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的職業‧病】過動無罪,缺失有理
2008/07/02 00:13:52瀏覽3598|回應20|推薦145
引用文章生兒育女

待過一個幼稚園,老師總說我乖巧,路上看到出家人會鞠躬說:「師父好」,變成自家人取笑的對象。然而這並不是我的本意,是對於幼稚園教導方向沒有選擇的能力。其實,練習說師父好沒有什麼不對,或許長大了,我們會更願意對於值得尊敬的人表達敬意。問題在於,不願意說師父好的小孩,待遇又會是如何?算不算「壞小孩」?

待過另個幼稚園,每天午睡時間一到,老師便把孩童手貼體側捲入墨綠的毛毯包起來,每個小朋友都變成了菠菜捲,以免亂動。毛毯硬硬地扎著背,讓人好想抓癢,卻只能忍著,因為手被固住了,不能動。現在,我從來不用毛毯、不喜穿毛衣,每次睡覺,就想抓背。但是我也一直不懂得抱怨,因為,我們一直被教導要變成「乖乖的」不亂動的小孩。

現在想起來,才不是乖,是笨罷!是膽小罷!向來很「景仰」班上那些帶頭造反的同學。我那小小的自主的意識在高中都只能算是萌芽,需要上了大學,脫離動不動鞠躬說老師好、大人動輒要你立正聽講不准反駁的日子更久一些,才比較抓得出人生當中哪些事情源自大人「管理方便」的需求,而非為學生培養良好心性。

上了小學以後,孩子原本頑皮嘻鬧的部份越來越淡。某日簽完聯絡簿,竟對媽咪鞠躬說:「謝謝老師。」,惹得為娘的一陣發毛。謝謝老師變成了一種制約,來自對於責罰的恐懼驅使,而不是內心的認知。因為對於教導的方式,總還是有聽不完的抱怨與意見。

曾幾何時,講求開放式教育的美國,也對小孩的「乖巧」有了新的要求。大量的「過動兒」(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 ADHD )被診斷,被建議服用藥物,服藥人數在2007年是1987年的30倍,另篇研究則發現2006年美國小孩服用精神科藥物的比例是同時期歐洲的3 (p.129);而且,許多父母對孩子服藥之後變得聽話而功課進步的狀態非常滿意,認為對孩子是有助益的。

藥物永遠是許多問題最簡單的解決方式,但是解決人生問題的能力不能單賴藥物。如何善用藥物而不依賴,永遠是門學問。而在「過動兒」身上,是否需要用藥,更是頗有爭議。一個不注意聽講的小孩,是否真得如大人的判斷不注意聽講?而若他真不注意聽講,如何精細排除其他因素,如受虐、缺乏觀關愛、太聰明、老師教得不好,或就是和半夜的我一樣,喜歡抓癢?

一直不懂上課為什麼需要一動不動?雖然我不敢動。心理上,從未停止當個過動兒。

『浮萍男孩』Boys Adrift 作者Leonard Sax是心理學家(賓州大學心理學博士)與家庭醫學科醫師,也是美國國家單一性別公立教育協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ingle Sex Public Education)的創辦者與執行長,推動男女分校。他在書中除了分析許多現代男孩缺乏動機的阻力、討論如何幫助男孩身心成熟不過度沉溺電玩外,也不斷呼籲──「許多好動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治療過動兒的藥物,而是一個友善的學校與環境」。

哈佛研究(p.133)發現,過動兒的藥物對於正常小孩與被診斷為過動兒的小孩,都具有同樣程度的改善表現的能力。這會不會讓你想起歐威爾 George Orwell 的『1984』?在孩子沒有機會、沒有能力選擇自己的性向以前,就先用藥物洗腦他的性情?研究顯示藥物可能讓孩子長得比較不高(p.126),而數個作者接觸的案例,年長後停藥的孩子認為停藥物已經讓自己更為缺乏動機(作者認為這可能是大腦負責情緒調節的神經激素間的平衡已經受到藥物影響),或是換個學校便讓一個被認為應該服藥的孩子變得活潑主動。(p.142)

