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9/05 06:58:33瀏覽1424|回應0|推薦0 | |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17片_台南同義宮_99/01/30_永嘉大師證道歌(二)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上個禮拜講到「水中捉月爭拈得」。 ◎「常獨行,常獨步」 這個常就是真常、常住;獨就是獨一無二;行跟步就是獨行、獨步,就是一性指揮我們的身體,然後每一個行持、每一步都從性海裡面出來,所以我們了解,完全都是率著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在凡塵行持,整個都呈現都是真理,常獨行常獨步;所以我們要了解,凡塵都是相對、都是有兩邊,可是我們真心佛性祂是一個絕對體,獨一無二,沒有相對的,所以我們能夠領悟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可以知道祂是一個絕對體,沒有兩邊所以獨行獨步,行持都是從佛性整個呈現,那我們能夠了解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以後,就叫達者,達到底下的「達者同遊涅槃路」。 ◎「達者同遊涅槃路」 達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了,已經可以進入了,那個就達者。達到的人叫達者。達者同遊涅槃路,就可以進入不生不滅的道路,就已經回到我們的本位,我們了解一定要自己努力才可以達到。 ◎「調古神清風自高」 這個調古神就是古神調,那我們古神調,識神就沒有權柄。了解意思嗎?「古神」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能夠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拿出來在日常生活之中運用,我們已經在運用我們的佛性,所以識神就沒有發號司令的餘地,了解識神嗎?就是我們生活之中認識的識,識神,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用識神,不是用佛性啦!假如說我們用佛性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不會有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因為我們都用識神(就是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我們都用這個心(識心)在應對凡事,所以會造業。 那麼我們能夠調古、能夠把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能夠啟發了、能夠運用了,然後我們就可以回到清淨的本來,所以調古神清風自高,等於是從佛性表現出來都有德,所以那一種德性整個呈現出來讓人看到的都是屬於德性。那我們要了解,那一種社會的風氣,假如有大德者,有很多都在推廣真理然後領導我們整個凡塵的潮流,這樣子的話,風自高就是那一種風氣非常理想,大家都會很和融,都會很快樂的過生活。可是我們社會現象大部分都會追求名利啦!會比較自私自利,所以到這一種調古神清風自高的距離還有一段,就是我們本身要投入努力影響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這樣讓整個社會風氣都非常理想。 ◎「貌顇骨剛人不顧」 貌顇就是形容我們修道人的容貌非常清顇,就是非常專一,讓人一看了以後,都不會有負面的那一種情緒出現,很純顇。 骨剛就是人非常有正氣,能夠把社會整個正氣都呈現出來。 人不顧,就是凡人所有一些講話,講的不好聽的話全部都不會在意,都不會去注意他們講什麼話。所以只要我們把定自己的主意,從不生不滅佛性發揮出來,所做所為都符合真理,那人家講什麼負面的話都不要在意,所以人不顧,就是置別人所說的話於不顧,不去在意他講什麼,所以我們要做到貌顇骨剛人不顧。 ◎「窮釋子,口稱貧」 窮釋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口稱貧就是嘴巴裡面都稱貧道,那個是守著戒律都是努力的在修道。所以釋迦牟尼佛制定戒律,修道人除了三衣一缽以外,不能有東西在身邊,就是身邊不能有財產,那個意思就是要全心修道。所以要了解,修道人要把所有身邊的物都已經摒除了,身邊已經沒有依賴的東西了,就會很專心修道。那假如說我們身邊有很多可以依賴,那我們專一的程度就不夠,沒有專一,修道就修不成,很難成就,那我們把身外物全部都摒除了,身外物都沒有,那沒有身外物以後很專心,因為一無所有了,那所要追求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一定要成佛沒有別的路可以走,那很專注的就一定會成就。 那我們凡人大部分身邊都會有很多東西,而且又想擁有更多,所以我們以擁有為快樂,那修道人要空無為快樂,因為到達空無都沒有罣礙,那沒有罣礙佛性很專一,很專一、很清靜就已經可以進入佛性本體了,所以這個是很理想,一定要自己努力啦! 那我們身邊東西太多了,罣礙就太多,依賴也太多,出的力道就不強,因為有依賴所以就不容易成就,所以我們不要依賴身外物,那些都沒辦法讓我們依賴的,我們依靠那一些身外物的時候,我們內心會有驕傲,那內心有驕傲是修道人最大的障礙,所以修道人不能驕傲、不能忌妒,內心要清靜,所以時時刻刻都能把握,我們了解說為什麼修道人都會稱貧道,就是要去掉所有的阻礙,一些障礙、阻礙全部去除了以後,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的達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 ◎「實是身貧道不貧」 雖然我們稱貧道,雖然我們稱貧道是以身上的現象來講。那我們那個道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身,就已經很堅強,對佛性的認識也比較透徹,各位前賢對佛性有沒有認識比較透徹了?(有)。我們回想一下還沒有上課之前,跟現在已經第17次了,有什麼差別?有沒有對佛性認識的比較深刻有沒有?(有),也知道我們該怎麼追求了對不對?