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灌溉心中的清蓮──心的方向。
2012/07/17 16:53:15瀏覽548|回應0|推薦0
淺談憂鬱症

文 /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 趙偉婷

  現代工商社會繁忙,職場與家庭多方面的壓力,使得現代人往往一根蠟燭兩頭燒。常常有人來問我:「醫生,我是不是得了憂鬱症?」在這裡針對憂鬱症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一般重度憂鬱症的人有下面幾個症狀:

 1.一天當中幾乎時時刻刻皆情緒低落,而且幾乎是每天。
 2.幾乎或所有的活動,興趣或快樂都顯著減少,幾乎整天都會,每日都有。
 3.非處於節食而明顯體重下降或增加;或幾乎每天都食慾減少或增加。
 4.幾乎每日失眠或嗜睡。
⋯⋯  5.幾乎每日精神運動激動或遲滯。
 6.幾乎每日疲累或失去活動力。
 7.幾乎每日充滿無價值感,或過份不合宜的罪惡感。
 8.幾乎每日思考或專注能力減退。
 9.反覆想到死亡、重複出現無特別計畫的自殺意念,有過自殺嘗試,或已有實行自殺的特別計畫。

  以上九點,若達到或超過五點以上,且持續超過兩個禮拜,因此無法上班、上學,可能已經是「重度憂鬱症」的患者;此時最好到醫院求助,找尋專業人士幫忙。一般人則不用過度擔心自己或家人得了憂鬱症;現代社會的環境,個人偶爾的情緒低落是很常見的。有些人,還沒達到重度憂鬱症的程度,可是他們的情緒低落卻非僅是偶發,而是長年累月都處於低潮,雖可以勉強維持平日生活(如社交生活、上班、上學),但是前面所提重度憂鬱症的症狀也可見,只是程度沒那麼嚴重。目前國際通用的診斷標準,把這樣的情況放在「情感性低落疾患」;甚至,目前大家在討論關於「輕度憂鬱症」及「反覆短期憂鬱症」,希望藉此對憂鬱症了解的更透徹,以利治療及了解病程預後。
  
  為什麼會得憂鬱症呢?主要分成生理和心理兩大原因:

  ●生理面:(1)遺傳因子(2)後天體質的演變。
  ●心理面:(1)個人內在心理衝突(2)社會人際上的衝突。

  這些危險因子並非一定會造成情緒精神疾病的發作,只有在短時間內累積了大量上述危險因子,才有發病的可能。而且情緒疾患也跟個人個性特質、支持系統的完善與否,有密切關聯。有的人天性堅毅,喜歡向高難度挑戰;有的人多愁善感,在藝術方面有所長;有人好交友,有人喜歡獨處;這些沒有孰優孰劣,重要的是增加對自己的了解,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遇到困難時,才能運用自己的資源渡過難關。生病不要怕找醫生,一般人也不要對來精神科求診的人,投以異樣的眼光。畢竟,每個人都有追尋人生終極目標、脫離苦海的渴望。
憂鬱症問答集

文 / 省立草屯醫院蔡輝煌醫師口述 編輯部整理

一、心情沮喪是憂鬱症嗎?

  不是。當面臨挫折失敗時,一般人通常都會有沮喪的反應,但經過自我調適後,多半會在短期間內恢復。例如失戀時,傷心一段時間,每天哼著傷心的戀曲自我安慰,什麼事都不想做;但是也許在跟友人談一談,或是出門旅遊散心的過程中,逐漸覺得天涯何處無芳草,決定不再浪費生命在沮喪中,這就是自我恢復的例子。但憂鬱症不同,可依照憂鬱的時間作判斷,若憂鬱的時間長達數月、半年,甚至一年、兩年,狀況都未見改善,便不只是一般人所說的「鬱卒」而已。因此,偶爾心情不好並不能構成是憂鬱症的診斷。

二、憂鬱症是不是精神病?