使用藥物處理一個過為外向的孩子,就有如使用藥品處理情緒上的憂鬱一樣,都還是讓問題存在著。讓孩子「看來好動」的,或許只是過於死板與師資不足的上課秩序要求。美國某些單一性別學校已經開放讓孩子上課可站可坐可趴,只要不妨礙他人聽講。這種正面的處理,讓某些好動的孩子有體力上的出口。

Sax具體從「過動兒」的診斷標準上,告訴父母中間可能的誤差有多大。什麼叫做「社交與學業上顯著地失去功能」?要我們不要忘記『湯姆歷險記』,我要提醒更為出色的『哈克歷險記』,如果以現在的診斷標準,他們一點都不可愛,還應該吃藥。

身為一個好動小孩的父母是非常非常辛苦的事,我也不是精神科醫師。許多真正嚴重的過動症正如嚴重的憂鬱症,還是需要治療,以免患者傷害到自己。但是對於輕微的患者,要使用藥物讓他有紀律/不憂鬱,或是動腦筋給他一個適合他的教育環境,教導他如何解決人生的難題呢?

這本書提出的過動症的「過度診斷」,正好讓我趁機提出長久以來的想法。教育的態度有的時候不慎變成任意診斷的幫兇,古人都知「一樣米養百樣人」,我們又何急於「矯正」自己孩子與他人比起來的不一樣? 急於把他們歸類為有「缺失」的孩子呢?

爹娘們加油,孩子們加油。我們都不是生產線上的產品。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proust&aid=2005640
 引用者清單(1)  
2008/07/02 22:12 【^^ 安姜annJiang 網誌】 ,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櫻之坊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小孩子有耳,毋嘴,小時常被大人吆嚇的"錯誤"
2009/04/27 00:52

回想十九世紀以來,人們一直追求的科技進步所帶來之後遺症

這些演化絕非你我的福氣,再說現代醫藥也幾盡濫用,

其實目前尚有少數從醫者,還保有些許的醫德,他們還可認同,崇尚自然導向.

倘若人們 如還存有一點醫學常識,不就比較不至於落入"人云亦云"之陷阱?

"生兒育女"給我們帶來,生活極大的"調和及情趣",

或許您是否在度的思考一下?

"生與養",不再是防老,是一種"責任"的延續啊!

"經濟風暴"不要是壓垮您的最後一根稻草啊!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過動症的真相
2008/07/25 14:40
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真的是病嗎?
以下文章引用自http://blog.yam.com/wonderfuls/article/8534990

當詹姆斯剛被診斷為注意力缺乏症(ADD)時,他的母親拒絕讓他服藥。而學校的輔導人員力促對他做一項心理評估。事情很快就惡化了,他的媽媽說:「在學校裏,我的小孩被貼上標籤,給予藥物,接著幾乎死掉。」在服藥三天後,她接到從學校打來的緊急電話通知,她的兒子胸口嚴重疼痛,而且必須緊急送醫。醫師告訴她那是藥物反應,當她停止給她兒子服藥時,危險就不再發生了。

詹姆斯很幸運。但全球數以百萬計像他這樣的兒童,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兒童神經學家包曼(Fred Baughman, Jr.)報告說:「下面所提到的兒童都已不再過動或者注意力不集中了-他們都死了。在1994年到2001年間,我被正式或非正式地邀請去診察下列的死亡案件,以提供醫療或法律上的意見:史蒂芬妮,11歲,被給予興奮劑而死於心律不整;馬修,13歲,被給予興奮繼而死於心肌疾病;馬可利,7歲,被給予興奮劑與其他三種精神科藥物而死於心臟停止;塔維斯,13歲,被給予興奮繼而死於心肌疾病;藍帝,9歲,被給予興奮劑與其他數種藥物而死於心臟停止;卡美隆,12歲,被給予興奮劑而死於嗜酸性白血球過多徵候群(白血球異常增多)。為了『治療』一項根本不存在的『疾病』,這是相當高的代價。」

