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不遠〉是年度票選的最佳散文(http://www.zic.com.tw/article/article052.htm)。描寫作者暨手足負笈他鄉求學、就業,後來因父母年華消逝、疾病上身,遂一一返鄉承歡膝下和侍奉老年,最後癌父無憾的辭世。閱讀此文,十分羨幕作者及其手足眷戀成長的故鄉。佛洛姆在《愛的藝術》裡說:「母愛是一種態度,這個態度在兒童心中注入對生命的愛。」作者的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營造溫馨家庭,溫馨的氛圍留存在孩子的記憶庫裡,不斷的回味和提取。當閱讀作者及其手足在父親臨終時,珍惜、陪伴與送終,使我的心揪結了起來…
憶起了我的原生家庭…父親原來是和哥哥、嫂嫂、姪女共同居住。由於日常生活裡產生閒隙,父親選擇搬進社區裡的老人之家。兄嫂們從此與父親不相往來。父親住在老人之家,心裡十分想念家人。尤其是周末假日,每位長者都有親人來探視,家家顯得歡欣、熱鬧,惟獨父親是冷清的,兒孫咫尺天涯…因此父親日漸失落、寂寞甚至心生怨懟;最後在無奈和喟嘆中辭世…
2007年,我與臺北市新湖國小家長志工,以故事戲劇「爺爺搬來我家」,宣導祖孫互動,營造溫馨家庭。這齣戲除了在原校新湖國小演出外,也到鄰校南湖國小和麗湖國小發表,總計約有1900位學生觀賞。學生在看完戲劇後作表達,家瑋可憐戲裡的爺爺奶奶沒有兒孫陪伴,她感謝自己的爺爺奶奶每天煮飯和賺錢養育自己。芳儀喜歡戲裡的媽媽能接納爺爺。百蕙看完戲後要對自己的爺爺奶奶說「我愛你們」,還要陪伴老人家散步。學生看完戲後能知道自己可以對祖輩做些什麼事,是這齣故事戲劇演出的目的。
戲裡的祖孫互動:爺爺說故事
|
|
臺灣師範大學林如萍教授在2008年作「國內年輕世代對祖父母之態度行為全國民意調查」,對像是1073位12~24歲至少有一位祖父母健在的青年。調查的結果,76.7%的青年不與祖父母同住,並且其中有51.2%的青年從未撥打過電話給祖父母。祖孫之間是這般的遙遠、疏離啊!
現代社會的家庭結構,三代同堂逐漸減少,核心家庭愈來愈多;世代均應共學代間良性互動與溫馨關懷,使「幼有所養、老有所終」,優良的傳統家庭文化得以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