⋯⋯   憂鬱症是精神病的一種,但精神病不完全就是憂鬱症。精神病是泛指腦部的疾病,其類型有輕重之分;其中「輕憂鬱症」是眾多「輕型精神病」中的一種,舉凡強迫症、焦慮症、恐慌症、恐懼症、飲食失調症等都屬於輕型精神病;另外,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妄想症、嚴重老年痴呆症,及「重憂鬱症」是屬於「重型精神病」;而其他類的精神病尚包括癲癇症(又稱羊癇症)、濫用藥物或酒精、自閉症、弱智及與妊娠有關的精神問題等都是。因此,不同種類的精神病,主要症狀及其嚴重程度也各有不同,若僅以「精神病」一詞概說所有精神病患,是很粗略的說法,而且不同病名也不應相互混淆,就如同憂鬱症並不是精神分裂症一樣。

三、發現自己有憂鬱症或家人有憂鬱症的症狀時,應該怎麼辦?

  看醫生。並且愈早接受治療,痊癒機率愈高。有些病患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如氣候等,可能會自行好轉,但病情好壞不定;如果拖延許久,甚至超過一年,都有再度復發的可能。如果能與醫師配合,找出發病的原因,對症下藥;或早期發現其負面的思維模式,透過心理建設來確立正向的思維觀念;這不僅能減輕患者的痛苦,縮短療程,更可將患者對家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是最具經濟效益的解決之道。

四、患憂鬱症到醫院看病,應掛那一科?

  可看精神科、身心科、腦科,或腦神經科。一般大醫院都會附設相關科目,其中療養院及精神科專科醫院是專為精神相關疾病所設,亦是很好的醫療機構。但一般人通常對精神科望之卻步,總認為我又沒有瘋,為什麼要去那裡?其實,精神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且患病率正持續上升中;假如我們仍採取一知半解的態度,不去正視精神病,吃虧的可能是自己,切勿一昧排斥而造成遺憾。此外,重型憂鬱症已列為重大傷病,醫療費由健保局給付,若需住院只需付伙食費,而低收入戶則全免;輕型憂鬱症之醫療費亦由健保給付,部分負擔百分之十,因此長期就醫者的醫療費不會是問題。

五、目前常用的憂鬱症治療法有那些?

  藥物/服用抗憂鬱劑。目的為增加腦中神經傳導物質(血清張力素及正腎上腺素)的濃度來改善憂鬱;現代的醫藥科技十分進步,藥物的副作用極少。若因多次復發,則須長期服藥者,便是基於病情所需,並非藥物上癮。

  心理治療/輔導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協助尋求面對人生逆境的方法,提升面對挫敗的適應力。

  電氣痙攣治療/電氣痙攣治療成為治療精神疾病中,快速有效的治療模式之一,簡稱電療。是一種藉由電流誘導腦部的神經元細胞全面的去極化,產生整合性放電,進而改變神經生理及化學物質,以穩定精神狀況的治療。也可說是「去極化治療」或是「放電治療」。

  照光治療/在日照不足的北歐國家,因秋季後日照時間短暫,易患憂鬱症,因此在病房中加設仿太陽光燈具,延長患者日照的時間,減低憂鬱症狀。

六、憂鬱症一定要吃藥嗎?

  憂鬱症若為生理因素患者,吃藥會有明顯而快速的改善,有時服藥一星期至兩星期就可以看到療效。但病人常常因為好轉就不再來複診,事實上,建議最好每個月定期複診,至少半年中不要中斷;醫生會依病況的好轉減低劑量,再依照病情將劑量減至最低,然後維持劑量,若半年不再復發,則有停藥的可能。但仍需注意是否有復發症狀,例如: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食慾減退、記憶力不好,便要立刻複診;若治療得當,並定時複診服藥,待病情穩定後,便能恢復正常的生活,和正常人一樣。

七、憂鬱症患者會有傷害他人的危險性嗎?

