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阿公店水庫(燕巢)
2015/06/03 08:25:35瀏覽582|回應0|推薦21

阿公店水庫位於高雄市燕巢區、岡山區與田寮區交界處的阿公店溪上游,始建於日治時期昭和17年(1942),二年後遭洪水沖毀,台灣光復後由省公共工程局接收續建,於民國42年完工。大壩長約2.38公里,以防洪為主,兼具灌溉、給水等多方面的功能,是一座多目標水庫……
 
一早來到阿公店水庫門口,看著車輛一輛輛往大門裡開,有樣學樣的打算將車開進大門裡,到了大門口立即遭到保全阻攔,說遊客的車只能停大門外,不得開進大門裡。

請教保全先生,車不開進大門,那怎麼開車去環繞水庫一圈呢?他說,要環繞阿公店水庫一圈只有二種方式,一是騎腳踏車、一是步行,沒有道路可以供汽車沿著水庫行駛。

車不能開進大門,那麼只好走進大門看看,橘紅色建築物是辦公室,這附近的環境整理得很舒適。

辦公室區域花木扶疏,但可惜範圍不大,一下子就逛了一圈。

再度請教保全先生,騎腳踏車和步行環繞水庫一周,大概要花多少時間呢?他說,步行大約要四個小時,騎腳踏車大約要二個小時。

本來以為阿公店水庫和其他水庫一樣,可以藉由開車環湖而瀏覽水庫風光,不料功課沒做好,竟然錯估形勢,只好認賠殺出。

向保全先生道謝後,開車離開水庫大門口,沿著大門口前道路而行,今天的阿公店水庫之行看來是難以遊水庫一周,只好改變策略,「在有限的時間內能走多少算多少」,成為今天阿公店水庫之旅的原則。

沿著道路走,道路旁一道又長又高的綠草斜坡,斜坡上又有一道木棧道階梯,這又是什麼設施呢?

帶著疑問與好奇的心情,走上階梯上去探個究竟。

斜坡的頂端是一道又直又寬的柏油路面,道路的裡側是一片水域,原來這是阿公店水庫的大壩。

阿公店水庫集水區面積達31.87平方公里,大壩全長約2.38公里,又直又長的大壩看起來十分的壯觀。

大壩裡側一段長長的礫石斜坡露出水面,正值盛夏的阿公店水庫裡蓄水量似乎不高。

雖然蓄水量不算高的情況下,水域的面積看起來仍然十分的遼闊。

水庫裡靠大壩岸邊有一支圓形大水泥柱,柱子的上端處有一道橋連接到大壩上來,這是什麼設施呢?

水庫裡的水雖然距離大壩頂端有一段差距,但水面仍然顯得十分遼闊,平坦遼闊的水域總是令人看了心胸舒坦、忘卻煩憂。

站在大壩上往水庫裡看,除了遼闊的水域之外,遠處山巒層層,白雲山上飄,世間上的一切好像靜止了般的祥和。

轉個身,往水庫外的方向看,大壩邊坡綠草如茵,大壩下筆直的道路與大壩平行,道路外小屋二、三間,純樸的景象好像是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般。

走下大壩,繼續沿著道路往前行,不遠處的路旁一座紀念碑,紀念碑有四個面,其中一個側面寫著「民生是賴」四個大字。

另外一個側面則是寫著「功濟民生」四個字,題字人是俞鴻鈞,也就是1954∼1958年的行政院長。

另外二側則分別立著阿公店溪蓄水庫碑記和阿公店溪蓄水庫施工概述的兩塊碑,落款日期為民國四十二年,碑上字體有點小,再加上年久長青苔以致不易閱讀。

紀念碑旁有一座水泥建築物,附近水聲隆隆,四周圍籬再加上鐵絲網,只聞其聲卻無法看到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膏藥。

