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旅游
2016/12/21 06:45:58瀏覽302|回應27|推薦0

两大中国乡村之最旅游项目将落户南岳(湖南)...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全国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也是湖南省文化旅游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区、湖南省旅游强县。11月初,南岳成功入选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五个旅游招商建设项目:“中国星村”、“月光下的村落”、“衡山大院实景演出”、“生态汽车宿营地”、“文化创意老街—北支街”。

历史文化名街的北支街,不仅拥有大善寺、香山寺等知名景点,还有大量保存较好的老建筑群,南岳将深度挖掘南岳朝圣文化,通过建筑景观设计、历史场景再现、真人情景表演等手段,恢复宋代南岳环庙而市的盛况,打造一条集历史遗址,中国老店,湖南民俗,衡阳非遗,衡山小吃等特色的旅游文化街,引领未来南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中华五岳将整合为一条综合旅游线路,发行五岳旅游卡。五岳旅游卡将实现景区深度融合,带动五岳景区协同发展;助推景区市场开发,实现客源市场互送;用发行平台资源拓宽景区客源渠道,增加景区门票收入.

--Hope soon can travel in china, my favourist is 老建筑群, and hope not only 恢复宋代 but our every dynasty in different places. if possible hope  waiters wearing the different dynasty clothing in restaurants. we wnt chicago ate in German restaurant and obviously the waiter wearing black clour clothing quite attractive. if you see the same style clothing every where you won't pay attention.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trak&aid=85875317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13 04:18

评论:宁夏引黄古灌区已成被遗忘的“遗产”     皇甫世俊

... 宁夏引黄古灌区被正式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尽管这不是“最高级别的所谓遗产”,但仍然值得宁夏人骄傲。这意味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里的自然格局,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养育了这里的人,并且得到了专业权威的认可。然而,这样一项伟大的历史工程,却被我们长期遗忘,这才是这份遗产被世界承认之后,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遗忘,并非弃之不用,或者是充耳不闻,而是没有将其上升到农业概念之上,以文化来包装,真正成为旅游产品、文化产品。很多人都去过都江堰,这是可以和引黄古灌区做横向对比的。都江堰的优势在于,它是从人们小时候上学时,就被强势植入大脑的概念。以至于想不知道都江堰,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换句话说,都江堰的附加值,建立在整个概念的灌输之上。而引黄古灌区最为缺乏的就是这一点。等于同样有着农业概念上的价值,但一个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另外一个才刚刚站起来。不过,对于引黄古灌区的开发利用,切不可拔苗助长。
  首先,我们应当将引黄古灌区的历史挖掘做到最大。最起码,首先要让宁夏本地人,尤其是城市里具有传播能力的人知道引黄古灌区的闪光点。这就需要文化产品的植入,比如影视剧、综艺节目等等。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实现认知的提升。
  其次,如何提升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不必要的附加物,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规划,以及市场化运作的过程。说到底,授予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样的名号并不难,难就难在我们如何把这份遗存保护好,甚至可以考虑建设遗产保护区,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总之,引黄古灌溉区是一个被城市化这个大时代遗忘的东西,但在这样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被重新重视的遗存。我们不一定非要将其商业化,但至少要让古灌区被完好地保存,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 in fact it is 被遗忘 because no one knows when, who built 宁夏引黄古灌区 that is the reason. we knew 都江堰, 郑国渠灵渠 because it recorded as 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when i searched baidu can't find any about 引黄古灌溉区. hope local city, town can dig out it's history...

蝙蝠(amtrak) 於 2017-10-13 04:29 回覆:

 凭这5点 宁夏引黄古灌区获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记者 范晓儒

 为啥成功凭的是这5点

  宁夏引黄古灌区,一个古代水利工程,为啥能荣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称号?凭的就是以下5点。

一、条件优越

  宁夏引黄古灌区位于黄河上游前套,灌区南北长约320公里,东西最宽约40公里,面积约6600平方公里。灌区以青铜峡为界,以上为卫宁平原,以下为银川平原,黄河纵贯宁夏约397公里,河面稍低于地面,在黄河上直接开口即可引水灌溉,引黄条件得天独厚。

  唐肃宗见此,发出“灵武,我之关中”之赞叹;《明太宗实录》可见“天下屯田积谷,宁夏最多”的记载;清康熙途经宁夏时,更是感慨“汤汤南北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

  二、历史悠久

  宁夏引黄灌溉历史悠久,自秦汉移民开发以来,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遂成为我国四大古灌区之一,可以说宁夏200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开发建设史。

  三、技术精湛

  汉代的“激河浚渠”,北魏的灌溉制度,西夏的卷埽技术,元代的木闸、滚水坝控水,明代的石闸布设,清代的飞马报汛、埋设准底石、闸坝砌筑、“封”“俵”轮灌等技术及经验领先于其时代。

  四、文化璀璨

  蒙恬、虞诩、郭子仪、郭守敬……在宁夏引黄古渠系开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众多彪炳史册的治水人物,他们的治水业绩为世代称颂。

  留有《送卢潘尚书之灵武》《横城堡渡黄河》等水利诗文200余首,《汉唐二坝记》《修唐徕渠碑记》等水利碑记30余篇,加之现遗存的水利文物、器具、实物500多件,不断滋润着宁夏引黄古灌区的历史。

  五、古渠千秋流韵

  宁夏平原自秦代蒙恬开疆、军民屯垦以来,汉代已有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古渠的雏形,南北朝有艾山渠和薄骨律渠,唐代有御史、尚书、特进等渠,宋夏时期新开昊王、李王渠,元代新开蜘蛛等渠,明代新开羚羊、柳青、新生等渠,清代新开大清、惠农、昌润、天水等渠,民国新开湛恩、云亭、扶农等渠。

--it looks like 秦代蒙恬 then 汉代南北朝唐代宋夏元代明代清代民国. unfotunately still doesn't know who built(蒙恬?). 