  年輕的憂鬱症患者有脾氣暴躁的可能,年長的憂鬱患者,則多以身體不舒服來表示不安。但憂鬱症患者通常是不會妨礙別人的,而且表現得過於安靜,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比較被動、內向、話少、退縮且活動減少;如能定時複診服藥,加上專業人員的輔導及照顧,則更為安全。但若疏於照顧,就會如同花瓶中的一朵花一樣,沒有人照顧、澆水,它就佇立在瓶中獨自凋謝。嚴重的憂鬱症患者雖有自殺念頭,但往往因過度虛弱連執行的能力都沒有;嚴重的憂鬱症患者在經過治療好轉,體力恢復到有自殺能力時往往是最危險的階段,所以此療程更需要多加注意;或是重憂鬱患者在開始意識到下一波憂鬱又要來襲時,也易引發自殺行為。而輕型憂鬱症患者偶爾想到自殺,但並不一定會真的去做。

八、憂鬱症是不可告人的病嗎?

  不是的。憂鬱症和其他的慢性病一樣,如高血壓、糖尿病及關節炎等。只是憂鬱症的病變部位位於大腦,據研究顯示,憂鬱症是因腦神經細胞間傳遞訊息的傳導物質降低,以致無法正確傳導訊息。簡單的說,就是大腦生病了。因此,不但需要請專業醫生協助,給予適當的治療,更需要親友的支持。

  憂鬱症之所以為現代人所重視,是因為若其愈趨嚴重,不僅個人的角色功能無法正常扮演,甚至導致自殺,都將造成個人、家庭與社會的損失,因此,應當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有許多與醫生合作並耐心接受治療的輕型患者,治療後,依然都能將本身的角色扮演好,並且大為改善生活的步調及人際關係,使本身的專才及潛能得到更多的發揮,貢獻社會。因此,患者家人及患者本身都不必有內疚、羞愧,或擔憂敗壞名聲的顧忌。

九、勸憂鬱症患者想開一點,是不是就好了?

  沒有這麼簡單。常有家屬以為這是病患心結未開,不需要特別治療,以致延誤就醫;而另一種家屬則是責怪患者懶惰、不積極,一天到晚只會睡覺,如此反而加深病患否定自我存在的價值感。首先家人要了解,憂鬱症是大腦病了,不是單純說想開一點就可以解決病苦。因為,在患者的眼中日日都是黑暗與沉重,這種無力的感受,非他人所能明瞭;而且患者需要較長的康復時間,因此,家人、朋友的關懷與支持,以及社會各界的體諒與接納,都是幫助他戰勝病魔的重要力量。

青山豈礙白雲飛

文 / 傳勤

  六月的梅雨季節,大雨小雨下個不停,屋子裡瀰漫著濕濕冷冷的空氣。推開姐姐房門,房間的窗戶還緊閉著;我拉開了窗簾,透進來的光線,卻使姐姐將棉被朝上拉起,整個頭深深地埋了進去。「姊姊!吃飯了!」我邊說邊將飯菜放在床頭櫃上,一手輕扯著棉被的一角;姊姊仍一動也不動,我知道她不會理我,她向來對吃沒什麼興趣,也已經很久沒出門了。我起了身將頭探出窗外,望向遠方一片灰灰藍藍的天空,我想,這就是姊姊的天空吧!總是──雨季。

  是母親帶她去看醫生後才知道她病了,否則我還以為姊姊就是慵懶、消極、不愛動,對什麼事情都沒有興趣。因為是親人患病,自己才開始認識憂鬱症;只知道這和大腦內部神經細胞間的神經傳導物質有關;而引起傳導物質異常的原因又有很多,可能包括遺傳、人格特質、環境,或由其他疾病併發使然;種種因素或單一、或多重,相互牽連,錯綜複雜

