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岸遣詞用語真的大不同?
2011/06/24 02:50:35瀏覽13249|回應1|推薦11


        “盲人摸象”的成語故事我想諸位應該從小就耳熟能詳了。故事中的幾位盲人很可憐,也很可笑,每一位都言之鑿鑿地覺得自己摸到的那個才是象的本來面目。其實他們并非完全錯誤,但錯就錯在他們沒有經過全局性的觀察就倉促得出自以為是的結論。不過鑒于他們的身體缺憾,他們其實是有情可原的。但如果這樣的荒唐事情發生在現如今的某些健全人的身上,那才是真正的可悲又可憐呢。前些時候上臺灣的網站,發現一些人發了一些關于大陸用語的文章,其言論立刻使我想到了上述“盲人摸象”這個故事。

     大陸的面積大概相當于265個臺灣的大小,所以兩者并不在一個數量級別故此懇請臺灣同胞請不要以臺灣人的思維方式來度想大陸的人,事,物。比如兩岸對"大小","遠近","多少"的理解上肯定是有一些出入的。而且,就算是不同的人,對這些詞也有不同的解讀。

      說到口音和腔調,以臺灣為例子,北部,中部,南部,馬祖,金門的用語和腔調都有所不同。更何況是土地廣袤,人口龐大的中國大陸。基本上大陸每個省的文化都不盡相同,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一說,其實他老人家只不過是在中原大陸地區遊罷了。

      大陸各省的用語和方言都千差萬別,甚至同一省不同區域的語言或語音都有不同。故此有「十里不同音」一說。所以千萬不要以“大陸和臺灣不同或相同”一言以敝之。因為說臺灣和大陸實在是太籠統了點兒。

      另外,道聽途說更是要不得,了解對方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認識當地人,而不是靠使用網絡搜索到的信息,因為這些信息可能良莠不齊,可能管中窺豹,可能斷章取義,甚至可能以訛傳訛。最經典的是臺灣網絡上流傳的電影的大陸譯名:美國電影“Top Gun” 大陸明明翻譯成“壯誌淩雲”,可就是有好事者,有心人偏偏稱'大陸是叫“好大一只槍”' 這下可不打緊,網絡上以訛傳訛,愈傳愈烈,許多臺灣網友不加查證一面倒地冷嘲熱諷起大陸翻譯者的水平來。這樣的例子可謂是比比皆是。當然,這里面也不排除一些有心人士帶有某種企圖。

      下面我針對臺灣電視,網絡上出現的一些誤會做下解釋,由於打字匆忙,言語不周之處,還望海涵。

       比如:“窩心”一詞在大陸北方和南方解釋截然不同,南方的和臺灣的用法一樣。

     “超市”一詞大陸北方,南方皆用。你說“便利店”大陸人也知道是什麼意思。

     “口香糖”一詞是大陸普遍使用的,廣東地區也使用“香口膠”(香港用法)。

     “出租車”一詞是大陸普遍使用的,“打D(的士)”也用。你們說“計程車”大陸人也知道是什麼意思。

     “警察”一詞是大陸普遍使用的,很少人使用“公安”,除非是“公安局”一詞。但很多大陸人也說“警察局”或“派出所”(派出所是公安局的下屬機構)。

     “阿姨”在大陸和臺灣的意思一樣,都是指“年長的婦女”。但由於保姆絕大部分都是年長的婦女,所以可以用“阿姨”來指代,這種用法多用在上海,江浙一代,但大陸其他地方的人也能懂的。"小姐"在大陸也絕對是個禮貌性的稱呼,但如果使用者語氣輕佻的話,任何平時聽起來沒有問題的詞匯都會變了味道,不是嗎?所以對於詞語尤其是多義詞來講,要準確理解其所表達的意思要結合語境(context)做出判定,而非斷章取義

