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06 09:27:12瀏覽391|回應0|推薦20 | |
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位在高雄市燕巢區金山里,民國82年由行政院公告為自然保留區,成為全台面積最小的自然保留區,面積僅將近五公頃,卻是台灣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泥火山區,也是台灣噴泥錐最發達的地方,區裡有三座噴泥錐型泥火山,高約三至五公尺,泥錐型態在台灣是最完整也最壯觀……
結束阿公店水庫之行後,直接往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而來。
保留區受到保護、進出保留區受到管制,進入保留區之前需向現場管理人填寫烏山頂泥火山進入許可申請表方可進入。
停車場邊有一座解說牌,內容是烏山頂泥火山的簡介,說明泥火山形成的原因以及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的特色,若是想對烏山頂泥火山多一點了解,不妨先閱讀一下。
填寫好進入許可申請表,獲得准許進入之後,通過管制柵欄隨即看到位在前方的火山錐,從未見過這麼壯觀的火山錐,高聳的火山錐看了令人心情興奮不已。
走過樹林下,眼前一片開朗,此時發現原來火山錐不是只有一座,而是有三座大火山錐矗立在一片已經乾涸的泥流上。
樹林邊的某處,不斷的發出啵啵聲,原來是地上有處泥火山不斷的在冒出泥泡,泥火山口的四周都是和地面同高度,也許這是一處新噴發的泥火山,假以時日也可能再造就出一座高聳的火山錐。
較接近入口處的一座火山錐,錐頂較為尖細,雖然它是泥火山,但除了體型較小之外,外觀和火山實在是沒什麼二樣。
較裡側的一座火山錐,錐頂較為粗鈍,形狀也較為不規則,因為距離較遠,相對的看起來高度也較低。
走到二座火山錐的中間位置,裡側火山錐的側面有一道顏色較深的痕跡,應是這座泥火山正在噴發中,泥流沿著錐體往下流。
而靠近入口處的火山錐,四周顏色均相同,錐體頂端處一個黑色的洞,看似已有一段時間沒有泥流噴發。
靠近裡側的火山錐一看,正在流下來泥流的覆蓋面積還真不小。
而在一大片泥流的區域裡,一道寬度不寬的泥流,有如一條河流由山頂往下流,但若是說它像河流,不如說它像是一座長長又彎曲的溜滑梯更為貼切。
眼睛靠近泥流看,可以發現泥流以緩慢的速度慢慢的在往下流。
烏山頂泥火山泥流
順著泥流方向,往較低的地方看去,泥流流入遠處的草叢間,看不到終點,最終不知流到何方去。
若以入口處來說,這裡相對位置算是最裡側,由裡側看這些泥火山錐,顯得十分壯觀,會被列為自然保護區,並非浪得虛名。
不只是火山錐高聳,而且泥流覆蓋的面積也大,雖然泥流的溫度只是常溫,但覆蓋過的地方寸草不生,造成特殊的景觀。
由於泥漿稠性大,噴出的泥漿在太陽曝曬下不容易均勻乾固,因而一旦進入乾固就會形成嚴重龜裂。
雖然比起火山,這泥火山的火山錐是小巫見大巫,但是要見到這麼壯觀的泥火山錐倒也很不容易。
在入口處的樹林邊有一、二處泥火山在噴發,尚未有火山錐,高度都只有在地面上,想像一下,要堆積到這麼大的一座火山錐,要多少時間後才能成型。
而這泥漿乾固了後雖然硬度變硬,即使腳踩上去也絲毫沒有痕跡,但卻無法抵擋雨水的沖刷而慢慢崩解,因而已經停止噴發的那座火山錐與噴發中火山錐兩相對照下外觀明顯有差異。
想不到噴發出的泥漿形成一道小小的泥流,不斷的往下流、不斷的堆積,竟然可以造就出這麼壯觀的火山錐,見到這麼高聳的火山錐,不免心裡悸動不已。
尤其是在這個小區域裡,同時三座高聳的火山錐一字排開,更是形塑出獨特的泥火山特殊景觀。
最裡側的火山錐頂端不時發出深沉又響亮的聲響,登上火山錐,靠近噴發口去看看。
火山口是一個不太規則的圓形,四周已經乾固的泥漿堆積成一圈較高的圓柱,圓柱裡則是比四周略低的泥漿。
氣體與泥漿由圓柱裡的一個角落點冒出,形成一個圓球狀衝出泥面,不知道是因為泥漿稠度高,還是因為地下一次冒出的氣體多,形成的圓球體積還不小,因而圓球爆破時聲音十分響亮。
也不知道為什麼,在圓柱體和泥漿同高度的地方破了一個小洞,當泥漿噴發時,溢出的泥漿就由小洞流出圓柱體,再沿著火山錐往下流。
烏山頂泥火山噴發
而中間一座火山錐上的噴發規模較小,相較之下精彩度就比較低了。
可能是這些乾固的泥漿遇水容易再溶解而造成濕滑,而且為了避免景觀造成破壞,所以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在下雨天是不開放的,若想一睹這壯觀的火山錐和噴發,必需選擇是好天氣的日子前來。
沒有泥漿噴發的火山錐,可能是泥漿漸漸的被雨水沖刷走,留下來的都是細顆粒的小石子,因而似乎少了一點泥火山的味道,但雖然沒有泥漿噴發,火山錐卻仍然是寸草不生。
離開泥火山錐而往外走,準備往下一個目的地出發。
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開放時間為上午八點至下午五點,若要參觀要注意天候和時間,免門票但要填寫申請書。
來到烏山頂泥火山之前,在田寮曾走訪過小滾水泥火山: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