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鄉愁系列]序-臨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2018/09/05 15:37:28瀏覽1107|回應2|推薦10

鄉愁這個名詞,源遠流長,可以説中華文化傳承有多久,它也被誦唱了多久。由於中華民族安土重遷,古時交通不便,像進京趕考就得去個一年半載的;而且通訊困難,一旦離鄉背井,遠離家小,時空的隔閡,累積了許多情緒,遂留下了豐富的鄉愁詩詞。


從「詩經.小雅.采薇」的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到「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到唐宋之問的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韋莊的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李益的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李商隱的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而最廣為流傳的思鄉詩,則非李白的「靜夜思」莫屬: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還有杜甫的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崔顥的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到了宋代,由於政治的動盪,鄉愁的詩詞更蜂湧而出。譬如李覯的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王安石的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范仲淹的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柔腸,化作相思淚」;
蘇軾的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不同於韋莊的「未老莫還鄉」的長安遊子,周邦彥是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的江南遊子,卻無法把異鄉當故鄉,只能「夢入芙蓉蒲」了。
看看陸游一心懷念中原的鄉愁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
清朝的納蘭幸德雖是王孫公子,卻也有濃濃的鄉愁。他的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用詞簡樸,然情感濃熾,無可倫比。 

民國以後,日寇侵華,神州動亂,造成曠古未有的民族大遷徙。千萬人妻離子散,訣別親友,滾成一個巨大的家國之鄉愁。近代談鄉愁的現代詩,以余光中的「鄉愁」為代表作。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寥寥數語的呼喚,牽動著海峽兩岸幾億人的心靈。在1975年,楊弦把這首詩和另一首余光中作的「鄉愁四韻」入歌發表表。造成巨大的迴響。現在我們再來回味一下:



這二首詩(歌)和二十一世紀後龍應台寫的「大江大海1949」以及齊邦媛作的「巨河流」,前後相互輝映,都是描寫這個遷徙時代之「鄉愁」的絶世之作。他們這一代,跋涉千山萬水,終於在台灣定居生根。他們付出了一輩子的努力,在台灣的現實環境下,還是很難得到該有的認同。像齊教授以耄耋之年嘔心瀝血完成了巨流河巨著,在發表會裏,還特別強調她們這一代遷徙到台灣的苦難人來台後也是拼手胝足、戰戰兢兢地為保衞台灣,繁榮寶島做出貢獻的。就像馬英九一樣,不管再怎麼努力去化解歧見,爭取認同,還是被講成香港腳,大陸的同路人,非我族類。這是一個集體龐大的鄉愁,無家可歸的鄉愁;大陸回不去,台灣不疼愛,聽起來令人鼻酸。有些人則是怕共產黨怕死了,把下一代送出國念書,有成後再接二老出國定居。七十年代後至少有兩個移民潮,一在中美斷交後,二在美麗島事件發生時。即使移民做個世界公民,無根之人。然而鄉愁仍是如影隨形,無所不在的。相信很多這種人都是終其一生,悶不得志,鬱鬱寡歡的。

我看過一部五月天初登大銀幕時拍的「五月雪」。那個老兵(苗豐飾)在國共內戰時,拋妻別子,隨著國府來台,一心一意等著反攻回去。一直等到反攻無望時,才決心娶了台灣的太太。等到1987開放探親後,他回了老家東北。老妻已等不及先走一步,連最後一面都見不到。太太茹苦含辛,獨力教養出來一個上進的好兒子。他一時大慟,發現他朝思暮想的故鄉一夕之間化為泡影,是多大的打擊!從此以後就回到台灣,斷了落葉歸根的念頭。於是乎,台灣由第二順位的故鄉昇到了第一順位。

他此生再沒有踏上大陸,因為「臨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還好後來兒子當了教授,多藉參加在台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之便,來台探望他。他住在苗栗三義,是油桐花的故鄉。他過世後,孫女來台演出國劇,順便溜到三義去看「五月雪」。爺爺的台灣太太給了她一些遺物,其中有一張陳舊未曾使用的老車票。原來老兵當年奉令轉進台灣之前,正是買了這張車票,打算要回老家團圓的。不料人算不不如天算,老天爺戲劇化的捉弄,造成了半個世紀的別離。更不幸的是,他一直都把這張車票帶在身上。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萬一得與夫人重逢時,能夠用它來解釋這個大時代的悲劇。想不到再見之日,已是人神兩隔,夫人早已抱憾而終,再無解釋的機會了。鄉愁不僅化為灰燼,而且還埋進了墳墓,誤會永遠都不會冰釋。

後來到了我們這一群嬰兒潮世代,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雖然遠渡重洋,闖蕩江湖,即令刻苦節儉,嚐盡職揚冷暖,總算沒有上一代的顛沛流離,朝不保夕之困境。多年力爭上游之後,生活漸求溫飽,思維有點美式,大部分仍是「人在曹營心在漢」。那種鄉愁是多樣性的,表現在文化上,在飲食上,在思考上,忽隱忽現,時輕時重。像是一種想念的人事物,或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或是一種童年的理想。白雲蒼狗,事過境遷,也許已不復存在,也許已改頭換面,但是那種執著,仍然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活在自己的心底。我們都經歷過要「落葉歸根」還是「落地生根」的決擇過程。不論是選擇那一項,這無形的鄉愁都是不呼即來,揮去不去的副產品。

鄉愁的魔力,即使居住在台灣本地的老人家也逃不了的。現在人人都住電梯大廈,左鄰右舍,老死不相往來。回台常聽他們抱怨,很懷念以前和屋邊(鄰居)的開講、串門子;晚上一起拿著板凳在門口納涼、講古;五月十三普渡,人山人海的流水席⋯⋯還有,跟著時代的變遷,恩主公廟不給香了,按呢阮是怎麼去和神日明講話呢?唉,莫怨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所以舊的只有溶化成鄉愁了。

我們這一代離鄉背井的鄉愁,比起上一代改朝換代的鄉愁是微不足道的。而上一代的鄉愁和亙古以來的大變遷又是「滄海之一粟」。既然如此,我們就要面對它,分享它,和它共存共榮,然後要捨得放下。此乃刊登一系列鄉愁系列之緣起。


( 在地生活北美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NLONGLIN1&aid=115083077

 回應文章

北歐寄居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re
2020/08/19 16:10
你說的完全正確!人去樓空的神傷,景物全非的斷腸,故鄉的美好全留在記憶裡!一位住在屏東的UDN格友,還特地為我去記憶裡的幾個地方拍了許多照片,結果想當然,完全不認得了,十分失落。他說還有什麼地方要照的,他可以替我跑一趟。我說不用了,就讓我在記憶裡漫遊吧!

北歐寄居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8/17 14:38
唉!捨得和放下,難啊!😭  不只生長的土地、文化習慣,家人才是最難捨。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洛城聞笛 (淡淡三月迎杜鵑)(YUNLONGLIN1) 於 2020-08-19 15:08 回覆:

有時家園依舊,但是人去樓空,因此神傷。有時景物全非,記憶不再,所以斷腸。最美的故鄉是永存在腦海中的。


多謝您自遠方来訪。北歐寄居蟹、洛城聞笛客,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是天涯思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