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元春影射之謎
2015/07/05 12:05:29瀏覽718|回應0|推薦0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0901353&boardid=1&page=25&uid=&usernames=&userids=&action=

元春影射之謎


    前面我說了

    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秦可卿、王夫人、晴雯的影射之謎,那賈元春到底是影射誰呢?

    相信有的朋友已經猜到,這個謎題至今也不算新鮮,沒錯,答案就是:

    袁督師袁崇煥!

    當時也稱他大將軍,或大司馬。

    總之,賈元春主要影射的是袁崇煥。

    自從癸酉本(吳祖本)傳出之後,相信癸酉本的朋友都能接受賈元春影射袁崇煥之說。因為癸酉本後面影射得十分明顯。但我說過,我不會拿癸酉本的文字來做直接證據,我依然會從前80回裏尋找我的證據。

   1)姓名

    賈元春,袁崇煥,都有一個“yuan”字。大家可能不服:這算什麽證據,只是發音相同。 別急,袁崇煥,字元素。 袁崇煥,其實是袁元素。古代當面直呼其名是十分不禮貌的,得稱字:元素。 元春 vs 元素,有一個“元”字。 有人還是覺得這不算。Ok,那就勉強湊數放在這吧。

    但在癸酉本裏,這個“yuan”字發音,就太有文章了。在90回《賈元春托夢警天倫》裏,賈政夢裏朦朦朧朧聽見有眾人說什麽“猿出事了”,賈政拉住一太監問道:“什麽猿出事了?【批語:猿既猴也,猴既侯也】是那個字?是園還是袁還是員?那個園子出事了?”…… 忽見眾刀斧手推著一人走來,只見此人頭發散亂,五花大綁的,不是別人,正是元春,一見賈政就哭道:“父親救我,孩兒冤枉啊。”【批語:原來不是園猿圓,是冤也。可嘆!可悲!】

    一個“yuan”字,是元春,也是袁侯,更是一個“冤”字!

    袁大將軍死得冤,元春冤不冤?我們不知道。但判詞裏那句“二十年來辨是非”,其是是非非爭論了二十年,想必也是有冤情的。

    那廂又有人嚷開了:你怎麽老是拿癸酉本說事? 其實我只是想 扯這個“yuan”字音。“元”和“冤”都是一個發音。

    2)封爵

    賈元春最風光的時候,也是賈府最風光的時候,是晉封為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

    袁崇煥最風光的時候,是崇禎元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禦,第二年,加封為太子太保,並賜給蟒衣銀幣。

    元春是鳳藻宮尚書,這顯然是作者杜撰的,但作者為什麽要給後宮妃子杜撰一個“尚書”的官職?  可巧的是,袁崇煥被任命為兵部尚書。

    賈元春是封了貴妃,按品級來說,明朝皇貴妃是一品,貴妃是從一品。

   袁崇煥加封為太子太保,很巧,也是從一品。

    從一品,這也是元春和袁崇煥做到的最大官銜品級。

   3)那幅畫

    金陵十二釵每人都有一幅畫和一首詩。這是《紅樓夢》模仿《推背圖》的寫法,通過那幅畫和那首詩來暗示人物的命運結局,所以在揭秘紅樓人物時候,不可能拋開這畫和這詩不談。

    賈元春那幅畫是什麽樣的?

    只見畫著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

    畫面很簡單,弓上掛著香櫞。

    一個後宮妃子,暗示她命運的畫,怎麽畫一只弓?難道她還好弓箭不成?

    元妃娘娘是不是好弓箭 無從知曉,但從字面上意思以及結合詩最後一句“虎兕相逢大夢歸” 可以得知,弓,是借指刀兵;虎兕,是指戰爭。

    刀兵也好,戰爭也好,看似與一個後宮妃子毫不相關的兩個符號,怎麽同時出現在這麽重要的畫和判詞裏面? 黛玉畫裏的玉帶、寶釵畫裏的金釵、探春畫裏的風箏、湘雲畫裏的飛雲、香菱畫裏的蓮枯藕敗,都是與她們各自的人物形象和命運相符合的。 可是這麽雍容華貴的元妃娘娘,竟然用弓、虎兕 這樣兇煞之物代表她,令人費解,另外香櫞有代表什麽?

