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旗山老街(旗山)
2015/05/27 20:44:06瀏覽531|回應0|推薦20

旗山老街指的是旗山的中山路,為日治時期開闢的「本通」。旗山地區早年被稱為蕃薯寮,日治時期於明治36年(1903)當地的街道開始改變成棋盤式布局,鄰近溪邊的清代舊街逐漸沒落,核心移到「本通」,二次大戰後,在民國65年(1976)拓寬了延平一路後,中山路的繁榮地位便被取代。老街上的石拱圈亭仔腳與巴洛克式街屋立面,被指定為歷史建築……
 
來到旗山,將車停放在中山公園旁,再沿著華中街步行往中山路方向來。停車在公園旁原本的用意是要順道參觀旗山武德殿,但來到武德殿一看,武德殿有如一片廢墟,來的不是時候。

武德殿前繼續沿著人行道前行,過了武德殿的人行道旁綠草地加上紅色的跑道,看似一座操場。

操場邊大樹圍繞,但若是操場,為什麼不見學校的建築物呢?

再往前行的街道對面有旗山國小的建築物,莫非校園被道路一分為二?旗山國小校園裡有美麗的建築,冕一點再回頭來看它。

這段華中街不長,沿途人行道上都有大樹相伴,走在人行道上幸福的清涼感十足。

很快的來到十字路口,十字路口就是華中街路與中山路的交叉路口,也就是已經來到老街上。

老街很熱鬧,悠閒享受老街氛圍的眾多遊客再加上來來往往的車輛,熱絡的氣氛中充滿希望、充滿未來,外貌老但熱鬧的氣氛一點也不老。

旗山老街的建築格式為巴洛克式街屋的主體是磚木結構的斜頂樓房,而正立面則多用鋼筋混凝土樑與磚頭造成。外牆會施以洗石子工法,配合清水磚或磁磚做裝飾。

老街上四幢相連房子的立面格式幾乎完全相同,當年莫非是同一個人或是同一家族所擁有。房子的立面沒有以華麗的色彩作為裝飾,顯得較為低調。

雖然難免少部份街屋已經被時間洪流淹沒而改建,但老街上的一段建築,大致而言保存得相當的完整而漂亮。

老街的街屋裡都還有住家,可見老街這些房子的健康狀況都還保有一定程度的堅固和牢靠。

老街的一樓亭仔腳擺滿各式各樣的攤位,商品多樣,氣氛熱鬧,足以滿足遊客的需求。

旗山的發展,大約在在乾隆17年(1752)左右發展成蕃薯寮「庄」,到了嘉慶12年(1807)左右就更進一步發展成蕃薯寮「街」。

日治時期蕃薯寮廳廳長石橋亨於明治36年(1903)提出街路改正的訓示,當地的街道開始改變成棋盤式布局,而「亭仔腳」建築型式也逐漸在街道上出現。

位於中山路上的巴洛克式街屋,則是在大正14年至昭和5年(1925∼1930)間,由街長陳順和等人所倡建。

右前方的街道上,突然間怎麼好像缺了一塊,沒有街屋立面和亭仔腳,路旁雖然畫了紅線,卻停了一長排的機車。

原來是來到旗山天后宮的後面,天后宮興建於1815年,是旗山地區目前僅存的清代廟宇,等一下再回頭來參觀。

往旗山車站接近的後半段老街上,老街屋和立面寥寥可數,老街的味道淡得若有似無。但有一處地方氣氛很奇怪,路旁暨沒有老街屋也沒有新房子。

仔細看一下,路旁竟然有橋的護欄,但卻是不見溪也不見水。

為什麼可以確認這是橋的護欄?因為護欄的水泥注上鑲著「太平橋」的橋名,不知道是橋下的溪流已被填平,或是被擋住而看不到,看起來就是一幅有橋無河的有趣景象。

橋旁有一座可愛的地圖,地圖上標示著附近街道和各處景點的相關位置,由地圖上可知現在已經將近走完老街,距離老街末端處的旗山車站、石拱亭仔腳都很近,此時不往旗山車站去,而要往回走。

走中山路的回程再度路過天后宮,但也暫不往天后宮去,而要先去看看興建於日治時期昭和5年(1930),已有近百年歷史的古蹟,旗山農會。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