負擔。所以在生活就是已經在修道,不是另外找地方、不是另外找時間,而是在生活之中就在修道,只要我們時時刻刻心念都專一,這個已經就在道之中,能夠時時刻刻都不使神散。我們眾生最大的毛病就是神散(分散),我們就注意,只要你稍微注意,那個神就不會分散,那假如說(分散)很厲害的話,我們可以用注意自己的呼吸。

  各位前賢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會呼吸,我們有在呼吸嗎?(有),哈,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有在呼吸喔。所以假如我們的精神真的很分散,我們就把注意力回到呼吸:「現在是吸進來、現在是呼出去…」,這樣就好了。簡不簡單?不要認為簡單就不做喔,只要你做了,因為你注意呼吸,所有的胡思亂想都沒有了,有胡思亂想會注意呼吸嘛?不會,它不會同時存在,所以只要你注意呼吸了,一吸進來、一呼出去,一吸進來、一呼出去…,各位前賢,那個肺活量會增加,肺活量一增加我們抵抗力也會增加,我們身體也會變的比較健康,然後精神又不分散,可以得到很多利益,修起來又很簡單,又不用花錢,修起來對自己幫助又很大。然後我們呼吸一順暢了,血液循環也順暢,頭腦就清醒,道理就冒出來,想不想做啊?(想),好像我們聽是一回事,回去了要做又是一回事。

  後學都鼓勵拿CD、MP3,或是看DVD也好,你熟悉了這一些真理,真理都很熟悉了,絕對促成我們行為,就怕我們不熟悉,不熟悉就不想去做,就會耽擱下來,可是時間不等人,你看我們這樣一個月又六天,過去了,很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昨天才在講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竟然已經經過一個月又六天,所以我們要把握在凡塵能夠主宰的時候,一定要好好把握。

◎「自從頓悟了無生

  自從頓悟,永嘉大師見到六祖以後,因為永嘉大師一直對生死大事都掛在心頭,所以六祖講:大德自何方而來?已經具備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為何生大我慢(就是驕傲整個都呈現在外面,瞧人不起),永嘉大師說這個事是凡塵事,是小事,自己的障礙,生死大事才是重要,所以就問生死非常迅速,無常馬上就來抓我了,六祖就對永嘉大師講:何不體取無生,了即無速(了無速乎)。那個就是已經修的在等了,經過六祖這麼一點,體取無生(就是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那你已經找到了,已經了了,就沒有生死。

  所以只要我們頓悟,就是萬緣都放下了,一念不生,不是有一個覺在嗎?各位要體會喔!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個時候不是什麼都沒有,那個是無念的狀態,那個無念的「念」就是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以只要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個本體就會呈現,而且我們做的時間愈久,祂呈現的愈明顯,愈明顯祂會愈寬廣,當我們體會出來侷限在我們身邊而已,可是你久了以後,祂會延伸到我們整個空間,整個空間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一定要自己努力,那個頓悟了無生以後…。後學講出來以後,各位都茫茫然,可見你講你的,我聽我的,都沒有實行,要做喔,各位想成佛嗎?(想),想就要做,一定要努力,不很困難的。只要沒事的時候,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不要生念頭,靜靜的體會,體會我們那個已經超越身心的覺,那個覺就是佛性本體,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整個把祂啟發、認識、培養,讓祂茁壯長大,一段時間以後,就會產生般若妙智慧,會呈現的就是第六感特別靈敏,有什麼事情還沒到,你會先感受,我們不追求那一些,可是祂自然而然會呈現,還沒到的事情你會事先感受到。

  像我們這一次南部大地震,各位有沒有先感受出來?可見還不努力,只要你真的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麼大的災難,一定你會事先知道,那為什麼不知道,因為你都注重凡塵現象,沒有注重沒有形相的真心佛性,你只要注重沒有形相的真心佛性,這個虛空之間會發生什麼事,愈大的事你感受會愈強烈,我們當然不追求談神通的事,可是那是我們佛性的功能,那我們全部都不讓祂呈現功能,可見我們都用錯心,用在凡塵住在形相上面,所以佛性的功能就沒辦法呈現,既然都不呈現,我們就迷迷糊糊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一生就過去了,很快時間不等人,所以我們頓悟了無生了沒有?想不想?所以那個方法就是,萬緣都放下,什麼念頭都不要想,一念不生,靜靜的體會那個不生不滅的覺,離開心離開身,那個覺不生不滅,我們就是要找這個,這個叫無生法忍,沒有生也沒有滅。

  我們的身體叫眾生,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眾生(眾緣而生),緣聚生了緣散就滅,所以都是虛幻不實在,不真,不要把它當成真。把身體當成真,我們會利用佛性來享受身體感官的刺激。把身體當成假,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我會借假修真,借假的身體修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才是正確。身體都會還給天地,歸還給四大水火風土,那我在那裡?不見了,在凡塵所造的業把我們推,行善推到天道,當山神土地王爺媽祖,當福報期限一到以後,一樣落入六道輪迴。所以身體是假的,虛幻不實在,不要把身體當成真的,我們都把身體當成真的,所以著重注意力都在身體,要把身體化妝的很漂亮、要穿的很漂亮、要吃的很好、生活要很享受,追求目標就變成這樣。這樣的話,各位前賢能夠維持多久?一百年,大概我們的壽命就是這樣一百年。一百年每一天都讓我們吃的好、穿的好、又享受,那也才值一百年而已,不值得我們去珍惜它。

  我們佛性是不生不滅,可以億萬年,一百年是太短了,很短暫,我們要追求億萬年的常樂我淨,還是追求一百年的快樂,哪一個值得追求?可是億萬年看不到,這個一百年看得到。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把看得到的看得太重了,看不到的就不管它。可是各位要了解,我們身體看得到是不是看不到的佛性在指揮?(是),所以身體看得到的是假的,那個指揮身體沒有形相、看不到的那個才是真的。所以一定要注重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樣我們這一生才沒有白來,短短地時間我們可以把祂修證出來,修證出來以後跟天地同壽,天地有多長的壽命,我就有多長的壽命,而又可以千百億化身,渡化眾生幫助眾生,又可以到別的佛世界渡化眾生,非常寬廣,自己可以主宰往東往西。那假如我們在凡塵沒有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沒有培養,沒有讓佛性茁壯長大,我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我們就被業力推,看我們在凡塵做的怎麼樣,業力的形成就怎麼樣,就推我們到什麼樣的地方去,我們就現相,又在現相之中迷迷糊糊的過一生。

