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04 00:06:30瀏覽1331|回應0|推薦36 | |
據傳蘭潭為三百年前荷蘭人所鑿,用來灌溉荷蘭東印度公司直營王田的埤塘,所以被稱為「蘭潭」,古時也被稱為紅毛埤。經過明末鄭成功時期和清領台灣,蘭潭漸被荒廢,直到日據末期又重築堤壩,作為自來水廠的儲水池,至今仍是嘉義地區自來水主要供應源。目前所見的蘭潭水壩,興建於1942年……
今天是嘉義之旅的第三天,行程的第一站就是蘭潭。昨天傍晚曾來過蘭潭水庫,為的是蘭潭日落,但天公不作美,雲層過多而槓龜。今天一早再往蘭潭而來,已經走過一次的路,再度走一次時已可說是識途老馬,三兩下功夫就來到到蘭潭的大壩上。
大壩上這裡是一處道路兩側寬廣的大廣場,廣場邊緣樹下的建築物是洗手間。
原來這處大廣場名為泛月廣場,等一下就沿著道路往月影潭心方向走,但什麼是月影潭心呢?
廣場的地上有圖案裝飾,顯得熱鬧又有變化,廣場邊與大樹為鄰,大樹聚集像一座森林般。
廣場延伸一條步道通入小森林裡,步道寬度很寬,兩側有木製的桌椅,大樹沿著步道旁成行。
大樹有了相當的年齡,樹幹粗壯,樹冠大,樹下樹蔭涼爽,走在樹蔭下清爽又舒服。
大樹下的另一邊,一座圓形小花圃上立著一座石碑,石碑上寫著蘭潭泛月幾個紅色字,石碑上長滿了青苔,紅色字也有褪色的痕跡。
越過道路,道路的另一側路旁架設木棧道,木棧道下方就是蘭潭的水域。
早上柔和的陽光下,走在木棧道上,樹綠水藍,雖然身在嘉義市區內,卻有如置身在遠離塵囂的森林中。
木棧道旁一座看似銀白色的龐大編織物,那又是什麼呢?
走離木棧道,彎進這座銀白色的編織物的引道去看看。
這座銀白色的編織有一個浪漫的名稱,月影潭心,是藝術家王文志的作品。
月影潭心係由鋁片編織的縷空主題結構,月光下光影幻化,獨特的美姿,如鳥巢構築在潭水之上,呼應周遭樹群鳥隻,充滿自然野趣氣息。
「月影」代表「泛月」美景,「潭心」為湖心波紋,諧音「談心」則為遊潭閒情,傳達蘭潭「月、水、遊潭」的地景意象。
藝術家王文志除了這座月影潭心之外,在嘉義市還有另外一座大型藝術創作,外觀像是半顆鏤空的蛋,森林之歌。(若有興趣,請看《森林之歌》這篇)
在月影潭心短暫停留後,繼續沿著道路旁的木棧道前行。
前行不遠,路旁又有一處寬廣的廣場和大片的樹林,綜合起來就像是一座潭岸邊的森林公園。
靠近道路的廣場邊有一塊獅子會立的大石,石上寫著金色的根字,還有一座鹿寮社區綠色生活地圖的導覽圖。
石上寫著根字,所以這座公園就是根公園。再度離開道路而走入這座大公園裡,公園裡空間廣、綠樹高又多,在步道活動十分的舒適。
大樹下一座木造四方形涼亭,涼亭佔地面積還不小,深褐色的涼亭給人穩固可靠的安全感。
這座城市裡的公園,沒有城市的喧囂,反而有著遠離城市的清新又涼爽空氣,成為附近居民活動的場所,樹下處處是晨間運動的人群。
早晨的清風徐徐,清新的空氣中夾帶著一股濃郁的香味傳來,循著香味飄來的方向尋找,原來是野薑花開。
野薑花開得不多,但花朵潔白無瑕,像隻可愛的蝴蝶停在枝頭上,又在空氣中散發著濃郁的香味,令人忍不住想接近它。
