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孩」在燒!別慌】
2012/12/26 00:04:22瀏覽1095|回應0|推薦0
孩子發燒了?學會正確測量法 ──【「孩」在燒!別慌】專題

相片【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許多父母對於孩子發燒非常著急,然而燒的嚴不嚴重?需不需要立即就醫?父母需要學會正確的測量法來幫助判斷,兒科醫師表示,目前家庭中便於操作且準確的方式,就是測量耳溫;至於1歲以下的嬰兒,除了耳溫、也可以測量肛溫。

⋯⋯ 孩子燒的嚴不嚴重?需不需要立即就醫?父母需要學會正確的測量法來幫助判斷。

台灣兒科醫學會曾比較不同溫度測量法,指出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至於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但3個月以下嬰兒的耳溫與中心體溫的相關性較差。有些家長會用摸皮膚來判斷有沒有發燒,這樣的方法其實很不準確,一定要用體溫計,才能正確判斷小孩有沒有發燒。

1歲以下才量肛溫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呂俊毅表示,通常對1歲以下的嬰兒才會量肛溫。使用前先用肥皂水或酒精清洗體溫計,用冷水沖乾淨之後,在末端擦上少許凡士林等潤滑劑,讓幼兒腹部朝下俯臥,用一手扶著幼兒臀部上方,另一手將體溫計伸入距離肛門口深度約1.5至2.5公分處,電子體溫計靜置約1分鐘後,發出嗶聲即可判讀。

耳溫槍須定期校正
其餘年齡層的孩子,多半建議測量耳溫,呂俊毅醫師提醒耳溫槍必須定期校正,以免失去準確性。量的時候將耳溫槍感應端置入外耳道,按壓啟動鈕就可在幾秒內判讀數據,若兩耳量的溫度不同時,以較高溫度為準。

但耳溫對3個月以下嬰兒準確度較差,這些小嬰兒建議量肛溫較適當。此外,要注意若有中耳炎等發炎情形、耳溫會偏高;若耳屎過多時、溫度可能偏低。

額溫適大規模篩檢
不少人會測量腋溫,呂俊毅醫師提醒腋溫測量的是皮膚的溫度,至少會比真正的體溫低半度,且測量時若夾不緊,也可能影響測量結果。至於公共場所常見的額溫,採用紅外線測量皮膚表面,準確度較差,但便於大規模篩檢使用。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7/10207
 
圖文提供/台灣廣廈出版集團】
各個部位的體溫測量方法
在肛門處測量體溫時,在體溫計上塗抹上凡士林,用手將肛門張開,將體溫計插入。這是最準確測量體溫的方法,為出生6個月以前的孩子測量體溫時插入0.6∼1.2公分。為出生6個月以上的孩子測量時插入1.2∼2.5cm,停留3分鐘後將體溫計拿出,當體溫在38℃以上時,可以判斷為發燒。
⋯⋯
在腋下測量體溫時
先將腋下的汗液擦乾之後,再將體溫計的測量部位放入腋下的中間,將手臂夾緊。等過4∼5分鐘之後再取出來。注意不要讓孩子活動,那樣體溫計會掉下來。當體溫在37.2℃以上時,可以判斷為發燒

在口腔中測量體溫時
這種體溫測量方法適用於年齡滿5歲以上的小孩。將體溫計的測量部位放在舌頭下,閉上嘴巴,過2分鐘後在取出來。一般來說,口腔的溫度比肛門的體溫相比要低0.5℃,因此當體溫在37.5℃以上時,可以判斷為發燒。在耳朵處測量體溫時,因為這種測量方法只需一秒鐘就能測量出體溫,所以適用於好動的孩子身上。將耳溫槍朝著耳膜的方向伸進去,然後按一下按鈕。反覆進行3次左右的測量才能保證準確性。當體溫在37.8℃以上時,就可以判斷為發燒。

關於發燒的錯誤常識
1.發燒嚴重時會把腦子燒壞嗎?
(×)其實並不會如此。一般感染的發燒並不會造成腦子燒壞。

2.置之不理的話,發燒會繼續上升嗎?
(×)不會。雖然發燒會上升至一定的程度,但不會上升至我們身體無法調節的狀態。

3.發燒嚴重時會產生熱性痙攣嗎?
(×)不會。只有天生具有容易患熱性痙攣體質的孩子,一發燒才會產生熱性痙攣。

4.發燒時應該使用退燒劑進行治療嗎?
(×)不用。不是嚴重的發燒最好不要自行用退燒劑進行治療。

5.當孩子在晚上發燒時,應該叫醒孩子餵他吃退燒藥劑嗎?
(×)不要。退燒劑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使用,不用晚上特地叫醒孩子餵藥。