  我們能夠了解這個假相,真的修證使真心佛性有權柄,能夠指揮我們的身心,這樣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已經解脫,解脫了以後,我們了解我們佛性非常寬廣,跟整個虛空合成一體,所以身體的一口氣不來,到處都是路,都可以到理天,全部都是理天,所以我們就不怕沒有路可以走,那凡人不修一口氣不來,眼前全部黑暗,沒有一條路可以走。所以我們要「生前防死路,莫待死時後悔遲」。到死的時候,我都還沒修,慢一點,來不及喔,要事先就防範,事先我們就使自己的不生不滅佛性到處都合為一體,心跟境都變成一體,所有山河大地都是我的真心,已經到那個程度就成就。因為我們比較少接近性理心法,所以剛聽會有一點生澀,所以後學鼓勵要連續一直聽,現在科技發達,可以使我們聽CD、聽MP3、看DVD,一直反覆的複習,熟悉了以後,我們就很容易的進入了,進入了不生不滅佛性很寬廣、很逍遙自在,嚮不嚮往?(嚮往),力道都不夠。

  所以永嘉大師自從頓悟了無生,已經了解到無生(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無生就無滅,我們有生就有滅,所以我們追求的方向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在我們身上。現在我們的身體是屬於生滅,所以身體的覺,知道冷知道熱、知道肚子餓肚子飽,那個都是覺,這個覺是屬於生滅,所以對於這個生滅的覺我們知道就好,放下,然後追求不生不滅的覺,各位前賢把握原則,「不生不滅的覺」離開身心,身心不能及,就是身也達不到、心也達不到,那個覺才是不生不滅。

  後學用眼根(眼睛)來比喻,我們眼睛看到現象,心本來沒有去想,眼睛看到以後才會顯現,所以這個是我們的心跟身達不到,可是我們知道了了分明,那個覺就是不生不滅。

然後我們聽聲音,也沒有事先說會有什麼聲音出來,然後人講話也不知道他會講什麼內容,所以心達不到,然後我們身也沒有去碰聲音,這個叫做身心不能及,這個覺叫做不生不滅。

  那在身上的不生不滅,祂不即不離,不即就是不住,不離就是也在。因為祂生滅跟不生不滅合在一起,我們生滅的覺裡面有不生不滅。是要用心來體會。我們心是一體兩面,我們認識的那一面是生滅,不生不滅那一面不認識,它同時存在,那只要我們不住在生滅的這一面,不生不滅就出來;那只要我們住在生滅了,這個不生不滅就不見。

  我們更詳細的說,不生不滅就是體,生滅就是用。我們用金錢來比喻,我們去買東西要帶錢,錢就是體,我們去買東西就是用,有錢了才能夠有用,所以有體才能有用,我們用只有一次,體永遠存在。我們拿錢去買,錢都在,雖然已經換手換到別人身上,可是那個體還在,那你買東西用掉一百元,你給了一百元(已經用掉了一百元),那你可不可以跟老闆說再一百元的東西給我?(不可以),所以用只有一次,體是永遠存在。我們知道就可以攝用又歸體,收攝用又歸到本體回來。我們眾生差別:就是把用當成本體,所以我們才六道輪迴。那我們能夠收攝用,就是知道它用以後,已經沒有了,變化了已經沒有了,然後回歸到不變的本體回來,又守住本體,那我們以後又可以從本體再起用,起用了以後又一樣又收歸到本體回來,這樣就已經理想,達到不生不滅。

  沒有用心在這邊聽,這個很適合催眠,你心不放在這邊,一聽到這個話很好睡,可是你用心在這邊聽的話,這個就是上乘佛法,要你成佛的,非常殊勝。所以我們了解,要聽到能夠成佛的方法很不容易,要有那個根器,我們就是累世有行善,祖德都有遺留下來,所以我們才能接近上乘佛法,那既然能夠接近我們就要好好的珍惜把握,然後實際來修持,一實際修持以後,很多的真理在我們修持以後,真理會綿延不絕的一直呈現。那假如我們都沒有去實現,往後講的我們會聽不懂,因為那個需要修持的功效呈現以後才會知道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去做,而且這個努力做又是很平常、很平凡、很平淡、很平實,沒有奇奇怪怪,所以很容易做,那不要因為容易就忽略。後學都說:那個太簡單,那個不用做,就是這樣!好像呼吸一樣,你不要注意呼吸,也會呼吸。

  所以有時候我們可以自己反問,到底我現在是吸進來、還是呼出去?我們可以說不知道喔!我們現在是吸進來、還是呼出去?(吸進來,大家哄堂而笑),哈哈~這個叫做心裡準備。我要吸進來,然後就可以回答的出來,落入有為啦。那我們在問的時候是無為,是你沒有注意的時候呈現的動作,你知不知道,就是訓練我們很微細的觀察力,觀察到很微細。我們很多都會忽略,甚至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也都會忽略,那能夠觀察到這麼微細,我們就會努力的、很容易快速的呈現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出來,就會很親切,都跟祂在一起。所以頓悟無生非常重要,一定要努力,頓悟就是很短的時間,一定要努力。所以這個「悟」不是要長時間,我們要把不好的那一些習慣性去掉,那個才需要長時間來奮鬥,這個領悟真理都是在講求時間很短的時候能夠頓悟。那假如沒辦法頓悟,我們就要累積薰習,一直薰習一直薰習,然後到有一天忽然…就會頓悟。