  一年前,自己有幸聽聞佛法,覺得終於為姐姐的病因找到答案!一切原本離不開因緣果報的道理,家中遭遇到這些變故是因果、會生病也是因果;所謂遺傳基因的好壞,其實就是個人業力的顯現。自信心差,負面想法多,又何嘗不是一種無始劫來的習氣。當我們迷惑時,如果能夠遇到善知識,引導正確的人生方向,甚至伸出援手幫助我們從失敗中再站起來,這些就是我們的福德因緣。如果沒有好的因緣,遭逢逆境,負面思考的習氣又根深蒂固時,相信正常的腦波傳導方式也會隨之顛倒;如果這些負面思考方式長期積習成為慣性,連認知心理治療的功效都不見得有用了,最後,只能藉由藥物或其他的方式來協助病患。

  我相信醫生的診斷,但是更相信「病由業生,業由心生」!我自山上請了一尊觀世音菩薩像在家中供奉著,並將 大和尚的《心經》墨寶,高掛在客廳中央。常常提醒姊姊,當你病苦的時候,一定要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無論身處在任何地方,一旦遇到苦難,只要一心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必會循聲救苦,不曾遺忘任何一個眾生。倘若我們的心靈中有了痛苦,觀世音菩薩也會進入我們心靈,為我們解除痛苦!

  在兩天前,姊姊告訴我一個這樣的夢境──她夢到自己身軀蜷縮在大門旁邊,無量苦惱逼迫著身心,當時,突然想起客廳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又記起我常叮嚀她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於是,在夢中,她就念了這麼一句──「觀世音菩薩!」頃刻之間,突然感到身心清涼法喜,煩惱頓除。聽到這個夢境,心中非常感動,不僅菩薩慈悲平等普度;更證明了人人本具的自性,無論生病與否都未曾增減;只要這一念心至誠懇切,就能夠與菩薩的法界相應,一切的客塵妄想終將止息。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病人,在未成道前,我們都有許多妄想與執著;從佛菩薩的角度來看,吃醫生開藥的人,是病比較重的人;還沒有到吞藥地步的人,是病比較輕的人。因為,每一個人都執著,因此,每一個人都憂鬱。有人因為失去工作機會而憂鬱;有人因為失去愛人而憂鬱;有人因為失去地位而憂鬱……。如果我們沒有真正去面對與承擔失落情境的勇氣,我們都憂鬱!但是,仔細想想,我們真正失落的到底是什麼呢?我猜,就是這一念心吧!我們失落了──心的方向。

  我們總以為,人生,一定要有地位,才有價值;一定要有人愛我,我才算存在;一定要有好工作,別人才看得起我;果真都如所願,擁有了美好的一切,人生就能和快樂畫上等號嗎?其實不然,因為,很少人懂得知足。而且,世事無常,再高的地位,不免後浪推前浪;再美滿的家庭,遲早會面對生離死別;放眼觀察這世間萬事變化無常,我們的心若是也隨著外界的得失而動盪,將註定永無寧日!圓悟佛果禪師云:「竹密不妨流水過,青山豈礙白雲飛」,若我們都能學習如此豁達、光明的人生觀,那麼,生命將充滿法喜,一切通達無礙,如此才能真正和憂鬱說──再見!

灌溉心中的清蓮

文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科護士 楊燕玲(傳梵)

  憂鬱症的原因可分為器質性與心理社會性兩大類。心理社會問題引起的憂鬱症,較器質性來得複雜,每位個案的背後都是一本血淚辛酸史。母親因生了畸形的孩子,身心俱疲而重度憂鬱;老人身體機能退化,被兒孫遺棄,進而有厭世的念頭;天災人禍造成親情分離而抑鬱不止;也有追求名利、愛情無法如願而怨天尤人;甚至已經功成名就的人,還是因憂鬱症來求醫,為什麼呢?原來他有貧窮妄想症,明明衣食豐饒,但是仍覺得下一餐飯沒有著落快餓死了,所以整日憂愁。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每天都在眼前上演……。

  學佛之後發現,病人憂鬱的原因歸類起來,就是佛陀說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我們總認為每個人對事物認知不同,差別只在於有些人較正向、有些人較負向;認知又受到社會、文化、種族、家庭、社會地位、教育等因素所影響。而佛法更進一步提到:認知其實就是第六意識的活動,「我」這個緣慮心,來自於多生累劫的業識種子,貪、瞋、癡、慢、疑、邪見,因為這個緣慮心在那裡患得患失,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起種種分別,才會帶來許多痛苦。所以種種分別妄想都是狂心,歇下狂心就是菩提,這才是治本的認知治療。

  然而,該如何運用佛法來預防憂鬱症呢?

