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載] 美國人看兩岸: 臺灣可以從中國大陸學到的一課
2014/10/13 08:04:38瀏覽3168|回應24|推薦146


Ralph Jennings | 2014年9月28日 7:00 PM | 14,754 views  | Forbes | 環球網 王會聰

        臺灣人將自己與大陸人對比,稱自己更健康、更富有,也更有禮貌。若有外國人說臺灣亦有缺陷,比如交通危險或環境退化,就有可能招來所謂大陸相關狀況更糟糕的反駁。鑒於兩岸民眾均以漢族人為主,而且自從臺灣在上世紀40年代“自治”以來,更大更強的大陸就對其宣稱主權,雙方存在一種天然的對壘狀態 (注1)。

  但普遍而言,大陸正在迅速變化,而30年後重回臺灣的人竟然會說,他們仍能認出某個街區的每一家商店。就在大陸逐漸“侵蝕”如同對岸生命線的代 工合同時,臺灣卻拒絕變化,使自身經濟幾無新的發展方向。(大陸給臺灣的)顯而易見的經驗是:試著在公寓和道路之間增加一些庭院、人行道的空間。這些在大 陸城市常見的措施將有助於降低臺灣城市的密度,並增加呼吸空間(盡管大陸的空氣也很汙濁)。

  但歸根結底,最難以令人接受的經驗——這也是臺灣人抱怨缺乏方向的答案——非雄心莫屬。

  本月,一名50歲的臺灣電腦經銷商告訴我,他準備關閉在上海的銷售辦事處。與當初他剛來上海不同,如今的大陸人完全掌握他銷售的科技和打造客戶 基礎所需的禮節。“我來自臺灣”這句話不再有“讓人激動的”價值。他不知道回到臺灣後能做什麽。“我是被淘汰的人之一”,這名叫做傑夫•吳的前銷售人員 說,“對任何與銷售有關的工作而言,我們都沒用了。”
 

    與他交談後不久,我遇到一名從北京來臺北的朋友。她抱怨說,在北京,人們為得到更高薪酬、更大房子和作為身份象征的汽車,都在別人背後“捅刀子”。“向上爬”的詭計暴露出大陸人過多的野心。但“這顆心”至少在砰砰跳動。

  如今,臺灣的大學生傾向於安穩的白領工作而非創業。家長也鼓勵小孩找安穩的工作,以防孩子從事打漁、務農或其他在臺灣現代化之前非常普遍的艱苦工作。

  正如臺灣人所言,變化應從早期教育做起。不過,臺灣的小學仍強調死記硬背,學生們對用麥克風講上幾小時卻不開展課堂討論的教師惟命是 從。對大陸學校,我也聽到過類似說法。但我10年前在北京某主流大學教寫作,許多學生就勇於在課堂上發言。我在臺北教新聞專業近兩年,但必須懇求甚至威脅 學生參與討論。

  我的北京學生畢業後將在大陸頂尖媒體工作一兩年,或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許多學生到海外攻讀更高學位,在面臨簽證限制的情況下,這並非易事。但是,迫切了解這個世界的雄心使大陸人深諳國際事務並廣交朋友,以在中國境外打造品牌或探索許多市場的消費者需求。否則他們就會陷入困境,像許多頂尖臺灣企業那樣依賴那些過時的生意經——“給我點代工合同就行啦。”

One Lesson Taiwan Can Learn From China

Taiwanese comparing themselves to people in China argue they’re healthier, wealthier, more polite and better off as a democracy than a Communist state. A foreigner who points out something amiss in Taiwan, perhaps traffic danger or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risks the rebuke that things are worse in China. The two sides have a natural rivalry because both are predominantly ethnic Chinese with the much larger, more powerful China claiming sovereignty over Taiwan since the island became self-ruled in the 1940s. China also tries to curb Taiwan’s foreign relations and, occasionally, economic growth

But China normally changes fast while in Taiwan you meet people who return after 30 years saying they recognize every shop on a given block. Taiwan could stand a few changes as China chews into its lifeblood high-tech contracting, leaving the island economy with little new direction. There are short lessons: Try adding yards, sidewalks and setbacks between flats and roads. Those measures common in China’s cities would ease urban density in Taiwan and increase breathing space (even if China’s air is filthy). Taiwan might also follow China’s lead in stoking pride in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example brewing pots of loose leaf tea in public teahouses instead of writing it off as an “old people’s” drink just for home consumption.