  有一位修持者,就是在走路去踩到刺,可是他正在回想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內容,所以踩到刺的時候他並沒有感到痛,一直還在繼續走路,可是等他回神的時候,他突然就發覺我的腳怎麼這麼痛,他就去想到一個問題:我一個人怎麼有兩個覺?一個是不痛的覺,一個是痛的覺。我們了解他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在思索真理的時候,不在身上,那不在身上的時候身體踩到刺不感到痛,等到他一放下以後,回到身體的知覺性回來就感到痛,所以從這一個地方,他就領悟原來我們有一個不痛的真心佛性在,那個會痛的是生滅,痛有消失的時候,痛有消失的時候是滅,痛的時候是生,不痛就滅,它是屬於生滅。所以修持者就把那個生滅的去掉,守住不生不滅的,那個叫無漏。

  我們了解,我們領悟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叫無漏,修持以後叫漏盡。六通裡面有一個漏盡通,外道就沒有漏盡通,漏盡通就是成佛,那為什麼能夠漏盡通?已經全部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世界,所以他沒有漏。漏解釋成中文叫做煩惱,那我們在凡塵的實際修為,漏叫做外放,精神外放就是漏,漏了以後因為精神外放,我們要落入到三惡道,就是因為一個漏。道家跟凡塵有一些修道者在打坐,他說我要修到無漏,那他的無漏就是什麼?就是男女之間作愛,這個體會就好不要講,那個已經偏離了,真理不是這樣講。真理是指我們精神不外漏、不要外放。我們精神一外放就當眾生,我們能夠把精神收回來迴光返照,照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才是真正的在修持修道,那個才是正確。我們能夠把精神收回來就不會有煩惱,符合文字:漏就是煩惱,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是符合的。能夠漏盡了(漏都盡了)就成佛了。所以我們了解,發現不生不滅的真心很重要,那個是我們拿來修佛成佛的一個重要原因,因已經找到了,果報就會呈現。那假如我們用生滅心來修,不管千生萬世都不會成,因為都是生滅,所以我們要了解,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我們都一直反覆的再說,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那不生不滅的的心我們一再講,已經體會了沒有?喔!你看沒一個人回答,沒有一個說有!是真的還沒有體會嘛?(一點點),一點點就好了,能夠抓到一點點就有一個起頭,萬事都起頭難,起頭比較困難,那只要你能夠抓到一點點,從那麼一點點延伸發揮,就會連續的讓我們走入真理世界,就很正確的可以走修道的軌道。所以一定要自己努力。

  這一句很重要,自從頓悟了無生,這個無生一定要悟,悟到以後,以後才有辦法再接下來要怎麼修怎麼做;那假如說這個沒有領悟,我們都已經求道、得道了,各位得道了沒有?(得道了)。我們也都一直在講道很珍貴,道很殊勝,那我們平常都沒有去研究道珍貴跟殊勝的地方在哪裡,這個就是它殊勝的所在,因為我們得了這個道,是我們身體跟虛空之間,玄關就是一個門戶,門戶就是玄關,所以佛性進入我們身體就是從玄關,所以是一個正門,我們都會講眼睛是靈魂之窗,靈魂既然有窗就有門,社會人士沒有求道,不知道靈性的正門在哪裡,那我們都已經知道,不但知道而且打開了,從正門進出。你看我們百年已經一口氣不來的前賢,都可以歸位了,是不是都身軟如棉?(是),就是有那個證驗讓我們去看,所以很多道親在修持的時候信心就很篤定。有一些年輕人比較沒有信心的會說那個騙人,老人家都會講:「騙人?我從開始生活到現在這麼老了,幾十年了,我從來都沒有看過死人會身軟如棉的,所以你跟我講是騙人的,我絕對不相信是騙人的,絕對是真實的」,所以他們修起來就很篤定,老人家說講我是不會講,可是做我會做,都默默的去幫助人,所以我們都會稱呼他是老菩薩,尤其我們南部特別多。

  因為以前在北部大的佛堂不多,所以開法會都帶到南部的寺廟來,寺廟裡面所有煮飯的、挑菜的這一些都是歐吉桑歐巴桑,都很努力默默的在做,利益眾生,都不求果報也不求名,所以他們都很實際的在修持,那年輕人因為接觸的範圍比較寬廣,心的變化也比較快,所以有時候心地是非常好,可是有時候會不會變?造化的引誘力量很大,有那種利誘的時候我們心會不會動?(動),好不好?(不好),誰知道不好?那個知道不好的就是我們良知良能,那個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祂會知道不好。可是有時候我們被利益誘惑的太厲害,跟我們講不好的良知良能,祂有沒有力道?不聽祂了,然後業因就形成,那接受果報的時候要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樂意去承受?(是),真的嘛?所以我們在接受果報的時候,絕對不會說心甘情願,都是怨天尤人,怎麼不是別人去遇到不好的事情,怎麼都是我遇到。所以我們之所以會遭受一些挫折,都是我們自己招惹的,所以一定要歡喜心甘願受,才能了掉業,業能夠了掉我們才能夠清淨。那假如我們不要歡喜心甘願受,要不要處理?還是要處理啊,可是處理完了以後,因為不甘願,所以業沒有了,它回會再一次呈現,呈現的時候又是同樣的心態,那沒完沒了,一生這樣就過了,一生都很坎坷,為什麼?就是因為在業障之中。那我們若一了掉、一清淨了,是不是不一樣的生活?(是),新秧不造(新的不要做),這樣就很理想。

◎「於諸榮辱何憂喜

   所以我們頓悟無生以後,我們作為全部都不同了,所以那個時候整個凡塵的榮辱已經都不相關。所以永嘉大師才講,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就是我們頓悟無生,已經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凡塵的榮華富貴、跟凡塵的侮辱我們,那個就已經不關緊要,在佛性本體裡面都沒有這一些事,所以榮辱就不要管它。我們了解,榮華富貴是過眼雲煙,我們一口氣不來什麼也帶不走,不用歡喜,高興也沒有用。那被人家侮辱也不用憂傷,為什麼?因為那個都虛幻不實在,是假的,因緣聚會才呈現。那假如有一些人對我們比較無理取鬧、對我們不好,那我們要善待,他是促成我們有動力成就的善知識。可是我們大部分的處理方式一定都是生氣、嗔恨。要了解,嗔恨一生我們產生毒素,已經在我們性分之中有毒素產生,甚至你身體也有,會有毛病出現。所以在生活之中不要嗔恨心,凡塵不值得我們嗔恨,要高興都來不及了。所以領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以後,凡塵的所有對待我們都可以去掉。

