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14 21:07:42瀏覽2949|回應8|推薦11 | |
一、法佈施和行善:
有大德不顧家庭生活,而散盡家財去助印經書佛書,以為如此功德才能化解怨親的恨意,若是如此, 諸佛菩薩就不用傳下真言法門讓眾生可以自助助人了。
其實,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的古印度時代尚未發明紙張,聽經聞法都是口耳相傳,何來助印?文字紀錄是多次經典集結時,由嚴持戒律並已證得阿羅漢果的僧侶們一一背誦、抄寫記錄在貝葉上。東漢蔡倫造紙之後,隨著印刷術和紙張的發明、普及,各朝代紛紛有貴族贊助寺院僧侶翻譯佛經,翻譯謄寫之後普傳至民間, 玄奘法師翻譯佛經更是如此。
傳播佛法的行為就是法佈施,唐宋起,在家居士出資護持出家法師翻譯佛經、著書淑世,而有助印一詞。換句話說,法佈施必須包含 佛陀親說的法(戒定慧、三十七菩提分、經律論、般若波羅蜜多...等),不能帶有毀謗批評的言論,因為 佛陀強調僧團必須具備六和敬、不可以自是非他。
很多大德誦持第一階段法門一的陀羅尼或發心法佈施的功德迴向給餓鬼道怨親,已經是賠償了怨親;唸法供養 諸佛的真言之後,法供養的功德迴向給怨親,也是賠償了怨親;親自拿真言集去法佈施,更是在實踐功德賠償。
因此,大德們在短時間內渡完目前在餓鬼道的自己的眾祖先和累世怨親,並非難事。量力而為地「讀經、持咒、法佈施」的功德是無法言喻的,並非所謂金錢賠償可以比擬的,並非散盡家財助印才是功德賠償。在家修行必須兼顧家庭生活, 釋迦牟尼佛和 普賢菩薩曾經開示:以法佈施供養 佛陀,而非以錢財供養 佛陀。平時多行善,自然會得到 諸佛菩薩和善神的護佑。
末學亦依照諸菩薩交代,自行法佈施數千本,免費在寺廟讓有緣人拿取。
二、尊重經書:
傳播任何知識或佛法都需要人力、財力、物力、時間成本,就算大德上網下載經文修持,也需要電腦電子設備及電力。 歷代各版本的大藏經從無到有的所有過程,都需要耗費不少人力取經、翻譯,翻譯經文的法師和整理經藏的人力、時間、金錢成本都相當龐大。
免費的佛書經書仍然有前述的付出,我們必須珍惜佛經,尊重付出心力的人們。
三、持戒守口德:
四聖是佛陀、菩薩、聲聞、緣覺,是已經覺悟而持戒定慧的修行者;六凡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是尚未覺悟,依業力牽引輪迴而感到痛苦的不修行眾生。我們已經皈依受戒、能聽聞佛法而修行的佛弟子是聲聞。有的佛經描述四聖會以天、人的報身出現以利度眾生,事實上,世界上當志工、義診、義行利益眾生的善士就是如此。 每個人修行的經驗都不同,見解也不同,感應力、神通力深淺更不同,不必去比較,這些能力也不重要;對鬼道眾生的了解要從經藏去驗證,依法(佛陀的教誨)不依人(不持戒的人/毀謗破壞戒律的人)、依智(智波羅蜜多)不依識(識蘊、感官的好惡)。
其他修行者的見解,末學謹守戒律,不予置評。我們更要學會以智慧觀照自己,以慈悲對待他人。
佛陀不曾教我們輕易說別人是魔,也是遵守菩薩戒的不說四眾過戒。 佛陀在《楞嚴經》中描述天魔魔眷魔民的行為(例如造口業、貪瞋癡),是為了讓我們能分辨是非善惡,不是拿來測量別人的是非。
人類不是魔,心理上的著魔是指退失道心、缺德、觸犯法律、五毒習氣深重;只要願意改過遷善,就不再被心魔、五毒習氣所困擾,對人生八苦也能身心輕安。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