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11 20:05:00瀏覽541|回應0|推薦6 | |
媒體正在侵蝕我們的道德情感—有感於火車裡吊單槓的新聞處理。 有必要這樣對待年輕人嗎? 剛剛看電視( 這樣的新聞,真的看不下去了。這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嗎?有需要這樣大張旗鼓的撻伐嗎?而明眼人都知道,這個新聞之所以被做大,是因為裡面的高中小女生,穿著很短的短褲,又有「劈腿」等動作,很養眼,可增加收視率,又可以名正言順的批判,所以拿來大炒。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新聞操做方式,在蘋果日報出現後的台灣媒體環境中,我們屢見不鮮。 從照片上看,車箱裡沒有其他的客人,年輕人的動作沒有妨害到別人,頂多只是造成自身的危險,並有「破壞公物」的可能而已。年輕人好玩,自己拍了照 po 上網,網路上的網友若看不慣,留言批評一下,或好言勸導一下就可以了,這不是很有愛心很祥和嗎?當然媒體不會報導,但又有什麼關係?而不幸卻偏偏有好事者對他們發起「人肉搜索」;這其實是很不應該的;有必要給這些孩子這麼大的壓力嗎?現在,媒體記者見獵心喜,不但不批評「人肉搜索」者小題大作,且涉嫌侵犯他人隱私之不當,反而從而附和;又煞有介事的去當事人學校訪問師長,要老師表態,對學校製造輿論壓力。若學校的主事者不能明辨是非抵擋壓力,那麼這些壓力又勢必要轉嫁到孩子身上,這是我們社會對輕年人應有的教導與愛護嗎?將心比心,誰年輕時不曾調皮過?這一點點小過錯,卻要弄得孩子們心情緊張,好像做了什麼干犯眾怒的壞事似的,難保不會在他們稚嫩的心靈中留下黑暗的陰影。新聞媒體有必為了博取收視率而這樣做嗎?這樣我們還能標榜台灣是個有愛心的社會嗎? 蘋果式的媒體作風最終毒害社會 這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但有太多類似的新聞處理案例,累積起來,其影響絕不可小覷。 坦白說,自從蘋果日報進入台灣,掀起一股以揭人隱私為樂的風潮,台灣其實已陷入一種非政治性的社會恐怖之中。媒體伺機而動,隨時都要發起隔空串連的「全民公審」,用簡單的是非去批判別人的私事。我們好像回到了古羅馬的競技場,在眾人高呼「有罪有罪」的情況下,興奮的觀眾正在圍觀當事人以自己的性命做一場殊死博鬥。唯一不同的是,當事人看不到觀眾,但卻感覺到他們無所不在。誰說這不是一種「惡質」,一種「恐怖」?以「新聞自由」來包裝惡意的鼓動、叫囂、放肆與偷窺的「惡質」,難道不該被批判嗎? 我們已經進入了「媒體霸權」的時代,而媒體卻專門做「逢君之惡」的事。也就是說,媒體都假設讀者們是表面高尚而內在嗜血的,表面講同情而內心充滿嫉妒的,表面講公理正義而內心是要渲洩私憤並樂於看人出醜的,表面稱頌別人的成功而內心都是懷疑並且酸葡萄的…;於是媒體就成為表面在批判社會亂象而實際在滿足人們一些低劣的情緒。媒體失去文化,變成純講賺錢的商業,它只要市場,而且販賣毒害人心的惡劣產品;但表面上還是要裝著道貌岸然。它熱衷於批評色情與暴力及一切下流的事,但事實上就在傳遞色情與暴力與一切下流的事。 多數人喜歡看這樣的媒體,因為它同時滿足了人們的正義感與鬥爭性。雖然內心深處我們都知到那是近麼回事,但就是不會戳穿它那薄薄一層的包裝。人們需要那一層包裝,因為人性還有正義感;但正義感抵不住那用正義來包裝的作賤別人的誘惑;更何況那誘惑是撲天蓋地而來,變成一種你習以為常的環境。 任何一個被扭曲、誇張、片面放大報導的事件,受害者永遠只是少數人,但媒體卻取悅了大多數,所以它有恃無恐。然而大眾真的沒有受害嗎?我們以擁有「民主自由」的媒體自豪,但「民主自由」也永遠取代不了同情、關懷、體諒與包容。民主自由下的媒體也不表示它會鼓勵這樣的道德情操。而這些道德情感卻是需要一種社會氛圍來傳遞、來支持的。而我們的媒體正在一點一滴的侵蝕它。當我們感覺到社會上失去這種道德溫情是多麼可怕的時候,可能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在蘋果日報與壹字週刊入侵台灣之前,媒體多多少少還是有點職業道德的;那些八卦雜誌還是處在「小報」的地位,作為「自由社會」的一個點綴。然而,當蘋果風堂而皇之成為媒體主流,其他報紙電視無一不向它看齊的時候,我真的感覺到,一種令人沮喪的無奈,一種難以言說的恐怖,正在無聲無息地四處漫延。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