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10/10 14:01:56瀏覽4672|回應6|推薦1 | |
圖為中國革命烈士,鑑湖女俠秋瑾玉照。 現今臺灣人基本上都是敵視中國人的,親近日本人的,這的確是事實,但在過去,這樣說就未必正確。據我所知,臺灣人對中國人曾經抱有同胞情懷,並願意加以開導的,但對今日中國人仇台親滿以及無可藥救野蠻品性而倍感痛惜。事實上,今日的日本傳統才是上古漢文明真正的傳承者,而今日的中國人卻是地地道道的假冒虛擬的漢文化劣產品。當然這些事實都被繼承滿清文化的中國國民黨當局給隱瞞許久。 今日的臺灣,絕大多數臺灣人對上古漢文明生活文化幾乎一無所知,在臺灣人的意識中,只有零星的漢唐歷史寄存在他們的記憶中,其餘皆為滿清遺留的暴發戶文化。漢唐文明真正的美妙之處和力量之源對臺灣人來說已是個未解的謎團。對臺灣人而言,漢文化僅僅有部分存在於故宮(歷史)博物館中。但在大日本帝國,從中國“暫借”來的漢文化卻成了活生生的有機體,活化石,許多日本傳統生活禮教與臺灣同樣根植於上古漢族,其與上古漢唐帝國的漢民族有着千絲萬縷,割舍不下的關聯性。即使是日本的象征--武士刀也是來源於先秦,儘管日本武士刀(的搆造)和古漢族的武器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它不是日本民族憑空臆想搆造出來的,因為日本武士刀是由古漢族的刀劍為日本武士刀提供了樣板,日本人充分吸收了古漢族刀劍的藝術成就,揉合進去了日本人獨特的創意,這樣就製造出了日本的武士刀。沒有上古漢民族的激發,日本文化不會如今日一般繁榮昌盛,而且,在現代這個世界上,只有今日的日本文化才真正繼承了古漢族文化的精神和神髓。 日文及其書寫方法是從古漢文借鑒而來,學者認為,日文的發音,還是來自於古漢族吳語;而當今的所謂:漢語,普通話,國語,滿大人官話,它的發音和上古漢語沒有絲毫的關聯。事實上自從蠻荒民族征服統治中國長達千年後,它就演變成一種野蠻的語言了。而真正的漢語已經被野蠻的蠻荒民族同化根除掉,但是國民黨政府一直隱瞞這個事實,並反過來謊稱是蠻荒民族被漢化。如國語是具有蠻夷聲調的,在滿人征服中國後中文發音就採納了野蠻的,滿大人官語聲調。以致於後來無論國語還是粵語都不純正。甚至從語言學方面看來,日語也比國語更為接近上古漢語。所以就這個例證看我的觀點是真實的。日語非常的出色,而目前國語徒有其名。 事實上當今的臺灣人對臺灣漢文化遺產一無所知,一千多年以來,臺灣人被征服者殖民而強灌了一堆野蠻的搶劫生活文化。使得後來臺灣人會把那些上古漢文化遺產誤解為日本文化。在經過多重層次的考究下,臺灣人才會發現日本文化的典雅與純正,更非常驚嘆他們祖先的文雅,優美和創造力,不過臺灣人對他們自身的無知沒有表現出任何的羞恥和自責。如是說,當今的日本人在漢傳統文明生活文化上更優於臺灣人。如今臺灣所謂的中華文化對於臺灣祖先而言也就是一個謊言,一個騙子,是個冒牌貨。而通曉這一切事實的大多數學者,既沒有勇氣也沒有志氣來揭發這個事實與史實,以便於鼓吹漢人去複興真正的上古漢文明。 日本人不但在文化上領先(臺灣),在精神和道德層面上也強過臺灣多多,因為臺灣漢文明文化已經被滿族殖民摧殘而失傳了長達近千年以上的上古漢文明,使臺灣人好比一條無家可歸的野狗,游蕩在精神荒蕪的曠野中,備受精神健康營養不良的折磨。今日的臺灣文化是滿族殖民下,粗鄙,野蠻,狂妄自大和最低級的鄉巴佬暴發戶無聊的炫耀的怪異的混合體。其蠻俗令人非常的不舒服。由於政治性的民族壓迫,使創造力方面持續墮落,連帶使今日的臺灣文化嚴重缺失良性意義和進步性因素,與此同時,現今的國民黨主導的中華文化,卻無恥的把來自滿清時代的滿州文化事物加以誇讚和吹捧。 可以這樣說,如果一個民族的精神是花朵,那麼,其被根植的土壤就是其生活文化傳統,因為生活文化是這個民族內每個家庭精神世界的社會表現方式。因此家庭生活文化,家庭生活精神,家庭生活靈智是一個民族的基石,而不是簡簡單單的以現代科學常識為依托從生物學,遺傳學,血統等方面加以信口雌黃。 由於繼承滿清文化的國民黨,在二戰戰後,對臺灣日本與漢族融合文化的扼殺,我們可以這樣說,臺灣的精神已亡,有着神聖血統的高貴的真正的漢民族已經不復存在。臺灣人的神志從那時候起就充斥了滿族野蠻,粗俗和無恥虛偽自大又封閉的生活觀。那些漢唐文化中曾有的,擁有無限的創造力的優雅和精致已經消失無蹤。從那時候起,臺灣人就一代又一代的墮落下去,現在的臺灣人只不過是毫不起眼的要飯花子,其麻木和自私讓人極其的蔑視。 