步道穿過一段樹林,接著眼前出現較為空曠,前方地面鋪上人工設施較多,樹木也比較矮小些,自然的就少了些森林的味道。
忽然間覺得眼前怎麼金光閃閃的,原來是樹上掛著許多金色花朵的花串。
嘉義市區裡阿勃勒很多,行程第一天曾在鐵道藝術村和阿勃勒相遇,沒料到能在這裡和阿勃勒不期而遇。
在林間追逐了一下阿勃勒,阿勃勒的數量還不少,可惜它和其他樹種混雜在一起,被其他樹遮蔽了大部份,難以像種植在市區裡行道樹般的放射金黃色光芒。
樹下有人工設施的地面,也有天然的草皮地面,大面積的綠草地顯得柔軟又舒適。
公園角落的步道有道階梯往下走,沿著階梯往下走應該可以更接近水岸邊。
走下階梯後,岸邊步道和蘭潭的水面就很接近。
走在岸邊步道,和水面很接近,看到的蘭潭色調也變得比較輕快,魚兒在水面製造出圓形的漣漪,顯得秀氣又有質感。
將視線離開漣漪而遠望對岸,岸邊涼亭和樹木倒映在潭水中,晨光中柔柔亮亮的,像是旅者輕鬆的心情般。
再將視線斜個角度,往大壩方向看,沒有大樹和涼亭倒影陪襯,卻有藍天白雲來相伴,展現另一種藍白休閒風格。
步道再往前走,樹下一處平台,平台處大樹遮蔭,樹蔭下有簡單的桌椅可歇腳。
平台邊有處向水面突出的觀景台,走上觀景台上去瀏覽潭面風光。
觀景平台的前方岸邊像是一座叢林,森林茂密,岸邊前幾處小半島,岸邊近處幾座小小島,景色較為天然而無人工化。
岸邊所見皆為叢林景色,又值夏季,色彩較為單純,岸上和倒影都是森林的深綠。
離開小平台繼續沿著步道前行,一小段路程之後又回到道路旁來。
步行沒幾步,步道旁的樹下再度出現一座木造涼亭。
接著又是一座公園,這座公園名為小公園,但若是比起一般市區裡的公園,可以說是一點也不小。
小公園位在一處介於道路和蘭潭間的小斜坡上,沿著穿梭在小公園中的步道而行。
沿著斜坡轉了二下彎就下降到了接近蘭潭的水邊處。
到了近水的岸邊就是欣賞潭面風光的好地點,所以到了近水邊就有小平台。
一隻攀木蜥蜴搶著走在前面,好像要來帶路般,就慢慢的隨著牠走。
當蜥蜴跑進草叢後我也走上小平台,能見到對岸的角度比起之前更寬更廣。
涼亭和大壩之前曾見過,現在是再度的瀏覽它們一次。
短暫停留後繼續沿著步道前行。
短短路程再加上爬升幾階的階梯後,又回到道路邊來。
根據環潭步道導覽圖上所繪,剛剛所走過的大大小小公園和步道,都是屬於環潭步道的範圍。
環潭步道導覽圖裡標示著,環潭步道沿途共有九座小平台,但實際上記憶中走過的並沒有這麼多座,可能是有部份錯過或遺落,不過也無妨就是了。
道路上一處轉彎處,路旁空地大,幾株大榕樹,榕樹下一座小土地公廟。
一般廟宇的扁額都是掛立在廟的建築上,但這座土地公廟很特別,將扁額掛在廟外的大榕樹上,好像老榕樹和廟是一體般。
土地公廟旁的另一幢建築物牆上貼著一塊大理石碑,碑文說土地公廟六○年代就已經存在,七○年代成為附近登山客的歇息站,到了八○年代,市政府將此地闢為停車場而要拆除土地公廟,經爭取後才得以保留原地重建。
雖然附近沒有住家,但這座小土地公廟卻是香火鼎盛,讓人覺得有股溫馨又熱絡的氣氛。
時代在變,人心不古,土地公廟無法二十四小時都有人看守,為了保護土地公,只好將祂以鐵柵欄和不懷好意的有心人士隔開。