◎「入深山,住蘭若

   這個可以兩個方向來說。一個是事,一個是理。在事情,就是離開吵雜的凡塵;蘭若就是精舍,很清淨可以修道的地方叫做蘭若。精舍各位前賢知道嘛?現在有一些家境比較好一點,就蓋一個精舍,在裡面就可以修持、可以打坐、可以看書,那個叫蘭若。入深山住蘭若,在事情方面就是這樣講。可是在真理方面,入深山就是進入我們佛性的靈台,就是進入我們玄關的深山,玄關像不像山?靈山,我們進入靈山,就是入深山。然後蘭若在理來講,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屬於蘭若。所以事情跟理,完全不同的解說。我們要了解,文字是假的,我們要進入真理才是真的,所以在現實社會我們就是不跟凡人計較,進入深山了不跟凡人計較,能夠自由自在生活。然後在實際的修持方面,我們又在蘭若精舍裡面很清淨的環境可以修道,那在真理方面我們已經進入我們靈山,又住在佛性不生不滅的本體,很理想。

◎「岑岑幽邃長松下

  岑岑就是很高的山,高山上平平的。幽邃就是有一點很清靜、黑暗,不是很明顯,很幽靜,然後在長松之下,就是形容外在的環境很理想,能夠培養我們比較寬廣、比較有擔當中流砥柱的本錢。岑岑幽邃長松下,就是藉著外在環境來形容我們內心,我們的內心就好像長松,又是在岑岑幽邃的長松下,等於是自己本身的依賴,依賴不生不滅的佛性是已經很有成就出來,往後就可以當一個中流砥柱。知道中流砥柱嘛?我們台灣土石流很厲害,我們要當一個中流砥柱容不容易?(不容易),非常不容易,土石流厲害到把整個橋都破壞流到下流去,所以力道很強。那你要做一個中流砥柱,它在流你就是站穩穩的,不讓它流,要不要有本錢?(要),所以你就是要有哪一種見識、要有那一種能力,能站得住,外面再怎麼樣橫逆環境你都不受影響,要不要培養?(要),靠我們平常的培養,凡事一定要有擔當,不能都是攬功推過,我們要反過來,就是把過都全部攬過來,推功功勞都別人的,過錯都是我的,這樣才能夠培養中流砥柱的基本,往後再怎麼樣橫逆的環境都不會受影響。

  這個跟我們現實社會來說是差的很遠,順著水流很自然很輕鬆,你要做個中流砥柱很苦,又沒有人稱讚,會有人稱讚嘛?(不會),人家會罵你,你怎麼那麼笨。所以岑岑幽邃長松下就是形容我們要培養我們自己本身的擔當,本身的擔當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去培養,所以有什麼事情盡量就是都擔當起來,因為擔當起來就能夠吃得了苦,而且不把那一些當成苦,當成一種我們的一種磨練,這樣你能夠都通得過,慢慢累積,再大的一些橫逆你也有辦法解決、有辦法承擔。這個都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之中開始培養,遇到事情的時候才能夠自然從容的去面對,不然遇到事情我們會怎麼樣?最好是矇著頭睡覺,都不看。所以這邊鼓勵我們能夠培養很深的根基。

◎「優游靜坐野僧家

   從那個靜、優游(很優雅遊玩),整個心思都在很優游的環境之中,能夠靜坐,就是能夠安心在這一種非常殊勝的還敬之中,能夠長住。野僧家,野僧就不被凡俗束縛,他已經超越五行陰陽。所以優游靜坐野僧家,表示我們心中都非常的篤定,不被凡塵的一切所左右,這個不容易,因為我們都會顧忌到眾口鑠金,人家的嘴巴一直講一直講,好人都被講成壞人了,很厲害的。可是你只要優游靜坐野僧家,人家怎麼說是人家的事,跟我沒關,那一種心境很舒坦,所以優游靜坐野僧家。從字面來講就是我們不住在吵雜的社會,住到深山裡面去,自己在深山裡面生活。可是字面的意思比較粗淺,它是形容我們內心一定要自己有主見,不為受到外境影響。

◎「闃寂安居實瀟灑

   這一句,闃就是很靜的意思,闃寂就是很清靜的如如不動,安居在很清靜如如不動的那一種狀態之下;安居就是把不生不滅的真心都已經安住,居住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世界,所以安居;那麼這個樣子實在是瀟灑。很瀟灑就是一點罣礙也沒有,一點障礙也沒有,自由自在,又呈現非常殊勝的景象出來,瀟灑的狀態出來,都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生發。

◎「覺即了,不施功

   就是我們能夠覺了,能夠頓悟無生,那個就已經覺。所以覺者就是佛,覺了就是已經領悟。所以領悟就叫覺,很重要。然後我們覺了以後,回到佛性本體,那回到佛性本體已經了掉所有的一切,所以覺即了,已經沒有了,所以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所以覺即了,覺已經沒有事了,所以才會接底下不施。就是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有的一切行為,都已經到達了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在努力修道,我們是把我們佛性本體所沒有的、那一些負面的毛病脾氣去掉,是修掉我們自己後天的習性,把習性都去除,恢復原來不生不滅的自性光明,是這樣叫修。那佛性本體我們都著力不得,祂不會被我們染汙,那我們也不用去修祂,我們再怎麼染汙都染不得,各位前賢為什麼染不得?因為祂沒有形相,我們要在虛空之間油漆,漆得上嘛?我們不管用什麼顏色來油漆虛空,虛空會被你油漆嘛?(不會),不會,我們佛性也就是這個樣子,你要把祂染上五顏六色,你染不得,會染到我們的習性,我們習性已經染了的五顏六色,所以我們就要受苦。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在凡塵所作所為都落入我們的識神(就是習性)。

