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師太公,何方神聖,值得城關人敬奉300多年?
2017/11/23 13:22:27瀏覽153|回應0|推薦0

師太公,何方神聖,值得城關人敬奉300多年?

天涯風史文 2017-11-17 10:10:54

師太公,對於永定縣城關人來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師太公的名稱聽起來有些怪。師太乃是修道深厚庵尼的尊稱,太公卻是人們對老年男子的尊稱。師太公既女又男,是怎麼回事?

在永歧公路邊的鳳城仙峰社區,大洲社區半坑里路口,人們遠遠能夠看見山裡一尊高大雄偉的師太公像。

順著水泥路往裡走,師太公像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大白天,在行走兩里許的路程中,可以陸續看到,不時有善男信女來此朝拜。

這尊高大雄偉的金黃色禪師像面目慈祥,讓人肅然起敬,不時有人前來燒香、焚紙、祈求師太公保佑自己合家平安,人丁財旺。

師太公像座下面刻有《涵白禪師行狀》碑文:

涵白禪師,字惟元,明末清初生於本縣陳東鄉上坪陳屋,幼惠,習經史。少年出家於鳳山之陽萬壽寺,潔修三昧,一塵不染,以體寂靜,離於邪亂,精佛儒之說,其師死,泣杖披麻,廬墓三年。晚年回鄉修祖墓,克盡孝子之禮,邑裡稱賢。邑令吳梁欽譽之,獎以「釋門儒行」匾額。住持萬壽寺,與前明殿試三甲進士、明湖廣監察使熊興麟,清初殿試二甲進士、清長沙知縣蕭熙楨知交。明遺事,滿清入主中原,三藩跋扈拳變,及其相互傾軋,唏噓嘆惜,對明清時勢瞭如指掌,洞悉微機,料事鑿鑿,人以為神。故老傳聞,清康熙14年(公元1675年),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安達公)率師援漳州阻於永定,因致「乙卯屠城」。事發之前,涵白禪師即日夜於街、巷,以筷打碟(暗示快打疊離城避禍),是以普渡眾生,預洩天機,信或有之。乙卯屠城之劫,屍骨遍地,涵白禪師、沙敦閣和尚禪師收屍骨五十餘擔,葬於西郊官地,並築雙塔祀之。每當春秋即具蔬紙致祭,如兩禪師者,誠得釋門慈悲之本心矣!

涵白禪師精歧黃之術,尤善治小兒麻痘,活人無數,享年九十,圓寂於萬壽寺。後人讚其平生功德,特塑像於寺之後殿,以為紀念。金骨葬於城東增湖塘。三百年來,墓地、寺院成為觀釐之所,至今香火不斷。傳聞靈感,有禱則應。海外僑胞朝拜者絡繹如雲,咸以「師太公」尊稱之。

永定縣師太公遊藝園管理委員會立

涵白此人有史所查。道光十年(1830)版《永定縣誌‧方外》內容為:「僧惟元,字涵白,不知其何姓。少出家於萬壽寺之後殿,潔修三昧,一塵不染。師死,泣杖披麻,廬墓三年。知縣吳梁獎以「釋門儒行」匾額。進士蕭熙楨、御使熊興麟俱與之遊。晚年回鄉修祖墓,字跡猶存。化後塑像於後殿,小兒患麻痘者,多往禱之。」

1940年編的民國版《永定縣誌‧方外》記載基本相同:「僧惟元,字涵白,生於本縣陳東鄉上坪陳屋。少出家於萬壽寺之後殿,潔修三昧,一塵不染。師死,泣杖披麻,廬墓三年。知縣吳梁獎以「釋門儒行」匾額。進士蕭熙楨、御使熊興麟俱與之遊。晚年回鄉修祖墓,字跡猶存。化後塑像於後殿,小兒患麻痘者,多往禱之。」只是多了一句「生於本縣陳東鄉上坪陳屋」。