But the toughest lesson — an answer to the growing grumble among Taiwanese about lacking direction – comes down to ambition.

I talked this month to a 50-year-old Taiwanese computer vendor in China who was ready to pack up his Shanghai sales office after 12 years. Unlike when he started, the mainland Chinese understand now the technology he sells and the courtesies required to build a customer base. There’s no more gee-whiz value in saying, “I’m from Taiwan.” He doesn’t know what to do after returning home. “I’m part of a group of people who have been eliminated,” says the ex-salesman, Jeff Wu. “We are not useful for any kind of work involving sales.”

Shortly after I talked to him I met a friend from Beijing on a visit to Taipei. In Beijing people are watching their backs while stabbing others to get higher salaries, bigger apartments and status-symbol cars, she griped. The tricks people use to get ahead and a sense that authorities won’t protect their victims expose the excesses of ambition. But at least ambition is pulsating in China. It will take an ethos of ambition to get ahead as people such as Jeff Pu fall behind.

But today Taiwan’s college graduates prefer safe white-collar jobs to starting their own firms, keeping wages low because of that labor glut and limiting “innovation” to lexicons of cheerleading politicians. Parents encourage the search for safe jobs to ensure their children don’t risk the hardships of fishing, farming or other tough labor common in pre-modern Taiwan.

Change should start from early education, you hear Taiwanese say. Elementary schools focus now on rote learning and following the authority of a teacher who talks through a microphone for hours with no class discussion. I’ve heard the same about schools in China. But when I taught writing at a mainstream university in Beijing 10 years ago, students experimented freely with new storytelling devices and a lot didn’t mind talking in class. I’ve taught a weekly university journalism class in Taipei for almost two years and must beg or threaten local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The brightest find ways to skip as many lessons as possible and still pass the class.

My students from Beijing would turn up a year or two after graduation in the country’s top media jobs, watching or stabbing backs as needed to build careers. Or they might be getting an MBA with an import-export business brewing in the background. A lot went overseas for advanced degrees or professional jobs, not easy given visa restrictions. Rack it up to ambition.

北京的學生在課堂演板

(北京的學生在課堂上演板 Beijing student expresses herself at classroom blackboard)

Some left China for the money or the degree. Others went to study a new country, using personal experience to replace the pro-Communist fairy tale version of the world taken from Chinese textbooks or local media such as the inflammatory Global Times. (Every Taiwan media outlet is intensely local.) Ambition to know the world allows Chinese to make sense, and friends, at international events, to brand companies beyond China and know what consumers want in a list of markets. Otherwise they would be stuck, like a lot of the best Taiwanese firms, relying on outdated business formulas such as “just give me a few good OEM contracts.”

A few Chinese may return with the drive to make China healthier, wealthier and better governed. “People desire to live abroad to experience other countries, gain new experiences, gain degrees, live in better environments,” notes Scott Kronick, Beijing-based author of The Lighter Side of China (注2).

