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嘉義舊監獄【獄政博物館】(嘉義)
2017/02/15 20:54:50瀏覽1324|回應1|推薦43

嘉義舊監獄位於嘉義市維新路140號,興建於日據時期大正8年(1919),大正11年(1922)正式啟用,啟用時名為台南監獄嘉義支監,1924年改稱為台南刑務所嘉義支所。1945年後,稱為第三監獄第一分監,民國36年改稱為台灣嘉義監獄。嘉義監獄於民國83年搬遷至鹿草鄉,舊監獄改設為嘉義監獄嘉義分監。嘉義舊監獄於2002年被列為市定古蹟,2005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2009年進行修復工作,2011年修復完工後成為「獄政博物館」,也成為世界唯一原地保存的賓夕凡尼亞式監獄建築……
 
在嘉義公園和嘉義樹木園山丘上轉了一圈之後下山,沿著中山路轉維新路,很快的來到位在山腳下的嘉義舊監獄。

監獄最外側,道路邊的白色門樓石碑上寫著「臺灣嘉義監獄」幾個金色大字,這個名稱是民國36年時所改用的名稱。

門樓外一座解說牌,內容說門樓原本是古典樣式的紅磚門樓,1930年大地震時被震垮,經過多次的重建粉刷成為現今模樣。1930年之前的門樓建築外觀、比例與材料都和現在模樣明顯不同,惟有位置不變。

另外一座國定古蹟嘉義舊監獄修復工程紀要解說牌,內容說明舊監獄的沿革,並說明被指定為古蹟和修復的概略經過,解說牌立於民國一百年,也就是修復完成時。

嘉義舊監獄現在已經成為獄政博物館,開放民眾參觀,但並不是開放自由參觀,每天有固定的導覽班次,參觀必需依時間參加導覽,團進團出,一天只有四個時段導覽參觀。

走進門樓裡,早年門樓與道路間還有一座橋連接,日據時期稱為鏡橋,光復後稱為明德橋。門樓的拱門上,兩片高大厚重的阿里山檜木大門,區隔著門裡門外的兩個世界。

門樓裡一塊廣場,廣場的對面一座黑瓦白牆圓拱門的建築物。到目前為止,好像還嗅不到監獄的嚴肅氣氛,花紅樹綠,好像和外面世界差異不大。

廣場的右手邊一座木造的房舍,建築格式明顯與門樓正對面的那座不同。走進門樓而未正式進入參觀前,只能看到廣場邊上的這些東西。

嘉義舊監獄的參觀方式採取團進團出,不接受個人進入參觀,所以在導覽時間未到之前,只能在門樓處等待。

門樓裡的門雖然是木門,但由門的厚重程度,可以看得出來木材的材質十分的講究。

連通裡外的門樓大門,兩扇門板是阿里山檜木製成,顯得厚重而堅固,有如銅牆鐵壁般的厚實。

導覽的時間到了,導覽員出現,集合了參觀的遊客,進入參觀前先說明一下參觀的規則。

遊戲規則說明清楚之後,帶著遊客由門樓前方的白色建築物大門進入,正式走入嘉義舊監獄的參訪。

這幢白色建築物為西式屋架、磚造表面洗石子的結構體,是日據時期嘉義監獄的行政辦公室之一。

再轉身回頭看,看到的是廣場邊門樓的背面。門樓的背面白牆上,寫著守慎崇廉四個紅色字。

進入大門後,首先參觀典獄長辦公室。這間辦公室是舊監獄內建築最為精緻而華麗之處。

無奈參觀人多而典獄長辦公室空間又小,難以擠進全部的人,要在人堆裡拍照更是難。

但無論如何,還是隨著解說員的腳步往前行,邊聽他的介紹,邊看看行政大樓裡的設施。

展示牆上掛著許多歷史照片,這些照片都是舊監獄珍貴的歷史資產。

說典獄長辦公室華麗,其實個人倒也不覺得華麗,寬大的辦公桌配上皮的座椅,空間上也稱不上豪華,但卻是監獄這個小世界裡的權力的象徵。

辦公室旁有會客室,一套紅褐色的皮沙發,中間一張桌子,充滿舒適感。

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辦公室的空間實在不大,但建築高度卻很高,不像現在的建築天花板很接近頭頂上,多少會產生高度的壓迫感。