蝙蝠(amtrak) 於 2017-10-13 04:55 回覆:

宁夏引黄灌溉:一条条古渠造就“塞上江南”   记者 张碧迁

始于秦盛于汉 纵横交错流润沃土
  宁夏引黄灌溉的历史始于秦代,盛于汉代。秦渠、汉渠等12条引黄古渠系历经2000多年,仍发挥着流润沃土的作用。如今,宁夏平原引黄古渠纵横交错,渠道总长1284公里,引黄灌溉面积551万亩。
  宁夏平原四分之三靠黄河润育
  当你打开宁夏平原的地形图时,就会发现总面积8000平方公里左右的宁夏平原,其中约6000平方公里都是黄河灌区,占宁夏平原面积的四分之三。
  将黄河之水引入到宁夏平原的,则是一条条古渠。专家、学者们公认,宁夏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著名史志专家吴忠礼看来,宁夏的引黄灌溉,与移民戍边密不可分。宁夏的移民始于秦朝,盛于汉代,因此对宁夏的引黄灌溉,专家们有两种意见,一说是始于秦始皇时,一说是始于汉武帝时。
  一条条古渠造就“塞上江南”
  有着“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是一个让人神往的地方,而造就这一美景的,是一道道河渠,其中唐徕渠就是大工程之一。
  据考证,唐徕渠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但唐徕渠真正壮大,成为宁夏平原上的主渠,还是在唐朝。后经各代整修,渠口开在青铜峡旁,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等县市向北流去,到平罗县终止,全长约322公里,有大小渠道500多条,灌田90万亩,居银川平原14条大渠之首。
  吴忠礼在其著作《宁夏引黄灌溉今昔》中,曾经详细考证,在此前后,汉渠、胡渠、百家渠、七级渠、尚书渠、艾山渠等都得到修复。渠道的整修、开挖,扩大了灌田面积,仅汉渠、艾山渠、御史渠、光禄渠和特进渠就可灌田3700余顷,宁夏平原从此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汉武帝时期,宁夏引黄灌溉既有资料可查,又有考古依据。”吴忠礼说,宁夏平原后世有名可查的光禄渠、七级渠、汉渠(汉伯渠)、尚书渠、御史渠、高渠等古渠,以及沿用至今的汉延渠、唐徕渠的原始渠道均为西汉时开凿,只是初建时设施简陋、规模较小而已。
  在汉延渠管理处的一幅地形图上可以看到,作为最古老的干渠之一,今天的汉延渠灌区航测耕地面积约54万亩,灌区农业人口近16万。到2004年,灌区年产粮食总量约2.5亿公斤,是我区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有高峰也有延续
  在银川唐徕渠畔,有一尊2米多高的塑像,塑的是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
  元朝初年,宁夏引黄灌区呈现出“古渠淤坏,泥沙淤浅”“田野荒芜,生灵涂炭”的惨淡景象。1264年,郭守敬随中书左垂张文谦行视宁夏,看到这一景象后,决心开挖毁坏淤浅的灌渠。经过数年,共修复、疏浚主干渠12条,使9万余顷土地恢复了灌溉。这次修复的沿河渠道坝闸,设计精细、质量坚固,直到明代中期还在继续使用。当今,宁夏引黄灌区仍普遍采用坝闸节制水量的办法。
  明清时期,统治者对有河渠之利的宁夏河套地区更为重视。宁夏引黄灌溉也走向了高峰,形成了以大清、惠农、昌润、唐徕、汉延等渠合称的河西五大渠。
  “此后,宁夏平原上的灌溉体系基本延续明清时期的状态。”吴忠礼说,这次宁夏引黄古灌区被正式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是对宁夏引黄古灌区的一种延续和保护。

--i wonder whether can make a detail map for these 渠s and mark which dynaaty/who did and hope they all can link to each other so tourists can only walk thru(riding bicycle, horses/cows.. if allow).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09 14:13
福建乡村游受热捧:赏非遗 赛割稻 捉活鱼  中新社宁德10月8日电  作者 叶茂 李娜 郑祖辉

  迤逦蜿蜒的霍童溪、老街剪刀铺叮叮咚咚的打铁声、老吴家热气腾腾的卤水豆腐干……这个“十一”国庆假期,福建宁德众多民众走出家门、走进乡村,畅享闽东怡人秋色。千年古镇——蕉城区霍童镇口占地10亩的停车场上,轿车、中巴停得满满当当。从洞天广场上的文昌阁、武圣庙到明清古街上的第一洞天文化展陈馆、霍童古民居建筑展陈馆,游客接踵摩肩。

  藏于深巷内的线狮馆,也是宾客满堂。台前是三头重达30多公斤的“狮子”,幕后是10余名汉子挥汗拉动牵动线狮全身关节的绳索,争球、抢球、抱球、抛球,时而戏珠、时而喷雾,引得观众发出阵阵惊叹。

  “线狮表演很精彩,给人很强的震撼感。”游客林小姐如是对中新社记者说。

  霍童线狮又称“抽狮”,现留存于霍童镇,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乔装动物的杂技节目,被誉为“中华一绝”。2006年,霍童线狮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5月,霍童镇将一座旧房改造成线狮表演馆,力求让线狮表演常态化。据线狮馆负责人介绍,7天时间,该馆已接待3500余名游客。