資料來源:【百萬媽媽都在用!小兒科醫師教你養出健康寶寶:嬰幼兒超好帶、不生病、睡得好的關鍵祕笈】
寶寶冬天保暖 穿衣白天+1晚上+2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2年12月25日 18:17
最近氣溫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忽高忽低,讓新手爸媽們手忙腳亂,不知道該如何幫新生寶寶穿衣,才能避免著涼感冒,同時不會因穿太多感覺悶熱,甚至引發皮膚疾病。對此,小兒科醫師提出3原則作為寶寶穿衣的參考。

⋯⋯ 許志煌醫師表示,台灣寶寶常有過度穿著的問題,建議新手爸媽在幫寶寶穿衣服時多觀察其體溫和情緒變化,避免穿太多造成皮膚疾病和增加感冒機會。
童綜合醫院新生兒科醫師許志煌表示,台灣民眾因擔心新生寶寶著涼,習慣在衣服外添加外套,再以大包巾包覆,所以很少出現衣服穿太少的情況,反倒會因過度穿著,使寶寶的身體狂流汗,悶熱的衣著加上汗水的刺激,容易使原本防禦力就弱的皮膚紅腫、發炎、長疹子。

此外,寶寶的中樞神經發育未完善,免疫力較差,皮膚對氣溫變化的反應較慢,若過度穿著,體溫持續維持在38℃以上,一遇出汗反而容易感冒、發燒。

原則一:與成人相比 白天+1、晚上+2
嬰兒無法言語,只能透過哭鬧等情緒反應身體不適,新手爸媽究竟應如何判斷寶寶是否穿太多或穿太少?許志煌醫師建議掌握「白天比大人多一件、夜晚比大人多2件」的原則,幫寶寶適度增減著衣量。

不過,若觸摸寶寶背部肌膚,感覺悶熱又潮濕,則可能代表衣服穿太多,必須先脫掉外衣,降低體表溫度以免出現假性發燒和增加感冒風險。所謂假性發燒是指寶寶因身體悶熱,體溫高至37.5℃以上、胃口卻很好的假性生病症狀。

原則二:每天量體溫 耳溫不超過38℃
如果新手爸媽依然對上述原則感覺困擾,則可以使用體溫參考法,適時幫寶寶增減衣服。每天幫寶寶量體溫2次,若使用耳溫槍量測,因耳朵接近腦部,中心溫度比其他部位高,加上耳道彎曲、口徑小,量測不易,此時可輕輕將寶寶的耳朵拉向後上方以方便測量,若發現體溫達38℃以上,則建議帶給醫師進一步檢查。若是以電子式體溫計量測背部體溫,參考值則為37.5℃。

原則三:氣溫低於25℃ 加強頭部、手腳保暖
許志煌醫師表示,溫度25℃、濕度介於50%至80%的環境最適合寶寶,如果家裡因門戶縫隙灌入冷風,可用暖爐調整室內溫度,或幫寶寶添加透氣的棉質衣物保暖,外出時則需加強頭部、四肢的保暖禦寒設備,以免著涼和纖維材質刺激皮膚,誘發異位性皮膚炎。
寶發燒了 新手媽咪4招應對 ——發燒‧學問大!【中篇】

【圖文提供/台灣廣廈出版集團】
發燒的時候要多喝水
發燒時,我們的身體會發熱,流很多的汗。再加上呼吸困難,身體會因為呼吸而損失許多的水分,感到難受,因此很容易出現體內水分不足的症狀。所以在發燒的時候,要讓孩子比平時喝更多的水。
⋯⋯
洗半身浴
如果孩子能自己坐著洗澡,可以讓孩子腰部以下的部位浸泡在30℃左右的溫水中。如果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反而會使體內的體溫流失,所以必須將泡澡的時間調節在10分鐘左右為佳。

不要使用冰冷的物品
冰冷的枕頭、涼席等物品有可能會使體溫突然下降,反而會引起發燒的症狀一直持續。因為體溫低下,身體會出現想維持體溫的反射作用。有時肌肉的顫抖也會引發高燒,還有可能會誘發痙攣,因此需特別注意。

媽媽用手幫孩子按摩
當孩子出現38℃左右的微熱時,媽媽可以幫孩子按摩,用手掌揉搓孩子。因為當發燒時,血液循環會出現障礙,透過按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媽媽可以用手幫孩子按摩,使孩子全身放鬆。

