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9 23:19:34瀏覽1888|回應3|推薦10 | |
新高中歷史課綱的首場公聽會在中山女中舉行了,姑且不論統獨二派對中國史比例的激辯,位於第一線的老師們最在乎的反而是「東南亞史不見了?」 東南亞史在過去的歷史教學中皆被邊緣化,然而愈來愈多母親來自東南亞的新台灣之子存在台灣的社會,而我們課綱中卻幾乎不見蹤影。當代東南亞在地緣和文化上與台灣都更為密切,東南亞史的缺乏不禁讓人疑慮,課綱是否還是以歐美為中心來思考歷史,或更重要的是,他反映了中上階級對於台灣社會底層階級在社會和文化上的漠視,暗示了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主流核心國家,而不是與底層社會有密切關係的東南亞邊緣國家,然而理解這些邊緣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正是理解我們社會中的底層與弱勢族群的根源,以及關乎到新台灣之子對自我的認同和看重。日前有新聞報導,許多新台灣之子的母親不願意到學校去露面,因為這會洩露了其子女的東南亞血緣,造成其子女可能受到的歧視和欺負。買來的外籍新娘、被支配的外傭、低薪的外籍勞工、低成就的新台灣之子,我們的社會所羅列的負向標籤隨便就是一籮筐,然而正向的、美好的、值得驕傲的圖像呢?我們的社會面對這個問題只能吱吱唔唔,像個無知又傲慢的文盲一樣,我們政策似乎不只想讓自己無知,也想讓新台灣之子對自己無知,於是東南亞史的意義不只是歷史的,更是當代的,與社會公義的。 眾多的教育觀點會說,低成就的孩子缺乏「文化刺激」,因此成績較差,但如果這種缺少弱勢群體的歷史課程內容得以施行,那麼更像是政策選擇了中上階層孩子熟悉的歷史和文化內容,而不是弱勢孩子理所當然少了「文化刺激」。對於漢人及中上階層的孩子而言,了解東南亞史,也同時是了解他們弱勢同學的文化和歷史背景,若能在課程中展現對弱勢族群的尊重,正是教會孩子如何尊重其同學及所代表的族群,以及其他不同文化的人,正如這些年在台灣史及原住民史上的尊重,正是對這二個群體的尊重一般。歷史教學要產生貼近學生且有當代意義的教學效果,這方面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 至於什麼部分可以加入這些東南亞史的內容呢?高中三年級的東亞文化圈這個單元是適當的位置。中國史的內容在在新課綱中已經增加了授課時數,但在東亞文化圈這個單元中,中國文化史還是佔了一半以上,餘下的才給日韓文化史,這樣的安排讓人相當的疑惑,就如一名老師所說的:「東南亞史不見了,台灣文化史又在哪裏?」我個人支持增加中國史的分量,但何以獨厚中國文化史?除了統獨,除了主流菁英,我們的眼界可以看得到其他的嗎?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