這幢建築佔地面積不大,但建築裡的辦公室卻不少,大概全監獄的各處室都集中在這幢房子裡。

團進團出有人導覽,內行的人可以講解出許多門道,但缺點就是像趕鴨子般的無法隨意停留,對於展出的圖文需要細看的內容只能走馬看花。

一轉身,發覺怎麼團員都不見了,原來已經全都往前移動而在前方的大門後方處。

過了大門是一處較大的空間,這裡已經不是辦公室的範圍。

前方辦公桌上方藍底白字寫著「中央台」,究竟是什麼台?電視台?監獄裡會有轉播台?

中央台是全監收容人動態的掌控中心,在「收容人不脫離視線」的要求下,只要中央台坐鎮一人,即可以最科學、最精簡的人力掌控三翼扇形舍房的動態。

中央台的側邊吊掛著許多套漂亮的衣服,莫非是監獄退休後,中央台兼起差展示服裝?

原來這些看起來頗有設計感的衣服,是戒護人員的制服。

另外一座說明,內容說中央台在1958年還曾分割為中央監視所、戒護科辦公室、倉庫、值班室,1959年再增加教化課及理髮部。

為什麼中央台是全監收容人動態的掌控中心?在中央台往前看去,監獄的房舍就以中央台為中心,往外呈外放狀分散出去,前方各房合的動態在中央台瞭若指掌。

無意間看到中央台的通道前擺放著一座小櫃子,櫃子上一只香爐,為什麼要在這裡擺放香爐呢?

正在摸不著頭緒時,解說員要大家抬頭往上看,在上層閣樓中有一座神龕,日據時期神龕裡供奉著天照大神。嘉義監獄搬遷時神明無意隨著遷移,因而現在仍然留在原地受供奉。

一旁地上斜放著一具木板組合成的十字架,這又是什麼呢?

原來這是一座笞刑具,也就是將犯人綁在刑具台上鞭打臀部,不知道和新加坡現行的鞭刑是否相同。這只刑具是仿製品,早期日本殖民臺灣時引進,只針對清國人和臺灣人使用。

笞刑具旁又有一些衣物,但是和剛剛看到的型式不同,這些不是管理人員的制服,而是不同階段收容人的制服。

民國2年監獄規定,在監者給與灰色獄衣。民國47年規定,除少年犯外其餘均用藍色。民國59年規定,春秋夏季用淺藍色、冬季用黑色。民國66年再規定,夏季上衣為天藍色,冬季外套和褲子為藏青色,女收容人夏季為天藍色洋裝,少年受刑人與國高中制服相同。民國87年變更夏季淺灰色上衣,冬季深灰色外套,褲子為藏青色。

在中央台停留了一段時間,導覽員還在中央臺,現在是短暫的放牛吃草時間,搶先一步的看看中央臺旁的的舍房。

嘉義舊監獄放射性舍房有智、仁、勇三幢,現在看到的是智舍。

智仁勇三幢舍房原本都是紅磚外牆,民國62年整修時在紅磚牆外加上洗石子牆面。而智舍房上屋架的開口部留設出入口,管理人員攀爬內牆之固定式直梯至舍房上方之空中巡邏道,俗稱貓道,用以方便戒護人員巡邏受刑人,觀察收容人的動靜。

