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7/18 18:20:17瀏覽420|回應0|推薦22 | |
旗山火車站建於日治時期大正2年(1913),是一幢融合維多利亞和哥德風格的建築。為了運送甘蔗及白糖成品,日治時期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旗尾製糖所修築旗尾線鐵路,直通九曲堂接縱貫線鐵路,並於蕃薯藔街建立旗山火車站,作為當時旗尾線的總站,然而隨著製糖業的沒落,旗尾線於民國67年全面停駛,旗山火車站於民國94年公告為歷史建築……
旗山老街並不長,旗山天后宮約略位於老街的中間,而旗山火車站則位在老街的末端上,由天后宮走到火車站並不需要太多時間,離開天后宮之後很快的就到了火車站。
旗山火車站位在中山路1號,是一幢融合維多利亞和哥德風格的建築,有人稱為擬洋風建築,這種建築形式是日本建築留學生帶來台灣的建築形式。
火車站屋頂為金屬瓦,左側的八角錐頂候車室,形式模仿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彷如西方童話世界裡的小屋。
三角形屋頂、山牆和內部骨架都是日本傳統建築工藝的表現,充滿著濃濃的日本風。
大門是藍色木板加上格子玻璃組成,由大門上掛著學堂咖啡的布條,可知現在車站裡不賣車票而賣咖啡。走進大門去車站裡瞧瞧。
車站候車室裡立滿了大型的看板,一屋子裡全是關於旗山的參考資料,內容可謂豐富又多樣。
隨意的來看看這些看板的內容,首先看到推薦旗山的悠遊點之一,其中的旗山老街已經造訪過,而中山公園和旗山孔廟則是很不巧,沒有將它們列入今天的行程裡。
旗山的悠遊點之二,內容是武德殿和旗山地景橋;來得不巧,武德殿正在整修中,被拆得面目全非,有如一座廢墟在等待浴火重生,而地景橋則將在晚一點再去拜訪它。
旗山悠遊點之三,聖若瑟教堂今天去時並沒有開放參觀,只能在大門外一睹它的風采,至於旗尾山需要較多的時間去瀏覽它,今天不敢將它安排在行程中,留待以後再來旗山時,再進一步接觸。
旗山早期被稱為施里庄,大約乾隆二○年代改稱為蕃薯寮庄,光緒十四年間又改稱為太平庄,日治時期大正九年,全省地方制度及地名大變更,因東北方有座旗尾山,在鎮民的堅持下更名為旗山。旗山目前有21個里,2013年時人口約三萬八千多人。
旗山的產業,在清朝時期即成為樟腦的重鎮;日治初期,旗山為種植甘蔗和製糖中心之一,光復初期,糖成為賺取外匯的主流,旗山糖廠為當時42所糖廠之一,創辦於民國前3年,前身是日本高砂製糖株式會社。
旗山是生產香蕉的重鎮,以鄉鎮而言,生產面積密度與產量都冠於全台,故旗山有香蕉王國的美譽。旗山種植香蕉以1930年代至1960年代為輝煌時期,造成旗山繁榮景象,酒家茶室林立。
車站裡,木製的老售票窗口令人覺得有股濃濃的親切感,但現在不售票而賣文創商品。一旁的牆上垂掛著一張旗山旅遊地圖,地圖上標示著售價20元,很懷疑,這個年頭資訊取得這麼方便,真有人會去購買地圖嗎?
候車室挑高的高度,再加上大又明亮的多扇窗子,空間上令人覺得很舒服。
抬頭往上看,木造結構的屋頂,顯得簡單而輕盈。
候車室裡沿著牆邊,依牆架設一道長木板,應是早年的候車椅,充滿著古樸味,藍色的候車椅和牆壁形成藍白配,色調上十分輕鬆。
另一側的窗前掛著大幅的旗山景點介紹和旗山火車站,值得閱讀參考。
車站裡有個小房間,小小的房間、窄窄的門,門口上掛著驛長休息室。
驛長休息室裡只有架高的地板,可坐也可臥,是地板也是床。
車站的後面屋簷往外延伸,形成一道寬寬的長廊。
長廊下有桌椅可以坐下休息,也有腳踏車可以租借。
由車站後方走出車站,繼續往車站後方的方向走。
離開車站一點點距離後,可以完整的看到車站的背影,雖然沒有由車站正面看來那麼講究和別緻,但一點也不失精緻與講究。
為什麼要往車站後方走呢?因為打算去參觀位在火車站後方、旗山有名的碾米廠。
碾米廠外的圍牆高聳,但碾米廠的建築仍然高出圍牆許多。碾米廠的大門在另一側,所以要繞圍牆半圈才能到達。
可惜的是來時旗山碾米廠大門深鎖,不開放參觀,只好失望而返。
循原路回到旗山火車站,再回到老街的尾巴,去瞧瞧石拱亭仔腳,也就是石拱迴廊。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