  所以有一個修道者講:「修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時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身」,有沒有說過?有沒有印象?好像沒有很熟。所以鼓勵各位時常聽就會背了。

   修道之人不認識真,只因為從來我們認識神,識神就是我們的生活習慣,那一些習慣就是識神,我們不生不滅是元神,識神是我們在生活之中用,那我們都識神當成元神,所以錯誤。無始以來我們的生死本就是這個識神,那我們癡人都把它喚成本來身,就是我們的根源,我們了解這個是錯誤的認知,我們在生活之中要了解,覺即了,能夠覺悟、能夠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時時刻刻你去保持祂,那所有的罪業都消滅,了解嗎?因為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有罪業沾惹不得,就不見了。所以一旦你領悟了以後,進入佛性,吔,罪業都消滅。可是只要我們又回到習性,罪業又來了,那習性要不要去掉?就是要去掉,把那一些不符合真理的習性都去掉,只要我們都去掉那一些習性,我們不生不滅佛性一出來,全部都沒有,罪業都沒有,所以罪業消滅。覺即了,不施功,不用施功,不用再做什麼功夫。那我們往後要不要作工夫?(要),就是要修掉我們的那一些毛病脾氣,那個要。所以懷讓禪師就講:「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修證就是要,因為習性太強;染汙不得,因為佛性不被你染汙。所以我們要了解,修證講過讓我們都能了解。

◎「一切有為法不同

  覺即了不施功接下來就是一切的有為法不同,一切所有的作為(有為),跟我們佛性不生不滅完全都不一樣,所以一切有為法都不同。我們了解「有為法」跟「無為法」,什麼叫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所作為,從我們起心動念有所作為,叫做有為法。無為法就是無所作為,無所作為就是從佛性本體生發,從佛性本體生發以後,我們按照佛性的指揮去做,叫做無為法。

   我們在凡塵就是要培養,無為從有為入手,就是這個是好事,然後我要養成習慣,從有為去做,有為法入手去做,做到很習慣的時候,就不用起心動念就可以做了。比如我們學開車的時候,一定要頭腦跟手腳並用,頭腦告訴腳踩離合器,頭腦告訴手去排一檔,那個是有為法(有所作為),然後開始離合器慢慢放踩油門,車就走了,然後有一點速度到了20~30,趕快換檔,都是有為法,都是有所作為。那我們已經學會開車了,已經開了一段時間了,那個時候還要不要頭腦來指揮?我們開了幾年的車以後,甚至於問你說你怎麼排到四檔的?不知道,那個不知道就是無為,自然而然,所以無為從有為入手。一定要了解符合真理的,開車有開車的理,我們符合。像我們吃飯,小孩子生下來會不會自己吃飯?(不會),不會,所以我們父母親都有為的來餵小孩,讓小孩子能夠生存,然後慢慢的叫小孩子自己吃,要教小孩子拿湯匙、拿碗,然後舀起來放在嘴巴裡面,飯一半在嘴巴裡面、一半在嘴巴外面,那你不要覺得不好,因為那個過程必須要的,那父母不要每次都要餵他,不然等到他長大都不會自己吃,所以要讓小孩子自己學,學到後來你就要教他,對他講若是你吃飯飯粒一直都掉到外面,往後你娶太太,你太太的容貌就會很醜喔!小孩子為了要娶漂亮的太太,掉到外面的飯粒都撿起來吃,循循善誘。然後慢慢的改用筷子,我們中國人用筷子,教他學筷子,開始一樣也是一半在裡面、一半在外面,那沒關係慢慢教導,不要溺愛,現在父母親都很溺愛,小孩子又生的少,每樣都幫小孩子處理的好好的,幫小孩穿衣、穿鞋、餵飯,等到長大什麼都不會,生活變白痴,所以我們是害他,不是愛他,愛他的話就是教導。那在教他叫做有為,等到教到他每樣都會了,就無為。

  所以我們有為跟無為就要認識,要知道。我們自然而然都做的很熟悉,那就無為,都從佛性出來。那你不會的就要學,那就是有為。所以我們就已經不會住在文字,所以一切有為法不同,跟無為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

   布施的時候就是有想得到果報,那個就叫住相。我們一般的凡人也都是這樣,我們當義工都希望以後有好的果報來,那個叫住相。那住相布施,我們住相在做好事,就是昇天福(可以到天道,有福報)。可是在修持方面,在真心佛性不生不滅的真理方面,這個就不是我們要追求。所以下一句才講猶如仰箭射虛空。

◎「猶如仰箭射虛空」,好像我們拿著箭來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

   射虛空以後,勢力盡箭還墜。那個勢力,一射出去有力道,等到力道一直消失了以後,它就會墜落下來。這個意思就是住相布施,就好像我們仰箭射虛空,雖然有天福,可是你行持多少布施,就得到多少的福報,那福報有期限,因為你的行善布施也有限度,你布施多少福報就多少,那等到福報一想用完了,會不會又墮落下來?所以福報盡了,又墮落下來,就是這個意思。

   不像我們無住相的布施,沒有住相就是不期待果報,我們一布施以後就把它融入虛空,所以不管我們布施的多或少,只要你都不住相把它融入虛空,虛空是很廣泛很大,那我們布施的多、布施的少,都跟虛空一樣的大,所以回過來的果報,就是虛空給我們的果報,這個是真理。那我們要了解,就是讓我們不住相布施,可以成就可以成佛,所以虛空那麼大的果報給我們,就是給我們成佛。所以我們在幫助人布施的時候,盡量都做這個無住相布施,這個叫殊勝的因緣。