根據《涵白禪師行狀》碑文,很容易得出結論:「師太公就是涵白禪師」。不過,在「乙卯屠城」22年後所編撰的康熙版《永定縣誌》中卻查無「涵白」或「惟元」此人。

人們朝拜師太公是有來歷的。清康熙十四年乙卯歲(公元1675年),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發生叛亂。六月,遠在台灣的鄭經乘機率兵攻打漳州。十月初四,福建巡撫楊熙親赴廣東,向明朝投降清朝的將領平南王尚可喜求援,尚可喜派其子尚之信率兵取道永定救援漳州。廣東平南王尚可喜此時尚未跟從叛亂,其子尚之信(安達公)接受福建巡撫楊熙所邀,前往漳州增援。這時,耿精忠卻有意叛亂,永定守將石滿庫是耿精忠屬下大將劉元麟的部屬,受駐永定縣城,奉耿之命,響應鄭經舉義,拒絕尚之信部過境,組織縣城士兵和百姓,依託堅固城牆和險要地勢堅守,雙方從農曆十月初四日開始,連續激戰三天。初六日,永定縣城被攻陷,漳州城也於這天被鄭經所破。尚之信以不及救援漳州之過,大怒之下,歸咎永定,攻下縣城後,縱兵火燒南門城樓、縣署、鼓樓及民房數百間,大肆屠戮縣城內居民數千人。這是永定縣城歷史上駭人聽聞的一次浩劫,史稱「乙卯屠城」。

康熙版、乾隆版,道光版《永定縣誌》都有相同內容的記載。

在乙卯屠城事件中,民間有一則傳說與師太公有關。屠城慘案發生之前,永定城內萬壽寺一個和尚一邊在大街上走動,一邊用筷子敲打碟盤,以之暗示城中人「趕快打疊收拾物品離開縣城」,逃避災難。不少人受到啟示,逃出縣城才避免被殺。

許多被救之人因此感謝萬壽寺這個和尚,等他圓寂後,人們用兩口水缸覆蓋其身,葬在大洲塅寨角裡增湖塘邊上,把墓稱為塔,尊稱他為師太公,立碑而祭。

還有一則傳說,也與師太公有關。在乙卯屠城前幾日,師太公告訴人們,縣衙門口的兩隻石獅子若是眼睛出血,城裡人要趕快逃生。少數人相信,更多的人不相信。

這天清晨,縣衙門外居住的一個宰豬屠夫殺完一隻大豬後,不知何故,竟然將沾滿豬血的雙手塗抹在石獅子眼睛上,有人恐慌地大叫道:「石獅子眼睛出血了!」

一些人相信師太公的話,趕緊攜家帶口逃離縣城,到縣城外的北門山後偏僻的山窠裡躲藏。不相信師太公話的人仍留在縣城。中午,永定縣城被攻破,所有人都被屠殺。乙卯屠城中,就連石滿庫也不能逃跑,被殺身死。

縣城被攻破前,預先逃離的人躲藏在城西的「葫蘆窠」,這些人成為「乙卯屠城」的倖存者,把葫蘆窠稱為「嗯坑」,也有感謝師太公救命之恩的意思。也有人說,師太公在屠城之後,收拾屍骨,葬於西郊,也算是行功德之事。

