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短暫的歲月中,
2011/10/09 00:09:35瀏覽84|回應0|推薦0

 大部分的孩子不會以言語告訴你,他們是如何體驗這個世界,他們比較可能以行動來表達這些經驗。如果青少年在治療中拒絕回應,多半是因為曾被鄙視過。而我們感到挫折是因為我們被賦予啟動家庭成員相互關愛的責任。當孩子在家庭會談中拒絕開放,持續閃躲家長的接觸時,帶給我們很挫敗的經驗。為了建造避風港,同時在治療過程中全神貫注地參與,我們必須提醒自己,在這個青少年短暫的歲月中,他曾遭受貶抑。

      建造避風港需要治療師的全心參與,而治療師必須開放地檢視自己所有視為理所當然或不易覺察的想法。我們的工作提供這樣的機會,不需刻意尋找,它會主動來到我們面前。在治療過程中,當我們心思被占據(不是受到私人生活的影響),而無法了解案主是如何體驗他們的世界時,我們就可能是受到未被檢視的想法所觸動。羞愧會讓我們逃避檢視自己的想法。為了避免再次經歷那些糟糕的感覺,我們讓自己被無益的想法與感受占據。「我令人生厭」、「我是一個糟糕的治療師」、「這群人無可救藥了」等等想法,都藏在我們未受檢視的態度裡。

      批判意識與消除羞愧感,讓我們敞開心去面對那些受欺壓的人。當我們做出回應並全心參與案主的生命時,將感受到過去被教導要隱藏及噤聲的強烈情緒。我們對於不遵循傳統的自我,感到羞愧,我們回憶這些痛苦、寂寞與悲慘的經驗,然後,我們可以更完整地了解案主,視他們為值得被愛的靈魂,並且與我們一樣都遭受折磨與充滿困惑。當我們花時間反思並探索內在自我,嚴格檢視自己的想法與信念時,就可以對自己做出回應,進而有能力為案主建造避風港。然而,只有回應與批判意識仍不足以
建造出避風港。為了建造避風港,治療師必須操練見證的技巧。
~~~~~~~~~~~~~~~~~~~~~~~~~~~~~~~~~~~~~~###############

憤怒是審判造成的,我們立了一些幻想,選擇過高標準,並以這些標準衡量別人。他們可能不知道有這些標準,但是我們根本不管。所以別人對我們生氣,是因為我們不符合他們的預期。預期可能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我們不可能配合。

我有一名病人回憶說,母親在她小的時候非常苦惱,因為女兒沒有金頭髮。多悲哀!
兒童的創傷如果是由父母不合理的預期所造成的,會很難療癒。我們必須去理解,父母的期待可能是錯的或虛幻的,這個理解不能只是靠頭腦與智性,還必須用我們的心去掌握。

問自己一些問題,不要審判或批評,觀察意識裡跑出什麼想法、感覺與影像。
父母親對你的要求與預期,如何不合理?你會偶爾配合他們的扭曲要求嗎?他們用你當做實現願望的替代品嗎?或是利用你當傳聲筒?

過度關心別人的意見,顯示你已被利用來成就別人的目的。理想上,你不應該太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如果你做的事情是對的,請用同情的行動找出自己的真理。

內疚是一種自我憤怒的形式,把憤怒的對象轉向自己。你對自己失望:你沒有配合完美自我的預期。

憤怒是自我的防衛,防衛恐懼。恐懼被羞辱、被嘲笑、沒面子,沒錯,這些都是恐懼失去,恐懼達不到目的。我們認為憤怒「保護」我們,讓我們對付別人,這些人也可能對我們很生氣。

憤怒是一種有害、無用的情緒、憤怒會被理解與愛解消。
當負面的情緒被理解,當負面情緒的根源被明照,情緒後面的
能量就會減弱或消失。憤怒之時健康的反應就是去找出憤怒的原因,可能的話也要修正局勢,然後放下憤怒。

我們都是互相關聯的,都是一樣的。我們都同在一條船上。
憤怒之下通常有悲傷。憤怒是我們傷心絶望的保護衣。你可曾注意,有愛的人少有憤怒。他們有不同的節奏,而憤怒不是他們的節奏,悲傷也不是。愛的節奏完全不一樣,憤怒與絶望的能量激不起那種節奏回響。

生氣的時候,身體製造出有危害的化學物質。可是,我們完全不顧身體與情緒的不良後果,還是緊抓憤怒不放。人真是頑固的物種。

媒體把憤怒的人當作角色模範投擲給大眾。藍波的憤怒從未停過,我不知道他懂不懂什麼叫微笑,他的憤怒常被塑造為正義之怒,然後他們可以暴怒不已,甚至殺人洩恨,其實這是不對的。

這種塑造對我們是絶大的傷害,憤怒應該避免,而不是被鼓勵。
憤怒鼓勵我們把恐懼投射給別人,憤怒造成暴力、戰爭以及無收破裂的心。憤怒毀滅我們,由外而內,也由內而外,從
荷爾蒙與化學物的分泌到敵人的子彈。

理解愛,消解憤怒。
我注意到自己的狀況。我住邁阿密,如果開車出去,有人故意擋路,我會生氣。可是當我在加勒比海的小島渡假時,如果也有人做同樣的事,我不會生氣。我的觀點在渡假時改變了,不會粗魯無禮。可是憤怒沒有區域性;既然我的內在能改變,不生氣也可能發生在遇阿密。


本文作者:布萊恩‧魏斯

本文出自:<前世今生之回到當下>

由/張老師文化 出版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0918475101&aid=571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