   因果是一定的道理,有因一定有果。可是我們住相就變成它有固定,你布施一百元,得到一百元的福報。你不住相,布施一百元,得到無量虛空的果報,讓你成佛。所以差別很大,都在心的變化。我們心不住相了,很寬廣。心一住相了,很窄。比如說我們一直想買一部車子,心就被車子侷限,再怎麼想都在想車,想車是很寬廣、還是很窄?(很窄),我們都不想的時候,心很寬廣。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時常都把心侷限在很窄的範圍裡面,所以我們就變成「雞仔腸鳥仔肚(台語)」,就是度量很小。我們老祖師顯像給我們看,要肚大能容,不要雞仔腸鳥仔肚(台語)那麼狹隘,要很寬廣,心量一寬廣以後,整個世界都不同,所以我們就是要學要真正的能夠做到。所以住相布施就好像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

◎「招得來生不如意

   為什麼會招得來生不如意?剛才我們有講過。就是會招得來生我們到天道去,那在天道的時候眾生都在朝拜,眾生朝拜我們就很驕傲,就認為很了不起,那我們了解驕傲就是業因,我們眼睛都生在額頭,看得都很高。所以後學都講,你大驕傲就是轉世成大候鳥,你小驕傲就轉世成小小的鳥。所以我們要看大驕傲就要用望遠鏡來看,那麻雀就比較容易看到,所以我們普遍的小驕傲就很容易看到,大驕傲就比較不容易看到,就要到溼地去看,有候鳥過境才看得到,那個就是大驕傲。

  環境促成有勢力有權柄有錢,他就會大驕傲。那我們平常都沒有,也沒錢也沒勢力,那我們驕傲就小一點,各位前賢內心裡面驕不驕傲?都不驕傲啊?太好了!我們了解到,一旦落入凡塵沒有驕傲的本錢,所以不要驕傲。

◎「爭似無為實相門

   怎麼能夠比得上無為的實相門。所以無為實相,就是從佛性發揮出來,無所作為,沒有期待果報的無所作為,我們就可以說進入實相的法門,實相就是不會變化,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做實相。那凡塵的一切都是假相、虛相、幻相,不真,只有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才實相,實相法門我們就是一定要進入。佛拈花示眾講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在教內沒有,在教外才有,因為在教內都是循循善誘,那教外就是靠領悟了,我們能夠領悟了,領悟正法眼藏,領悟涅槃妙心,領悟實相無相,領悟微妙法門,領悟不立文字,沒有文字,所以我們修持法門是沒有文字。

  我們活佛老師在金剛經的註解序裡面就有講,「道本無言」,道沒有語言。「非言不顯」,沒有講顯不出來,所以要講。「言有不達,道無以明」,就是你講出來沒有講內容實際的情形,那這個道沒有辦法明顯在這個凡塵我們活佛老師在民國26年在凡塵的時候說的,「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

   那釋迦牟尼佛也有講過這樣的話:「無言之法」,沒有語言的,成佛都是沒有語言的。「以言顯說」,用語言明顯的來說。「因言而入」,因為這一些語言,我們進入了不生不滅的佛性。「非即是言」,不是這一些語言,所以不要住在語言上面。道是沒有語言的,進入到沒有語言那才是正確,可以說的都還沒有究竟

◎「一超直入如來地

   實相法門一超就直入如來地,我們直接的可以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真理世界。我們要努力到達一超直入如來地。

◎「但得本,莫愁末

   「本」就是我們得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你只要得到本,莫愁末,不要憂愁那一些功能作用、所有的神通怎麼都還沒來,不用憂愁,它自然都會有。所以就怕我們沒有得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得到本,神通都沒有。我們不得到本,去追求神通,神通是會有,可是神通不長久,你追求來又會消失。只要我們是從根源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努力,去啟發讓祂能夠呈現,然後我們培養讓祂茁壯長大,久了自然而然般若妙智慧就有,般若妙智慧有了那一些神通又具備,全部也都會呈現都會有,那個時候我們就會知道原來本體就有這麼多的功能作用,所以佛經裡面講「恆沙妙德」,從佛性發揮出來,一粒沙就一個功德,有恆河沙那麼多的功德可以呈現,只要我們得本,得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如淨琉璃含寶月

   淨琉璃就是透明的琉璃,就像我們現在清的玻璃,那清的玻璃含著寶月。這個是在講淨琉璃就是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寶月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淨琉璃裡面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在。所以,我們在凡塵,「事」裡面就有「理」,即事即理,事情裡面就有道理。所以能夠先把所有形相看的透徹,形相都虛幻不實,因緣聚會才有,因緣消失就沒有,所以當下就是空。只要我們進入這一種認知,這個認知以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萬象萬事,這個時候的萬象萬事全部都包含真理,所以全部整個萬象萬事都是真心佛性,所以叫一真一切真。

   因為我們要修的時候,要先了解「所有一切都是假」,不能要修的時候就把它看成一切都是真,把它看成一切真我們修持就不會成就,就沒有成功的時候。因為看成真就住相,一住相以後我們就不會變化,都把它當成真的,所以我們就會神魂顛倒。所以你看我們人有時候會呈現非常漂亮、瀟灑的時候,那當我們很好看的形相呈現,我們喜不喜歡?(喜歡),我們看的時候住不住?(住),變不變化?所以我們要了解,所以當非常美好形相一呈現,我們沒有先了解它的真理所在,我們已經被形相迷的神魂顛倒,吃也吃不下飯、睡也睡不著,一直要看那個形相就好。我們大概都是過來人(哈~),年歲一大了都有經過那個階層,所以我們了解都會變化,再怎麼漂亮都會變阿婆,所以後學都講不用化妝,到阿婆的時候大家臉都一樣,每個人年歲一大了以後,竟然分不出來臉孔哪裡有差別,阿婆的臉孔都一樣,所以聽我們這個課可以省錢,為什麼?因為以後你要買化妝品的時候,往後年歲大的時候大家都一樣,可以省很多錢,化妝品都很貴。