  游客的增多,也促进当地特色产品的销售。几乎每个特产摊位前都挤满了客人,八仙糕、光饼、麦芽糖、霍童“仁记”剪刀、线狮工艺品的销量,成倍增长。

  家住福州的陈女士是第二次来霍童,这次还带着福州的朋友一起。她说,上一次来只是逛逛古镇就回去了,比较单一;现在霍童溪沿线都是旅游好去处,逛完古镇还可以到周边走走。

  当地官方称,在霍童古镇景区的带动下,沿线外表、赤溪、贵村等美丽乡村尽显魅力,游客短途旅游愈发丰富多彩。

  赏非遗、观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赛割稻、捉活鱼,也成为市民这个国庆假期另一好去处。地处偏远山区的福安市潭头镇下洋村,举办为期8天的开镰节,其大面积的稻田风光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田园生活和体验农耕文化。

  在一片“金色海洋”中,记者看到游客们在水田中赤脚奔跑,手持镰刀争分夺秒地抢割稻谷,虽满身泥泞,却乐在其中;赛割稻之后,还是这片稻田,游客们又下田摸抓稻花鱼,各展捉鱼“神通”。

  近年来,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革命老区基点村的下洋,引进原生态稻鱼共生养殖现代农业项目,发展村集体经济,初具成效;并因地制宜策划民俗文化节、开镰节等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沿着稻香扑鼻的乡间小路登上观景台,远处群山连绵起伏,近处梯田密布,金灿灿的稻穗随风摇曳;散落在梯田中的农舍、袅袅炊烟、劳作人群,还有山、水、竹林、茶园,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田园画。

蝙蝠(amtrak) 於 2017-10-09 14:13 回覆:

  据村支书林建平介绍,开镰节吸引3000多人参加,村里通过举办秋稻收割比赛、捉稻花鱼比赛、篝火晚会等民俗文化特色活动,绿色稻米和山田养出的水产品,都成为大家争相购买的伴手礼。

  游客乐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数据统计,2016年下洋村人均收入达到16669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村财政收入实现零的突破

--for most taiwanese-so-called, 福建 is where your ancestors came from, shouldn't you know more about your home town? 

蝙蝠(amtrak) 於 2017-10-09 14:17 回覆:

广州旅游整体满意率高达99.7% 食在广州深入人心

广州旅游整体满意率高达99.7%  羊城晚报讯 记者吴珊、通讯员穗旅宣报道:
7日,广州市旅游局通报假期旅游情况,问卷调查显示,游客对广州旅游整体满意率高达99.7%,“食在广州”的金字招牌深入人心,“长隆”为知名度最高的广州景点。
  假日期间,广州市旅游部门在主要景区及酒店对来穗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6000份),结果显示,游客对广州旅游很满意比例为65.58%,比去年同期上升15.28个百分点,整体满意率(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例)达99.74%。其中,交通便利性满意率为96.90%;城市环境卫生满意率为98.36%;社会治安满意率为97.71%;服务态度满意率为98.63%;景点吸引力满意率为98.96%;旅游资讯/咨询服务满意率为95.98%。
  调查显示,广州美食依然是来穗游客最感兴趣的“节目”,选择地方美食的比例最大,占62.72%。而长隆旅游度假区则成为游客心目中知名度最高的广州景点,广州塔次之。游客对广州最熟知的十大景点排名分别是:长隆旅游度假区、广州塔、上下九商业步行街、广州动物园、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珠江游、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越秀公园/镇海楼、陈家祠、花城广场/海心沙公园。
  从客源地看,来穗游客以国内游客为主,其中36.1%来自广东省内。外省游客中,高铁沿线省份成为主流,比重占前三位的是:湖南、广西、湖北。与去年相比,湖南蝉联首位,广西则从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
  此外,互联网成为游客了解广州主要途径,占72.67%;通过口碑(亲戚、朋友、同事)了解的次之,占38.81%。

ps 方    言   粤语-广府片-广州话客家话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06 06:48
探访中国铁路里程最长的旅客列车:开行6天5夜..铁轨上的“慢旅行”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热门景点全是人山人海”、“堵在路上时间都够搓盘麻将”……各种对十一假期的抱怨总是不绝于耳。

  不过,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趁着假期来一场“慢旅行”。其中北京开往莫斯科的K3次国际列车成为了许多资深驴友的选择。在这个“十一”假期前的9月27日,这趟被称为“中国铁路里程最长的旅客列车”载着150位旅客走出国境,走上了跨越欧亚的火车旅程。中蒙边境上的

  火车换轮体验

  9月27日上午11点,这趟挂载13节车厢的国际列车从北京站出发,开启了长达6天5夜的长途跋涉。

  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侯乔是这趟列车的乘客之一,这次他的目的地是去往贝加尔湖。“其实一两个月就已经做好了旅行计划,尤其这一路还能两次穿越国境,看到火车换轮的全过程,对自己来说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由于蒙古、俄罗斯与中国轨距不同,列车会在中蒙边境的二连站完成换轮工作。拆分车厢、拖入换轮库,再被起重机高高吊起,换好宽轨转向架。在换轮的近四个小时中,车厢内的乘客纷纷趴到窗前,用相机瞄准窗外,录下换轨中每个瞬间。