    有的紅學家說:弓下掛個香櫞,弓櫞,不就是代表宮苑嘛。

    對著解讀我只能呵呵了。要代表宮苑,直接在畫裏畫個宮苑不就得了,何必拐彎抹角玩這種文字遊戲?事實上,所有角色的畫和判詞,意思都很直白的,前面也說了,林黛玉“玉帶林中掛”,就是一條玉帶掛在兩根枯木上;薛寶釵“金釵雪裏埋”,就是一支金釵埋在雪裏。 畫 畫得清清楚楚,詩 寫得明明白白,壓根不需要我們過分解讀、胡亂發揮。 —— 比如劉心武說林黛玉是沈湖死,死之前寬衣解帶,一條玉帶飄走了,掛在了兩根枯木上。 這樣的解讀,就是自作聰明的過分解讀、胡亂發揮。 將賈元春畫上的“弓、櫞”解讀為“宮苑”,也同樣是自作聰明的誤解。

    4)香櫞 是什麽

    香櫞,其實就是枸櫞,在廣東叫佛手柑。盛產於嶺南地區。香櫞(yuan),又有一個yuan字音,其實暗示了賈元春的故鄉 在嶺南地區。 就像我們說的芙蓉花是暗示晴雯故鄉是在兩湖地區一樣。

    可巧,袁崇煥的故鄉正是在嶺南地區——東莞縣石碣鎮水南鄉。那裏盛產香櫞。

    另外香櫞,也就是枸櫞,來自“梁王嗜果”的典故。典故出自劉伯溫的《郁離子·枸櫞第六》,原文就不摘抄了,大意是梁王見枸櫞是金燦燦的,又大又香,以為很好吃,結果吃了之後酸得連舌頭都伸不直了。

    香櫞,原本主要價值是藥用,而非食用水果。不能因為外表好看又香,就想當然地認為很好吃。

    難道賈元春是個外表漂亮但卻讓人酸苦難當的香櫞? 這同樣無從知曉。

    但對崇禎帝來說,袁崇煥絕對是個香櫞:在外人看來,袁大將軍是金光燦燦、威名赫赫、香名遠播,崇禎皇帝也是對他抱有極大的希望,接連對他加官進爵,結果“己巳之變”,崇禎帝對袁崇煥印象大變,就好比梁王滿滿地咬了一口香櫞,結果一肚子的酸苦,讓他苦不堪言。加之中了反間計,惱羞成怒,將袁崇煥淩遲處死。

    袁崇煥,就是崇禎帝的香櫞,在外人眼裏,他是金燦燦的大香果,在崇禎的心裏,則是無比酸苦的回憶

    5)那首詩(判詞)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

    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二十年來辨是非】:

    小說裏的賈元春,原本不過二十多歲,怎麽會有二十年的是非可辨? 作者表面上是寫元春,其實是寫她“背後”的那個人。

    袁崇煥死後,其功過是非,至今難有定論。 袁崇煥死後二十多年,直到南明的永歷帝才第一次為他平反,至此才算還了他“清白”,算是勉強蓋棺論定,了結了是非。

    或許你說,明朝有是非爭議的大將多了去了,熊延弼、毛文龍……都是爭論,你憑什麽認定元春是喻指袁崇煥? 別急,第二句,就給了我們答案。

    【榴花開處照宮闈】:

    這句的關鍵字是“榴花”。最“權威”(紅學家)的解讀是,石榴代表多子,於是引申為元春娘娘懷孕了。但又突然死了,所以認為是死於宮鬥。 但請註意了,“榴花”不代表石榴,榴花是花,石榴是果,開花了不代表會有果,尤其是榴花,重瓣的不結果,單瓣的才會結成石榴過。“榴花開處照宮闈”,突出的是榴花的紅艷美麗,而不是讓人想到“多子多福”。因為開得越美麗紅艷的榴花,越有可能是重瓣的,不會結成石榴果,何來“多子”?