建築物後方有一道長長的階梯通往大壩上去,階梯側邊有一道斜坡道,所以即使推著腳踏車也方便行走這段階梯,設計上對自行車友頗為友善。

沿著階梯往上走,再次走上大壩上去。

階梯中途旁有一座鐵皮屋,鐵皮屋牆壁上貼著一張「阿公店水庫分水工閘門電力盤及控制盤」的字樣。

原來如此,鐵皮屋裡是電力及控制盤,那麼下方必然就是分水閘門,也就是說由水庫輸送出來的一道水,在這個閘門處將水分成數道分別送往不同地方去。

沿著階梯走到了大壩上,位置恰好是在水庫裡大水泥柱正前方。

阿公店水庫的大壩長將近2.5公里,所以往大壩的端點方向看去,無法看到盡頭處,就好像沒有端點般。而大壩上的寬度,比起壩下的道路還寬了許多。

大壩旁的大水泥柱雖然有一座橋相通,但並不開放,所以只能站在岸方邊遠觀。但這究竟是什麼設施呢?

有壩邊有座解說牌,牌上寫著龍口吞泉,什麼是龍口吞泉呢?阿公店水庫的排水設施被稱為龍口吞泉。

龍口吞泉分成二個部份,灌溉出水口和防洪出水口,有一座橋和大壩相通的大水泥柱,是阿公店水庫灌溉用水出水的塔井。

而在距離灌溉水出水口約三百公尺左右的水面上,有一座十字型的水泥座,這是防洪出水口。而阿公店水庫看不到洩洪的出水閘道,乃是因為水庫的所有出水口,均是以暗管方式埋在大壩底下。

離開龍口吞泉,沿階梯走下大壩底下去,繼續阿公店水庫的行程。

沿著道路蜿蜒往山上爬升,到了半山腰一處聚落,所見都是一些紅磚紅瓦屋。

道路旁有一條叉路,緩緩的斜坡往下,叉路兩旁是聚落,幾乎都是紅磚屋。

沿著道路邊往下走,邊欣賞沿途兩側的紅磚屋。

為什麼要往下走,因為猜測道路末端應該會接上水庫的環湖自行車道。但畢竟是猜測,事實上是否能通呢?想找個人來確認一下,走過一幢幢的房子卻不見人影,令人覺得有股「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般的世外桃源感。

大部份的紅磚古厝都是三合院,也許古厝的年紀稱不上古蹟,但是紅磚紅瓦有股喜氣感,再加上有座寬廣的院子,環境上令人覺得親切又舒適。

好不容易一戶人家院子有人,請教他後確定可以由此抵達水庫邊的吊橋,所以放心的尋找吊橋去。

但事實並非如預料中的順利,走到道路的末端處,還得再穿越一片草原,才能抵達水庫邊。

走出了草原之後是一塊鋪著地磚的「休息站」,空地邊緣有腳踏車的鎖架,中間有二座簡單涼亭和座椅可休息。而這座休息站就位在水庫自行車道旁。

自行車道旁有一座阿公店水庫自行車站的導覽圖,地圖上方掛著「水漾釣月」字樣,什麼是水漾釣月呢?

水漾釣月簡單的說,就是利用水庫北側菜寮的水灣,設置遠眺水庫全景的平台,成為阿公店水庫十景中腹地較大的一景。水庫水面在清晨與黃昏變化萬千,如夢似幻。

水漾釣月處如果沿著自行車道往右手邊方向是通往往大壩,所以在此選擇往左方向前行。

這段自行車道沿著水庫的岸邊修築,很接近水庫的水面,行走在自行車道上,對水庫的水域是一覽無遺。

若是將視線往右手邊的方向轉移,除了看得到長又長的大壩之外,位在大壩邊的出水塔井也清晰可見。

長堤夕照、龍口吞泉位在大壩上,剛剛已經走過,但前方遠處的水庫另一側,今天可能沒有時間去,只有留待爾後再來時。

走了一小段柏油路面的自行車道之後,自行車道轉變成木棧道。

木棧道轉彎處有一座解說牌,標題是煙波虹橋四個大字,但內容說的是對岸蔗田、糖廠後來轉變為南勝宮的故事。

木棧道上只要旁邊沒有綠色植物,視野就很好,在木棧道上就可以瀏覽水庫風光。

不過大部份的路段,木棧道兩旁都長滿翠綠植物,這時的視線就只能在木棧道上。在綠色植物群中唯一鶴立雞群的是一座高聳入天際的吊橋橋柱,遠遠的就看到它高出綠色植物很多。

而在木棧道上有一座觀景台,觀景台邊上又有一座煙波虹橋的解說牌,它說,這裡是觀賞水庫全景最佳的位置,並說因為水庫集水區是惡地質地區,泥漿和泥土很容易沖入水庫中造成淤積,所以管理水庫成為水利單位的一大挑戰。