  进入蒙古国后,列车开始在茫茫戈壁上直线行驶。到了第二天中午时分,列车经停乌兰巴托,许多游客跑下车厢走到车站外一窥当地风采。头一次出国的小邵刚到站就钻进了站台的小卖部,回到车上跟大家伙分享刚买到的蒙古美食。“刚才在车站小卖部买饺子,想让售货员给帮忙加热一下,可不知道怎么说,就学着微波炉‘滋……叮!’,没想到他们还真懂了!”乌兰巴托停靠近一个小时后,列车继续前行,当天深夜抵达俄罗斯边境。“很多人对乌兰巴托都有一个幻象,但真正到了这里以后,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蒙古国。”侯乔告诉记者,“从乌兰巴托再往北去,就跟南边戈壁完全不同,铁路沿着河谷前行,山川显得更加秀丽,甚至能近距离看到铁路沿线放养的牛羊在吃草。”一早醒来贝加尔湖嵌入车窗

  最激动的是第三天早上,深蓝色的贝加尔湖映入车窗。铁路沿着湖岸行驶,许多旅客放下车窗,开启了抓拍模式。“火车走了四个小时都还在湖边,它太长了。”侯乔感叹道。

  当天下午,列车在伊尔库茨克停靠,20余名前往贝加尔湖游览的游客在此下车。在这里,苏先生和张先生两家十一口人挥手向列车告别,他们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旅行计划:先在贝加尔徒步,再去摩尔曼斯克看极光,还要去圣彼得堡看歌剧,到莫斯科喝口地道的红菜汤。“每年假期都是一大家子出来热闹热闹,已经成了传统,边玩边看,不用太着急。”

  列车继续前行进入西伯利亚,窗外的风景变成无穷无尽的桦树林与松树林,时而飘起雪花,时而阳光普照。

--《乌兰巴托的夜》the song is so chinese style, a deeply pain in my heart that we lost 外蒙古.. 

蝙蝠(amtrak) 於 2017-10-06 06:48 回覆:
列车乘务员被追着合影

  从广州来的吴女士随身携带了一部收音机,她告诉记者,每次旅行的时候都特别留意当地的广播,听着当地音乐更能了解风土人情。“这次出国特意坐火车,车上都是中国的乘务员,每天一起聊天、问候,好像自己家里人一样,特别亲切。”

  乘坐“国列”的旅客中,有不少是跟团前往俄罗斯的。一位旅行团导游告诉记者,自己的旅行团28人全部来自四川,这个“十一”假期将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度过。“参加这个团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有时间也很希望能看到周围的风景,看俄罗斯城市。”

  担任此次列车长的陈响告诉记者,如今乘坐国际列车的乘客正逐步增加。“以前乘坐这趟列车的乘客中,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旅客居多,不过自从2010年以后,能明显地感觉到中国游客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加。”在这趟列车上,乘务员都成了“明星”,他们成了众多旅客追随合影留念的对象。(李博)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14 10:30

山东煎饼一播成名 一天千辆车进山沟  来源:齐鲁晚报  

节目一播成名人 次日游客找上门

山东煎饼一播成名之后 一天千辆车进山沟 游客来要煎饼吃

  2014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第一集《脚步》中山东煎饼亮相荧屏,镜头中的临沂蒙阴椿树沟一播成名,视频主人公刘宗安、姚方英夫妇也随之成了名人,这对老夫妇人生迎来转折,喜不自胜的他们开起了农家乐,每天接待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本期《喜迎十九大·百姓故事》,我们就讲一讲这老两口的故事。

  “你好好划拉划拉,好好收拾收拾,弄得滑溜一点!”

  “妇女享福的,男人作难的!重活累活都得男人干!”

  “我腿不方便,方便的时候,我用你?!我自己就办了!”

  “给她出了一辈子力,没赚到好呢!哈哈哈……”

  想必看过《舌尖上中国Ⅱ·脚步》的人,都对刘宗安、姚方英老两口上述的一唱一和印象深刻,片中两人边劳作边拉呱,方言朴实又不失幽默,夫妻间的默契十足。

  2014年4月18日晚,《舌尖上的中国Ⅱ》第一集开播,尽管摄制组已提前打电话通知了刘宗安、姚方英夫妻他们要上电视,可限于家里的电视收不到播出频道,夫妻俩依旧如常早早关灯睡觉。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生活将发生重大改变。

  次日上午,这个被摄制组描述为“最接近自然”的村子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客人。“不知道他们来干啥,来了就跟我握手照相。”面对不断登门拜访的陌生人,时年67岁的刘宗安有些诧异,直到有人拿出手机让他看了纪录片,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老两口出名了。

  拜访者中有一对连夜赶来的北京年轻夫妇,纪录片播放当晚他们就驾车从北京启程,第二天上午赶到了椿树沟,为的就是看一看这个秀丽的小山村,尝一口刚烙出的杂粮煎饼。

  椿树沟是隶属于蒙阴县垛庄镇黄姑庵村的自然村,这个小村子共有16户、54口人。环抱的群山阻隔了生活变化的脚步,栽几片板栗园、种几亩薄田、养几只山羊,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祖辈流传。

  