(對),這個方向比較確定了,說我們修道就是要明心見性,心性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我們了解在生活之中就是要整個心性都呈現,能夠清靜,這樣一天一天就愈能夠進入,心性能夠把握,那可以從心裡面能夠產生信心,一定成就,自古以來所有的活菩薩都是從心性修成的,一定要從心性努力。我們道在身上,身雖然說是貧道沒有什麼物質,可是整個佛性本體都在我們掌握之中。 ◎「貧則身常披縷褐」 縷褐就是袈裟,貧道身穿著袈裟,所以佛在制定戒律裡的袈裟是人家不要的布把它拼湊成的,不是像現在穿的很好的那一種,那個都已經喪失那個精神。 ◎「道則心藏無價珍」 我們那個道藏著無價珍,無價的珍寶都在我們的心中,所以最富有的就是我們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就是無價的珍寶,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無價的珍寶。 ◎「無價珍,用無盡」 這一顆無價珍用無盡,這個無價珍我們都用不完的,不管用幾生幾世祂都用不完,祂是常存的。 ◎「利物應機終不吝」 我們那個無價珍可以利物,可以應機。我們在凡塵的利物,凡塵的所有的東西都是經過我們人改良、經過我們人去種植,像那個稻米,我們一經過改良以後就愈種愈好吃,水果也一樣,經過改良了以後水果就不一樣了,吃的味道完全都不同,那個叫做利物,就是利所有的東西讓我們人來用。 應機,應著凡塵眾生的根基;終不吝嗇,絕對會把最好的、最上乘的都呈現,讓眾生得到利益。 ◎「三身四智體中圓」 這個三身就是法身、報身以及化身三身。那三身在我們身上全部具備,我們佛性是法身,我們般若妙智慧是報身,我們行為就是化身,所以三身都在我們身上。 我們佛性本體就是法身;我們產生的般若妙智慧,有智慧來處理事情那個叫報身;然後我們行為叫做化身,因為行為有很多,所以有千百億化身,一個行為一個化身,所以三身就在我們身上。 四智,各位前賢還記得四智是什麼嗎?記不記得?就是之前我們講的就是八識變成四智。第一個就是第六意識變成妙觀察智,第二個就是第七末那識變成平等性智,第三個就是把我們眼耳鼻舌身變成成所作智,第四個就是第八阿賴耶識變成大圓鏡智。這個我們身上全部都具備這個四智。 第一個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那個最重要,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在用的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我們馬上看到現象,馬上生出念頭,那個已經日常在用,那我們用意識會落入取捨,有取捨會造業,然後我們用妙觀察智,因為妙觀察智會見非功,見到非有為功用,非有為功用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以也稱做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所以把那個第六意識變成始覺智,那因為觀照是觀照我們佛性本體叫本覺理(本覺就是佛性本體),用我們佛性發揮的妙觀察智(始覺智來觀照佛性本體),然後合於大覺,因為我們覺性盡虛空遍法界非常寬廣,合於大覺然後成究竟覺(究竟覺就是佛的果位)。所以我們從始覺智觀照本覺理,合於大覺,成究竟覺,整個修持過程就是這個樣子。 那我們了解很重要的一個就是始覺智,已經開始覺悟了,不再凡塵流浪,我們在凡塵流浪就是沒有覺悟啦!那麼已經覺悟了就不在凡塵流浪。在凡塵要受苦,那我們可以脫離苦海,所以用第一個妙觀察智能夠見到我們佛性本體,就見非功;然後把第七末那識變成平等性智,所以我們活佛老師要我們培德(培養德性),那我們德性之所以建立不起來,就是分別心太濃厚,那分別心太濃厚德性就培養不出來。 那我們能夠平等性智就是人與人之間平等,那平等以後分別心就沒有那麼濃厚,人與人平等、人與物平等、物與物平等,整個都是平等,那平等以後分別心就淡薄,分別心淡薄了以後我們就容易建立那個德。所以我們對所有眾生都尊重叫供養諸佛。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已經在供養諸佛、就已經在培養德性,這個是很重要,把那個第七的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那平等性智的時候心無病,沒有分別心了心就沒有病,那第六跟第七兩個轉了以後,我們就轉前面五個眼耳鼻舌身,那眼耳鼻舌身沒有藏逸的地方,所以眼耳鼻舌身,眼睛所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嘴巴吃的、身體觸摸的,它都歸入意地,所以第六的意地,我們已經在前面就轉了。然後用妙觀察智跟平等性智來指揮前面的眼耳鼻舌身,要它聽話叫做成所作智,完成我的命令你去做,完成妙觀察智跟平等性智的命令,然後眼耳鼻舌身去做了叫成所作,成所作的智慧,所以成所作,同圓鏡,跟圓鏡一樣。 最後第八的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所以我們普通就沒有大圓鏡的智慧,那假如說我們都把面孔當成一面鏡子,事來則現,事去就不留。我們整個臉孔變成鏡子,事情到了整個形像就呈現在我們眼前,然後事情一過去了我們整個腦海都不留,「事來則現、事去則靜」,事來就顯現,事去就靜下來了,那叫大圓鏡智。我們有這個大圓鏡的智慧,就沒有取捨,沒有喜歡討厭啦!沒有喜歡討厭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了。所以我們能夠把第八阿賴耶識修成阿摩羅識,阿摩羅識叫做無垢(沒有汙垢了、凡塵的污垢都沒有),無垢識就已經恢復了。 所以「三身四智體中圓」,三身四智全部具備在我們身體上,身體全部具備有三身四智,在我們佛性之中全部都有,體中圓(非常的圓滿),在我們身上非常的圓滿。 ◎「八解六通心地印」 那後學為了八解,今天特地又帶一張來,各位手上有沒有一張新的講義?(有),那個就是八解,八解脫也叫作八背捨,就是我們把它放到背後把它捨掉,就是凡塵一些障礙,我們都把它放到背後,把它捨掉不要它了,這樣就可以成就啦! 因為只有光講的不容易了解,後學很久以前就寫下來,就帶下來印給大家看,各位前賢以前有沒有聽過?都沒有聽過喔!這個是佛教的一個基礎修持的功夫,基礎基本要修的基本功夫,一般我們都沒有詳細了解要怎麼樣進入來修持,這個八背捨也叫做八解脫。