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什麼能領導孫悟空呢?】
2013/05/28 20:47:05瀏覽434|回應0|推薦0

【唐僧那麼無能,為什麼能領導孫悟空呢?】

小時候讀西遊記總有一個疑問——唐僧那麼無能,為什麼孫悟空非要帶著他去取經呢?如果孫悟空自己去取經,不就麻煩少多了麼?後來長大了,工作了,先被人領導,之後又領導別人,總算明白了,原來唐僧領導孫悟空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是這樣,取經這項偉大的事業就不能成功了。

那麼唐僧究竟有什麼東西,是孫悟空沒有的呢?究竟是什麼因素讓唐僧是一個領導,而孫悟空只是一個打工者呢?

1、“崇高信念”

第一個東西,唐僧有,而孫悟空沒有的是“崇高信念”。唐僧在自己的崇高信念面前,丟掉性命都不會眨眼,而孫悟空就不會了,他能力很強,但是他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多次打退堂鼓。沒有信念的人,就不能給別人以信心,就不能給別人以動力,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領導者都膽怯了,退縮了,團隊就會散掉。而信念不夠崇高也不行,自私自利的信念,小富即安的信念,都會讓別人離你而去。我們對比一下水滸裡的宋江,一個沒有崇高信念的人,最後被招安了,他的最高理想就是這樣,所以他就葬送了他的團隊。

2.“無能”

第二個東西,唐僧有,而孫悟空沒有的是“無能”。“無能”也是一種領導者的財富!唐僧因為“無能”,於是他就會欣賞有本事的人,能夠包容“能人”們的其他缺點,才能找到三個有本事的徒弟來保護自己。如果唐僧神通廣大,依孫悟空的個性,就不會願意跟著他了。正是因為唐僧無能,所以孫悟空才有了用武之地,他也才有機會在取經途中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們看看能力很強的孫悟空,他本人在花果山的徒子徒孫,全部都是飯桶,沒一個有用的。他本事太大,瞧不起其他有本事的人,於是其他有本事的人也就不喜歡跟著他。他自己太強,他的團隊就變成了一群飯桶。西遊記有一章中寫道,孫悟空和唐僧鬧翻了,自己搞了一個假團隊打算去取經——幸好沒去,要不然見到厲害的妖怪,把孫悟空捉住,誰去救他呢?誰去搬救兵呢?他自己的團隊都是飯桶,只好看著自己的領導送死。而唐僧就不會,別看他什麼都不會,但是他卻很安全。當年司馬懿抓住蜀國的小兵,問他諸葛亮每天都乾些什麼,小兵想這個不算情報吧,就說丞相凡是責罰20杖以上的軍法事宜,都要親自監督。司馬懿就知道了,諸葛亮肯定會被累死。——太能幹的領導,敵人沒來,自己就累死了,而唐僧這個無能的“長生肉”,卻還能一直很安全。

開始創業的時候,為了生存,有一個非常能幹的老闆是必須的。但是一旦生存問題解決了,企業家就要考慮怎麼給員工搭建讓他們發揮自己價值的平台,同時去尋找那些能彌補自己不足的員工,而不是事必躬親,甚至在一些專業問題上不懂裝懂,這樣一方面自己筋疲力盡,忙於應付,自然沒有發展的餘力;另一方面,員工也被矮化成“手腳”,企業就陷入了發展瓶頸。

3、“仁德”

第三個東西,唐僧有,而孫悟空沒有的是“仁德”。唐僧的仁德之心對妖怪都會憐憫性命,自然不會惡意算計自己的下屬。唐僧雖然利用三個徒弟保護自己,但是又絕對沒有惡意剝削他們的意思,而是帶領他們一同努力,共同成長,一起成功。最後,唐僧的三個徒弟也都有了自己的成就,唐僧也沒有像趙匡胤一樣,“杯酒釋兵權”,或者“飛鳥死,走狗烹”。對比孫悟空,他的這種意識就差遠了,他後來成了鬥戰勝佛,而他花果山的猴子們呢?還是一群猴子罷了。

日本有一家企業,把員工的父親們都請到公司裡來和管理者座談,企業老闆對所有管理者說,當你們不知道該怎麼對待自己的下屬的時候,就回想一下今天,這些員工的父親把孩子託付給你們,是希望你們可以教他們成長,帶領他們成功。你們要想一想自己是否對得起這樣的託付。

4、“人際關係”

第四個東西,唐僧有,而孫悟空沒有的是——“人際關係”。唐僧的前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了,而孫悟空天生地造的一個沒有任何關係網絡的石猴子,雖然也拜了一個師父,但是和師兄弟關係都不好,還被師父趕走了;和牛魔王拜把子,後來又鬧翻了;和東海龍王是鄰居,卻搶了人家的東西;和二郎神等一些天官天將是同事,可是不給人家面子,後來還大鬧天宮踢了很多人的屁股。總之,孫悟空的人際關係不大好。