蝙蝠(amtrak) 於 2017-09-14 10:31 回覆:
一天千辆车进山沟 游客来要煎饼吃
  2013年,《舌尖》摄制组按照“原生态、最自然”的原则辗转山东多地挑选拍摄点,最终蒙山脚下的椿树沟打动了他们。领着这些肩扛“长枪短炮”的外人上山下沟,刘宗安并不清楚他们为啥干得这么起劲,只是朴实地遵循“平时干啥就干啥”“想说啥就说啥”的要求本色“出演”。
  游客来得越来越多,老两口的人生轨迹至此转了个弯。有游客建议刘宗安可以开个农家乐,多摆几张桌子搞接待。为开农家乐,刘宗安新建了6间餐厅和厨房,加上摆在院子树下的餐桌,可以同时接待近百人就餐。今年年初,当地政府又出资对这些餐厅和厨房进行了特色改造,并且新建了环保厕所。人次最多的一天是今年8月26日,当天先后有1100多台汽车开进了椿树沟。
  “今天杀了13只鸡,再多来就吃不上了。”9月9日上午,记者探访时,姚方英正在冲洗刚褪完毛的土鸡,不到10点半,第一波赶来的游客已预订了5只。
  纪录片热播后,来到家里的游客都要尝尝杂粮煎饼,赶到饭点时刘宗安就端出家里的菜给他们就着。面对镜头,刘宗安笑呵呵地说:“全国各地的都来吃煎饼,真好!”
  山区建房不容易修院墙,刘宗安便喂养了几只看门狗,在游客蜂拥到椿树沟之前,它们看到生人就狂叫。这两年看惯了一波又一波的陌生人往来,这些狗渐渐改变了品性,“你把锅搬走它都不咬,不看家光玩了”,姚方英说。有两只狗有时跑到路口等游客,来了人就往家领,走几步还停下来等一等。
  自制石碑成了景点 炒鸡红烧肉是招牌
  刚出名时,每一队进院的游客都要问在哪里烙煎饼。后来人太多,刘宗安就制作了一个石碑竖在灶台旁,上面写着“沂蒙煎饼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这个原本图省事的石碑,不承想却成了游客争相拍照留念的标志物,他们拉着刘宗安夫妇合影时都挑这里当背景。
  烙煎饼是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当年拍纪录片时姚方英已经干不了这个活了,主要由她的儿媳操持,她坐在一旁把关。   刘宗安、姚方英夫妇今年已分别70岁、69岁,育有一儿两女,儿子在村里也开了农家乐,女儿有时回家帮忙。老两口有些力不从心,便雇了3名村民帮忙,周末和节假日游客多时还得再加人手。炒鸡和红烧肉是刘宗安的拿手菜,这两道菜也是就餐游客必点的两道特色菜。因为这两道菜做得拿手,刘宗安还被临沂一家星级饭店聘为菜品代言人。
  肉是当天刚杀的猪肉、鸡是后院散养的土鸡、青菜园子里有啥摘啥,厨房里的食材和调料都是百姓家里常见的那几样。地瓜叶炒黄豆渣、山泉水煮鸡蛋、蒸芋头等等这些早先不敢拿来招待客人的土菜如今也成了特色菜。菜品不多,但量给得很足,满满一海碗红烧肉足有两三斤,配上一筐杂粮煎饼和黑黢黢的地瓜面窝头,也能让尝过四海美食的游客尽兴。
  农家乐开了16户 当地搞起全域旅游
  环抱的群山庇护了椿树沟的原生态,但也为游客观览平添了不便。在成名之前,到椿树沟的外人基本都是来串亲戚,偶有登山游客也是匆匆而别。第一波慕名赶来的游客,只能驾车行驶到两公里外,再往前就要考验驾驶人的胆量和技术,既狭窄又曲折的土石山路,车辆要是进了村找个调头的地方都难。
  名气日盛的旅游资源显然不能因为路不通而埋没。蒙阴县计划投资9000多万元,按照4A级景区标准对包括周围21个村庄在内的椿树沟景观全域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截至今年9月初,改造工程基本完工。拓宽修葺十几公里的公路把高速路、蒙山景区与椿树沟串联起来,2.1公里的环村单行沥青路使旅游大巴车可以开到村民家门口。
  借助纪录片这张耀眼的名片,再加上当地的政策扶持,椿树沟16户村民陆续开起了规模或大或小的农家乐和民宿。
  椿树沟所在的垛庄镇因孟良崮战役闻名于世,在对椿树沟景区的打造过程中,当地政府抓住“一红一绿”这两方面资源,形成了为孟良崮红色文化教育为主导、椿树沟体验民俗美景美食为特色的全域旅游布局,把整个镇打造成特色小镇。从孟良崮到椿树沟的公路两侧,是由墙绘、雕塑、实物展示组成的红色文化景观带,椿树沟景区内捉蒙山全蝎、腌韭菜花酱、碾磨烙煎饼等这些民俗体验让游客乐在其中。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12 14:51

湖南汝城破译生态旅游文化“色彩密码”发展新模式 ..

“古”色文化留住华人乡愁 “千年古县”汝城自东晋置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中国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曾在此为官,并形成其理学思想。

  走进清代为纪念周敦颐而建的濂溪书院,“诚”“廉”两个大字赫然在目,和书院“守莲爱拙,正道直行”的院训一起,揭示着汝城文运昌盛、人文蔚起的奥秘。方南玲介绍,理学思想在汝城代代传承,构成了当地崇礼尚德的精神内涵。

  濂溪书院、予乐湾、太极亭、爱莲广场、拙政公园等寓意深厚的地标建筑,和在此举办的全国性周敦颐理学思想研讨会交相辉映,使得汝城“理学圣地”声名远播。

  当地崇礼尚德的氛围还孕育出兴盛的宗祠文化。汝城拥有古祠堂710多座,如今保存完好的仍有300多座。不论是雕龙画凤抑或平实质朴,每一座祠堂都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族训家法和乡规民约中也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祠堂就是一根寄托乡愁、扯不断的情感纽带。汝城几乎‘姓姓有祠堂’。我们真诚欢迎全世界的华人朋友到汝城‘寻根’,追随先人生活和思想的足迹,探寻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方南玲表示,当地对书院、民居、古祠堂等文化传承场所持续投入,力求为世人呈现更为清晰的"古色脉络"。