精神病學最新的理論,是告訴人們所有的心理問題都起源於大腦的「化學失衡」,或者「神經生化失調」。精神科醫師David Kaisler相當清楚明白這個謊言,他說:「現代精神病學尚未令人信服地證明任何一種心理疾病的基因性/生化性起因,…病人被診斷為『化學失衡』,即使事實上沒有任何檢驗能夠加以證明,而且…對於正確的化學平衡應該是怎樣,也沒有任何真正的概念。」4

2001年,柯貝爾(Ty C. Colbert)醫學博士說:「正如所有的心理失調一樣,並不存在著偵測注力缺乏過動症的生物檢驗或生物標記。」他引用美國國家衛生院(NIH),關於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DHD)的共識會議中所做的結論:「研究人員曾積極地試圖去證明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DHD)是起因於化學失衡,但是卻找不到任何證明。」

當「化學失衡」的觀念成功地取得了不知情的父母們合作,這創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包曼醫師說:「這些兒童相信他們自己的大腦出了毛病,而且這毛病使得他們不用藥丸就無法控制自己。」

◆ 「『生物精神病學』還沒能夠證實任何有關精神病的狀況…像是『神經方面的』、『生物方面的』、『化學失衡的』或『遺傳的』疾病。」-兒童神經學家包曼(Fred Baughman, Jr.)博士,2002年

當然,「藥丸」指的是危險且具成癮性,像安非他命之類的興奮劑,或者像專一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的抗憂鬱劑。因為這樣,精神科醫師正在創造一個藥物成癮的世代。甲基芬尼特(利他林 Ritalin)的製造商承認它是一種具依賴性的藥物。5而成癮性的藥物衍生出大量的藥物買賣及濫用文化,利他林(Ritalin及其他興奮劑現在不法地在各個國家的校園中,以每顆2到10美元的代價被販賣。兒童將藥丸打碎並吸食,其藥力比古柯鹼還大。

《處方成大災難 (Prescriptions for Disaster) 》一書的作者湯瑪士摩爾(Thomas Moore)說:「現今使用像利他林(Ritalin)這樣的藥物,是在讓一個世代的兒童冒著驚人的風險。」使用這種藥物是為了「短暫控制行為舉止不是用來減少任何兒童健康上可見到的危險。除了在安養中心及精神療養院外,我們的社會先前從未如此大規模地對人類行為舉止進行化學性的控制。」
■♀醫楊曉萍(albertineproust) 於 2008-09-22 23:16 回覆:

甲基芬尼特(利他林 Ritalin)的確會越用越依賴, 所以退藥一定要慢慢地

謝謝妳的分享, 這些案例希望不是真的, 如果是, 希望不要再發生

http://blog.udn.com/albertineproust/2005640


稻柏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體力
2008/07/20 20:13
年幼的小孩有無限的體力,在過度拘謹的環境中,體力若不能消耗,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尤其,體力是被訓練出來的,一直被壓抑,尤其是藥物的壓制,長期下來的問題更是令人擔憂。
■♀醫楊曉萍(albertineproust) 於 2008-09-22 23:08 回覆:

http://blog.udn.com/albertineproust/2005640

其實運動會讓人聰明, 少失智, "你"便是明證 =)

讓愛動的孩子動.....很重要, 動完, 累了, 就會乖乖了, 死板的紀律可能讓他終身都想犯規


Catlike Cathy(文字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剛從莫大那邊過來~
2008/07/10 07:50
這篇文章想必讓莫大更有理由說生兒育女是蠢事一樁吧!
一般正常的孩子的確可能在不安定的環境和危險食物的戕害下,
變成疑似過度躁動而難以管教...

為人父母,
從來就不可能是自私而簡單的事!



Sharing life,sharing smile!

