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糧食戰爭》讀後感(三)
2010/04/14 13:26:19瀏覽1084|回應0|推薦0

  十五世紀,英國「圈地運動」把一些公有土地,都變成私有財產,原本農民可以在公有土地耕種,現在只能為地主耕種,或到城市找工作。地主獲得更多土地和利潤,於是向外擴充。

   十九世紀,英國可說是男人的時代,他們喜歡到新的領土探險、發展工商業,他們直率、自信、有著帝國心態、坦承榨取不義之财、漠視道義,就像《金銀島》裡充滿著貪婪、欺騙、殘酷和叛逆。他們徵收印度的穀物,造成印度農村嚴重飢餓、貧窮。

   維多利亞時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切都改變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接下來半個世紀,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美國「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人民,1950年,當歐洲農民生產足夠糧食,便停止美國對他們的支援。

   1954年「四八零法案」,只要是任何看似有理的反左派政府,都可以獲得美國策略性援助。美國農業部Earl Butz說:「飢餓的人只會聽令於手中有麵包人。食物是一種工具,它是美國用來談判的武器之一。」

   許多南方國家受夠了美國、蘇俄威脅利誘,向聯合國反應,聯合國終於在1974年提出「新國際秩序」目的就是要脫離恩主國的控制。

   1970年至1980年全球經濟退,利率升高、失業率升高,債務國都不知道如何賺錢來還債,世銀願意借他們,不過有幾個條件:債務國政府不得讓財務出現赤字;債務國貨幣的匯率要能自由浮動;債務國的貿易必須自由化;關稅必須逐漸降低;債務國對國內農民的支援政策,例如「營銷委員會」這一類為農民提供保證市場與最低收購價格,都要取消。

   對債務國來說,接受世銀的幫助唯一的好處,就是延緩償債日期。

   1980年,經濟快速發展, 新的食物秩序使人們處在一個安全的、合理的、和氣的環境,社會在穩定中進步。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19631105&aid=394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