  首先要將無常的觀念放在心上,要知道世間無常才是常!《八大人覺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人命只在呼吸間,當無常降臨時,有無常的觀念就能發揮免疫的效果,將悲傷、痛苦轉化成智慧來面對事情,憂鬱的機率就能大大降低了!

  人生的本質就是眾苦交煎;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苦是人生的真相。所以,遇到苦的境界要及時觀照,提醒自己不要住在苦的心念上,念頭是生滅的,只要不住在念頭上,很快這些妄念就會壞滅。更進一步,知道這些苦果都是自己無始劫來造作惡因集結而成,要發起懺悔心,殷重懺悔前過,寂靜涅槃的心性本具,不假外求!依著佛陀指示的八正道、六波羅蜜來修行,便能照見憂鬱即空,度一切苦厄。走出憂鬱與痛苦的四個步驟

據說,過去有一位高僧在學法的時候曾經向他的師父請教:「法與非法的界限是什麼?」他的師父回答他說:「對治煩惱則為法,不治煩惱為非法。」意思是說,如果你所學的法能夠對治你自己心中的貪嗔痴等煩惱,這樣的法就是佛法;如果你所學的法不能對治內心的貪嗔痴煩惱,這樣的法就不是佛法。

這個簡短的對話非常值得我們現在的很多學佛人去深思。我們很多人,口裡能夠說出一大堆佛法的詞彙,但是卻對治不了內心的種種煩惱,這就說明,這個人所學不是佛法,即便開口閉口用了很多佛教的詞彙,這些法對於他自己的心來說,並沒有構成真正的佛法。

相反,如果一個人,即便嘴上一個佛教的詞彙都沒有用,但是卻能夠提供一種對治煩惱的有效方法,那這種方法也是真正的佛法。

我這裡要說的「走出憂鬱與痛苦的四個步驟」,出自一本英文書《Loving what is》,書名字面的意思是:你所面對的現實是什麼,就用愛心來接受這個現實。 這本書翻譯成中文之後的名字叫做《一念之轉:四句話改變你的人生》,華文出版社出版。這本書雖然一個佛教的詞彙都沒有,但是其中所介紹的去除憂鬱與痛苦的四個步驟,我認為就是真正的佛法。因為其中所介紹的去除憂鬱與痛苦的方法,與佛教所說的一些方法是一模一樣的,而且,如果我們能夠善加體會與利用,則一定能去除內心的痛苦與煩惱,也能幫助他人去除內心的痛苦與煩惱。這裡我們將這本書中所介紹的去除憂鬱與痛苦的方法歸納為如下四個步驟。

步驟1:樹立「憂鬱與痛苦起源於心中錯誤思想」的正確見解

也就是,我們必須對這樣一個道理生起定解:我們內心的一切憂鬱、恐懼、痛苦等一定是由內心的一個錯誤思想、錯誤觀點或錯誤見解引起的。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對這個道理進行反覆觀察並生起定解很重要。通常,很多人會認為,是外境的某個人、某件事、某種場景等導致了我們內心的憂鬱、恐懼、痛苦等等,其實,這只是一種錯覺。導致我們內心憂鬱、恐懼、痛苦的真正原因不是外境上的某個人、某件事或某個場景,而是自己看待這個人、這件事、這個場景的錯誤態度、錯誤思想、錯誤觀點或錯誤見解。