汝城县境内热水镇的温泉以流量大、水温高、水质好、面积广号称“华南第一泉”;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拥有华南地区保存最好、物种最多的原始次生林,被誉为“南岭植物王国”;这里是湘南起义的策源地,长征路上“半条被子”故事的发源地,“红色”基因深植于汝城血脉。

  坐拥丰富的红色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汝城在一段时间内却遭遇了“有资源无效益、有产品无品牌、有名气无人气”的问题。对此,当地政府积极建设特色小镇,努力将汝城全境打造成一个大景区,全面引爆全域旅游效应,一举扭转了尴尬局面。

  在“温泉小镇”热水镇体验温泉养生、在“长征小镇”沙洲村重温革命记忆、在“森林艺术小镇”三江口感受自然之美和畲瑶民族风情的交融,在“茶香小镇”泉水镇采撷一捧新茶---到汝城旅游度假已然成为“刷爆”网络的新时尚。

  “旅游节会是我们打造的一张新名片。”方南玲介绍,当地陆续举办了首届莲文化节、“中国意象·大美汝城”国际艺术节等特色节会活动,深度拓展旅游产业链留住游客,让每个季节都成为旺季。她通过到访的华媒记者,诚挚邀请海内外游客来此参加11月举行的2017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

  近年来,汝城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持续保持着20%以上的高速增长,成为大湘东旅游文化经济带上“一票难求、一房难订”的热门目的地。

  方南玲说,汝城90%的贫困人口在农村,90%的旅游资源在农村,将旅游开发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无缝对接,以全域旅游开发引领全面小康建设是必然选择。数据显示,在2014年、2015年分别脱贫11275人、15948人的基础上,2016年汝城又有17256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4.66%,8个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通过旅游民宿、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实效已经凸显。

蝙蝠(amtrak) 於 2017-09-12 14:52 回覆:
湖南汝城破译生态旅游文化“色彩密码” 解锁山区县域发展新模式

  中新网长沙9月12日电(记者 刘着之 鲁毅)一个内陆山区县如何走出经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新路子?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的湖南郴州汝城县交出了一份“一城三地、绿色崛起”的漂亮答卷。

  “建设现代田园温泉城市,打造生态高地、理学圣地、养生福地,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兴县战略。”日前,面对远道而来的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采访团,汝城县委书记方南玲解读起当地发展的“色彩密码”。

  “绿”色生态助力产业发展

  汝城是名副其实的山水绿城,森林覆盖率73.69%,保有原始次生林13万亩,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与森林资源同样丰富的,还有当地的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地热资源等。

  同时,汝城位于罗霄山脉与南岭山脉交接部,是标准的山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区重点县、国家限制开发的生态功能保护区。种种因素制约下,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一度滞后。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近年来,汝城将目光聚焦于自身拥有的生态宝库,开始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绿色崛起新动力,加速构建以休闲旅游、绿色食品、健康养生为重点的绿色经济体系,获前来探访的华文媒体一致“点赞”。

  依托湘粤赣三省通衢之地的区位优势,汝城县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全省绿色工业示范基地、粤港澳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2016年,汝城加快发展“三精两新”工业,积极打造“一区多园”发展格局,三星工业园、农产品科技园、建材宝石产业园、商贸物流园成为经济新亮点。

  随着裕兴雷景科技LED、达琦华声电子、琛航电子等电子信息产业相继落户,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项目建成投产,汝城逐步“变身”为绿色新能源基地。

  在大力发展精细农业的过程中,汝城建成了供港蔬菜基地、金山花卉产业园等农业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仅2016年就新增认证有机农产品16个,成功创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跻身全国蔬菜生产大县,还诞生了郴州市第一家“新三板”上市企业。

  2014到2016年间,汝城健康养老服务中心、汝华食品等45个大健康产业项目顺利投产,现已完成投资64.5亿元。“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新路子越走越宽。

蝙蝠(amtrak) 於 2017-09-18 23:58 回覆: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隶属湖南省,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

湘西神秘苗疆显魅力 半年吸引两千余万人次游客探秘  作者 付敬懿

中新社湘西9月18日电 题:湘西神秘苗疆显魅力 半年吸引两千余万人次游客探秘

巫傩神话、“赶尸”绝技、“情蛊”传说,提起湘西苗疆文化,在人们想象中一直充满着神秘色彩。如今,这些鲜明的民俗文化正成为湘西旅游的一扇魅力窗口。在凤凰县,讲述这些千百年神秘往事的《巫傩神歌》正每晚上演。

  “‘神秘湘西’旅游品牌正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游客量达2038万人次。”湘西州委常委、宣传部长周云说,随着凤凰古城、老司城遗址、古苗寨群等挖掘开发,神秘苗疆正逐渐揭开面纱。

“苗族先人蚩尤九黎部落在逐鹿之战后开启漫长求生迁徙,第四次迁徙中一支族群来到湘西。”《巫傩神歌》总策划张顺心说,苗家人敬天敬地,认为万物有灵,把神幻化成生命的基因,衍生出终古不化的巫傩遗风。