牆上有梯,管理人員可以爬上舍房上方之空中巡邏道,但遊客只能想像不能真的爬上去。

如果很難想像什麼樣的舍房叫做扇形放射狀的中央台掌控系統,那麼看看位在中央臺的這座嘉義舊監獄模型,或許就很容易了解。

中央臺有監獄中各處的警報系統連接來,不論哪一個地方有了問題,中央臺都可以隨時掌握。

接下來隨著導覽員的腳步,進入智舍來參觀。

智仁勇舍房是日據時期留存至今的主體建物,放射狀的舍房是當時獄所必備且保存至今的重要歷史主體,也是最重要的特質與象徵。舍房的格局從日據時期至今並沒有太太的改變,僅有多次翻修屋頂的記錄。

雖然這是一座不太陽光的建築,但是別小看了它,據說當年舍房門的材料,全都是來自阿里山的高級木材。

一座長長的廊道,規格化的門制式化的排列在兩側,這就是舍房的基本結構。

各座門裡都是一間小房間,房裡沒什麼設備,但住在裡面的房客,生活上的大小事情就要在這小空間裡來完成。

牆上除了一道門之外還有一個小矩形孔,若是要傳遞東西進入舍房內,管理人員不必開門,由小孔傳送即可。

管理人員若是由地面通道巡視各舍房,透過門來看室內難免會有死角,但若是走在上方的空中巡邏道往下看,舍房內的一舉一動都一覽無遺。

沿著通道走過來,不同舍房會有空間大小的不同,但標準配備都是一個洗手台、一個馬桶如此而已。這間又小又狹的舍房,若是長期被迫生活在這麼小的空間裡,日子必定很難過才是。

據說為了緩和受刑人的情緒,以前舍房的門都漆成綠色,監獄退休後轉型為獄政博物館,整修時將舍房的門回復成木材本色。

走完通道後,離開幽暗狹窄的空間,出來到外面好像是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接下來導覽員帶著大家往工場方向前進。

首先是參觀第四工場,這座工場的建築是一座木造的房舍。

而第四工場之後,往前還有相類似的建築物,應是其他的不同的工場。

收容人作業是行刑中重要的一個訓練課程,作業不僅是要讓受刑人可以理解勞動的意義與養成勤勞的習慣,作業所得也可成為收容人的收入。

第三工場是三個工場中跨距最大而且是唯一內部有鋼筋混凝土梁柱的構造,推測它可能是最晚期所興建。

第四工場在民國35年就已出現,原作為倉庫使用。

第四工場現在成為展示場,來看看這些展示品。

展示品都有簡單的介紹說明,不過沒有太多時間可以一一閱讀,腦子也沒有太多的空間可以一一的記憶。

由於臺灣工商業急劇發展、產業結構的轉型以及大陸的廉價競爭,以致諸多傳統工藝市場凋玲,有意學習者日漸銳減,因此,法務部乃在全台矯正機關推動17項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技能訓練,花燈工藝為其中之一。

在第四工場轉了一圈之後,一群人隨著導覽員往第三工場而來。

不論第四工場或第三工場,都一樣看不出當年工場的痕跡,目前都只是成為展示間。

第三工場的牆邊排列著一長排的古早時候農具,不知道這些農具和監獄有何關聯?難道早年監獄的訓練課程也包含農耕?但監獄的範圍裡沒有農田,監獄似乎又很難和農耕能直接串聯上關係。

在工場的區域,若不看高聳的圍牆,監獄的氛圍相對的只是若有似無,自由的空氣多了許多。

但是一旁高聳圍牆上佈滿鐵絲網,圍牆轉角處一座監視崗哨,馬上又顯露出一股嚴肅的氣氛。

嘉義舊監獄的圍牆邊,總共有三座崗哨。

接下來要往第一、第二工場去。

第一工場和第二工場是位在相同的一幢木造建築裡。這幢建築的正面寬度很寬,若是沒有足夠廣角的鏡頭,很難將它完全入鏡。

這幢建築的屋頂上有老虎窗,側面窗戶又多,以現今的角度來看,或許也能稱它是一幢綠能建築吧。

走到建築的前端處,二條走道的二側都有貼著白色瓷磚的長方形水槽,這是什麼呢?

