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19 06:24:24瀏覽2067|回應6|推薦67 | |
*人間修行雙手建立烏托邦 * 震教徒每日固定作息課表,除了農作工藝生產外,大部分時間用於祈禱、讀經、學習教義。溫暖季節是戶外農忙的日子,當位於村子中央農作區與教堂交界處的銅鐘敲響(見上圖),教徒自動回起居樓室內讀經祈禱,百年如一日。 又名「Meetinghouse」的震教教堂,是震教村內最聖潔之地。第一代震教徒於1782年開始在緬因艱苦屯墾,選定Alfred、Gorham、New Gloucester三地,建村傳道。位處New Gloucester的安息湖震教村到1793年才終於取得建村土地,隔年(1794年)教堂落成。震教徒以樸實、耐用,自成一格的土木工藝著稱,教堂建築、室內裝潢、震教家具(Shaker Furniture) 更是代表。 *Inside the Meetinghouse*
*起居樓的春天* 五層樓的紅磚「起居樓」(Central Dewelling)建於1883年,是安息日湖震教村民的日常起居所在。而地處最北的緬因州Sabbathday Lake Shaker Village,一直是諸多震教村中自然環境最嚴苛、經濟最貧困、人數最少的村落。教徒主要來源,為吸收終身入教及收養無依貧窮孤兒。十九世紀在傑出頭人領導下及拜所在地區 Poland Spring 的商業及旅遊發展,全盛時期村民人數約有 187 人。 清修宗教團體的永世挑戰,是在人間行道;要宣教行道,也總得有人願意加入才行。十九世紀農業經濟困難,特別又逢嚴冬大雪時節,常有人表示願意入村見習當教徒,待來年春暖花開往往就離開不見人影。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冬季村民」 ( Winter Shakers ) 。 對於需要幫助的人們,震教村有 「333」傳統,即三分之一的農作自用、三分之一的農作販賣、三分之一的農作佈施濟貧。如今村民總人數僅 40 人,村內有四位長老 (二女二男) 級耆英 ,最年輕的新進村民年齡18 歲,最年長者也有80 歲。 這棟紅磚「起居樓」為教徒日常祈禱讀經之處;「Equal and Separated」原則,使「起居樓」男女信眾雖同居一樓,卻也晉渭分明。「起居樓」內部陳設簡單質樸,實用木工藝製作進步精巧,例如為應付全盛時期將近兩百人的日常衣物洗滌需要,村民鑿穿兩頓半重花崗岩,搭配木製攪拌棒製作而成的手動洗衣機、曬衣間內節省空間的直立型收納木櫃設計,都是十九世紀早期的進步工藝代表。 (在全盛時期,安息日湖震教村村民高達187人,起居樓內之洗衣儲藏收納木工設備,堪稱十九世紀初期進步設計工藝代表.) 這是 Mr. Leonard L.Brooks,現任震教圖書及博物館館長,也是 New Gloucester Historical Society 會長。 Mr. Brooks 出身波特蘭大戶人家,任教於緬因負盛名精英中學長達三十年,為人和氣學問淵博幽默健談,專長希臘羅馬歷史及宗教美學,對震教文化保存與傳播,貢獻深遠。1998 年出任現職,為此,還放棄家族財產繼承,與一切俗世俗緣。 小河綿延無止盡,人間修行永流傳,出世入世一轉眼,悠悠河畔小湖間。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