   可能後學也是LKK才這樣講,可是這個是真理所在,我們了解凡塵都是假相,不用再假相上作功夫,我們要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上作工夫才是正確,才不會後悔。那假如我們是在形相用心,一段時間一定會很失落。像南部有一個前賢跟後學講,他已經到達適婚年齡,因為時常看到同村莊的一個漂亮小姐,對這個小姐非常欣賞仰慕,想追都追不到,然後他有一段時間都在工作上努力,隔了一段時間再看到那位小姐以後,他心裡竟然不能接受,為什麼?變的很醜。他說本來很漂亮,經過不久,嫁人生小孩,怎麼變得這麼醜,衝擊很大。那接下來他連女朋友也不交了,為什麼?變化太快。所以我們住相的弊病很容易可以自己看到,那你假如都不住相,不管她長得很美很醜都沒關係,只要他會動,眼睛會看人、腳會走路,有沒有佛性?(有),那我們就見到佛性就好了,佛性是不是平等?(是),都是平等,是不是沒有那一種喜歡討厭的心?(是),是不是很平凡、平常、平淡、平實?(是),是不是已經在道之中?(是),喜不喜歡?(喜歡),這麼喜歡的事情竟然這麼平常喔,就已經呈現在我們生活之中,所以我們不用另外求,只要迴光返照,只要我們心都回來了,照顧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可以,時時刻刻都保持這個覺。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既然能夠了解如意珠,如意珠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既然能夠領悟了、能夠了解真心佛性,能夠自利又能夠利他,就是自利利他終不竭,就是不會有用盡的時候,我們真心佛性會有用盡的時候嗎?(不會),用不完,我們愈用愈多。好比井水,我們愈打出水愈快愈清,那我們都不打水,井水會不會滿出來古井外面?(不會)。所以你再怎麼用怎麼用,都是永遠在,不生不滅佛性就是這樣,可以自利又可以利人,用不完的,所以才講自利利他終不竭。

◎「江月照松風吹

    江月照,就是上天的明月,照耀奔騰的江水。這個就在講我們已經得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就好像天上的明月,然後照耀大江,江水就呈現天上整個明月,明月就很明顯的照耀在江水之中。所以他在講,就是只要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在,那所有千江有水千江月,它都會呈現月亮,那天上的月亮並沒有心要散落於凡塵各個江水,可是只要你天上有明月,底下有水,底下的水就有明月。所以我們要了解,在水裡呈現的明月,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那你看佛性一呈現功能作用是不是無量無邊?只要有體了有本了,那個功能作用用不完,所以這個叫江月照,江月一照,千江有月千江水,千江有水千江月,都呈現月亮,就是我們整個佛性的功能作用都呈現出來無量無邊。

  松竹梅叫歲寒三友,就是遇到再怎麼寒冷的天氣,所有百花都凋落了,松竹梅都很堅貞,這個是比喻我們的矜持,那一種氣節、氣度,遇寒不改,遇到什麼艱困的環境,都不會變化它的氣質,它的品質都能夠呈現。這個在講我們凡塵,只要是有像松竹梅這一種高品格的矜持,這一些人他的言行可以影響到整個社會,所以他所發出來的松風一吹,是不是很理想?整個社會都會效法學習,所以整個社會風氣就會很理想。

  所以江月照松風吹,在講我們也要發揮松竹梅那一種歲寒不改,再怎麼艱困的環境,都不違反我們清高的人格。都能夠呈現最理想的一面。

◎「永夜清宵何所為

   就是我們在這一種很殊勝的景象之中,我們到底要做什麼呢?我們現在就是能夠沾到上天大開普渡,這個時機已經是十二萬年來最末後的一段時期,最好的時期在這個時候。那到我們活佛老師掌道盤已經六十四代,東方前十八代,西方二十八代,後東方十八代,加起來剛好八八六十四,就是從無極生太極,生兩儀生四相生八卦,八八相綜相錯,八八六十四,整個氣數圓滿,就是六十四。所以到活佛老師是最末後一著,所以上天一涅槃以後,以後就只有勸善,要得道就沒有,連單傳獨授也沒有,往後要求道沒有機會,道一涅槃凡人就沒有機會再求道,只可以行善累積善。我們在凡塵也只能夠勸化為善,要傳道就沒有了。所以在這個時候還沒涅槃之前,要大力的能夠渡化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要他們趕快求道,求道以後要努力研究性理心法,要明心見性,要修持要成就,能夠回歸我們佛的本位,這樣就是最理想。

  假如時間來不及也沒關係,先讓他能夠求道,讓我們種子不滅,我們有求道沒有修,就是我們佛性的種子不會滅掉。假如一旦我們佛性已經變成碎靈(粉碎的靈魂),螞蟻就是碎靈,它的靈粉碎,要經過非常多的阿僧祇劫,螞蟻才能夠還靈,才能聚靈,才能夠又有轉世為人的機會,要非常久。所以縱然你還沒有時間來修道,那也要先求道,讓我們的佛性種子不滅,能夠下一個元會又來修持。當然我們能夠求、能夠修、能夠證,是最理想。可是假如我們覺得時間不夠,那也沒關係,只要修都在性分之中,都累積在我們性分之中。所以我們在凡塵就可以了解一些現象,有的人講了一下,後面都還沒講,他就知道了,為什麼會那樣?就是他性分之中有,你跟他講一個開頭,後面他全部知道,那個就是他累世之中已經有經過、有修持、有學習,所以一點馬上通;那有的一直講對他講,牽手牽腳,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那為什麼?性分之中全部都沒有,空白一片,你對他牽手牽腳,他就是仍然都不會。

  所以我們在修就不怕「功會唐捐」。我們功不唐捐,唐捐就是虛去(虛幻的去掉),就是你做一做都付諸流水,叫做唐捐。所以我們只要是做下來,都不怕它沒有功能作用,絕對有,作用都在,在我們性分之中,累積在我們性分之中,那我們要累積成佛的因,因一直累積,成佛的果報就會呈現。

◎剩下約11分鐘提問題

    【問】:做耳根圓通是聽而不聞,對聲音的內容不起作用,還是聲音完全聽不見?