(講義內容如下)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不破壞內外色,不滅色相):以不淨觀肉身,以淨觀外色,先觀外色清淨把心調柔,觀之工夫未增長,若觀多色,心恐難收攝,先觀少色,等觀到熟,觀多外色亦無妨。 又觀內色,自身之種種不淨,繫心觀之,是時生厭,婬怒癡薄,即自驚悟,我為無目,此身如此,云何生著?攝心實觀,令腦清醒,除去皮肉血髓,唯有白骨,繫心骨人,心若馳散,攝之令還,深攝心故,見白骨流光,能照內外諸物,然後骨人散滅,但見骨光,取外淨潔色相,若金剛真珠,金銀寶物,若清淨定,若水,如無煙無薪淨潔火,若清風無塵。青色如金山,黃色如金,紅色如火,白色如雪;取是相淨觀,繫心隨是諸色,各有清淨光耀。是時行者,受喜樂遍滿身中。 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就是不破壞內外色(內外色都不破壞),不滅色相(我們色相都不滅),以這個不淨觀內身,就是我們來觀我們自己的內身充滿不淨(就是很污穢很髒),我們的身體肉身非常的不乾淨,不清淨。 那麼「以淨來觀外色,以不淨來觀我們內身」。那先觀外色清淨,把外面的形相都能觀清淨,先把心能夠調柔(調得很柔和);觀之工夫還沒有增長的時候,色就不要觀的很多,就觀一點點色,形相觀少一點,觀少一點的話心就比較容易收攝回來,所以要先觀少色。等到我們那個觀已經成熟了以後,觀多的外色也無妨。 又觀我們內色(就是我們內身,身體裡面),自身之種種不淨,繫心(就是把心綁住來觀我們內心,這個時候看到我們身體,時時刻刻都產生九孔常流,我們臉部有七孔,大小便兩孔,共九孔,都是種種不乾淨,觀了以後就會生厭,就是對自己的身體不會迷戀。 所以各位前賢,為什麼印度那一些菩薩可以對外色,很容易的、透徹的知道不淨?就是他們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人死了以後,有一個地方叫做屍林,就是把死掉的人不埋葬,拖到野外給野獸吃(布施給野獸),因為有這個地方,所以在印度修菩薩道的人就到屍林觀看,觀看我們人死亡以後,經過一個禮拜怎麼變化,第二個禮拜怎麼變化,第三個禮拜怎麼變化,有實際的去觀看,而且屍體很多,只要有人死掉,都把屍體拖到屍林給野獸吃,所以他們看的機會很多。一個禮拜,屍體開始膨脹;第二個禮拜,屍體就會蹦破,血水流出來,肉已經撐到破掉血水流出來;第三個禮拜,屍體開始生蟲;第四個禮拜,蟲都在吃屍體的肉;第五個禮拜,肉都被吃完了,剩下骨頭。因為又在野外,有風吹日曬雨淋,所以骨頭很快就風化,風化以後風一吹就散了,就不見了。 因為有時實際的去觀察,不像我們東方要觀白骨觀,有很多年輕的修道人對女色還很迷戀的時候,就叫他觀白骨觀,女性就是帶粉骷髏(就是抹了一層粉的骷髏),可是這是用想像的,不像印度是實際去觀,各位前賢,假如我們看了一段時間以後,是不是印象很強烈,印象很強烈的時候,對人體會不會迷戀?(不會),我們不要去看,我們光聽就產生厭惡了,第五個禮拜的時候,萬蟲窩都是蟲在吃肉。所以人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借假修真,把不真不滅的佛性修證出來,這個才是重要,身體都要還給天地的,都是假的。 所以我們對身體已經產生厭惡的時候,那個婬怒癡就很薄,婬怒癡都不見了。即自驚悟,我為無目(就是認為自己沒有眼睛),此身如此,云何生著(為什麼會迷戀身體),攝心實觀(所以收攝我們的心會實觀),然後我們就可以讓腦筋清醒,除去皮肉血髓,這一些全部都去掉了。 底下修持方法是在大藏經裡面摘錄出來,就是皮肉血髓除掉以後,就剩下白骨,然後這個時候又繫心來觀照骨人,心假如馳散以後,又把心收攝回來,一直觀照這個骨人,深攝心故(把心都收攝回來),見白骨流光(白骨會發光),能照內外諸物(白骨的光可以照內外諸物),然後骨人散滅,但見骨光(見到骨的光),取外淨潔色相,若金剛真珠,金銀寶物,若清淨定,若水,如無煙無薪淨潔火,若清風無塵(沒有灰塵)。後學今天坐車下來,整個外面都灰濛濛一片,都是灰塵充塞整個空間,後學說下一陣雨,把那一些灰塵都沈澱到地上以後,天空就會清,可是南部很久沒有下雨了,後學在基隆跟這邊是相反,要見到好天氣是很難,而這邊要見到雨天很難,兩個極端,把基隆的雨挪一些來這邊就好了。基隆那邊太多了,時常在下雨。 所以觀照青色如金山,黃色如金,紅色如火,白色如雪,我們這樣觀的話外色就清淨,取是相淨觀,所以這樣繫心隨是諸色,把這些都看的很清淨,各有清淨光耀,這個時候修行的人(觀照的人),受喜樂會遍滿整個身中。這是第一個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因為講第一個所以會講詳細一點。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相,觀外色淨相。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緣淨故名,為淨背捨,遍身受樂,故名為身作證,得是心樂,背捨五欲不復喜樂,是名背捨。未漏盡故,中間或結使心生,隨着淨色,復勤精進斷此着,如是淨觀從心想生,譬如幻師觀所幻物,知從己出,心不生着,能不隨所緣,是時背捨變名勝處,於淨觀雖勝,未能廣大,是時行者,還取淨相,用背捨力,勝處力,取是淨地相,漸漸遍滿十方虛空,由地相而水、火、風,而青、黃、赤、白,亦遍十方虛空,是時,勝處變一切處。 第二個就是內已經沒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沒有色相,觀外面的淨相。大致所觀的方法跟上面所講的都相似。 第三個就是已經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就是已經有成效呈現了,我們身體自己本身有經歷過。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是名滅受想背捨。滅受想患,厭散亂心,故入定休息,似涅槃法,着身中得,故名身證。 這個都是已經功夫呈現,這個叫八解脫。因為我們了解這是一個修持功夫的過程,所以特地把八解脫稍微讓我們了解。不然永嘉玄覺禪師只有講八解六通心地印,就因為兩個字八解,後學說若沒有寫下這一張的話,對於兩個字八解可以說很陌生,那現在雖然也不是很透徹,不過有一點概念了。喔!這個是修持的過程,我們要這樣做,才容易進入清淨的境地。 六通,我們比較常聽到,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漏盡,最後一個漏盡最困難,外道只有五通,要六通就是成佛了,漏盡通就是成佛了。 