人們感激師太公的救命之恩,死後,將他葬在增湖塘,為他修墳墓,立碑,以示紀念。

隨著傳說的流傳越來越廣,後人對師太公越加敬拜,把他奉若神明,在墓前上香,虔誠敬拜,祈求他保佑的人越來越多。三百多年來,增湖塘的師太公墓塔前香火旺盛,長久不衰。

因為這尊高大雄偉的禪師塑像是十幾年前才立的,有些人並不滿足在此處朝拜師太公,還會往裡走,直接去師太公墓塔前朝拜。

沿著左邊山路繼續往前行走,大約一公里,到達大洲塅寨角裡增湖塘山邊,有兩座古墓。

左邊古墓便是師太公墳墓,墓碑中間大字是:「臨濟三十四世壁庵大禪師塔」。

左邊是:「康熙丁卯夏季吉旦」。

右邊是:「甲子年閩粵信士仝立」。

和尚的葬塔與客家人的墳墓形狀完全相同,只是說法不同而已。這塊碑文是康熙丁卯年(公元1677年)所撰。

從墓碑上可知,師太公的法號為壁庵,屬於臨濟宗,按辭源對「臨濟宗」的解釋說:「佛教南宗禪宗(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之一,源出六祖曹溪慧能,下傳懷讓(南嶽),馬祖、百丈、黃蘗、至臨濟玄義禪師。玄義往鎮州滹沱河側臨濟院,為該派之祖,故名臨濟院。禪風痛快峻烈,以『棒喝』著稱。臨濟下傳六世至楚圓禪師,其門下有黃龍慧南、楊歧方會,二禪遇又創楊歧黃龍派,其教特盛。禪宗五家合此二派,稱為五家七宗。」河北《正定縣誌》(卷十四第三頁)記載:「臨濟寺,北魏興和二年(540年)建,在城東南二里許臨濟村。唐咸通八年(867),寺僧義元有道行,圓寂後,建塔葬之,遂移寺建於城內。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元至正三年(1343)重修……」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認為,河北正定縣臨濟寺的塔就是義元禪師的墓塔。義元禪師就是玄義,是臨濟宗始祖,按此推斷,壁庵乃佛教南宗慧能所傳弟子,再傳至和尚義元(玄義),又下傳三十四代的弟子。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版《永定縣誌‧仙釋》中對壁庵此人有記載:「僧寂明,壁庵,童貞出家,閉關靜坐,創建靜室,撞幽冥鐘。士大夫雅重之。玉國師法嗣,付曹溪二十四祖衣。」只說和尚寂明(壁庵)是個高僧,並未說他以讖語救人之事。

道光十年(1830)版《永定縣誌‧方外》沒有「寂明」和「壁庵」和尚的記載,卻說:「僧寂尚,居邑沙墩閣。康熙十四年城陷,男女遭殺戮者數千人。寂尚收其骸骨五十餘擔,與巡檢劉傑、邑人鄭孫綬、盧鴻馨、鄭九疇、吳兆華、賴麟玉、黃森柏、吳渤坤等,擇西郊官地,築塔葬之。每歲春秋,僧仍具蔬紙致祭。寂尚可謂『能得慈氏本心者矣』。」 顯然,師太公座前的《涵白禪師行狀》碑文是把寂尚和涵白兩個和尚之事合二為一。

師太公墓旁邊另有一座和尚古墓,中間碑文是:「嗯賜授衣冠八旬四壽貞惠方丈祖師宗目和尚之塔」。

左邊是:「大清乾隆乙卯歲季冬月」。

右邊是:「甲子年閩粵信士仝立」。

這志碑文是乾隆乙卯歲(1735年)所撰,從碑文可知,這個墓塔是宗目和尚的衣冠冢,宗目圓寂時可能是被火化了。禪師是個嚴肅稱號,只有得道高僧才會有,壁庵可以稱禪師。旁邊那個叫「宗目」的和尚在康熙版、乾隆版,道光版、民國版《永定縣誌》根本找不到他的名字或法號,顯然不是得道高僧,無法立傳,也就不能在墓塔碑文上隨便刻上禪師名稱。

根據康熙版、乾隆版,道光版、民國版《永定縣誌》所記載內容分析,壁庵是禪師,而涵白並不是禪師。另據蘇志強《師太公考略》(載於《永定文史資料第21輯》)考證,壁庵與涵白這兩個和尚中,只有壁庵禪師符合「乙卯屠城」中所傳說的那個和尚,即師太公是壁庵禪師。再者,如果師太公是涵白,墓碑上肯定會直接刻上「惟元」或「涵白」字樣。可見,師太公座前的《涵白禪師行狀》碑文存在明顯錯誤,也就是說,師太公不是涵白和尚,應該是壁庵禪師。

那麼,壁庵禪師為什麼會變成師太公呢?

在永定客家人眼裡,「太公」是祖父的父親,仍然健康生活的長壽老人,這是受人尊敬和家庭和睦的代表。筆者認為,城關人敬若神明的「師太公」,全稱應該為「禪師太公」更為合理。壁庵禪師顯然是得道高僧,受人尊敬,把他比作太公,稱為「禪師太公」是再恰當不過了。也許,早期的城關人就是稱壁庵禪師為「禪師太公」,只是時間太長了,人們覺得四個字太多,習慣將「禪」字省略,簡稱為「師太公」。

一個人可以不做出轟轟烈烈的大事,只要在發生危難的關鍵時刻伸出雙手,盡自己之力,救民於水火,就會永遠被人們所懷念。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0915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