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展的最初構想,原本是一些在台的日本籍美術教師和一些美術愛好者所推動,原先希望是由民間來推動舉辦。當時的雜誌《台灣時報》曾刊出鹽月桃甫的文章,當中提及他與鄉原古統、石川欽一郎等人在台北新公園附近商討有關籌辦台灣美術展覽會事宜。不過當他們將此事向官方通報後,官方人士向他們表示想由總督府當局來主辦這場展覽會。後來台灣美術展覽會由台灣教育會主辦,名義上雖然是民間的法人,但其中的主要成員均為總督府的重要官員。因此台展其實是可以被視作帶有殖民地當局品味的官方展覽活動。 政府想要介入美術展覽活動,自有其重要的政治意涵。台展由台灣教育會主辦,可以知道對殖民當局而言,展覽會是一種教育手段。文教局長石田英彥於第一屆台展前即著文提及:「為島民提供嗜好與鼓吹其興趣。」可以知道這是「提升」台灣人民水準品味的方式,更清楚的說,即是某種「同化」的方法。透過美術展覽會的舉辦,宣傳日本品味及日本審美觀念,是台灣人能「訓化」成能為母國所用之民,亦是向國際宣揚殖民地政績的一個重要方式。 台灣教育協會」來推展。 「台灣教育協會」是台灣總督府 的一輔助單位,負責日本語教育的推廣,它的歷史可 溯自1897年。 主辦單位
- 不同於鮮展,台展的最重要特色是由總督府來推動,它乃 由「
- 府展則是由台灣總督府文教局主辦,舉辦的經費也由七千圓提高為一萬圓。
帝展與鮮展(1922年1月,由朝鮮總督府學務局創設,全名為「朝鮮美術展覽會」)模式舉辦,分兩類 : 東洋畫與西洋畫, 沒有書法與雕刻作品。 展覽模式
- 台展以
- 黃土水在 第一回台展開幕(10月27日)的同時, 也於11月5、6日在台北博物館的二樓作個人展。
- 展覽有固定形式,並保留部份給學校老師 免審展出作品,然而在第二次展覽時中這些狀況便被 修改了。因為人們認為給學校老師優惠權,以及罔顧 台灣繪畫特有的形式,都是不公平的。
台灣總督府舊廳舍; 第五回以後則遷到教育會館(現在的美國文化中心)。 展覽地點
- 第一回至第三回台展在台北市樺山小學大禮堂舉行; 第四回台展在
- 府展展出的地點:第一回至第四回在台灣教育會館; 第五回至第六回在公會堂(今天的中山堂)。
第一回至第九回止,一個人最多可以參展三件,但是從第十回以後, 為了鼓勵專心製作而不分散畫家心力起見,就規定一人一件; 府展第一回至第六回,仍規定一人一件。 參展情形
- 第一回台展中,東洋畫參選一百七十五件,入選三十六(三十二?)件;西畫參選四百七十五件,入選六十七件,因此總共展出一百件作品。我們可以看出競爭之激烈。
姜苦樂(1990年8月),<日據時期台灣繪畫>,《現代美術》,31期,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頁71中,載為 第一回台展中,東洋畫參選217件,入選33件,最後再加上挑選時原來落選的4件作品與3件評審委員的作品, 因此展出的東洋畫作品有40件;西畫展出的作品則有88件)。 - 東洋畫是五選一,西畫則七選一,遠超過首屆鮮 展,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比率中可知,西洋畫已廣為流佈了。
- 台展
- 審查委員及無鑑查或推薦畫家,也仿照上述參展件數辦法。
、 梅原龍三郎 、伊原宇三郎、野田九楠、山囗蓬春、迂永與 有島生馬, 都曾被邀為評審委員,其中有些人也曾被邀擔任 鮮展評審工作。 評審
- 自第二回台展以來,許多日本著名大師如 : 松林桂月、小林萬吾、 南薰造、矢澤弦月 、和田三造、結城素明、荒木十畝、川崎小虎、 藤島武二
- 1932年,東洋畫派的陳進、 與西畫派的 廖繼春及 顏水龍 ,成為第一批被指定為評審的台灣人,但 是他們只持續至1934年的第八屆展覽。
- 鄉原古統 在石川欽一郎 之後,不久也離開了台灣,於是 鹽月桃甫 便獨自引領者台展與台灣的藝術界。
- 石川欽一郎與 鹽月桃甫 是評審委員的中心主導,是提 供台灣真正西方藝術教育的第一批外國教師,許多台 灣人深受這兩位風格完全不同的藝術家之影響。
第一回至 第三回只有《特選》。 獎勵方式
- 台展中則設有入選、「台展賞」、「台日賞」、「朝日賞」、《特選》與《推薦》。
- 台展
- 台展第四回起:
- 第五回展覽之後,石川欽一郎 便回去日本,第六回台展以後的展覽,開始有了一個新的《推薦》制度, 曾獲《特選》獎三次的藝術家,五年內不需要將作品送審,也是台展最高的榮譽, 第一次被推薦的是東洋畫部的郭雪湖和呂鐵州兩人。
- 《推薦》是對三次獲得「台展賞」畫家的最高封號,被封為《推薦》級畫家,不能再競賽而得「台展賞」, 但是能獲得「台日賞」與「朝日賞」。
- 另設「無鑑查」及「免審查」;凡連續三年獲《特選》者得「無鑑查」。
- 從第七回(1933)至 第十回, 「大阪朝日新聞社」開始設有「朝日新聞賞」(簡稱「朝日賞」)。
- 府展中則設有「總督賞」(賞金100日圓)。
- 補充說明
- 得獎作品不必將作品給主辦當局。
- 師範學校剛畢業的教師,月薪為45日圓;校工的月薪為5日圓。
1927年 至1936年 一共舉辦十回, 1937年 的十一屆台展,因逢日本據台四十年,舉行始政四十年博覽會,因而停辦。 《日據時期台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頁127中,載為因逢日本據台四十年,舉行始政四十年博覽會,因而停辦)。 《現代美術》,45期,<日據時期台灣官辦美術展覽會實施背景的探究>,頁54中,載為1937年恰逢日本據台四十年,舉行所謂始政四十年博覽會,台展因而停辦一年)。 《臺展\府展 臺灣西洋畫家圖錄》,<臺灣文化與美術的沉思---代序>一文中,載為: 「...在三七年因為種種的因素,包括中日戰爭的爆發,而停止一年...」)。 舉辦次數 - 台展自
- 1938年,在台灣總督府的直接贊助下,台展改以府展形式 再度開始。這個重新組構的展覽,不僅是對東京 帝展 的改革之回應,也標示出歷史上的一個轉捩點 : 從文人政府回復到軍事政府。
- 第一回府展則於 1938年 舉辦,至1943年 為止,一共舉辦六回。
(資料來源:http://www.aerc.nhcue.edu.tw/8-0/twart-jp/work/tf-work.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