如果不能樹立這樣一個見解,就會將自己內心的一切痛苦歸咎於外境上的人或事,而對自己內心的態度、思想在自心痛苦的形成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置之不理,這必然會導致自己仇恨外境上的人或事,然後就是一番較量與爭鬥。最後,如果鬥不贏,內心會更加痛苦;即便鬥贏了對方,其實更大的危機已悄悄在彼此心中潛伏,在未來某個時候——不是今世就是來世,一定會爆發更大的爭鬥和不如意。這樣,冤冤相報無有了結之時,彼此相互糾纏,漸漸就會墮入深不見底的惡趣。所以,與外境斗是下策,所謂「上士不爭,下士好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聰明的上士專門調伏自心,而不會去和外境斗,而愚昧的下士會專心致力於與外境做鬥爭。《入菩薩行論》中也說,與外境上的敵人鬥不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勇士是和內心的煩惱做鬥爭的人。

心中生起的憂鬱、恐懼、痛苦等這些情緒在佛教中稱為煩惱,這樣的煩惱一方面如同一把利刃插在我們身上一樣,給我們的心靈製造了無數的痛苦,一方面它們卻無形無相,來無影、去無蹤。對於心中的這些煩惱情緒,我們不能用刀殺,也不能用手去打或捉,更不能用籠子去監禁,而只能用智慧去斬斷。

如何用智慧斬斷呢?就是觀察自心的憂鬱、恐懼、痛苦這些煩惱情緒的起因,然後將導致這些煩惱的因給斷除,煩惱自然就不會在心中生起。譬如,對於沸騰的湯水,我們不能用手與之接觸,而企圖以此消除水的沸騰,我們只要將水沸騰的因——鍋灶下面的柴火撤走,水漸漸就會停止沸騰。同樣的道理,縱然我們無法用繩子將煩惱加以捆縛,然後關進大牢,但是一旦我們洞悉到煩惱的因,去除這些因之後,煩惱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導致煩惱的因是什麼呢?《淨心法要》中說:「三有所有諸過患,皆由煩惱力所生,非理作意煩惱因,如理作意能除彼。」意思是說,三界輪迴的一切憂鬱、恐懼、痛苦等過患都是內心的煩惱所導致的,而煩惱又是由內心的「非理作意」——也即不符合客觀事實的錯誤思想、觀點等引發,所以只要我們去除了內心的這個導致痛苦與煩惱的錯誤思想,代之以正確的思想,也即「如理作意」,煩惱就會消失!

《Loving what is》這本書的導言中說:「每當感受到壓力時——從輕微的不舒服,到強烈的悲傷、憤怒或絕望——我們很肯定這種反應必是某一特定想法引起的,不管我們覺察到它與否。消除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審視壓力背後的那些想法,這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只要他願意拿出一張紙和一支筆。用轉唸作業的四句問話,逐一揭露我們不真實的想法。透過這個反躬自問的過程,你便會發現,所有我們信以為真或視為天經地義的想法全都扭曲了事件的真相。當我們寧可相信自己的想法,而不願去看真相時,就會承受各種情緒性的壓力,那就是我們統稱的『痛苦』。痛苦是一種自然警訊,警告我們:你正執著於某個想法。如果我們仍是充耳不聞,不肯正視這個警訊,這時,就只好接受這個痛苦,並把痛苦當成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事實絕非如此。」

步驟2:如果你痛苦了,就找出導致你內心痛苦的那個錯誤思想

只要我們願意靜下心來觀察自己的心,我們就一定能夠找到存在於心中讓自己的心飽受痛苦煎熬的那個「思想、觀點、見解、態度、想法、念頭」。這是隱藏在我們內心讓我們受苦的真正敵人。通常,我們並不會將它當做「敵人」看,而是拚命地去維護它——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認賊作父的顛倒做法。如今,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就要向他開刀!