     “心理準備”和“思想準備”兩種說法大陸人都用,類似與臺灣的“心理建設”。

     “公共汽車”和“公交車”大陸人都使用,廣東人愛用“巴士”或“大巴(車)”。

     “(向)左轉,向(右/後)轉”是大陸最普遍使用的說法,和臺灣沒有不同。

      “廁/便所”,“衛生間”,“洗手間”,“盥洗室”大陸都用,東北人愛用“便所”,“廁所”比較普遍且口語化。後三個詞是比較書面,比較文雅的用法。

      請求讓路的用語大陸可是多的很呢,就我所知道的北方地區就有以下幾種經常使用的表達方式:比如:“借過”,“讓一讓/下”,“受累”。更別說南方還有很多表達方式呢。

     還有:在回敬對方的謝意的時候,大陸人一般說:“不客氣”,“不謝”,“沒事兒”,“沒關系”,“您客氣了”,“小事(情)(一樁)”,“甭提了”,或是“哪裏”。

      至於一些新興詞匯如“海龜(歸)”是對“海外歸來人士”的簡稱,最初因含有戲虐調侃的成份,不過后來逐漸被大陸人接受而且開始廣泛使用,詞義則偏於中性了。

    再有,“英式英語(Britain English)”和“美/加/澳式英語(American English/Canadian Enlish/Australian English)”這種說法基本上只有非英語國家的人才會這樣講。以我7年在美洲留學和生活經歷,如果你去問白人'他們說什麼語言?',基本上沒有人會說自己說的是AE/CE,他們通常會回答說是“English”,再問下去,他們頂多說自己的英語是某地方腔的英語。這種情形其實就像金門腔,泉州腔,漳州腔,臺南腔,馬來腔的閩南語是一樣的,腔調不同,但都可以互通的。只是某些臺灣人不願意承認自己說的是“閩南語”而非要改成是“臺語”,這種做法就有點兒掩耳盜鈴了的味道了(注: 此部分我在"六個月目睹臺灣電子媒體及論壇之怪現狀" 之中已有提及,此處不再贅述.)。同樣的例子如:嶺南腔的廣東話和香港腔的廣東話,蘇南口音的上海話或蘇北口語的上海話。但不管怎樣,香港人絕對沒人說自己是在講"香港話"。同樣,講蘇北口音的上海人也不會說自己說的是"蘇北話"。對照一下臺灣人所謂的"臺語",有趣吧?

      此外,普通話和北京話是不同的,很多上了年紀的老北京人說的才是正宗的北京話,外地出生的人和他們交流可能多少會存在理解障礙。普通話是在中原北方發音的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旨在方便中國或海外各個地區的中國人相互交流而由官方制訂並規範發音的通用語,即古代每個朝代的所謂的'官話'。但是由於方言的存在,造成每個地區的人說的普通話多多少少都有口音。如:福建人說普通話的感覺就像臺灣南部人說國語的感覺:ㄓ ㄔ ㄕ”和“ㄗ ㄘ ㄙ”說不清楚。再比如,有人常常把“飛”說成“灰”,“花”和“發”不分。但這些基本不會影響彼此的溝通的。
   
      兩岸分隔一甲子,遣詞用語多多少少都會有所差異,愈是年輕的詞匯,差異越明顯,如:"硬盤"之於"硬碟"。但這個差異是否已經大到了臺灣某些媒體或某些人宣稱的彼此溝通障礙甚至是無法交流的地步了呢?我想智者心中自然有個答案。

      但願,兩岸越來越多的正面交流最終會消弭彼此間的这些小小隔閡。我想大家也不希望自己犯下“盲人摸象”那般幼稚的錯誤而徒作別人的笑柄吧?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bcteddy&aid=5357942
 引用者清單(1)  
2014/09/30 09:29 【udn】 這有其他產品!真情 駐台 遊記 代表比價

 回應文章

多硯坊 (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見證
2012/12/04 17:53

在大陸工作生活十一年半

同事有來自南北各省

一天看兩份報紙 :

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

簡體字及各地用語

已難不倒我了

 

abcteddy (abcteddy) 於 2012-12-05 09:03 回覆:

感謝大哥您的光臨。

原來 您已經在大陸這麼久了。應該早已經是位大陸通了吧?大陸地廣人多,各地的遣詞用字有較大的差異,我在國內并沒有太注意到這個情況,但出國留學在接觸了來自 各省市的大陸留學生之后才發覺這個問題,之后看到臺灣媒體和網絡上一些對大陸用語的解讀謬誤(有些是無心的,但有些是故意為之)就想寫個隨想,不過隨著像 大哥這樣的兩岸交流使者愈來愈多,這方面的誤會在未來兩岸的交流當中一定會越來越小的,您說呢?

說起簡體字,其實它并非是現在的大陸政府創造并推行的,現在有些人抵制簡體字的根本原因就是“政治正確”。而且大陸并為廢止繁體字,大陸的字典隨便一本里面都有每個字的簡繁對照,大陸新華字典連民國的注音都有呢。

1935年民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11400號部令1935年民國政府的第一批簡體字表_1

1935年民國政府的第一批簡體字表_31935年民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11400號部令_2

我個人閱讀繁體字從小都沒有任何障礙,寫的方面差些,但常用的繁體字也會寫,這都歸功于家里有不少老書籍,加上上小學的時候曾經學過兩年的書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