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17 12:48:09瀏覽86|回應0|推薦0 | |
菩薩為了度化眾生,會現很多分身,而這些分身,有如大將軍身、長者身、諸王身、居士身、比丘身、比丘尼身。 菩薩的修行,是自度,也度他,也就是自利,又利益眾生的修行方式,不自私、不藏私、才是菩薩的風範。 菩薩的修行,一定要先發「大菩提心」,也等同發「一切為眾生而成佛的心」。 菩薩與眾生,基本上是連結在一起的。沒有眾生,菩薩無法成就菩薩果;而眾生沒有菩薩的「助一臂之力」,也缺乏修行的內涵與力度。 菩薩說的法、做的事,原則上,不能離開眾生的世俗現實太遙遠。這是因為物以類聚的道理。不相同的,眾生通常「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為謀」或者「話不投機,半句多」。 菩薩一定要傾聽眾生的需求,也要觀察眾生的民俗風情。菩薩要去體會眾生的生態世界、菩薩要有「同理心」去明白眾生為什麼會有煩惱?並同時同理眾生的病態,但不是分別、看不起眾生的病症。 如果菩薩老用自己已經成立、做得到的思維,想短時間內「影響」「改變」眾生習性的話,那麼,此位菩薩的「隨順智慧」,尚未具足,通常不是菩薩,這也緣自於:做為一個菩薩的基本通力是,要會觀察眾生的因緣、根器與當時的情況,而做出適宜的反應與判斷。 所謂「現一切色身三昧」就如同大家耳熟能詳的觀世音菩薩,他是最會活用「色身三昧」分身於娑婆世間。用眾生最熟悉、喜歡的方式,來聆聽眾生的呼喊。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