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有一次在《紐約時報》上看到一篇報導。當時的林肯中心總裁 Nathan Leventhal(曾任紐約市副市長)與John Rockwell(第一任藝術總監)和Nigel Redden(現任藝術總監)合力創辦了林肯中心藝術節。他們希望在每年的七月,整合林肯中心所有單位的人力與資源(如大都會歌劇院、紐約愛樂、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舉辦國際性藝術節。記得看完報導,即希望有一天能促成台灣團隊進入這個藝術節,也曾努力嘗試,只是年復一年,似乎那樣的想法,仍遙不可及。
同樣的,當代傳奇等了十多年,總算在兩年前正式到美巡演。那是在Spoleto的藝術節,因為《慾望城國》極為成功,演出後和吳興國、魏海敏、林秀偉在旅館的大廳,即開始討論以後當代要演出的劇目。既是「當代」,自然要有吳興國的獨角戲《李爾在此》,而「傳奇」則以魏海敏的《貴妃醉酒》和吳興國合演的《霸王別姬》為主。這樣的節目考量與安排,原想以一中一西,一陰柔一陽剛,講的是戲曲的過去與現今台灣多樣化的發展。隔了十一年,當年的夢想總算不再是空想。今年當代傳奇劇團將在7月10至12日,於Rose劇場演出林肯中心藝術節的開幕戲。將邀請林克華,捨清代舞台的繁複就宋代的極簡美學,重新製作古典舞台,勾勒唐代的瑰麗與時不我予的悲劇英雄。而也只有台灣,能讓一個現代舞台創作者,從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收藏得到豐富的靈感。就像吳興國說的,他的藝術是「守護傳統,也讓傳統與現代不斷交鋒作戰,迸發出第三種方法,延續京劇的未來」。守護,卻不避免交鋒,矛與盾之間,迸發出第三種方法———它也許不是唯一方法,卻是一個藝術家的真誠觀點。
林肯中心藝術節總監Nigel Redden在3月6日的新聞記者會上表示:該藝術節於7月10日正式開幕,共有三個國際級的戲劇節目分別於不同場地演出。有來自台灣的當代傳奇、智利的影劇團(Compania Teatro Cinema)及戲劇大師羅伯威爾森與法國喜劇團 (La Come-die-Francaise)的合作作品。其實除了當代,該藝術節還將在林肯中心New York State Theater的牆上外圍,由導演David Michalek以慢舞(Slow Dancing),利用慢速度,表現數十位國際級舞蹈家真確的緩影。台灣除了吳興國,還有傑出舞蹈家許芳宜的舞姿,屆時都將在林肯中心的牆上高掛著。
有趣的是,當國內的團體紛紛在國際藝術節嶄露頭角,而一些國際團體也接二連三來台演出。當代演完後,同一劇場Rose Theater將由慶祝七十歲生日的菲利普葛來斯發表新作,而他的樂團也將在四月初到台灣演出。記得年初國家劇院曾邀請羅伯威爾森來台演說,他特別提到,對優劇場與魏海敏印象深刻,並提醒國內的藝術家在創作時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文化。其實,當世界距離極度縮小的年代,許多藝術家找尋、借重的,恐怕不只是自己的,而是世界性全面化的文化遺產。
國內的藝術團體多數創立於1980年代末期,那時正是戒嚴解除,各自表述藝術想法的極盛時期,過了二十年,有的團體或已收割過去努力的成果,在國際巡演,其他的團體也許正面臨更大的不穩定期。而全球政治的渾噩對表演藝術只是雪上加霜。美國九一一之後的鎖國現象,令許多文化人深表不安,以表演藝術來說,國際性的節目規畫已益發困難。記憶不斷提醒我們,向來歷史上的文明盛世,總是百花齊放的居多,從沒有借著一種聲音,一種舞踏,一種顏色,可以造就一個新的文明。
畢竟表演藝術不是單打獨鬥的藝術,表演人從不全然種樹也不盡只是乘涼;既然表演藝術陳述時間,既是時間的過往與未來,我們就有虧欠於前人的樹,而若在未來,真要造就一些綠蔭,恐怕現在除了要更多人種樹,還要不砍樹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