繼續沿著木棧道前行,一小段距離之後,吊橋的橋柱就在眼前不遠處。

不一會兒來到橋柱前,整座橋柱完整出現眼前,身軀瘦高的橋柱拔地而起,果然十分的壯觀。

再往橋柱靠近些,雖然還保持著一段距離,而且盡可能的蹲低身子,橋柱仍然難以全入鏡。

橋柱兩根水泥柱間以三道小圓拱互相牽引住,而最下方的小圓拱上鑲著煙波橋三個字,同時註明吊橋的承載能力只允許100人通行,但以今天遊客寥寥無幾的情況來看,超載的可能性應該很小才是。

橋柱旁還有一座解說牌,這座解說牌內容是說明吊橋的另一端長滿相思樹和鐵刀木的地方叫做過鞍仔,過鞍仔的森林裡有一座頗具規模的濟鳳佛寺,還有一座造型漂亮的龍鞍宮。

走上吊橋去,但不打算到過鞍仔去。

站在煙波橋上,等於是立足在水庫的水域上空,水面風光自然是「一目了然」,當然啦,用二目看也很清楚。

煙波橋的橋面算寬,長度長但十分穩固,橋面的木板也很完整、很新,所以走在橋上安全感十足。

由於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繼續在水庫停留,煙波橋只能淺嚐即止,走過橋隨即往回走,至於過鞍仔,留待下次再來阿公店水庫時再去探個究竟吧。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但是這裡沒有樓可以上,只能站在吊橋上用力的張大眼睛,將視線投向最遠的地方去。

回到煙波橋自行車道的這端橋頭來,準備踏上歸途。

過了吊橋之後,木棧道仍然沿著水庫岸邊而去,那麼就再往前走幾步,以側面的角度來看看煙波橋吧。

側面看到吊橋的橋柱高、橋身也長,高佻的身材中不失優美的線條,壯碩的氣勢中不失柔美的婉約。

橋的那一端連接到水庫中的島上,島上林木翠綠、鬱鬱蒼蒼,不知道有沒住著神仙,只待下次再去探訪。

離開煙波橋後再沿著自行車道往回走,很快的又回到水漾釣月處的涼亭來。

在涼亭處,循原路返回,將要再度走入草原裡。

先經過一片綠竹園,竹園裡幾乎看不到雜草,顯然竹園的主人用心的在耕作這片綠竹園。

層層竹葉的地上,偶而會發現已經冒出頭的綠竹筍,竹筍一旦冒出土就會變綠而帶點苦味,所以這種筍已經過了最佳的採收時機,在市場上的身價也不高。

竹園之後開始進入草原,初開始的草不高,路跡不明顯,但大致上還可辨識,除了腳下的草略微不太好走之外,沒什麼困難之處。

接下來的小徑,兩旁的草高度約有成人身高的二至三倍高,因而路蹟明顯,這小路並不是特意為遊客而闢,不知道是什麼人走出來的。

小徑就只有這麼一條,只要沿著小徑前進,不會迷失在草原裡,也不會有什麼危險性。

不一會兒功夫,前方出現了房屋,又回到這處聚落的最接近水庫處。

沿著聚落最下方邊陲的小路穿出,就可以接上貫通聚落的道路。

貫通聚落的道路來時是下坡,回程自然的就變成一路上坡,坡度不大,可以輕鬆應付。

上坡的途中,沿途再度看看這些紅磚屋,而結束阿公店水庫半圈之旅,轉往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