 

1第一段譯文與原文稍有出入。


註2原文最後一段沒有給出翻譯。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bcteddy&aid=18136968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人神佛魔上帝各種萬年禍害沒必要再丟臉萬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打擾了!!
2021/05/27 14:33
 
👍(💥超讚)手機傳那麼快
💖未來人類~不超幸福~也難👌😁\^^
 
▲📢👍全贏全勝(造福萬代)!!1672 
 
▲💖👍😎全人類「百億身價」、「NMN健康萬代」法案發展!!\^^ 
 
手機容量有限
傳完「重要消息」離開 貴社群。
 
👍自己人好的傳開👌😁\^^
 
👍壞的就沒辦法(再搞自己人)☝️😁\^^
 
▲🌈☕明天「造福萬代」、「百億身價」到處再戰讚…………👌🤗\^^ 
 
不利用假期、有空時間 
💖造福萬代、賺「百億身價」外快 
不然要忙什麼??☝️😁\^^
 
 
 
 

異色-自古文人多寂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miss you
2015/10/26 13:25

親愛的弟弟,久違了:)))

我個人覺得,臺灣最好不要走上民粹主義,也不鼓勵年輕人

以走上街頭抗議為訴求,尤其其抗議的議題多半是假議題,

如反服貿,貨貿,反課綱等等,基本上好像是為反而反,

一味地逢中必反是很沒有必要的。臺灣要走出去,需要

相對開放的態度,看我們的媒體就知道,多半是煽腥的

八卦居多,要不就是名嘴鬦嘴皮子,少有世界觀的報導。

無論如何,再見到弟弟真開心!!)))

弟弟這好文,非常地發人深省!!

Miss you and wish you good luck!!!)))

 


雲大少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人現在普遍一講到大陸就不屑
2015/08/28 23:34

沒把自己的水倒掉是裝不下新東西的

 


我愛臺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27 12:25
祝你畢業後一切進展順利,事成!

旭日初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14/10/25 15:22

老實說個人是有漸統的觀念 兩岸合則利 ---

大陸目前是各方面越來越進步 但一黨專政畢竟讓人有疑慮 但要完全西式民主 也是絕行不通-希望大陸能摸索建立一套可讓人安心的政治體系--

現台灣因去中化教育影響 年輕人已逐漸沒有身為中國人的認同 而認同者也逐漸凋零 最終台灣人就不再會有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大陸若欲和平促統 怕是越來越難 但若由武力解決更是兩岸大災難 ----

再說國際情勢 也不樂見兩岸統一  考驗阻難有如萬重山般險峻 真的不知道有生之年能否見到兩岸能統一否!? 

 

abcteddy (abcteddy) 於 2014-10-27 05:09 回覆:

謝謝前輩再度光臨。

您的觀點客觀,睿智。可惜臺灣被民粹綁架,需要社會朝野齊心協力,壯士斷腕才能撥亂反正。否則,危矣。

中國古人寫過《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可惜後人這麼快就把它忘記了。讓人惋惜,痛惜。

臺灣目前的境遇事出有因,大陸也應該同理心,切不能只顧埋怨臺灣,而應該更有耐心,手法應該更靈活,更深入民心。相信假以時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終有水到渠成之日。

我和前輩一樣,對中華大一統,中華盛世有很大的信心。我們炎黃子孫不論身在何處,都會為此祝福加油的。


譚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21 16:38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台湾发展的早,以前曾经做过大陆的老师,大陆的改革开放从台湾取不少真经。

凡事都要进步,大陆如此大身量,一旦起步开始加速,会越来越快,以前认为十年才能追赶上,说不定三五年就超越了,我们的身量太大了。

我想港台地区应该逐渐适应大陆的发展,不能总用老眼光看待大陆。

不管是国家还是人,虚心致进步。

PS:在贵访客簿有留言,还请拨冗一阅。

abcteddy (abcteddy) 於 2014-10-27 04:59 回覆:

是的,謝謝譚梅姐的來訪。

大陸和臺灣相互間的恩怨糾葛很復雜,不是一句話可以說得明白的。希望雙方的社會和民眾,以及媒體抱著取長補短,見賢思齊的心態交流,唯有這樣,才能進步。

如果只眼盯著他人的短處而自我陶醉或用制式的思維定式蛆看別人的話,就如同逆水行舟。


航迷老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望未來,不如把握現在
2014/10/20 11:30
我對於兩岸的發展及觀點一直都沒有改變,只是一談到兩岸關係,在我大陸之行這段時間接觸到的年青朋友之間往往會有不同的觀點,但無論如何也都會堅持自己的觀點,卻也沒妨礙到我們之間的友好關係發展,並沒有了那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狹隘,多了一種求同存異的默契。

