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武則天對唐代佛教的貢獻
2017/11/18 08:50:19瀏覽2149|回應0|推薦0

武則天對唐代佛教的貢獻


武則天對唐代佛教的貢獻

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624-705),名武瞾,祖籍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14歲時,「太宗聞其美容止,召人宮,立為才人」。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死,26歲的「才人」武則天與一些嬪妃、宮女一起被送到長安(今西安)感業寺為尼,一年後,被唐高宗李治接回皇宮,並封為昭儀。在后妃間的爭寵爭權的激烈鬥爭中,精明機智的武則天,在爭得唐高宗的寵愛,大臣李積、許敬宗、李義府等的支持後,於永徽六年(655)被立為皇后,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高宗去世後,武則天相繼廢掉兩個兒子中宗和睿宗,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武則天從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執政期間,武則天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在她掌理朝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頗有貞觀遺風。

武則天不僅是一位盛世明君,而且還是一位信奉佛教、支持佛教事業發展的佛教徒。在她稱帝之初,就以帝王的命令下詔奉佛為尊;她對當時的高僧也至為禮遇;她還迎請高僧主持建寺造像。在做好佛教硬件的同時,武則天還組織國內外高僧翻譯佛經,進一步完善佛教各宗派典籍。作為一代帝王,武則天對佛教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本文擇要介紹武則天對唐代佛教的貢獻。

一、奉佛於首

在佛教史上,佛道之爭一直是板乎彼此命運的大事。兩教相爭的結果,導致有的朝代道教受到尊崇,有的朝代佛教受到尊崇。在唐代貞觀年間,唐太宗尊李老君為李家的祖宗,由此愛屋及烏,將道士女冠提升在僧尼之前,因此在佛教中引起一場風波。後來玄奘法師取經回國,太宗皇帝對他特別尊敬,可惜沒有幾年太宗就駕崩了。在太宗晚年時,玄奘法師曾與他提起此事,太宗也承允改正名次,尚未實行,太宗駕崩。高宗顯慶年間玄奘有病,皇上派尚藥奉御蔣孝章,與針醫上官琮來為法師看病,玄奘法師因此陳述:「先朝以釋氏的名位,在道流之下,先帝晚年許為改正,同時永徽初,又有命僧尼犯罪情難知者,同俗法治罪,玄奘恐怕疾病萎頓,永隔天顏,所以在未死之前,作表附請內使,以聞天聽。」當天高宗就派內使去答覆奘法師的請求道:「所陳二事,因為佛道的名位,是先朝處分,事須平章議行,至於僧尼不應同俗治罪之事,我隨時敕令實行,法師安心養病。」僧道名位之事,終高宗之朝,仍未改正過來。

武則天稱帝之後,一反李唐皇帝「道在佛先」的先例,明確規定執行先佛後道的政策。據《唐大詔令集》卷三載,天授二年(691),武則天下制:「釋典與玄宗,理均跡異,拯人化俗,也是教別功齊,自今以後,如有法事聚集,僧道應該齊行並集,今後已往成為永式,僧尼仍詔在道士女冠的上首。」長壽二年(693),武則天推翻自己從前的建議,命舉子等罷習《道德經》。

二、禮敬高僧

作為一個盛世皇帝,武則天在位期間對國內知名的高僧都加以禮敬。天冊元年(695),義淨三藏自天竺取得梵本經論約400部,共有50萬篋,佛陀舍利300粒,回到洛陽,武後親自到上東門外拜迎佛經。武後曾詔請嵩岳慧安禪師與北宗神秀禪師人宮,親自行跪拜禮,朝夕問道,並尊慧安禪師為「國師」。慧安國師後來辭歸衡岳,人減後,武後將他的五顆大舍利迎到宮中供養。神秀以九十高齡人宮,博得武後的尊崇,受賜「兩京法王主三帝國師」的尊號,但禪師過不慣宮廷生活,多次上表請退,武後不得已,為他在當陽山興建度門寺。從印度來的沙門菩提流志,則天武後優厚禮遇他,安排他住洛陽佛授記寺,並且請他說法。

義淨三藏法師是唐代著名翻譯家,曾在印度求法十多年。他回國時帶回梵本經典,奉安在佛授記寺。武則天敕請法師翻譯經論,初與實叉難陀法師翻譯《華嚴經》。長安三年譯《金光明最勝王》等經,由成均(大學)助教監護,則天親制新經聖教序。中宗神龍元年譯出《孔雀王》等經,中宗皇帝制序,名《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神龍二年隨駕回到長安,法師在大薦福寺別置了翻經院,譯《一切莊嚴王》等經。景龍二年召請義淨法師人內殿共同翻經。睿宗景雲元年,義淨法師又譯出浴像等經論廿部,共八十八卷。在武則天安排下,義淨一度參加大徧空寺「華嚴經譯場」,先後翻譯佛教經、律、論61部、239卷。