【新手媽咪補給站】
★ 發燒時的應對方法:
1.應該將測量部位的汗擦乾,等一段時間之後再進行測量
2.不宜在寶寶玩耍之後測量體溫。去醫院之前,應該先在家裡測量體溫後再去。
3.在特定的部位每天測量4次。
4.用手拿著體溫計甩,待計量針指向35℃以下後再進行測量。

★ 除了感冒以外,會伴隨著出現發燒症狀的疾病:
1.腸炎-患上腸炎時,會伴隨著出現發燒、嘔吐、腹瀉和反覆性腹痛,身體難受,大便的氣味非常難聞。
2.肺炎-發燒至40℃左右,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
3.扁桃腺炎-出現高燒,突然出現腹痛的症狀。因為喉嚨疼痛難以吞嚥食物。
4.猩紅熱-伴隨著出現發燒的症狀,口腔裡會出現紅色的斑點和變腫,舌頭變成像草莓一樣紅。
5.腮腺炎-出現將近40℃左右的高燒,耳朵或下巴下面,口腔裡的淋巴腺會變腫和疼痛。
6.中耳炎-發燒至38∼39℃,耳朵會疼痛。出現高燒時耳鳴後高燒會有所減退,不過發燒現象還是會持續出現4∼5天。
7.麻疹-在麻疹初期沒有出現特別的症狀,身體微微發熱、咳嗽。待臉上的麻疹消失後,發燒的症狀會一起消失。
資料來源:【百萬媽媽都在用!小兒科醫師教你養出健康寶寶:嬰幼兒超好帶、不生病、睡得好的關鍵祕笈】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2年12月19日 11:30
冬天低溫持續下探,許多家長擔心寶寶著涼、感冒,幫他們蓋上厚重的被子禦寒,不過小兒科醫師提醒,寶寶睡覺時所覆蓋的被子不宜過重,高度也不能掩蓋住口鼻,以免引發呼吸困難又無力掙脫棉被,導致猝死的不幸意外。

⋯⋯ 夏紹軒醫師表示,寶寶趴著睡的窒息風險高於仰睡的2倍以上,家長應留意,預防嬰兒猝死症。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蒐集今年1月1日至11月30日的187件兒虐相關新聞,發現因家長照護疏忽所釀成的27名不幸死亡兒童中,6人被悶死,占比約22%,僅次於溺斃的26%(7人)。

嬰兒猝死症多發生於6個月至1歲多的小孩子,確診前必須先排除中樞神經疾病、呼吸道阻塞等因素。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對嬰兒猝死症候群的定義,是指1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

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醫師表示,每到寒冷冬天,被意外悶死的嬰兒猝死症個案就會增加,常見原因包括棉被蓋太厚太高、趴睡、讓小朋友咬著奶瓶睡覺、父母和寶寶同床不慎壓死孩子等。

預防勝於治療,面對嬰兒猝死症也是一樣。夏紹軒醫師建議,家長把握以下4項原則,就能降低嬰兒突然被悶死的意外。

避免趴睡:許多家長為讓孩子保持漂亮的頭型,選擇讓寶寶趴著睡覺,但臨床經驗顯示,嬰兒趴睡窒息致死的個案比仰睡悶死者高至少2至3倍,為安全起見,建議還是讓孩子仰睡比較妥當。

棉被不過重:多數家長為避免寶寶踢棉被會著涼,用厚重的棉被蓋住寶寶身體,但如果嬰兒在睡覺中感覺悶熱,身體亂動之下,可能因此反讓過重的棉被蓋住口鼻,阻隔空氣而窒息。建議家長幫寶寶蓋棉被時,只要棉被拉高到脖子位置即可,且棉被應以輕柔、保暖為原則。

避免吸奶瓶睡覺:有些家長會在哺餵後順便哄寶寶睡覺,但應避免讓躺在床上的寶寶像吃自助餐一般,自行咬奶瓶吸牛奶,以免發生嗆傷致死的意外。

家長不與寶寶同床:今年6月曾發生父子睡同床,卻造成6個月大寶寶被父親翻身壓覆、窒息而死的社會事件,醫師建議嬰兒應與父母同室而睡,但應避免同床,若擔心寶寶哭鬧不睡,家長可先將嬰兒抱在床上餵奶或安撫,等成人入睡前再將嬰兒放置在其嬰兒床上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0918475101&aid=7174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