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1/19 22:59:12瀏覽1033|回應0|推薦14 | |
聽說光華商場要拆了,就在農歷大年初一動工。和朋友相約在拆除前,造訪光華商場做最後巡禮。 「真懷念!學生時代買電子零件,幾乎每星期都來這裡。」朋友邊逛邊說。「我以前來這裡買唱片、球鞋、球拍、二手小說,還買過一台水貨日本收音機。」我們對這個如今看來陳舊的商場,都有很多感情。 「光華商場」是利用光華路橋底下空間興建的兩層店鋪。三十多年前,台北市商業並不發達,大賣場和百貨公司還很稀罕,市政府興建光華路橋後,將舊書攤、骨董店集中在橋下;中美斷交後,許多美國公司擁有的電子產品流到市面,光華商場成為販售這些電子產品的大本營,後來逐漸演變成「電子商城」。 當時沒有人能想到,台灣會成為世界重要的電子和電腦產品基地。光華商場搭著電子產業發展的順風車,橋下電子商家生意興隆,路橋周邊也擠進相關產品廠商,形成台灣最繁榮的電子商圈。統計指出,光華橋下的電子產品商店只有三十多家,但周邊區域的電子產品商店總數接近兩百。 我不玩電子零件,吸引我的是這裡的唱片行和運動用品店,口耳相傳的資訊指出,這裡東西最便宜。是不是真便宜我不知道,但很多店群聚在一起,又以學生為主要顧客,這裡的熱鬧氣氛總令人產生「價廉物美」的想像。 我這位朋友,來光華商場買東西,不只因為價格。他讀高中時,迷上組裝收音機、音響甚至電腦,有空就來光華商場找零件。他手指著二樓一家店說:「以前我經常到這家店買零件,每次都哀求老闆再便宜幾元。」朋友嘴角掛著微笑。如今他是富有的「電子新貴」,窮學生的日子,只是回憶的一頁。 「如果沒有那位老闆當年熱心教導,今天我不會走上這一行。」他語氣中帶著惆悵,接著說:「這裡好像日本秋葉原,什麼最新東西都有。比起秋葉原,這裡簡直像菜市場,但我喜歡這裡的人情味。」 離開光華商場,路過新式的電子產品連鎖賣場,隨興進去逛逛,新穎明亮的陳設和氣氛比光華商場好得太多。想著朋友的故事,他個人生命史和台灣產業發展脈絡,竟在光華商場發生交集。沒有了光華商場,他以後很難再像今天這樣生動地敘述買零件殺價、還要順便偷學技術的年輕歲月。 舊舊的光華商場就像小小的電子零件,並不起眼;但都在台灣的產業歷史中,扮演過舉足輕重的大角色。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