所以「八解六通心地印」,從我們的心地來印證,能夠印證八解脫跟六神通,我們全部都以,各位前賢只要肯用心,能夠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一段時間我們般若妙智慧會產生,般若妙智慧產生以後,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會很靈敏,那很靈敏呈現在我們生活之中就是第六感特別敏銳,還沒有到的事情自己會事先知道,甚至於我們走路遇到分岔路的時候,要走那一邊佛性也會告訴我們,我們聽佛性的話就很順遂,不聽的話就會有挫折,那個就是佛性功能作用已經呈現。那我們到達最後都會具備六種神通,我們不要追求,追求神通我們目標會變成不正確,那不正確追求來的神通會消失,我們追求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會具備六種神通,長遠都在。所以八解脫六種神通,從我們心地印證,全部都有。 ◎「上士一決一切了」 上士,老子有講:「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就是上士(上等根器的人)一聽到道以後,很努力的來行持;中士聞道,好像有好像沒有,因為他的善根不夠,所以信心不足,就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因為下士沒有善根,所以他聞道以後,大笑之,會說他很笨,笑說凡塵不會享受,去修道吃苦。老子說不笑,不足以爲道,他若不笑,這個道就沒有價值,道就跟下等根器的一樣,就沒有價值了,那因為他笑,道的價值才會呈現。 所以上士一決(上士一旦覺悟了),一切了(一切都不會再有迷惑,不迷惑就不起惑造業,就不會受苦)。所以一決,一旦覺悟了;就一切了,一切都一定有答案出來了,要怎麼做自己都知道了。各位前賢要做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所以做上士要勤而行之,要一決一切了(就是一旦領悟了以後,要一切都領悟,不會再產生迷惑,因為我們迷惑會造業,造業要受苦)。各位前賢一切了了沒有?(沒有),還沒有啊,那有沒有上士一決,有沒有一決?有沒有一旦覺悟了?覺悟是有,不敢肯定,因為覺悟也有深淺,領悟的程度也不一樣,有的可以領悟很深的,有的就是比較粗淺的。我們一定要自己努力,自己朝著真理的方向一直努力。 ◎「中下多聞多不信」 上士一決一切了,上士一旦領悟了以後,一切都沒有迷惑。那中下多聞都不信,剛才我們有講過中士跟下士,中士的善根不足,下士沒有善根,所以他們聽了都不相信。我們了解上乘佛法都是要自己累積善根,善根已經成熟了,就可以接受上乘佛法,都是要自己努力才能夠接近。 ◎「但自懷中解垢衣」 我們要自己從自己的胸懷之中,解下污垢的外表。我們要自己努力,把自己心中所有的污垢都去除掉。所以懷中解垢衣,把所有污垢都去除。 ◎「誰能向外誇精進」 希望我們要能夠自己去掉自己的污垢,然後也鼓勵我們周遭的親戚朋友,都朝著追求回到我們每一位佛的本位方向前進。所以向外誇精進,就是鼓勵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全部都朝這個方向努力。 ◎「縱他謗,任他非」 外面的人講什麼話,毀謗我們、講我們不好,我們都不要在意,就是縱他謗,任他非,他講我們不好的地方,我們都不要起心動念。 ◎「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們做的事情都跟真理相應,可是有人在講我們壞話、毀謗我們,那個就不要在意,就縱他謗,讓他去毀謗,他講我們不是也讓他去說,他就好像拿著火把在燒天,拿著火把燒天他天也燒不着;徒自疲,拿火把燒天的人自己很疲困。我們了解,真理就是真理,只要我們符合真理了,別人怎麼說就不要在意。 ◎「我聞恰似飲甘露」 聽到別人在毀謗、講壞話的時候,我們聽到就好像在飲甘露,這個要有領悟才有辦法做到這一個狀態,不然我們聽到人家講我們壞話,一定會生氣,那個是人之常情。那能夠人家毀謗我們,好像在飲甘露,那個表示進入真理世界,那別人在毀謗,就是在去除掉我們累世累生的那一些罪業,我們累世累生都有種一些業,那他在幫我們去除掉,這樣好不好?(好),很好對不對?(對),那要不要高興?(要),要喔!所以人家在毀謗的時候,我們自己反省一下,耶!我做的都符合真理,那怎麼一直在講我的壞話,喔!那一定在幫我赦罪,就是去掉我以往不知道所造下來的一些罪業,他要幫我去掉,這樣很好,所以就是要高興,就飲甘露了。這個是了解真理以後,所呈現出來的態度,不是講空話的,是真正的能夠實際做到。 ◎「銷融頓入不思議」 我們就是肚大能容、有那個容量能夠銷融,銷融以後就可以進入不可思議的境界。彌勒祖師顯現給我們看,就是滿腔歡喜跟肚大能容,我們老祖師要我們學這兩個(滿腔歡喜跟肚大能容)。我們一滿腔歡喜了,笑開天下古今愁。然後我們能夠肚大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所有的事都了卻了,不用計較。 我們現在在凡塵跟老祖師所表現的剛好都相反,你看我們都穿得很端莊很整齊,那我們老祖師有沒有?然後滿腔歡喜,我們有沒有?那肚大能容,我們有沒有?好像都沒有喔!我們要了解,老祖師要我們不要住在外表形相,一定要有實際的內容,我們內心很端莊、內心滿腔歡喜、肚大能容,這個才是我們所要真正去追求的,那外表形相不要在意,不要離譜了就好。 所以銷融進入不思議,各位前賢,不可思議的境界是什麼?不可思議就是我們『不要着有、也不要着空、也不要着亦有亦空、也不要着非有非空』,那是什麼?(不可思議),就是不可思議。那不可思議是什麼?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我們佛性本體就是不可思議,你怎麼想你都想不出來的。所以能夠銷融就頓入,很快的時間就進入不可思議。 ◎「觀惡言,是功德」 我們本來是要聽惡言,可是這邊用觀。觀惡言,就是表示我們聽到聲音以後,又加入我們心意識,觀惡言是功德,往後人家講不好聽的話,我們要用觀惡言,就建立功德,心都不會起對待,心都沒有起心動念。所以觀惡言世功德。可以做得到嗎?試試看,不容易喔,這倒是要一點時間。我們一聽到壞話,大概都臉紅脖子粗馬上就呈現。 ◎「此即成吾善知識」 就是講壞話惡言的人,他會變成我的善知識,為什麼?因為他促成我努力,像釋迦牟尼佛也是喔。