  “傩”是苗族上古先民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的祭祀形式,巫傩文化中有很多以民族艺术形式存在.。《巫傩神歌》以傩师歌舞戏剧为载体,涵盖苗族迁徙、非遗叙事、秘境往事,穿越湘西千年的时光隧道。

  形成于夏王朝的苗族古歌,枫树图腾和蝴蝶妈妈的神话世代口传心授,讲述苗家人美好的生活;傩祭傩技娱神娱人,苗族人以神传情采用跳仙与神灵的对话;苗族巫术“赶尸”习俗活动,与“放蛊、落洞女”构成“湘西三大古迷”。

  “湘西认为人死灵魂不灭,苗寨里如有人客死他乡,都有把亡人接回家让其魂归故里的夙愿。”张顺心说,凤凰历史上有“赶尸”这个真实的行业,赶尸匠赶着尸体,天亮前到达“死尸客店”,夜晚悄然离去,昼伏夜出将其神秘化。

蝙蝠(amtrak) 於 2017-09-19 00:02 回覆:
“第一次来凤凰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沱江边的古城静谧如画。”邓巨山是湘潭一家制造公司的董事长,如今已是第五次来凤凰。“配上特效的全景演出,让神秘的湘西苗疆还蛮有吸引力的,古村古寨要多去走走。”

  湘西,一万五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16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20万人次。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国家考古遗址里耶古城等1517处各类历史文化古迹,82个保护完好的传统村落,正等待着游客探秘。

  “我们夯吾苗寨景点2010年8月开业,已累计接待游客25万人次;牛角山村农家乐2010年9月开业,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湘西州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村支书龙献文说,即便是再偏远的地区,“土家探源”和“神秘苗乡”也让游客纷至沓来。

  “60年前的湘西,群山阻隔偏处一偶,因而神秘非凡。”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说,2016年湘西旅游收入265亿元(人民币),占全州GDP的百分之四十八,生态旅游已成为主导产业。今年9月20日,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神秘湘西正敞开大门等待游客光临。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12 03:09
秦王破阵鼓:传承千年战场雄风...(河北省邢台市)  中新网邢台9月11日(张鹏翔 李铁锤 赵昊)悠悠鼓乐,战旗猎猎。秦王破阵鼓,是从千年前古战场上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雄壮的气势,独特的演出风格,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沙河市南金紫村,一声鼓响,顿时镲声、鼓声齐发,五十余人身着黄色古装服,脚穿战靴,手持鼓槌或镲,随着主鼓鼓点,有节奏的表演起来。

  五十余人的队伍,正中间是主鼓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他叫韩军生,这是整个秦王破阵鼓的灵魂。随着阵阵鼓声,八名配鼓手分列两旁,呈三角形依次排列。鼓手的外围,敲镲的表演者站在副鼓手一旁。三角阵型的中央,八位手拿小镲的表演者,跟随主鼓鼓点,边敲边舞。这五十人背后,挂着一张“秦王破阵鼓”的红色旗帜,刀、枪、棍、棒各种冷兵器罗列于身后,凛凛然不可侵犯。鼓乐初起,鼓声镲声齐和,气势磅礴,表演者威风凛凛,一副严肃表情。那鼓声急促而雄壮,镲声阵阵震天,好似千军万马上阵杀敌,为其擂鼓助威;第二段鼓声渐变轻快,镲声清脆,边敲边舞,好似庆祝得胜还朝的将士,欣喜欢快;最后一段鼓声镲声趋于平缓,音声相和。表演者神情舒缓,脸露微笑。呈现出一片太平景象。三段鼓乐,分别是《秦王破阵鼓》《得胜还朝鼓》《和平盛世家家乐》三部曲,三段合称为“秦王破阵鼓”。听之既振奋人心,又令人陶醉其中。

  2017年,秦王破阵鼓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军生就是秦王破阵鼓第五代传承人,别看老人家已七十有二,却精神抖擞,身子骨健硕。老人擂鼓时,身子笔挺,表情庄重。拿起鼓槌,会先停顿一两秒钟,才重重地敲击在鼓上。这仿佛不是在表演,而像是在进行一场庄严肃穆的仪式。

蝙蝠(amtrak) 於 2017-09-12 03:09 回覆:
“我从9岁便开始练习秦王破阵鼓,别看只是擂鼓,可是需要消耗全身的力气,擂出来才有气势。这擂鼓前停顿这一两秒钟,是我60年来擂鼓养成的习惯,也是老辈传下来的规矩。是对千年前古战场上亡故战士的一份哀悼。擂鼓时心里想象着当年古战场上,生死相搏的场景,这样擂鼓才能传神。”韩军生说。

  据沙河县志记载,唐初年间,战乱四起,民生涂炭。唐主李渊命二子秦王李世民平定战乱。在沙河孔庄岳山与刘黑闼展开决战。交战之时,李世民令沙河百姓带数百面战鼓齐上阵,击战鼓以壮军威。三军将士奋勇激战一昼夜,终于破阵退军。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把战场演练的这支破阵击鼓之乐代代流传,命名为“秦王破阵鼓”。《秦王破阵鼓》共分为三个章节。被定名为《秦王破阵鼓》、《得胜还朝鼓》、《和平盛世家家乐》。一千多年过去了,直到建国初期,当地家家户户逢年过节便会取出大鼓和镲等乐器,载歌载舞,热闹一番。后来又普遍应用在红白事儿上,这成了当地百姓们的习俗。