由於這些新朋友們的交往圈子的相對狹隘,對台灣及台灣人的感受未必能勾勒出全貌,但從點滴便可知整體亦不會差很多,我想通過與台灣朋友們的交流,會感覺到中華民族中的「仁義禮智信」等優秀文化在台灣得到了傳承和發揚,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了民主、文明的現代社會,但一點應該並不妨礙到我認為大陸漸漸的是在走向強國之列的看法。

我覺得,台灣的民主、法治、文化等軟實力,加上大陸的市場、經濟規模、資金與技術等硬實力,在此基礎上只要兩岸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就能不斷完善自己,從而「軟硬兼施」,那麼互利共贏就是必然結果,兩岸共襄盛世的也將徐徐展開。

我的心態也並沒有改變,只是有了那麼一點發現和感悟,改變的是對於這類的問題已經提不起興趣,趁著體力還好有個環球旅行的夢想而已,所以嘍~日後格友po文對於這方面的回應將不再發表意見,各唱各的調也沒啥意思?說點輕鬆的話題,回望未來,不如把握現在,當老了走不動了,椅上打盹,回憶旅遊中的趣事,沒浪費銀髮的這段時光,那不挺好您說對嘛!
abcteddy (abcteddy) 於 2014-10-27 05:22 回覆:

謝謝前輩再度光臨,與我交流您的心得感受。

旅遊也許會發生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或許讓人遺憾。但這就是交流帶來的最真切的感受。

兩個人結婚,需要很久的磨合,才能溶成一家人。更何況是分開幾十年的兩岸。再加上大陸土地遼闊,南北東西的風土人情差異巨大,前輩是資深的旅行家,怎會不知道這些呢?切莫因為點滴的事情就把它放大到一個整體的特質。

臺灣目前對大陸的不滿其實事出有因,大陸應該以更寬廣的胸懷去包容臺灣,以更大的耐心更深入人心的手法去感化臺灣。假以時日,春風化雨,水到渠成。

非常尊重前輩您的個人看法,我也非常高興前輩對我直抒胸臆。我自己就是個直性子,所以也喜歡性格直接的朋友。所以不論如何,這些就事論事的辯論都不會影響我們之間的友誼的大笑

也祝前輩事事順心。


航迷老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19 15:42

為數不少的大陸人都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應該回歸祖國,我認為那是他們所受的教育的關係。

台灣跟大陸其實有相當多差異之處,如果要消除敵對狀態,唯有多一點的文化交流,讓彼此都了解對方的情況。其實台灣很多文化都來自大陸,這是個事實,我們也不可能完全拋棄中國文化,自己憑空創造出一個文化來。

台灣是海島型國家,有四大族群,還有新住民,所以是多元文化的大熔爐,中國大陸的文化也在其中。我們應該要創造一個兩岸雙贏的模式,而不是跟南北韓一樣,使用武力恫嚇對方。

台灣人的生活態度:「認真、細緻、嚴謹」 政局安定、政策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這個現象是在蔣經國治理台灣時而創下的,只是台灣政策,受選舉的影響及黨派之爭將自豪的民主政治變了調,少了該後政治人物的操作,兩岸相互的交流、學習,美國人看兩岸的關係別有用心,不看也擺。

abcteddy (abcteddy) 於 2014-10-20 05:14 回覆:

首先謝謝前輩的光臨。這幾個月由於才找到工作比較繁忙,疏於拜訪,先請您諒解。

看了您的留言,說實話,我還滿訝異的。幾個月沒有拜訪您,您的變化似乎非常之大。至少從這則留言看起來是這樣。是在大陸旅行遇到什麼不開心的經歷了嗎?還是別的原因呢?

