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14 04:08:33瀏覽1797|回應3|推薦68 | |
緬因州以崎嶇優美的海岸和素有「海上眼睛」的燈塔聞名。美國獨立革命成功後,在行政上緬因屬於北麻塞諸薩州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es) ,1820年3月15日正式升格,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二十三個州,州府初設於波特蘭市(Portland),後遷往地理位置居中的 Augusta 市。位居最南端的波特蘭市是經濟發展最早、人口最多的大城。 2000 年人口普查,居民 64,249 人。 又名「安息日湖」的沙貝斯戴湖畔震教村 (Shaker Village at Sabbathday Lake),位於 Portland的西北方25英哩。25英哩,我以龜速開車慢行, 25 分鐘總能到達。但對溫和悠閒、生活通行圈窄小、不太旅行的緬因人而言,這樣路程目標好像是上月球。我暫住旅店的 Inn Keeper 不斷地說:「 Ma'am, 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go there? It’s mightily far. You know. 」有點靦腆,但永遠溫和有禮的緬因人,總給我「泰迪熊」(Teddy Bears)的感覺。 * 湖畔修行人 *
緬因州大部分為樹木所覆蓋,伐木業盛.樹木在山區砍伐後沿河而下,到下游鋸木坊集中整理後,由照片中的伐木卡車運出. 緬因州 26 號州公路又名「Shaker Road」 ,是條鄕村小路。離開最近的小鎮,沿途沒有住家,連農場也少見,樹木矮叢夾雜荒茫草原中,幾株果樹稀疏點綴,這就是沿路風光,反映貧困謀生艱苦事實。與兩、三百年前相比,景物依舊,而人事早已滄海桑田。 * 永遠在一起的震教墓園 * 人生自古總一死,埋骨異鄉有誰知。但對震教徒而言,生住本村,死後則埋骨「震教墓園」。接待的安息日湖震教村民告訴我,這是個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墓園,早期有為個別震教徒設置墓碑,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因墓園常遭侵入破壞,因此不再單獨立碑,以白色大墓碑取代。 老墓園確有一頁老歷史,不過,我認為接待員說的取消個人墓碑的時間 (1940s) 與理由 (vandalism) ,有嚴重錯誤。至於為何錯 ? 看倌們得等下回分解啦 ! 震教圖書館保存詳細墓園配置圖,紀錄個別教徒埋骨位置與相關資料,以備參考查證。
* 我手寫我心的震教圖書館 * 從文獻的記錄、取得、建檔、保存,乃至於藏書的規劃、圖書館遷建修造、管理,有系統收集歷史文件、經論、典籍、歌謠讚美詩登錄、著作、震教村誌、教徒傳記,及震教村經營的種子錄、香料草籍、編織誌、土木工藝誌等內容項目,再再反映教派特殊性。沿革歷程與代表人物貢獻,值得專文紀錄。然而圖書館在不同季節的今昔對比,儼然靜默見證歷史。 (右側白色木屋為震教圖書館) (圖書館入口) (1920年2月冬日風雪冰封的圖書館) (圖書館藏書編碼封條) * 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與美學 * 反映在物質生活上,每位村民依能力特長,進行分工、從事生產。因此,村內建築物也依功能分類,便利修士、修女、男女教徒操作使用,使震教村完全達到自給自足的境地;反映在精神生活上,每日依固定行事日程,敲鐘聚會,集體讀經祈禱修行,集體工作,靜思懺悔。不限制震教徒與外界接觸,震教村也使用電話、 電視、 車輛、網路、 Police Scanner 等現代物品,但震教村落以「家庭」(Family)自許,教徒的個人花費,如添購衣物、用品,則仍需要公決批准。 Left: Shaker Church ( aka. Meetinghouse, 1794 ) Right: Central Dwelling Building (1883) Left: Ministry's Shop
To be continued....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