    另外,榴花的主要價值,一是觀賞,二是藥用。《本草綱目》記載“榴花能治九竅流血”;《海上集驗方》:“治金瘡刀斧傷破血流”。

    如果說“榴花”是賈元春的象征,那意味著她有治療“大明九邊刀斧瘡傷”之功效?  

    當然這也解讀,依然太過附會、晦澀。 可能作者想的沒有這麽覆雜。

    很有可能的是,榴花,作為賈元春的象征符號,跟木芙蓉是晴雯的象征一樣,都是象征著自己的家鄉?

   榴花,其實是指榴花塔。

    在袁崇煥的故鄉,廣東東莞石碣,至今屹立著一座榴花塔。塔旁原有宋義士熊飛故裏榴花村,故名榴花塔。榴花塔建於明朝萬歷年間,正是其袁家人集資興建的。榴花塔也是其袁家人的家族象征。

    雍容華貴的貴妃娘娘,竟然用小小的榴花作為象征,而不是用天姿國色、花中富貴的牡丹來代表,讓人覺得不可理解。但如果說元春的故鄉是在嶺南,那裏沒有牡丹,倒是有石榴,有香櫞,還有座榴花塔,所以才有香櫞、榴花作為元春的象征符號,這就說得通了。

榴花真的是指榴花塔?元春的故鄉真的遠在嶺南? 沒錯,因為後面還有提示。



(袁崇煥家鄉的榴花塔)

 【三春爭及初春景】:


    註:在妙覆軒評本及吳祖本此處為“三春怎及初春景。“爭及”也好,“怎及”也罷,整體意思相差不大。

    解讀這句的關鍵是“三春”。

    三春,到底是指三年? 還是指迎春、探春、惜春之姐妹三春?

    當然是後者。 如果你要是是指三年,那我也能自圓其說得通。三春是指三年,那初春當然是指元春、指第一年,也就是元年。你看袁崇煥是崇禎元年重獲重用,官拜兵部尚書。結果在崇禎三年就被殺了。  當然這種解讀落入了紅學家的窠臼,完全是牽強附會、胡言亂語。

    三春,就是迎春、探春、惜春 三姐妹代表的歷史時期——也就是 崇禎殉國後 南明小朝廷的三個政權。

    其實在崇禎上台之初,袁崇煥剛剛取得了寧錦大捷,後辭官回鄉。崇禎登基,馬上重新重用袁崇煥,兩年內接連加官進爵,還賜尚方寶劍、蟒袍玉帶、銀幣,享受前所未有的尊榮。此時的大明朝,遼東女金受到挫敗,努爾哈赤也死了,李自成的起義還沒開始,袁崇煥躊躇滿志地說要五年平覆遼地。崇禎帝也是雄姿勃發、勤政有為,清剿閹黨,撥亂反正,崇禎初年,是明末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結果十幾年時間,大明朝就亡了,只剩下南明的唐王、桂王、魯王等幾個小政權在茍延殘喘。這樣的“三春”哪裏比得上 袁崇煥在時的“初春”?

    “三春”的特殊隱喻

    在《紅樓夢》裏,“三春”字眼多次出現,是全書非常重要的“文眼”之一。能否正確解讀“三春”,關系到對全書主旨的解讀。

    我們先看在哪些地方出現過“三春”字眼。

    ▶元春判詞: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惜春判詞:堪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秦可卿魂托王熙鳳:三春去後諸芳盡, 各自須尋各自門。