步驟3:用「四個反問」去拷問那個思想

當我們對心中的這個想法不去觀察時,就會認為這個想法的正確性是天經地義的、不用懷疑的。我們的心真的非常習慣於認同並維護自己心中生起的每一個念頭,而不去拷問這些念頭的正確性。現在,為了克服這種不良習氣,我們需要用四個反問來拷問這個想法:

第一反問:那是真的嗎?例如,我們心中認為:「我的孩子就是應該成績優秀的」,但是每次考試,你的孩子表現得並不如你想像的那樣優秀,於是你就開始發火、苦惱。此時,內心的苦惱就是由這個想法「我的孩子就是應該成績優秀」導致的。你要問自己:這是真的嗎?——換句話說,為什麼你的孩子一定要成績優秀,難道別人的孩子天經地義地就是要不如你的孩子?這樣一問,你就會就覺得自己的想法很荒謬。覺得這個想法很荒謬,內心便好受多了

第二反問:你能肯定那是真的嗎?固執己見是凡夫的習氣,在這個反問之後,我們的心有時依然會很倔強,我們心裡會說:「我的孩子當然應該成績優秀。」如果是這樣一個倔強的人,這第二反問就是必要的。通過這個反問,我們向自己的內心挑戰,努力喚起內心的公正與良知,當我們靜下心來再次觀察這個觀點時,真理的光芒或許能夠在心中生起,此時我們就能觀察到這個念頭的偏頗與不公正。

第三反問:當你持有那個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呢?透過這一問,我們就可以觀察到這個「想法」與「自己的內心痛苦」之間的因果關係。只要這個想法在,內心的痛苦就會一直存在。例如,假如我們一直持有「我的孩子當然應該成績優秀」的想法時,即便孩子很優秀了,我們還是覺得他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自己的內心一直會受煎熬與痛苦

第四反問: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怎樣的人呢?此時,你嘗試著體驗內心去除這個想法時的感覺,甚至持有相反觀點時的感受。例如,假如我「我的孩子當然應該成績優秀」的想法去掉了,我會是怎樣的人呢?我會認為,我的孩子也會遭遇失敗,考試也有可能會很糟糕,這很正常,面對孩子這次的考試失敗,我還是應當接受,不應當給他太多壓力。這樣想像之後,就覺得輕鬆了很多,覺得這種推翻了原來錯誤觀點的新觀點,還是不錯的。

通過上面的「四個反問」來質疑心中的導致痛苦的那個想法,這個想法的荒謬性就會漸漸顯露出來。

步驟4:將這個導致內心痛苦的荒謬想法徹底從心中剔除,代之以更加客觀公正的想法。

認識自心想法的錯誤之後,就從心中徹底摒除這個想法,用更加客觀公正的想法來代替它。於是內心的痛苦就會煙消雲散

結語:不要輕視上面所說的這四個步驟,而要用極大的恭敬心來學習並實踐這四個步驟,我們自然會從中得益。自己得益之後,就能讓他人得益。如果我們心存傲慢,輕視這樣的道理,我們依然會一無所獲,並煩惱如故。

愚人重視的是金錢、名聲、食物、衣服等受用,對真理與智慧不屑一顧,這樣的人會痛苦深重;智者唯一重視的是智慧,只有具足智慧的人,才有希望獲得永恆的安樂!古代的莊子就是真能打破生死關頭人。他快要死的時候,弟子們想厚葬他,紛紛商量如何用最上等的棺木隆重的埋葬他,莊子就大笑著說
「我用天地做棺木,用日月做玉璧,用星辰做珠寶,用世間萬物做殉葬,還不夠豐富嗎?還有什麼比這更隆重的呢?」
弟子們說:「不行啊,把您露天放在森林裡,恐怕會被烏鴉和老鷹啄食啊!還是用最好的棺木把您葬了的好!」
莊子笑著答道:「這有什麼差別呢?露天讓烏鴉老鷹吃,和埋在土裡給螞蟻蛆蟲吃,還不是一樣?何必從烏鴉嘴裡搶來給螞蟻吃,為什麼要這樣偏心呢?」分享~


( 知識學習健康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0918475101&aid=6639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