武則天對高僧的禮敬,還表現在她迎請高僧人宮供養。萬歲通天元年,武則天詔請嵩岳慧安禪師與北宗神秀禪師人京,乘著肩輿人殿,則天親自行跪拜禮,住在宮內,朝夕問道,則天尊安師為國師,當時王公以下,聞風來謁者,望塵拜伏。

神秀禪師與安禪師都是黃梅五祖門下弟子,五祖人減後,秀禪師住江陵當陽山中,則天慕名,詔請人京,「親加跪禮」,見面後首先問道:「所說之法,誰家宗旨?」神秀回答說:「蘄州東山(即雙峰山東山寺)法門。」此後神秀往來於長安、洛陽兩京,受到朝野信徒的崇奉。當時神秀已90多歲,武則天對他十分敬重,神秀所在道場的一切需用,均由朝廷供給,十分豐厚。武則天除常召神秀,「時時間道」外,還敕命於神秀主法的當陽山設度門寺,在汴州神秀的老家置報恩寺,以旌其德。神龍二年,神秀死於洛陽天宮寺,朝廷賜謐「大通禪師」。

安國師於貞觀年間到蘄州參謁五祖弘忍大師,悟明心法。後來隱居終南山,高宗詔他來京,不肯應詔,潛往嵩山少室,此次則天遣使往請,方肯應詔人京,則天拜為國師,後來辭歸衡岳,中宗賜他僧衣。安國師於景龍三年三月三日,吩咐門人道:「我死之後,將我的屍首,放到樹林內,待野火焚之。」就在三月八日,國師人減,春秋一百廿八歲,門人遵囑,果然有野火自焚,獲得舍利八十多粒,內中有五粒大的舍利,送人宮中供養,後人稱之為老安國師。

武則天對當時的華嚴宗的創始人法藏法師特別禮敬。法藏祖籍為康居國,祖父時始僑居長安,以康為姓。法藏17歲時,人太白山求法。後到雲華寺聽智儼宣講《華嚴經》,成為深深領會妙旨的門徒。智儼圓寂時,把法藏付託於弟子道成、薄塵,說他將會紹隆遺法。法藏28歲時,榮國夫人死,武則天為樹福田而剃度僧人,把自家的舊宅施捨作為太原寺。於是,道成、薄塵等高僧連狀薦舉,度法藏為僧,住持太原寺,得到武則天的許可。法藏這時還只是受了沙彌戒,武則天敕命他在太原寺講《華嚴經》,不久詔令京城十大德為法藏授具足戒,並把《華嚴經》中賢首菩薩的名字賜給他作稱號,人們由此常稱法藏為賢首國師。法藏所弘揚的華嚴宗,依靠武則天的支持,很快成為一個很有影響的宗派。

長安元年,武則天詔誚賢首法師在東都佛授記寺,開講新譯的《華嚴經》,講到華藏世界品時,大地震動,因此詔人長生殿問道,並尋間《華嚴經》中帝網十重六相之義,藏法師為其說法道:「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這些義章,都是華嚴經中總別義網。」則天聞華嚴經玄義,茫然驚異,藏法師用手指著鎮殿的金獅子為喻,並撰述金獅子章,列十門總別之相,則天閱後才豁然悟解其旨。

三、建寺造像

在建寺塑像方面,武則天曾將自己的住宅供給寺院以安佛像,也曾「於明堂後造天堂,以安佛像,高百餘尺。始起建構,為大風振倒。俄又重營,其功未畢」。(《舊唐書》卷二十二)後又依舊規制重造明堂,高294尺,東西南北300尺。上施寶鳳,火珠代之。

則天欲造大像,使天下僧尼日出一錢以助其功。狄仁傑上疏說「今之伽藍,制過宮闕。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來,終須地出,不損百姓,將何以求!」又曰:「游僧皆托佛法,注誤生人;裡陌動有經坊,闡闐亦立精舍。化誘所急,切於官征;法事所須,嚴於制敕。」(《資治通鑑》卷207)據《資治通鑑》說,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並造《大雲經疏》上表武則天,說太后是彌勒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主,隨後製頒天下,並且造大雲寺於天下。

