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有父親的晚餐時光
2011/10/24 19:59:44瀏覽103|回應0|推薦0

有父親的晚餐時光

這是一個真實的笑話:一位朋友因為工作繁忙,常常加班到很晚才離開公司,回到家的時候,三歲的女兒往往都已經就寢了。早上出門的時候,女兒還沒起床,或者剛起床還迷迷糊糊的,也很少機會跟女兒講到話。

終於有一天,他可以提早回家,打開門,女兒見到爸爸,又高興又靦腆地問:「爸爸!你今天怎麼有空來我家?」

我在facebook上看到同樣是醫師的前同事和可愛的一歲兒子拍照,那天在醫學會的時候,當著面稱讚他父子同樂的照片非常溫馨感人。 他看著我,不好意思地坦承:「其實那些都是假象啦,我小孩在南部給長輩照顧,一個月才見一次面,他只是不認生,好相處而已,我懷疑他根本不認識我。」語氣中透露諸般的無奈。值得高興的是,他已經開始處理這個問題,打算全家搬到台北近郊,結束這段另類「妻離子散」的戲碼。

很多人問我的童年是不是常常見不到忙碌的父親,答案正好相反。

從我兒時的記憶,一直到現在,我父親幾乎天天回家吃晚飯。

我們家的晚飯時間就是七點半。很小的時候,每天到了七點二十左右,我就站在二樓的陽台,期盼著父親的身影從巷口出現。

一看到那熟悉的咖啡色西裝,我就又蹦又跳地跑到廚房,跟母親報告:「爸爸回來了!爸爸回來了!」媽媽就會指示我擺碗筷,然後,父親進門,我們全家人就坐在餐桌上,一起吃晚餐。

然而,我們家可不像迪士尼的電影一般,父親會抱起兒子轉圈圈,又笑又鬧地講述今天發生好玩的事情;嚴肅的父親,回家最多跟我說聲「哈囉!」然後就進了主臥室,脫下那身沈重的西裝,我想也許是害怕把身上的細菌傳給我吧。

餐桌上,我們家是不看電視的,母親努力地說話,營造其樂融融的氣氛,而父親只是埋頭吃飯。

說老實話,父親所屬的那個世代,沒有人在學習怎麼「親子互動」,他只是努力盡一個父親的本分,保持每天回家吃晚飯的習慣,讓自己存在在這個家庭的生活之中。

吃完飯,他洗個澡,就坐在客廳看醫學期刊,偶爾偶爾,他會跟我下一盤棋,那天我會開心地不肯上床睡覺,非得三催四請才肯進房。

聽說我小時候曾經哭著跟媽媽說,我以後「絕對絕對」不要當醫生,因為當醫生好累,回家都沒有力氣說話,而且還要一直看書(沒有講出來的下一句話是,都沒有時間陪我玩)。怎知道三十年後,我不只跟父親一樣成為醫生,還走一樣的小兒感染專科之路。

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家庭,更細細體會出,原來當年父親每天回家吃晚飯這件事,是一個需要堅持的抉擇。

他對家庭的愛,是他每天晚上七點半,出現在餐桌上的愛,是以行動表示,而非用言語說出口的。當我與別人分享這段經歷的時候,才赫然發現,童年時與家人的晚餐時間,原來是這麼的可貴。

這幾年有很多的愛家機構,竭力呼籲父親不能在孩子的童年缺席。

有一個網站鉅細靡遺地列出有關「父親缺席」的家庭,對下一代可能造成的影響之研究,包括情緒問題、憂鬱、犯罪、酗酒、自殺傾向,洋洋灑灑列了近一百條!親子雜誌也諄諄告誡父親要投入家裡與孩子相處,給予父親的任務包括玩遊戲、冒險、給予知識等等,我相信大部分的父親看了,心裡必然不能同意更多(cannot agree more),但真正要執行起來,卻是欲振乏力,心有餘而力不足。

其實,不用自己欺騙自己,根據我門診的經驗,不要說缺席的父親,在雙薪家庭的壓力之下,孩子的童年根本連母親都常常缺席。

也許我們不要好高騖遠,先從每天回家吃晚飯做起。

我有一對醫師夫婦的朋友,因為工作時間偏晚,所以他們每天一定全家人一起吃一頓宵夜。在這一餐宵夜裡,妻子用愛心準備好吃的點心,孩子邊吃邊玩,夫妻倆則在這個時刻分享彼此工作上的壓力與樂趣。

其實不見得要跟孩子說什麼話,就像我父親一樣,就只是陪伴著,我就可以感受到,原來我母親是不孤單的,我父親也是不孤單的,他們擁有彼此,而我擁有著他們。

 

※延伸閱讀:
身教──黃富源‧黃瑽寧這對醫生父子--一
身教──黃富源‧黃瑽寧這對醫生父子--二
身教──黃富源‧黃瑽寧這對醫生父子--三

【更多內容請見《寶瓶文化》】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0918475101&aid=57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