因為旁邊一直有人在刺激祂,所以祂很努力在修持,就提早成佛,本來掌天盤在彌勒祖師之後,結果釋迦牟尼佛變成在彌勒祖師之前,所以壞人有時候促成我們努力,就變成我們得善知識,讓我們能夠很快成就。所以台灣話講激你成你,激才會成,我們人都會有這樣,你若沒有激就沒有力道,沒有力道就不容易成功,那有人刺激你,就有一股氣做給你看,力道就來了。 ◎「不因訕謗起怨親」 不因為人家訕笑毀謗了,就起心動念,有那一種討厭、有對比(怨親)。 ◎「何表無生慈忍力」 假如會起怨親的話,何表無生慈忍力(怎麼樣表現無生,就是沒有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無生,我們得到無生法忍就可以不在三界受生,所以能夠了解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就可以進入無生法忍,到達無生法忍我們就是要有那一種慈悲,我們佛性之中具備慈悲喜捨,慈就是予樂;悲就是拔苦,把苦拔掉;喜就是不會嫉妒,能夠隨喜;捨就是可以給眾生利益,無條件的給眾生利益,都可以捨掉;慈悲喜捨是我們佛性裡面本來就具備的四無量心,是我們都進入凡心以後才把四無量心去掉,沒有把四無量心發揮出來。那現在我們回到佛性本體回來,就要把慈悲喜捨發揮,要有慈悲喜捨,自然就應用出來。 那應用出來以後那個慈忍力,忍是安住不動,忍耐是忍的一個別名,總名叫做安忍(安忍叫做安住不動),所以我們要住不動,不動在哪裡?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上面我們安住不動,這樣就已經到達我們本位了。 ◎「宗亦通,說亦通」 我們前面有講的很詳細「說通及心通」,說通兩個字大概就講一、兩個小時;心通就是宗(就是禪宗);說通就是教化(顯教的教化)。這個宗就是禪宗,說就是顯教的教化。所以宗亦通,說亦通,不管是從禪宗來修持,或是從佛顯教的來修持,都可以到達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 ◎「定慧圓明不滯空」 我們能夠定慧圓明,都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生發出來,有定然後有慧,定慧均等,都圓明的光明,不阻塞在頑空,這個蠻重要。我們一般不住相就是不着有,那不着有以後很容易就着空。那現在這邊連空也不着,不滯空就是不着空; 定慧圓明,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自己的心中一定要一些戒律,戒我們自己守著,不能做的就不要做,不能想的就不要想,有這一些戒律我們去遵守以後,一段時間,定就會產生,而這個定是從佛性本體生發出來,不是我們從外面學的,外面的定很容易破壞,可是我們從佛性生發的定,是自然而然呈現。那有定了以後,智慧就在,智慧一有了,定又會增加,所以互相互助,定慧均等(都平等),那能夠定慧,進入到圓明(圓滿光明)。 不滯空,就是不着空,我們眾生容易着有。一脫離有,結果着空了,很容易住在兩邊,可是我們一了解到了以後,不着有也不着空。不着空我們平常比較少說,因為我們眾生都着有,所以一直在去掉那個有。可是我們要了解,很用的力的把有去掉以後,就走入空了。這個空要了解到,我們修道的空是真空、是妙有,空中不空,是色空不二的空,是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的空,一不一樣?不一樣喔,跟我們凡人所認識的空是完全不同。我們要知道,這個空間裡面有水火風土,水火風土就是色,跟空合在一起,叫做色空不二,所以這個空有形相在,是真空(空中不空),有沒有形相,叫妙有,真空不空、妙有沒有形相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在凡塵要知道我們佛性真的就是不可思議,不能用頭腦來想、不能用嘴巴來論議。 ◎「非但我今獨達了」 玄覺禪師說不是只有我獨自達到。 ◎「恒沙諸佛體皆同」 所有十方諸佛,恒沙(一粒沙就是一位佛),恆沙諸佛體皆同,所有體都是相同都一樣。所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就是跟我們沒有親戚關係、沒有朋友關係、沒有什麼緣份,什麼都沒有,可以把慈給我們,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靈本同體,十方諸佛同一個法身,我們跟佛的法身都相同。所以恆沙諸佛體皆同,佛性本體都是一樣的,一歸入到佛性本體以後,都是歸入一體,所以不用分別,沒有分別就成就了,證悟本性了。 ◎「師子吼,無畏說」 我們要學獅子吼,獅子是百獸之王,只要獅子一叫以後,百獸都降伏,所以我們要學獅子吼,就是把真理要闡釋出來講出來,不要害怕。因為有很多顧忌,所以把真理講到一半、或是真理講一點點、或是不敢講,所以佛鼓勵我們要當獅子吼,百獸之王,把真理整個都闡釋。 無畏說,就是講出來不要害怕,因為我們在凡塵很多為了利養(要人家供養),有一些話就不敢講,那個就不是獅子無畏說,那變有畏說。所以要闡釋真理就是要真的,不要顧忌到個人的得失利害,一定要把真理整個都闡釋。 ◎「百獸聞之皆腦裂」 因為獅子吼無畏說,獅子一叫以後,百獸聽到獅子叫皆腦裂(就是受不了)。這個表示說有一些說法不合真理,等到真理的一出來一講,他就沒有辦法來接受。現在的凡塵就有很多這一種現象,就是不符合真理,可是他講的很努力,那因為我們眾生有一些沒有辦法辨別他講的是真的、假的,但也會聽且很多人也會附和,這樣就不理想了。 ◎「香象奔波失却威」 香象一聽到獅子吼以後,香象也奔波失却它平常的威儀。表示說平常在裝模作樣的這一些,一聽到真理以後,他們也都失掉本來的威儀。 ◎「天龍寂聽生欣悅」 天龍八部,就是這一些護法神,他們聽到獅子吼無畏說,他們能夠寂聽產生欣悅(非常高興,能夠聽到真理,能夠生欣悅)。 ◎「遊江海,涉山川」 以往要追求真道、要求道,非常不容易,就要踏破鐵鞋無覓處,要到處去訪道、到處去追求,看看哪個地方有可以很好修的法門,所以就要遊江海,涉山川。以往的修道人都是那麼努力,從西元0年一直到西元1000年中間,我們中國禪修的很努力,都是這樣到處在訪道,到處在找真正的修道人,只要修的有成就,就有很多徒弟、很多人跟隨著他修,所以都很興盛,各位若有看五燈會元或是景德傳燈錄裡面都有記載,記載這一些修持的過程,而且大部分都是不着文字,都用我們身體的語言,譬如說問什麼是道?他會眼睛瞪著你看或是眨眼,這樣就是道。各位前賢,假如我們去問人家什麼叫道?他對著你眨眼,你會了解嗎?你會說你的眼睛是咧…,是不是要去看眼科?不知道那個是在傳。 