您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段,老實說,是我非常不能認可的。我簡單地來回應您上述的這三段觀點:

第一段,請回歸兩岸的憲法,這也是兩岸和平交流的基礎。否則,交流就失去了意義。另外,憲法是一個地方制訂法律的基石,憲法都不蔑視的地方,遑論“法治社會”。

第二段,兩岸差異是有,但大陸本身不同區域就有不同的文化差異。臺灣這麼小,南北不也有差異。關鍵是兩岸的差異有您說的那麼大嗎?睿智敦和的您不妨自己去想想。我同意您所講的,兩岸交流總的來說,從長遠來講是好事。

第三段,答案依然回歸兩岸憲法。另外除了臺灣原住民之外,臺灣的閩南人,客家人,以及所謂的客家人都是大陸在不同歷史時期遷徙過去的中國漢族人。您所說的大熔爐在大陸又何嘗不是這樣。大陸的熔爐恐怕比起臺灣來大得更多吧。臺灣目前的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分支,只不過已經被過度地閩南文化了而已(不管其它幾個族群愿不愿意)。

有“臺獨”思想或“獨臺”思想的臺灣人時常會掩耳盜鈴,騙自己說: 因為臺灣文化加入了荷蘭,日本等外來的殖民文化,因此就變成另外一種新的文化了。這種說法其實是種很可笑,很幼稚的自我催眠。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大杯水,加入幾滴檸檬汁,難道這杯水就不是水了嗎?“白馬非馬”就差不多是這種詭辯思路。

最重要的,臺灣人已經用自己的行動給出了答案,就是:

臺灣人仍然說國語普通話,漢語方言的閩南語,客家話以及其它省份的方言,而不是另外創造一種語言。

臺灣人仍然使用中國人創造的繁體字,而不是另外創造一種文字。

臺灣人仍然過著中國人所過的民間習俗,如飲食,婚喪嫁娶,節日,宗教崇拜等等。

臺灣人仍然姓著中國祖先賦予這些不屑子孫的姓氏,而不是姓"小林,大島,HanksFox Robinson"等之類的外國姓,

上述種種都說明了什麼?具有“臺獨”或“獨臺”思想的那些臺灣人已經用自己的行動打破了自己編織的那些個幼稚可笑的謊言。

最後,我的看法是:兩岸不論誰統一誰,我都無所謂,只要懷有中國心,一心為中國健康有序的發展為目的,中國的領土和主權由兩岸三地的中國人自己做主,不落入兩岸以外的其它地區或勢力手中,只要滿足上述條件,誰統一誰都可以。但回顧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偏安一隅的政權是什麼下場?歷史總是在不停地重復著自己!

如果我的上述回應有什麼不周全或冒犯前輩的地方,請您包涵。對於我的謬誤,也請您不吝指教。


亞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19 15:31
終於看到內容,大陸的年輕人的確較有企圖心!
abcteddy (abcteddy) 於 2014-10-20 04:22 回覆:

謝謝追尋前輩您的光臨。

這只是一位曾在兩岸呆過的美國教育人士的個人看法。我們不妨抱著積極開放的心態來讀這篇文章。

兩岸各有優缺點,也無法一概而論。

這段時間也沒有去您那邊拜訪,請見諒!


詹于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19 13:03

abctebby:

台灣目前許多人的心態

的確越來越趨向保守穩定的工作

大陸的資訊學習效率更加快

兩者各有優亦有缺陷~未來靜觀其變

許久不見~問候祝福您 闔家平安

abcteddy (abcteddy) 於 2014-10-20 04:19 回覆:

謝謝瑀璇您的光臨。

好久沒有上udn,也沒有去您那邊拜讀您那美麗清新的詩作了。

大陸和臺灣各有個的優缺點,不可一概而論。更不可落入陳腐固定的想法之中。雙方應該取長補短,才能進步。您的觀點我非常之認同。

在這裡也向您問好,祝您開心平順,寫出更多更精彩的詩篇以饗讀者。

頁/共 3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