    ▶薛寶琴《西江月》寫柳絮: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

    你看,這“三春”都透著頹敗、不祥的景象,最後的結局,要麽是大夢歸,要麽是遁入空門,要麽是諸(朱)芳盡,要麽是梅花一夢。

    特別是秦可卿說的“三春去後諸芳盡”已經是十分直白了 —— 三春,南明三個小政權 之後,諸芳,朱芳,朱家就徹底完了,各自去奔各自的活路去吧。

    薛寶琴的那句,包含了多個敏感關鍵詞:三春,東風,明月,梅花。   尤其是後面三個詞,這在明末清初,是非常刺目、敏感的。

    東風:就是指滿清,請註意“風”裏的“蟲”字。

    明月:指明朝。  清風明月,在清初,誰都知道是暗指什麽。

    梅花:抗清英雄史可法的《梅花嶺記》,大庾嶺的梅花,南京的梅花。梅花,可以說是明朝的又一個象征,梅花的雪白紅艷,正是明亡時血淚斑斑的寫照。 癸酉本裏 後面寫邢蚰煙就死在大庾嶺。

    三春事業付東風:南明三春都是亡於東風(清),初春(元春)不是,是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軍。
東風送爽,按理會讓人喜歡才對,但《紅樓夢》裏的女子,好像大多不喜歡東風,特別是 林黛玉,對風 特別憎惡
   什麽“莫怨東風當自嗟”,
     什麽“風刀霜劍嚴相逼”,
       什麽“憑欄任向東風泣”,
         什麽“嫁與東風春不管”,
           什麽“風露清愁”,……
好像林妹妹天生跟“東風”有仇一樣。 前面已經分析了,林妹妹是影射明朝的崇禎,對代表滿清的東風,當然是恨得牙癢。

    《紅樓夢》裏誰最喜歡東風啊? 當然是寶姐姐薛寶釵。同樣是寫柳絮,(柳,也是木,和朱的象征義類似,柳絮,代表朱家子民),林黛玉和薛寶琴寫得非常頹喪、悲切。能不悲切嗎?千千萬萬的大明子民,像柳絮一樣,被東風任意肆虐、惶惶不能終日。 特別是這句“嫁與東風春不管”,令人痛心又無奈 ——大明遺民像柳絮一樣被東風(清朝)蹂躪,可是“春”不管。“春”是誰啊,當然是指“三春”(南明政權),為什麽不管?因為“三春”自己都景不長了,自身難保了,哪裏管得了天下百姓?

薛寶釵卻覺得這景象很好,反而嘲笑黛玉、寶琴、湘雲一幹人。

    寶釵笑道:“終不免過於喪敗。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謅了一首來,未必合你們的意思。”

    首先 寶釵是 大罵柳絮是“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 《紅樓夢》裏面說黛玉是“柳絮才”,某種程度上柳絮也指黛玉,可寶釵偏偏要借罵柳絮來罵黛玉。 這也算了,黛玉、寶琴都覺得柳絮被東風攪得漫天飛,物感其類,心生悲切。可寶釵卻說這東風吹得好、吹得妙。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

    在寶釵的眼裏,柳絮不是被東風肆虐,而是被東風卷得均勻。後面的文字更是氣人:

    蜂團蝶陣亂紛紛。

    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

    韶華休笑本無根,

    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


    特別是最後一句“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更是將薛寶釵的身份暴露無遺。 也難怪,薛寶釵影射的是滿清的皇太極,對她來說,東風 當然是好東西,東風送爽,更能送她上 青(清)雲之巔 —— 建立滿清,登基為 青(清)帝。

    之所以說了這麽多、扯了這麽遠,其實是讓大家更好地理解“三春”,特別是 “三春”和“東風”的關系。我們明白了 三春,是指明亡後在南方茍延殘喘的南明三個政權,就知道了“初春”顯然是指明亡之前。我的理解,初春是指崇禎初年,也就是袁崇煥在世時、大明擁有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之時。 那時的景象,是後來的“三春”萬萬不能企及的,不但不能及,相反很快是風流雲散,各自須尋各家門了。

回帖人:"detailinfo_380"好啊,我見過的最貼切的紅樓夢的注解啦,留記號

回帖人:雪侍宵118

好頂讚,三春和元春這段解讀的酣暢淋漓,醍醐灌頂!尤其是那些詩詞判詞解讀後就讓人茅塞頓開,有種大夢已覺之感。相形比較之下劉心武的解讀確實給人一種連蒙帶猜,莫名其妙的感覺。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link&aid=2541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