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24 11:13:28瀏覽1727|回應3|推薦93 | |
「牧羊式教學法」您聽過嗎 我有三位孫子女,稱之為寶貝一號、二號及三號,他們也似乎頗認同此一稱謂,在電話裡自報名號常不自稱名字而稱是寶貝幾號。也不知是護犢或是孫子永遠自己的好的心理緣故,我老覺得三位寶貝不得了,聰明過人,想的方方面面往往出人意表,因此,我告誡他們的父母要注意,不能讓他們「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我一直認為教育是改變一個人、一個家,甚至整個社會非常重要的平台。所以常叮嚀子女對下一代的教育要多費心,但也強調千萬別落入現今社會「將望子女成龍成鳳」為最終目的的窠臼。 常聽年輕父母喟嘆子女難教,我倒認為養兒育女也不是那麼神秘的事。人人知道「百年樹人」一詞,意旨教育是長長遠遠的事;但從另一方面思考,教導下一代也就像植樹一樣──找個合適的環境(比方說有陽光多水分之處)以及供給養分就是了,嚴格來說兒童成長就是自我內化與環境形塑的過程,重點在兒童本身。千萬別揠苗助長,也別蛇形「雕」手(父母主掌成長)。 三十年前攜家帶眷從美國回台灣中山大學任教,讓親朋好友頗為不可思議。七十年代台灣流行將小孩送到美國念書,而我卻反行其道將小孩帶回國。當年我堅持孩子成長過程需要父母的陪伴,為了給兒女一個烏托邦式的憧憬而兩代分離並不妥當。回國後,三位兒女都成長得很順利,於是,便有一些中山大學甫回國的年輕同事來請教怎麼幫忙小孩們度過那段適應期,他們都憂心回台後兒女的教育,問我有啥好方法。 我說:「用自創的牧羊式教學法唄。」同事們以為是玩笑。我鄭重地解釋,牧羊式教學法初一聽很像是放任式教學,把羊群帶到野外,任憑羊兒自謀生存。其實非也,牧羊者放牧羊兒,首先要找到有水草之處,接著才是羊兒尋找自己喜歡的區域。在教育上這不就是資源的提供與個別化需求的選擇,讓學習者自我內化成長嗎?找尋可放牧區,不就是環境的選擇? 因此,我認為父母最重要的角色是資源提供者以及身教環境的建立,尤其後者更是重要,必竟兒童最親密熟悉的環境是「家」與「家人」,這也是我堅持如果要回台灣工作,必須全家一起回來的原因。 我的牧羊式教學法那陣子還真有名。 無煙囪工業的觀光旅遊事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火紅發展,現在幾乎從大都會到小鄉村部落都想盡辦法發展觀光旅遊事業,各顯神通,無所不用其極,各地想出的花招令人嘆為觀止,有的更是不可思議。上一期〈親朋好友〉提到大陸的暢銷書--閻連科的《受活》,小說虛構了一個遺世獨立、鮮為人知的村落,叫「受活莊」,村民都是一群殘障者。當地的柳縣長為了發展旅遊經濟,竟然異想天開,想用重金購買列寧的遺體回來受活村建造列寧紀念堂,以吸引旅遊消費者的目光。為了籌募資金,柳縣長更發動天生殘疾的「受活莊」村民,組建「絕術團」巡迴演出,以賺取資金。諷刺的是,村民們組建的絕術團,在柳縣長的帶領下竟然紅遍方圓百里。 為了發展觀光台灣也有類似不可思議的故事。新北市的猴洞地區,有個小山村為了吸引觀光客,竟然養了一百多隻的貓,而以「貓街」出名。貓街裡的群貓族有四大天王──黑鼻、大頭、麒麟尾、流鼻涕等。據報告,真有人潮哩,我去參觀時,還看到販賣四大天王貓咪玉照的攤位,真是不可思議。不知貓街的居民們碰到貓叫春的季節時,如何安眠? 年前參與觀光局的觀光路線旗艦計畫,有某縣政府推薦一處名不見經傳的大池塘,一望瞭然,毫無縱深,也無特殊景象或人文古蹟。考察團到了現場,一看傻眼,不知如何打造成旗艦景點。大伙兒起鬨要我發表看法,我清喉嚨說:「也不是不可行,就在水塘裡養萬把隻烏龜,然後每天下午三點半,一群穿著比基尼的少女,出場餵食烏龜,也當成表演的一部分,應該會有某種吸引力吧。」此一提議,絕倒大伙兒。唉唉唉,親朋好友不要誤會,我是反諷地說的,不要信以為真,否則台灣除了貓街,不又出現一處「午後烏龜美女秀」。 跟您分享一個有趣的典故。前些日子應邀到嘉義市演講,演講的地點在一家阿里山原住民開設的「頭目原住民料理」店。店門口擺放著一尊木雕的陽具,非常顯眼。雖然是原始的性象徵,進出的客人卻都視若無睹。我好奇的問店東斯勇(一位阿里山的原住民,八八水災時遷移下山)有關木雕陽具的由來。 他說,因為部落面對的山神是母性的,為了讓這些母性的山神安分守己,也為了取悅母性山神,所以部落就以雕刻的陽具鎮守之,他頓了一下,若有所思的說:但是災難還是發生啦,我們還是被迫離開家鄉啦……… 到處是新鮮事,如果您有機會蒞臨中山大學文學院,您可能會碰到五隻虎視眈眈的胖狗跟著您,唯恐你做了甚麼對文學院不起的事,這便是中山大學文院的安保犬妞妞、蝦米、皮皮、胖弟、喬妹。說起這五隻安保犬有點好笑,也有點人文。話說中山大學文學院地處校區最北邊的山上,相當偏僻,山上本就有很多流浪犬。一方面為了校區安全,另一方面也解決流浪犬的問題,因此,文學院特地向校本部申請一筆經費,飼養五隻流浪犬,並訓練成可以看管院區的保安犬。 哈,怎麼樣,果然充滿人文思維吧。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