劉講師答:問的很好,做耳根圓通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說,耳根圓通是觀世音菩薩的修持法門,那藉著用耳根來修道,剛才我們也有提過,說我們耳根聽到的聲音,它並沒有接近我們的心跟身,那既然它沒有接近心跟身,它是屬於身心不能及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要了解說,藉著我們那個耳根的修持,第一個一定要先分清楚耳朵的功能作用是聽,耳朵的第二個功能作用是聞,那聞的時候是我們聽到聲音加入我們的心意識,就變成聞,所以我們平常都用第二個,那個聞,第三個叫聞性,那聞性我們就是了解那個聽到聲音的是誰?已經進入佛性啦!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在修持的時候,我們不是說去分辦聲音的內容,也不是把聲音排斥,去分辨聲音的內容我們有講說,這個歷代祖師在講:「煩惱即是菩提」,因為煩惱是從佛性本體生發,那生發煩惱我們去迴光返照,看到它生發那個是菩提,可是一旦已經進入聲發煩惱的內容,那個就變成惡法,善惡的惡,會因為那個惡法造業,所以我們用耳根圓通去聽聲音,分別聲音的內容,變成進入第二個聞,不是聞性,這樣瞭解意思嘛?

    所以我們能夠聽到聲音,那個能聽到聲音的就是佛性啦!所以不排斥聲音,可是也不進入聲音的內容,可是我們要了解聽到聲音就是聽到聲音,一定會知道它的內容,那這個知道各位前賢,我們保持了了分明,這樣了解意思嗎?了了分明是知道說話聲音的內容,聲音的內容知道,可是我們本身不參與,這樣懂意思嗎?就是「在塵不染塵」,在聲音不染聲音,假如說我們進入聲音的內容去分辨,我們會有喜歡討厭,那喜歡討厭一產生,就回到第二個聞的程度,就是加入心意識,那加入心意識我們會造業,那假如是說我們用聞性,只放在能聽聲音的那個覺性上,那就正確,這樣有沒有印象?

    聽到聲音的內容了了分明,不要進入,不要取捨啦!這樣懂嗎?有一點困難喔!因為我們都有時候會取捨,就是盡量去努力,說我聽到的那個,就是我不生不滅的佛性,保持這樣,你能保持這樣就正確了。

    那假如說我們進入內容了,就回到第二個聞,就會造業啦!造業那個不是我們要修道學習的,這樣了解意思嗎?這個一定要透徹了解,做起來才不會偏啦!我們要了解說,離開身,離開心,那個覺,了了分明啊!對聲音了了分明,只要我不取捨,重點就不取捨,一取捨叫染,我們感染塵垢啦!已經凡塵的汙垢我們已經感染,那我們不感染,知道,知道不感染,不進入喜歡討厭,這樣了解嗎?瞭不了解?

   【問】  :後學中午學做耳根圓通約十五分鐘,先聽各方聲音,做到快進入快睡著,可是沒有真正睡著狀態,有回無故突然驚醒,還有一次依稀聽見聲音說保持清淨本體,每次做耳根圓通後,精神飽滿,請問後學這樣做耳根圓通,是做對、還是不對?

劉講師答:大致的方向是不錯啦!因為努力做就會馬上有功效呈現,所以在闡釋那個會有一個突然驚醒,那叫恍惚狀態,恍惚各位了解嗎?恍惚狀態,那恍惚狀態我們就是要知道我們在凡塵,很清醒的時候我們都會保持兩邊,兩邊知道嗎?善惡,兩邊,那個朦朧狀態就是要合成一體,所以我們要見到佛菩薩顯現給我們看,一定要在這一種狀態,叫做朦朧狀態,佛菩薩才會顯現,你很清醒瞪著兩隻眼睛看,佛菩薩絕對不會顯現,所以那個是很好的一個前兆,能夠朦朧,可是不能有意追求啦!有意追求會變有魔境出現,讓它自然就好,能夠你做到下座,就是不想做的時候會精神很飽滿,那個正確啦!你就會覺得很疲累那個就方法不對,這樣了解嗎?

   所以只要我們有心做都會有功效出來,那對不對要趕快問,問一些有經驗的人,只要他有經驗他會跟我們說,了解嗎?

    【問】:請問劉講師那我們在還沒有取得真心佛性的時候,然後我們真心佛性本體的能力慢慢就會發覺,就會有狀態,那剛剛我們預測到有一些事情的時候,請問這個時候該不該講,可不可以講?講了會不會洩漏天機?

劉講師答:好請坐,所以後學剛有講過,只要我們培養我們自己那一種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一直培養,可是不要預設,各位前賢不要預設,預設我要有第六感了,預設我要有什麼事情,那不可以喔!那已經偏離了喔!那個叫做萬緣沒有放下,不能預設,那沒有預設的狀態之下,有第六感來,那個才我們佛性本體的功能作用,那個已經它接近般若妙智慧,有般若妙智慧祂會呈現一些靈敏,不可思議的那一些境,那一些話,那一些東西會呈現,這個時候我們只有保持了了分明,不要參與啦!不可以跟它商量,懂意思嗎?

    不要參與,你知道就好,然後你去體會,你所預先靈感的跟現實的,它相接合有什麼差別?去體會,然後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炫耀,不要去跟別人炫耀,炫耀說你有功夫,因為我們周遭都有無形的東西,魑魅魍魎、凶神惡煞、幽冥鬼魂,它假如說聽到我們有能耐,它會想要我們幫助他,所以這個時候被它一纏繞我們就糟糕了!脫不了身啦!那我們又幫不上忙,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在那一種狀態之下,我們就保持知道就好,你不要參與,所有的靈敏的感覺一來,你也知道就好然後就靜觀,靜靜的來觀察,事情真的呈現的時候,跟你的預感有沒有符合?自己去體會,祂慢慢的會茁壯長大,這個是一個初步的效應啦!只是一個效應,所以我們不要就住在那些,還沒有呈現的虛幻的境的上面,這樣瞭解嗎?很重要喔!不能你預設立場,預設說我第六感要強了!不可以喔!那已經會偏喔!會走回頭路。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https://www.box.com/boxup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10854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