過了土地公廟,道路再轉個彎,路旁一處登山口,筍寮步道的入口。此時彎上了筍寮步道,在步道上繞了一圈再下來。
筍寮步道有多處登山口,但時間有限,只能登上大約是最高點的涼亭處再原路下山,筍寮步道將在另一篇中呈現。
離開筍寮步道後,沿途道路不停留,直抵姊妹亭再停歇。
姊妹亭也是設置在道路與蘭潭水域間的斜坡上,道路邊有階梯往下,走下階梯幾步隨即可見一座紅柱橘瓦的中式涼亭。
涼亭四周樹木高大蒼翠,環境舒適,但涼亭裡空無遊客。
繼續沿著階梯拾階而下,長長的階梯上落葉掩蓋,似乎意謂著來此的遊客不多。
階梯的底端處一處大平台,地上綠草如茵,天上大樹遮蔭,十分的舒適。
又有一座紅柱橘瓦的中式涼亭位在這座平台的綠樹下。所謂的姊妹亭,大概意指的就是二座相類似的涼亭位在同一個地點吧。
靠近水岸邊有步道、有護欄,大樹間有座椅,水面吹來涼風徐徐,在此歇腳十分愜意。
可能是此處的蘭潭寬度較窄,視覺上感覺對岸距離很近,陽光一射照,對岸樹木可看得株株分明。
可能是水面較窄,在這裡有如置身在一處山谷中,令人覺得好像與塵市隔絕,沈浸在與世無爭的氛圍裡。
坐在涼亭裡,除了鳥聲之外別無它音,置身在一片寂靜中許久後離開,反方向的登上階梯,回到道路上來。
接著來到泛月橋,泛月橋名稱很詩意,橋身很秀氣。
往泛月橋的護欄下看,橋下是一道寬又平整的水泥鋪設,這又是為什麼呢?
走到橋的另一側看,就不難了解水泥鋪設是為什麼。
橋下是蘭潭的洩洪道,若是潭水水位過高時,水流流過橋下、經由洩洪道直奔山下而去。
過了橋,道路就建構在蘭潭的大壩上。
大壩外的壩體斜坡,一片草綠柔軟色,看在眼裡十分的舒服。
橋頭的道路旁一座圓形的大涼亭,二層樓高的涼亭十分的壯觀。
涼亭前,因為道路建構在大壩上,可見道路筆直的往前無限延伸而去。
往大壩外的遠處瞧,概略的可看到市區繁榮的建築景相。
走上涼亭前的階梯,登上涼亭去看看。涼亭上寫著「三信觀賞樓」,所以這座大涼亭應是嘉義市第三信用合作社所捐蓋。
登上涼亭後,不經意的看到涼亭旁冒出一串藍紫色的花朵,令人有點意外、有點驚艷。
再搜尋一下,藍紫色的花並非只有一串,究竟這是什麼花呢?看看花下黃綠色長橢圓形的羽狀複葉,那不就是藍花楹。
涼亭的中間處有旋轉梯,登上二樓去看看。
這座大涼亭裡沒什麼設施,除了護欄之外沒有其他的東西,涼亭裡也沒有座椅,可說是一座單純的觀景台。
在二樓往潭面望去,很不巧的一支照射燈桿就在涼亭前方,使得投往蘭潭方向的視線總是無法避開它的存在。
再往涼亭邊的下方看,原來涼亭邊的藍花楹是圍著涼亭栽種,並不是單株,但個子還小所以花開不多,過幾年後應會有另一番迷人的樣子。
在距離藍花楹幾步之遙處還有鳳凰花木,但來時花開還不多,時間上不太巧。
離開涼亭,沿著大壩上的道路前行,將往大壩的另一端去。
大壩上沒有任何遮蔭,完全曝露在陽光下,是沿著潭邊繞一圈的路程上曬最多太陽的地方。漫步在大壩上,邊走行邊看看蘭潭的水面風光。
為什麼要往大壩另一端走,因為車停在大壩另一端處,走過大壩,結束蘭潭之行。
這趟嘉義七日遊其他相關的行程景點,請參考: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