我已經注意到日本人的一個特徴,這個民族只尊重禮教比自己優越的人,並為之折服,同時,日本人也鄙視那些比大和民族禮教劣等的族裔,一個類如今日的中國人一般無能和卑鄙的民族很容易招致日本人的鄙視。日本人比中國人更尊重和敬佩臺灣人古漢文化的原因,是因為古漢人幾乎在各個方面都比他們強,然而,古漢人的後人---今日的中國人的存在是對日本祖先真正的玷污,但臺灣人在這方面的表現,顯然比中國人好一些,當然距離能讓日本人尊敬的境界,臺灣人還有待努力。 不過以滿清文化為基礎的國民黨所創建的中華文化,卻一直干擾著臺灣漢民的演化方向,甚至於忽視眼前中國做為台灣敵國的安全威脅下,不斷灌輸臺灣仇日的無聊思想,糢糊上古漢唐文明的生活方式,促使臺灣漢民廢除漢族傳統禮教文化,以政治力有形無形的壓迫台灣轉型成中國那種,人人只要一口飯的,滿清時代落後封建的生活方式,企圖為國民黨推動與中國「終極統一」創建有利的政治條件。 其實中國普遍都是滿化的,已是化外蠻夷番邦,而日本才是真正漢化這一件事實,滿清時代,並不是沒有人揭發過,例如辜鴻銘就曾經發表過“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是唐代的中國人”。(《辜鴻銘文集。中國文明的復興與日本》)1924年的看法。鑑湖女俠秋瑾也曾為了被廢除的漢族文化感傷,而穿著日本和服,留下推廣漢族復興大志的身影。雖然筆者並不清楚,為何一再強調復興中華文化的國民黨,在辛亥革命後,竟然公然違背先賢漢族革命烈士的遺志,到頭來會把滿州當中華文化來推廣。但是可以清楚,中國國民黨從大陸流亡至台灣前後,始終知曉這些事實與史實,並且是明明知曉如此,卻依然堅持要以滿州文化偽裝成中華文化來推廣。 所以我們不能不知道,辛亥革命的本意,所謂復興中華文化的真正實現方向,會什麼會與台灣本土化所需的傳統元素交集,為何這種交集根本不在中國,而在日本。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吧,今天我們所謂的“椅子”,在唐朝叫做“胡床”,從宋朝開始,中國人才逐漸開始使用椅子,但也沒廢除矮桌矮椅——可是由於臍帶的斷裂,宋亡於蒙古,使日本到今天也只會坐塌塌米,中國大陸已不復見。日本人坐臥的塌塌米,卻是原汁原味的漢唐中國習俗。 日本天皇的登基儀式是按照唐代禮儀的,穿著是按照中國春秋時期的,當然音樂歌舞也是唐代的,中國失傳了。日本首都東京之名源自中國宋朝都城東京汴梁。日本和服日本人稱為吳服,也就是江浙一帶的漢服改進。日本的木屐、布襪,也是源自中國春秋和漢代。茶道于宋代。花道,香道于唐代。圍棋起源于華夏,棋道光大於日本。日本棋手們下棋時不離手的摺扇也是中國。書道就不用說了吧。日本女子塗的viper是中國古代女子塗的那種。日本傳統歌舞多唐代。今天年輕人感到俗氣和缺乏美感的戲曲多為滿清時期出現的,日本能劇和神宮樂才是唐朝正統歌舞樂曲.筷子也不用說了吧。最具代表的日本飲食生魚片源自中國唐朝飲食”膾”。 在日本,壽司料理又名漢字「鮨及鮓」。這兩個在中文裏不常用到的字,都是指用鹽漬可以久藏的魚類。據考證,現今的壽司便是由鹽醃制的魚類發展而來,大約在西元三世紀由中國沿海地方傳至日本,原先只是以鹽醃制的鹹魚,後來改為以米飯醃魚,製成後將魚與米飯一起食用,這即是現今壽司料理的前身。日本傳統醫藥名稱就是《漢方醫藥》,是中醫的一個分支。 日本門窗多推拉型,中國前五代時也是如此。唐代室內裝飾與今日日本傳統裝飾如出一轍.當代視為中國傳統的大紅燈籠是在滿清傳來,唐朝時為如今的日式燈籠。所以想看唐朝燈籠,請參考日式燈籠。日本明治維新的奠基人之一是明代的遺臣朱舜水(明代末期已經提出君為天下一大惡,有了民主的雛形了,可惜被清朝破壞了),被尊稱為日本的孔夫子,中國的朱舜水紀念碑也是日本人來建的,明朝的開明被日本人學去了,大日本史這部日本大歷史大作也是朱舜水的弟子作為主編的。日本人明治維新喊的口號就是中國的朱舜水紀念一位日本英雄寫的一篇文章,被日本學者視為珍品的《湊川碑陰記》。易經是世界最古老的書,日本人的明治維新的明治就是于《易經說卦篇》的“聖人南面聽天下,向明而治”,當時不懂易經是不能入日本內閣的。 如今「漢風唐韻存東瀛,甲申以後無中國,華夏不在中國,中國不再華夏」。綜上所述,臺灣人不得不敵視著不斷扯台灣人後腿的中國人,並且必須就現存已有的生活文化,積極的向日本人學習日本傳統,因為這是促進臺灣人往漢化道路演化與進步上,充實台灣漢人原生本土文化,以及振興中華文化上,更為明確的交集與指標。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