而唐僧就不同了。他見到神仙就磕頭,沒有任何仇家。他不僅是如來佛的弟子,還是唐王李世民的拜把兄弟。人神兩屆的高層關係他都有了,這樣的人做老闆,自然順風順水。

社會是由人構成的,這個地球如果沒有了人,一切財富,一切物質都沒有任何意義。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本質的資源,是所有財富的創造者。一個老闆,如果懂得對外創造人際關係資源,對內創造優質人才資源,他一定是一個成功的老闆。

綜上所述,唐僧比孫悟空多了哪些東西呢?那就是有崇高的信念,無能但是懂得用人,有仁德之心,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唐僧可以做領導,來領導孫悟空,而孫悟空雖然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但是他自己做不成偉大的事業,他必須要依靠一個唐僧一樣的領導來帶領。從這個意義上看,唐僧才是真正的英雄。

 女人这辈子有两次投胎,出生一次,出嫁一次。出生那次没得选,好坏都天注定,但出嫁那次却是自己选,无论如何也要选个好的。所谓的好,其实真不是要富贵,也不是要豪门,富贵入豪门不一定幸福。第二次投胎,只是开心就好。

和对的人在一起,是平淡却安心,是寻常却快乐!
「我們到底要用什麼心態面對世間萬物?」於清晨早課的開示中,證嚴上人教人要堅信因果之理,在此前提下,必定要以感恩心面對世間萬物,才能領略大地之美,也才能行善止惡,成就幸福人生,圓滿佛道。

證嚴上人譬喻說,有兩個壺,一個裝油,一個裝石頭,若將兩壺浮在水上,再將之打破,結果兩壺雖破掉,然一壺之油上升、飄浮,另一壺的石頭則沈下去。若欲虔誠祈禱,使油下沈而石上升,這是決不可能之事;就如因果循環是定論,行善、造惡果報不同,要上天堂或下地獄,都從一念心開始,起心動念無非是業。

「我們生在人間,與萬物共存在世間,以何心態面對萬物非常重要。一念心起,善惡分明。大地萬物之音,在我們心境寧靜時,真的無不美妙。在大地上生活,應該時時要有感恩心,要打開心胸觀察一切境界,則哪一樣不是充滿奧祕?哪一樣不是包含萬法?只要用心,隨手拈一枝草,都有無限生命奧妙的境界。佛陀來人間,就是要教導眾生知道大自然的循環,要感恩大地的生機,並且要知道生命的可貴!」
證嚴上人語氣一轉,心情難過地指出,人類生命的維持,有賴於大地萬物的提供,但最能破壞大地的就是人。

「人人隨心所欲,因為貪欲而破壞一切,現在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土石流,小小的一陣雨,就路斷、山崩、土石流,不論是山上或山下,都受到很大的威脅。人為的破壞導致大自然的災難,,人人一點小小的惡,則累積眾人惡的動作,就會變成大地的大災難。所以說,『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每個人都要照顧好自己的一念心,而普天下的大愛,也少不了人人一點點的付出。」

證嚴上人叮嚀大家:「普天下的美景,不能少你一個善念;普天下的災難,都是起於一點惡念。人人的心地都是一畝田,這畝田要用心耕耘,則大地境界就是相互扶持最美的境界。」
 行善要及時
莊周生活貧困,家裡經常缺米糧。有一回,他向朋友監河侯借三升小米,監河侯卻對他說:「可以啊!不過我家現在沒有很多米糧,你稍等一段時間,等我向老百姓收一點稅之後,再借你三百兩黃金。」

聽了監河候的話,莊周很感慨地打了個譬喻:「我來您家的途中,聽到有魚兒對我呼喚、求救,我回頭一看,看到路上有一個坑洞裡的水快乾了,那魚兒希望我能在坑裡倒幾杯水。

「於是我對魚兒說:『我先到南方向吳王、越王商討借水,然後再將西江水引來這裡救你,讓你回到東海。』那尾魚很生氣地說:『我失去了在水中的正常生活,現在只求升斗的水就可以活命了,你卻這麼回答我,不如你明早就去賣魚店看,那時候我的身體都已經變成魚乾了!』」

莊周的生活非常貧困,他肚子餓是眼前最迫切的問題,所需要的只是果腹充飢的三升小米而已,根本不必多求其他東西,更無法等待那遙不可及的三百兩黃金。

所謂「救命要救急」!他以魚兒做諷喻,魚兒已命在旦夕,若時間拖太長了,就算給牠再多的水,也發揮不了效用、救不了命啊!

一般人常常覺得自己所擁有的太少,永遠不滿足,也吝於布施。然而求助者也許所求不多,只需要微少的東西而已!若不肯及時幫助遇到困難、逆境的人,往往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悔恨。佛法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善,貴在誠意、貴在量力而為,也貴在隨緣布施。

學佛是要學習簡單、樸實的人生真理,唯有身體力行,將「佛法生活化」,才能落實慈悲喜捨的精神,造福人類。

總之,行善要及時,「渴時點滴如甘露」;若不能時時刻刻把握因緣,或不願做小善,只想行大善,甚至拖延等待,不伸出援手;這種錯誤的觀念,將會誤人誤己,甚至誤事,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會造成損害。

「不因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能適時付出點點滴滴的愛,關懷他人、幫助他人,如此才會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0918475101&aid=768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