武則天統治時期,還詔請當時淨土宗高僧善導大師監造洛陽龍門大盧舍那佛像。據《大盧舍那佛寵記》載:檢校僧西京實際寺善道(導)禪師,於咸亨三年(672)至上元二年(675)奉敕監造龍門大盧舍那佛像。自顯慶年間(656-661)起,高宗「多苦風疾,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常稱旨,由是參豫國政」。因此,洛陽龍門這一浩大工程的監造人選、雕造方案、開鑿費用,都需要精心謀劃。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武則天選擇淨土高僧善導為首席監造,而且自己為工程「捐助脂粉錢兩萬貫」。

在詔請善導大師擔任監造的同時,武則天還請京城法海寺寺主慧簡法師協助善導大師監造佛像。慧簡在監造盧舍那佛的同時,為武後雕造了一寵彌勒佛像。慧簡是信仰彌勒淨土的高僧,他特意為武則天造彌勒佛寵。

高武及武周時期,佛教淨土造像盛極一時,這與武則天的扶持分不開。高武時期,武則天為獲取更多僧俗民眾的支持,多次敕令雕造淨土信仰的彌勒和彌陀尊像,致使當時淨土造像徧及全國各地。現存的石窟,如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龍門石窟、炳靈寺石窟等等,都有相當數量的唐窟龕及淨土造像,尤以唐高宗、武則天時期開鑿的窟龕最多。此外,武則天在東都洛陽、京都長安建造的萬象神宮、天堂、大型天樞等佛教化的宮殿和佛像,從.造像題材看,其中也以彌勒菩薩和阿彌陀佛造像居多。

閱於武則天的彌勒信仰,甚至可以追溯到其為後宮才人時,傳說那時她即在自己的宮室裹設禽供奉過彌勒佛。麟德二年(665),武則天曾出宮內王玄策督造的彌勒菩薩塑像於敬愛寺供養。前述長安法海寺的慧簡和尚,在監造大盧舍那佛的同時,在龍門西山中段偏北先行雕造了一龕彌勒佛像,其題記為:「大唐咸亨四年十一月七日,西京法海寺僧慧簡奉為皇帝、皇后、太子、周王敬造彌勒佛一寵、二菩薩、神王等並德成就,伏願皇帝聖化無窮,殿下諸王福延萬代。」

上元元年(674)起,後宮內道場的僧尼智運、真瑩等人,又奉命在洛陽龍門石窟雕造萬佛窟。萬佛窟內共雕造佛像一萬五千餘尊,主尊有不少是彌勒佛。題記多為祝願天皇天后皇子諸王子等「萬劫千生,無虧供養」;「桑田碧海,永固歸依」;「願救法界蒼生無始罪障,今生疾厄皆得消滅」;「願無始惡,業罪消滅,法界四生,永斷惡生」;「從今生至成佛以來普作菩提,眷屬誓相度脫」。

武則天崇信彌勒,直接影響了民間信奉彌勒的社會風氣。以龍門石窟為例,即有多鋪以彌勒佛像為主尊的造像。武周長壽年間(692—694)雕鑿的摩崖三佛,正壁一鋪七尊坐像,主像為高5.9米跏趺坐的彌勒佛。在天授至長安年間(690—704)開鑿的龍華寺,東壁壇上造像三尊,彌勒居中,跏趺坐於須彌座上,足踏並蒂蓮,左手下垂,展掌伸五指撫左膝上,右臂下垂置右膝上。

武則天時期的彌勒造像還出現在甘肅敦煌莫高窟、四川巴中石窟等處。在莫高窟,長壽三年(694)或延載二年(695)靈隱禪師與居士陰祖等開鑿的第96號窟中有號稱「北大像」的彌勒佛巨像,高約33米,是目前莫高窟造像中最大的一座。四川東北部的巴中石窟,是四川佛教摩崖造像集中分佈的地區之一,七世紀末八世紀初武則天時期是當地佛教造像高峰期。這一時期的造像題材,最突出的是出現了菩提瑞像與彌勒同組開鑿的大龕,即把彌勒與釋迦一龕供養。

武則天不僅親身參與建寺造像,而且還出錢修建寺塔。唐高宗時,為保存玄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曾在長安慈恩寺建起5層高的大雁塔。武則天稱帝后,她本人帶頭,朝中王公響應,施捨大量錢財,將大雁塔重加營建,增至10層。後經兵火,僅剩下7層。

四、支持譯經

武則天執政期間,對佛經的翻譯特別重視,大力支持譯經事業,且還參與到譯經中去。武則天對譯經最重視的是《華嚴經》的傳譯。武則天時,存有的華嚴經典是東晉佛馱跋陀羅譯的六十捲《華嚴經》,武後認為該經所譯不夠詳備,於是,武則天派人去於闌求取梵文的全本,組織力量進行翻譯,詔令著名譯經僧實叉難陀主持譯事,菩提流志、義淨助譯,武後也親臨譯場,並供養法師。從695年開始,至699年完成,在武則天的一手經辦下,完成了《華嚴經》80卷譯本。當《華嚴經》譯成,武後親制御序。《華嚴經》促成了華嚴宗的興起,也影響了中國佛教的發展。