Catlike Cathy(文字遇)
■♀醫楊曉萍(albertineproust) 於 2008-09-22 23:05 回覆:

http://blog.udn.com/albertineproust/2005640

生兒育女沒有收成的日子, 是無止境的付出與修鍊

但也因此, 讓彼此人生都更圓滿


莎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以前的人動得多 ~~~
2008/07/08 11:09
以前農業時代許多人都從事勞務工作
家中的小孩也是一天到晚在田裏玩 
再大一點就得下田幫忙工作~~   
進學堂或私塾讀書的人是少數    如果不想讀書頂多是被說成好動不好學    而非過動


現在的教育大多屬於靜態    和   知識性的傳授
社會上對智能的要求高於體能   這一來好動的人就被說成過動了~


■♀醫楊曉萍(albertineproust) 於 2008-09-22 23:01 回覆:
http://blog.udn.com/albertineproust/2005640

的確, 該動不給動....讓好動變成原罪, 哀


juliapurple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Re
2008/07/07 22:57

您和樓下大大門的言論都蠻貼切的,因為即將又有一批ADHD的新生入學,特別有感觸

教學進度的壓力促成的管理方便   加  父母不積極的教養小孩  ......

衍生的種種問題..... 持續不斷上演中...

(呵呵...忽然覺得  還沒開學就有點沒力了....看來要再好好調適一下...) 

■♀醫楊曉萍(albertineproust) 於 2008-09-22 22:55 回覆:

http://blog.udn.com/albertineproust/2005640

辛苦嘞, ADHD的老師.....父母把孩子教養責任一股腦兒都丟給老師也是不合理的

你要加油啊


**J I M**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因材施教
2008/07/06 15:51

社會多元化 科技資訊的發達

以及少子化讓現代小孩個個像以前小孩一樣"安份"

真的是有點困難

怎麼樣對於每位小孩都能依其性向做不同的教育以及應對方式

像國外有種皮指紋評量就可針對家中小孩的潛能與性向

做深入分析以便讓家長們瞭解如何跟他們與教育

■♀醫楊曉萍(albertineproust) 於 2008-09-22 22:53 回覆:

Dear JIM,

我們學實證科學的都不敢相信"指紋"與"個性"的關係

先看了指紋....這樣會不會反而限制發展 =)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美式飲食之害
2008/07/06 09:00
高糖 高脂肪 高人工添加劑 高殺蟲殺草劑
美國人正從根本處戕害自己國民的健康
如此飲食下
孩子一定過動  憂鬱  叛逆  過敏
鳩由自取
沒有正確的土壤植栽與飲食就沒有健康

■♀醫楊曉萍(albertineproust) 於 2008-07-06 22:14 回覆:

是有此說, 不過可能無法用在所有案例上

因果論是許多事情必然的現象, 但還是不能就說鳩由自取啦

畢竟是上一代人種的因


Cal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___^
2008/07/05 10:14
從自身經驗對照研究報告,引人深思!
[ 灰綠色明信片。] *玩佈置
■♀醫楊曉萍(albertineproust) 於 2008-07-06 21:59 回覆:
 好久不見

o.m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特教在一般人眼裡常被弄混
2008/07/04 11:00

通一規格的好公民其實也不是教師的訴求,但目前學校的班級人數未降到適當量,老師要因材分流管理教學其實有相當大的難處。為了求平衡所以會有一些不得以的要求和管制,這些困擾有時真的苦到無法向外人道。這也是為何近年教師求退年齡一直下降的原因。

過動兒的矯正也是很多沒有專業訓練的教師最感頭大,因為許多父母不願承認他的寶貝有這傾向,不肯就醫怕被貼標籤而導至影響整個教學的互動。


敬祝所有好朋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發大財。
■♀醫楊曉萍(albertineproust) 於 2008-07-06 21:55 回覆:

http://blog.udn.com/albertineproust/2005640?f_ORDER_BY=DESC&pno=1&#reply_list

我也同意要不懂特教的老師負擔或管理過動或特殊的小孩, 是雙方都蒙其害...這點我們的教育當局以及社福單位都應該負責, 而非直接丟給學校, 讓玻璃娃娃家屬狀告學校的事重演, 或是更多特殊孩童父母被迫簽署切結書

孩子是否有病是屬於醫師的判斷, 是否"過動"與是否"過動兒"有一點點不同; 我比較懂的部份是應避免過度"餵藥"給不嚴重的小孩,但家長也應該體諒老師的難處, 對於比較好動的孩子共同設法幫忙之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