所以有偈語:『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動容就是我們容貌一動了,發揚我們古路,就是誰在動?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發揚古路,就是回到我們正位的那一條路;不墮悄然機,就是不落入因緣自然,我們佛性不落入因緣自然。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稍微複習一下,才會記得。所以禪宗在傳,大部分都是用身體語言,用身體來傳道,所以才有一指禪,問說什麼是道?比一個手指頭(E),這個就是道。所以後學在想,以我們現在人的那一種智慧跟我們時代的潮流,假如用這一種方式來傳道的話,可不可行?好像不可行,你說什麼是道?(E),這個真的差的太遠了。 跟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是一樣的意思,各位前賢拈花示眾什麼意思?跟夜睹明星什麼意思?所以他們講得都是一樣。那一朵代表凡塵的所有形相,那一朵花在拈花的時候,誰看到?(佛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看到,要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出來,讓你知道了解,誰了解動啊?是不是我們佛性,所以那一朵花在啟發我們佛性。所以記載人天百萬,莫知所措,大家都不知道在做什麼,那個大迦葉破顏微笑,喔,就是這個喔!然後釋迦牟尼佛才講:『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正法眼藏,正法藏在眼睛,是左眼還是右眼?我們有求道就了解就是那個,正法眼藏,藏在那裡。涅槃妙心,涅槃不生不滅的;妙心,我們的真心。實相無相,我們佛性本體叫實相,因為佛性不會變化,所以稱為實,實在的形相;無相,沒有相。微妙法門,很微妙的法門。不立文字,沒有文字。教外別傳,我們都已經得道了,所以我們很幸運,都能了解意思。所以我們要努力修持,把涅槃妙心整個能夠修證出來,這樣就不枉費我們這一生來了,又遇上天大開普渡,又能夠得道,又能夠修持,又能夠參加辦道行列,幸不幸運?(幸運),所以要把握這個好時機。 ◎「尋師訪道為參禪」 遊江海,涉山川都是在尋師訪道,就是為了要參禪。禪,在我們中國來講就直接講涅槃妙心,把涅槃妙心列為是禪,我們要追求的本體。印度修禪是到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到那個程度),初禪是離生喜樂地(離開欲界的生死,所以很快樂,離開生死進入喜樂),二禪是定生喜樂地(由佛性本身的定力產生喜樂),三禪是離喜妙樂地(離開喜樂進入妙樂),四禪是捨念清淨地(連妙喜也不要,喜樂沒有,妙喜也沒有,捨念已經進入清淨),是修持的一些過程。我們中國的禪宗就直接把禪納入涅槃妙心,所以目標不同,目標不同我們做出來的結果就不同。 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後學都一直把這一些禪宗的修持方法,把它歸納容易簡單,然後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去做,就是:「我們着力擺脫客觀環境對我們精神世界的支配」。 就是我們要主觀主動,不能被客觀環境束縛;假如我們被客觀環境束縛,我們法性不容易證悟。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客觀的這一些都認識透徹,不被它擺佈,這樣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整個就有力道,祂能夠主宰有力道、能夠出來,所以要超越我們身體的生理機能,那生理機能讓我們對情感慾望會強烈的追求,所以我們要超越,不要被我們身體的生理機能控制,身體很需要、很想要,各位有沒有?不好意思回答!我們身體的生理機能生住異滅,它本來有一些自然會呈現的,可是我們佛性一定要超越它,要在我們的管制之下,不可以身體的生理機能強過我們的佛性,我們的身體機能有時候會強過我們佛性,佛性要命令身體機能都沒辦法,身體機能不聽佛性的話,所以我們要超越情感慾望的追求。 那超越以後,已經能夠訓練出一種「不受客觀環境、主觀意識影響的心理狀態」,已經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很清淨,已經都可以面對凡塵萬事,又可以處理萬事,心裡面都不會被它影響、又不會被它左右,然後又能夠面對萬象又不住相,真的很理想,這個時候頭頭是道,全部都是道,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能夠體會呈現,就是那個靈覺(靈覺就是佛性本體)都呈現出來了,沒有不覺的時候(就是沒有無明)。 所以後學把禪宗的修持方法,看了以後濃縮歸納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來做就很理想,時時刻刻都是靈覺,時時刻刻都是佛性在主宰,這樣就很理想,一段時間以後,你就會發現不一樣,佛講我們顛倒的,都已經轉過來了,我們都是看重現相,佛性沒有現相,沒有現相看輕了,現相看重了。現在剛好反過來,沒有現相的佛性我們看的很重,現相的這一些事都看的很輕,是不是已經正確了,正確的知見就是這個,我們要把沒有形相的佛性看重,有形相的身體、有形相的外面景象都看輕,這個很不容易喔!因為沒有形相就是我們良知良能(佛性本體),可是祂就是在,祂時時刻刻會提醒我們,只是我們有時候都不聽佛性的話,為什麼?因為聽佛性的話會吃虧,所以都不聽話,都要在現相之中佔便宜,所以那樣子我們就造了業,造了業就要受苦。 所以要先了解,原來是我太注重現相、太看重現相,才會造了很多業。那只要了解現相都是假的,都不住相了,也不要破壞相,都不住相就好,能夠離相了就很理想,整個佛性都呈現。我們了解都是要自己努力來參禪。 ◎「自從認得曹谿路」 玄覺禪師見了六祖以後就認得曹谿路,就是覺悟了。我們從六祖壇經裡面了解,玄覺禪師從小孩子就開始修道,修的三千功八百果功果圓滿,修的很理想,而且又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整個都呈現,修的很好,命又很短,39歲就歸空,六祖還活到76歲,玄覺禪師39歲就歸空,所以玄覺的命不長,可是他有實際的修持,實際的領悟。 ◎「了知生死不相關」 自從認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關,各位前賢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跟我們身體的生死不相關。所以身體的生死和真心實相不相關,我們一般會認為身體跟佛性連在一起,各位前賢,連不連在一起?問第三次就會有問題了,我們說不連在一起才奇怪,說連在一起也不是正確,有時候答案還真的是奧妙。 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說連在一起,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可是我們現在身體的水火風土都有知覺性,所以我們把沒有知覺的水火風土已經轉成有知覺,然後把沒有形相的佛性也來指揮沒有知覺的身體,各位前賢,這樣連不連在一起?有沒有?(有),就是有,真跟假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國字「仁」,一個「亻」,「二(兩個人)」,很有意思,一個真的,一個假的,可是已經頂天立地(亻),一個真人、一個假人,我們要把它發揮,雖然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可是現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已經進入身體來主宰整個視聽言動,所以佛性有一半的權柄,我們有沒有付給佛性一半的權柄來指揮?有沒有?我們大部分都是用我們現象的眼耳鼻舌身意在指揮我們的視聽言動。 所以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對六塵產生六識,這個都是因緣聚會才呈現,不真,所以是假。我們修道就是要去掉不真的,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來指揮才是真正確,那因為不生不滅的佛性沒有因緣聚會、也沒有變化,佛性是常住。所以我們今天剛開始講的「常獨行,常獨步」,我們要讓我們的真常(常住的佛性、獨一無二的佛性),能夠主宰我們,佛性是一性,然後主宰我們身體,身體的行跟步,一行一步都要從我們性海裡面流露出來去做,所以叫「常獨行,常獨步」,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追求的也就是這個獨一無二的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行持都是天理的表達,一步一行都是天理的呈現,我們要去做,去做了以後最起我們在心中就會知道:我沒有造業。那假如我們是用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的那個心,做了以後業都形成,善、惡都是業,行善了有福報,做壞了有惡報,都是有果報。所以佛性跟我們身體的生死不相關,永嘉大師也是在見了六祖以後才知道不相關,在還沒見六祖之前,永嘉大師還是認為生死跟佛性是有關連,見了六祖以後,就了知生死不相關。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我們一知道了,一進入了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以後, 那個行住坐臥,行也禪,坐也禪,全部都在靈覺之中。所以我們講的靈覺,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不管是講話或是默默沒有講話、或是我們身體的動靜,全部都是體安然,整個都是非常殊勝的狀態,就是整個呈現都是覺,沒有不覺的時候,全部都是覺,所以能夠到達行、坐、語默,全部都是體安然,非常殊勝的狀態。 ◎「縱遇鋒刀常坦坦」 假如遇到外面有很銳利的鋒刀,可是心裡面一樣是坦蕩蕩,沒有害怕的情形,一方面已經進入到沒有形相的狀態,已經沒有形相的狀態會不會有恐怖的情形發生?(不會),恐怖的情形是不是都是形相?(是),都是相,我們既然能夠離相了,那所有恐怖都已經遠離了。那我們在怕是在怕什麼?形相。從相才會怕,假如是鬼出現的話,也是有形相,才會害怕,那鬼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見到鬼要把鬼抱住,抱的住嘛?可不可以?那鬼要抱我們,抱的住嘛?那我們怕不怕?(不怕),真的啊?所以大部分是我們自己在嚇自己,鬼沒有形相,雖然鬼顯現給我們看要我們害怕,可是那個相都是影子,是假的,所以以後我們研究真理了以後,知道影子也都是幻影,也都是假相,那我們害怕的程度就會降低,不用怕了,以後看到的話,就試著去抱看看?抱不到啊,那影子而已,都是假的。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進入真理世界以後,一切沒有相對待,都是一個絕對體,所以才叫常獨行,常獨步。 ◎「假饒毒藥也閑閑」 就是縱然毒藥要害我們死亡,那也無關緊要也沒關係,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凡塵的時候,有人拿毒藥給釋迦牟尼佛吃,釋迦牟尼佛知道那個是毒藥,可是釋迦牟尼佛就講我們凡塵最毒的就是貪瞋癡,那我已經把貪瞋癡去掉了,那這一些毒藥都不算毒,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把它吃進去,那想害釋迦牟尼佛的人,一直看一直在等釋迦牟尼佛毒發身亡,可是都沒有,吃下去都好好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可以免除這一些相對待的。我們了解一進入真理世界,都不怕這一些鋒刀、毒藥,那為什麼不怕?因為已經進入真理世界沒有形相,那沒有形相就沒有值得怕的地方。 所以六祖講:「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六祖講災難很大,可是我們真常寂滅樂,走入真常以後就是很快樂,常樂我淨;而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那一種 世界末日都不用害怕。所以我們都會經過,現在已經一個元會的午未交替,再下去我們人就會滅,然後天地混沌,再從開天地,寅人再降生,都會經過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我們一到了那一種狀態,我們都回到真理世界,都沒有形相,所以都不怕這一些災難,為什麼?