武則天所支持的翻譯家還有菩提流志。菩提流志是南印度人,本名達摩流支,唐言法希,武則天為其改名菩提流志,唐雲覺愛。菩提流志聰睿絕倫,風神爽異,洞曉聲明,通達三藏。唐永淳二年(683),菩提流志被朝廷遣使迎接至東都洛陽。武則天對其敬重有加,敕住東洛福先寺。後住佛授記寺譯《實雨經》,在大周束寺譯《寶相般若》、《金剛髻》、《大乘伽耶頂》、《有德妙慧》、《文殊不思議境界》、《妙德女問佛》等經,又於佛授記寺譯《護命法門》、《六字神咒》、《般若蜜多那》、《不空絹索咒心》、《智猛長者間》、《除鬼病》、《那耶》、《大陀羅尼》、《文殊咒法藏》、《一字咒王》、《摩尼秘密善住》等經以及《般若六字三句論》,一共19部20卷。(《開元釋教錄》卷九)

義淨法師也是得到武則天支持的譯經法師。從久視元年(700)到長安三年(703),義淨先後在洛陽福先寺和長安西明寺譯出《金光明最勝王》、《能斷金剛般若》、《人定不定印》、《彌勒成佛》、《一字咒王》、《莊嚴王陀羅尼》、《善夜》、《流轉諸有》、《妙色王因緣》、《無常》、《八無暇有暇》、《長爪梵志》、《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律攝》、《掌中》、《取因假設》、《六門教授》、《龍樹勸誡頌》等經律論,一共20部115卷。(《開元釋教錄》卷九)

武則天時期的佛經翻譯,往往由許多高僧大德參預其間,共襄盛舉,如法藏就是其中非常活躍的一位翻譯家。武周天授年間(690—692),法藏與彌陀山一起翻譯《無垢淨光陀羅尼經》。(《宋高僧傳》卷二《周洛京寂友傳》)證聖元年(695)至聖歷二年(699),實叉難陀主持翻譯《華嚴經》,法藏不僅參與譯事,還補齊了其中《人法界晶》的闕文。久視元年(700),法藏又與實叉難陀和彌陀山在洛陽三陽宮共同翻譯《大乘人楞伽經》。法藏不僅參與了實叉難陀等譯主的譯經活動,他還以證義(考證文義)的身份,參與了義淨主持的大規模譯經活動。

武則天則數次親臨法筵,參加譯經活動。史載,垂拱年間(685—688),地婆訶羅譯經,「天后親敷睿藻,制序冠首焉」。(《宋高僧傳》卷二《周西京廣福寺日照傳》)證聖元年(695),實叉難陀在束都大褊空寺翻譯《華嚴經》,「天后親臨法座,煥發序文,自運仙毫,首題名晶」。(《宋高僧傳》卷二《唐洛京大遍空寺實叉難陀傳》)久祝元年(700),實叉難陀在三陽宮譯《大乘人楞伽經》,武則天複製序。(《全唐文》卷九七,武皇后《新譯(大乘人楞伽經)序》)她還為義淨所譯新經作《聖教序》,令標經首。(《宋高僧傳》卷一《唐京兆大薦福寺義淨傳》)由於武則天躬臨譯場,親臨法筵,因此,武周時期的譯場不僅規模大,而且規格高,不同尋常。

武則天不僅親自參與譯經活動,而且她還經常為一些翻譯的經典作序。除了上面所說的為翻譯的八十捲《華嚴經》作序外,武則天還撰有《大唐新譯聖教序》、《大周聖教序》,均是為佛經譯文寫的序。

武則天在為一般的翻譯經文作序外,她還撰寫有我們熟知的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首讚頌佛法的四句偈,歷千百年不衰,至今仍傳誦不絕。

正是由於武則天高度重視佛經翻譯,特別是她親自參與譯經活動,使得造一時期的譯經事業達到了空前的繁榮。武則天時期所譯經典一共有71部258卷,相當於隋代譯經的總數,在唐代譯經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是唐代佛經翻譯的一個高峰期。

綜上所述,武則天在位期間,不僅自己尊奉佛教,禮敬高僧,而且還以帝王的影響力建寺造像、支持譯經,從而推動了唐代佛教的發展。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09086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