想像著寒冷的冬天,水池上方冒著熱熱的水蒸氣,或是炎熱的夏天水池裡裝滿著冷水,看起來多麼愜意。這是澡堂,只是不知道事實能不能和想像一樣,冬天有熱水、夏天有冷水。

傷逝,重刑犯的腳鐐,腳鐐上綁著一張鈔票,據說這是一種不成文的規矩,當重刑犯將被送往刑場接受極刑之前,就會在腳鐐上繫上一張鈔票,感謝死後獄卒幫他卸下令他行動嚴重受限的東西。

第一和第二工場也沒有保留原有工場內的設備,現在只成為展示間。

工場的屋頂仍為木材架構,應是保留早年原有的樣貌。建構舍房裡的木材,據說都是來自阿里山上的檜木,這些屋頂木材不知是否一樣同為阿里山檜木。

架子上吊著三塊長條形木板,上面寫著日據時期年號和人名,這又是什麼呢?

棟札,日據時期,建築體建造與修繕時,會在修繕與建造主體建築之頂吊掛木棟札,棟札上以毛筆書寫修繕紀錄,內註明本建築體建造與修繕的時代,由何人所監造…等相關訊息。簡單的說,日本人在建造一幢建築時,上樑儀式稱為上棟祭,上棟祭時由神社官和業主共同釘掛的木牌稱為棟札。

第三、第四工場展示的大部份是受刑人的作品,而第一、第二工場展示的則是和監獄相關的內容。

離開第一、第二工場,隨著導覽的腳步繼續往前行。

前方一座矩形蓮花池,池中除了有蓮花之外還有造景。

蓮花池中兩座塔,兩座塔間拱橋相連接,塔和池邊也有拱橋連接,據說這都是受刑人的創作。

日新堂,等於是一座大禮堂,做為收容人進行團康活動之外,也以演講、表演等方式教育和教化收容人。

在舊監獄裡一路走來,導覽員講得很認真,我卻是聽得很隨便,自做聰明卻落得所學無幾,真是慚愧。

在走過圍牆上寫著婦育館的門之前,先偷偷的往前瞧,過了圍牆那邊的氣氛好像好多了,圍牆外好像是另一個世界般。

導覽員在樹下說了一陣子,再帶著人群走過圍牆那邊去。

位在圍牆這一側有幢大建築,這幢建築大概就是所謂的婦育館吧。

大家又隨著導覽員的腳步往門裡走,進去瞧一瞧。

什麼是婦育館?就是女收容人生活的地方,日據時期監獄規則中嚴為規範男監與女監的區分,女犯得帶子女入監服刑。

婦育館建築格局為男監的濃縮,早期婦育館的建築格局配置與建築形態已與現狀大不相同。

婦育館中有一個收容三歲以下小孩的處所,女收容人的小孩因母親入監服刑無人照顧,所以跟著母親一起入監,母親在工場作業時小孩集中在育嬰室,一起接受照顧與管理。

不知道現在看到的婦育館內部和早期是否相同,比起男監而言,現在看到的女監可是氣氛輕鬆了許多。

女監的衛浴室,和男監位在工場的浴室大同小異,但不論怎麼說總是比男監的要來得好些,最少是在室內而不像男監幾乎等於是開放式。

接見室也就是會客室,家屬或朋友來探望收容人時會面的地方。

在接見室裡,隔著一道玻璃分隔兩個世界,近在眼前,講話卻得透過電話機來傳達。

繞了一圈,再回到門樓處時,大門已經關上,今天開放的時間已告結束。

在門樓前導覽員宣告解散,走出門樓大門,結束獄政博物館的參觀行程。接著將去參訪嘉義有名的彌陀寺。

 
 
這趟嘉義七日遊其他相關的行程景點,請參考: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牛仔3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住家曾搬過幾次
2017/02/28 23:27

而其中一次的家就在監獄附近

那時候雖只關少年犯

還是被高高的圍牆給震懾住

獄前小廣場是我們孩子玩耍的空間

彼時與道路之間有溝渠尚未加蓋

監獄左側後頭是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