因為現象都是虛幻不實在的都是假的,災難也都是假的都是虛幻。 前不久有電影2012,整個地都裂開,整個高樓大廈都下沉,那一種就是災難,就是劫煞災難,在地球上整個都沒辦法生存,我們了解,我們一進入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不怕這一些現象,我們可以回到本位,現象就不會害到我們,我們若注重身體的話,就很注重這一些現象,因為這一些現象使我們的身體沒有辦法存在凡塵,所以就會很悲哀很哀傷,我們一進入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以後,都可以避開這一些現象的災難,都不會遭受遭遇。所以鋒刀毒藥都無關緊要。 ◎「我師得見然燈佛」 玄覺在講釋迦牟尼佛得見然燈佛。 ◎「多劫曾為忍辱仙」 在講釋迦牟尼佛很多劫的時候,曾經為忍辱仙(就是當忍辱仙人),我們了解經過長時間的修持,對我們不生不滅佛性的歷練真的就是很夠,很夠就是本錢多,本錢一多就是什麼都不怕,什麼都能夠了解。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 這個就講到我們現在所有眾生在凡塵幾回生幾回死(就是生生死死),我們都沒辦法去掌握自己的生死,各位有辦法掌握我們自己的生死嘛?要生就生、要死就死,沒辦法喔!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沒有辦法去掌握我們自己的生死。 那我們修道了以後就有,像後學之前講過一個小仙童,記載在大藏經裡面,那小仙童頑皮,看凡塵很多人都在求子,就是沒辦法生育但想要生小孩,小仙童就來投胎,那小仙童長到一歲,你若馬上生馬上又死比較不會傷心,那小仙童等到快一歲差不多可以走路了就死掉了,小仙童就回去了,因為小仙童可以主宰,小仙童要生就來,要死就回去。然後又看第二個又在求子,再下去投胎當他的小孩,然後一樣又一歲就又回去了,連續五個,那就有五個母親很傷心一直在哭,小仙童在天庭裡面看,那麼笨,那麼笨!其實喔,我們了解,你馬上生馬上死,比較不會傷心的那麼厲害;已經養到一歲會走路了,就很捨不得。那因為小仙童可以主宰自己要回去,回去了以後五個母親就很傷心。 所以後學看了以後,哎,怎麼會這樣!所以我們了解,修證以後可以自己主宰,要生就生、要死就死,而且還可以選擇,看你要怎麼死?要站著死或著躺著死,真的可以站著死,死的時候都還站的好好的,不可思議喔!那個是經過修持以後呈現的現象。我們凡人沒辦法,幾回生幾回死,都是業在推我們,業把我們推來生就生了,然後我們因為在凡塵經過都不一樣,死也是千百樣,棺材在裝死的不是裝老的,不一定是老才會死,小孩子也會死,所以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悠悠就表示沒有休息,生又死死又生沒有休息;無定止,沒有固定,不是只有生,不是只有死,而是生生死死一直輪迴。 ◎剩下約15分鐘提問題 【問】:後學有問題想請教劉講師那常聽說不可思議,後學有一些現象不可思議,就是後學的岳母晚年在後學家同住,那後來起居不便生病住院、出院都請外勞來日夜照顧,那我們岳母病情好轉我們都會感謝那個外勞,因為他日夜在照顧,但是外勞說不是她在照顧,在住院的晚上她都有看到仙佛來照顧後學的岳母,那外勞看到有十幾次仙佛,大部分都是我們濟公老師,也有小仙童,也有觀世音菩薩,那還有彌勒佛,仙佛還有顯現天堂地獄的景象給她看,也有帶我歸空的岳父來看,那這一些現象我們聽外勞她說:仙佛顯現這些景象給她看,她也沒有陰陽眼很奇怪?那反而我們都有在走佛堂仙佛都沒有顯化給我們看(哈哈),那後學岳母我覺得她也不著空也不著有,一切她也不思善不思惡的樣子,想請教劉講師這個要如何解釋? 劉講師答:剛好昨天後學在台北上課的時候就講到說,活菩薩現象給我們看就是因為我們信心不夠,我們沒有信心所以活菩薩一直顯現給我們看,那假如說我們已經認識真理就不用現象,因為象都是虛幻不實,都是假的,我們要借相明理那一個是階段,啟信的一個階段,啟發我們的信心,如果我們進入真理世界那就不用借相來明理,所以你在講說外人都看得到仙佛,那我們大家都在修道為什麼都沒看到仙佛顯現?就表示說我們在修的人都相信真理了,就要朝真理的方向來努力,不要住在形象。 可是你那一種遭遇倒是可以宣揚,因為我們眾生很多都會住相,那我們跟他講只要你有那個善心,只要你肯行善事活菩薩都會來幫忙幫助,讓大家了解一傳了以後不是一個人在講,是很多人在講就容易相信,那我們把他引進門來也來修道,這個機緣就是你要去宣揚,讓沒有接近的人能夠來接近求道、修道,所以可以多講那個愈多人知道是愈好啦!一講了以後就會有很多親朋好友都來求道、修道,然後再慢慢的引進走入真理世界,那我們本身就是要了解那個道理,既然已經明理了以後就不要住相,還沒有明理之前顯現給我們看,我們就趕快宣揚這樣了解嗎?要講啦!講了大家才會知道,知道了才會來求道,先把他引進門然後慢慢再來成全。 ※劉講師補充說明解說石灰賦跟大智若愚賦內容: 後學倒是鼓勵那個石灰賦: 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惜,留得清白在人間。 「千錘百鍊出深山」,出深山是我們玄關!我們玄關裡面的真心佛性我們要自己千錘百鍊,要祂能夠練成金剛不壞身。 「烈火焚燒莫等閒」,遇到什麼挫折困難的環境,我們都把它等閒看之,就是不要放在心上去應對,不要逃避。 「粉身碎骨全不惜」,就是身體沒有了也沒關係,因為不生不滅的佛性在。 「留得清白在人間」。這個就是石灰賦,這個對我們修行來講比較實際啦! 那大智若愚賦是我們順著天然、自然,不要太落入有為,不要想說人定勝天,它裡面有提到講說我們人工雕琢太厲害,人可以勝天,那這個大智若愚就是說天地之間造了所有萬物,造了這麼巧妙,所以各位可以想像,我們每一個人的形象是不是上天幫我們製造出來?做到每一個人七孔都一樣,臉不一樣,巧不巧妙?(巧妙),什麼人有辦法去作?沒辦法對嗎?(對),你看作這麼多人出來還會動,所以上天這個造物巧妙,「眾妙之門」,我們要了解到上天自然而然呈現,那我們去體會領悟這一些,天地之間一直在默默地在作可是天地都沒有邀功啊!祂沒有說這一些都是我在做的,都是我的功勞,天地從來沒有這樣所以我們就是要學,學天地把萬事都做成、都完成了,都歸於自然,不是我做的,這樣就可以到達那個大智若愚的內涵。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