  秦王破阵鼓凭借雄壮的气势,独特的演出风格,深受当地百姓喜爱。每天除了演出,韩军生抽出所有时间教徒弟,想把自己的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只要学生肯学,他都免费教。为了让鼓谱好认好背,他在鼓谱上标明了到哪一段用双手,哪一段用单手,让鼓谱变得简单易懂。但由于秦王破阵鼓要求有一定的武术功底,还要背诵拗口的鼓谱,目前的弟子们,虽然都能担起主鼓手的重任,却没有一人能鼓出秦王破阵鼓的精气神。

  “擂鼓需要有扎实的武术基本功,鼓谱需要死记硬背。就这两点,很多人就做不到。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前来学习,将之传承下去。只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有劲敲,我就会一直表演下去。”韩军生说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12 01:26
中国官方:将山西建设成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中新社北京9月11日电 中国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将山西省建设成为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意见》提出,到2020年,重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能源革命总体效果不断显现,支撑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到2030年,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多极市场承载、内在竞争充分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清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建成,资源型经济转型任务基本完成,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经验,经济综合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意见》明确了六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健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机制,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推动能源供给和能源消费革命,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建立新兴产业培育扶持机制,完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

  二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培育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统筹推进开发区创新发展,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三是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振兴计划,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四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深化“放管服”改革,统一规范各类审批、监管、服务事项,创新财政金融支持转型升级方式,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是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拓展转型升级新空间。构建联接“一带一路”大通道,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六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山西。加强资源开发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china every where can feel there is a hope... but not in taiwan whih has no hope at all.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12 01:23
林郑月娥:多方面推动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新华社香港9月11日电(周雪婷胡碧霞)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1日表示,未来特区政府将从增加研发资源、汇集科研人才、提供科创资金、建立科创基础设施、检视现存法例、加强科创教育等多方面推动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11日,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在港举行《跑赢智能时代香港创新创业白皮书》发布会。来自内地和香港政界、学术界、产业界及创科平台的代表人士参会,共同探讨香港如何在智能时代下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林郑月娥在发布会上致辞表示,香港拥有优良的教育系统、充足的资金、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系统等优势,可通过科技创新带动新一轮经济发展。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对香港未来的科创发展提出建议。他指出,香港如果想“跑赢智能时代”,必须出好3张牌:运用“引进来”战略吸引高科技人才及企业;用“长出来”战略培育科创发展环境,让企业引进来后生存壮大;用“合起来”战略将香港与内地人才配对,多方合力发挥效应。

  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主席沈南鹏表示,在信息智能时代下,创新创业不再以知识产权与资本为主导,人则成为最核心的要素,所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是香港发展科创的根基。未来,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将提供香港高校、香港创业公司及广东地区产业园的对接,为年轻人的创业提供更大平台。

  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于2016年成立,旨在发掘香港青年的创新创业潜力、支持科技研发由校园实验室走向广阔市场。

--taiwan is the only one keeps down grade. and i have no interest in taiwan because the serious problems.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12 01:20
澳门获评亚洲地区过去五年表现最出色展览市场

  新华社澳门9月11日电(记者 王晨曦)记者11日从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获悉,澳门在国际展览业协会的最新报告中被评为过去五年亚洲地区表现最出色的展览市场。其净销售展览面积从2012年到2016年的升幅高达近200%,为全亚洲升幅最高的地区。

  展览业内最具代表性协会之一的国际展览业协会日前公布《第十三版亚洲展览业年度报告》,阐述2016年度亚洲展览业的发展情况。其中,2016年度澳门共有26项B2B展览被列入统计,估计展览业收入近5355万美元,净销售展览面积21万5千平方米,较2015年录得2.9%的升幅。

  报告显示,澳门虽然是亚洲区内发展时期最短及最小型之展览市场之一,但却是过去五年表现最出色的展览市场。澳门的净销售展览面积由2012年的7.25万平方米上升至2016年的21.52万平方米,升幅高达近200%,为全亚洲升幅最高的地区。澳门贸促局指出,近年随着特区政府及会展业界的积极合作与交流,本地展览品牌已持续稳健发展,6个本地展览品牌得到国际展览业协会的认可,涉及的行业包括商贸、环保、汽车、游艇、航空等领域。

  报告还指出,尽管澳门整体经济持续受到外围经济环境影响,但澳门的净销售展览面积仍然录得一定升幅,而平均每一展览更录得近210万美元的收入,说明澳门的展览市场表现优于整体经济表现。

  贸促局预计未来两至三年澳门展览业可保持在区域内平均约5%的增长

--wish less and less working for gambling.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12 01:11
米尔肯研究所11日发布的年度报告指出,成都在中国一线及二线城市中从去年排名第五跃升至首位,驱动因素是政府的支持,以及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工作措施和弥补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努力,令其工资、地区生产总值(GRP)和外商直接投资(FDI)方面均有出色增长。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一线城市中,成都和重庆名列第一和第二。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这两个城市具有多元化、高增值产业、丰富的人才、较低企业成本等特点。

  米尔肯研究所研究员黄华跃表示:该报告中的“中国最佳表现城市”为中国城市日益增长的经济活力和强劲表现提供了新的见解。

  “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指标研究全国260个城市,用以比较城市间的经济动态。大型城市组包括34个“一线及二线城市”,而中小型城市组则包括226个“三线城市”。

  此外,从三线城市经济表现来看,江苏省南通市从第九升至首位,受惠于5年间的就业和工资增长。安徽省蚌埠市获得第二,受益于短期(一年)的工资增长,5年间的地区生产总值(GRP)增长,及其FDI和GRP的份额。佛山是广东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跻身榜单第三名

頁/共 3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