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12/02 14:34:33瀏覽1989|回應9|推薦29 | |
台灣的新聞報紙,最早為一大張半,1957年增加為兩大張,1966年起擴充為兩張半,1969年後為三大張,此後一直到1988年「報禁」解除, 才無限增張;至今,一份報紙究竟有幾張,我也搞不清楚。 在我的記憶裡,對「兩張半」的報紙印象最為深刻。當時的半張,就是「副刊」,也就是文藝作品,其中,最有名氣的當屬「中副」--中央日報副刊;許多知名的作家,都由報紙副刊嶄露頭角。 回顧「兩張、三張」的報紙年代,與今日相比,台灣的讀者無疑犧牲了許多「知的權利」,也確實少了許多知識管道;然而,印證蔣經國的一句名言「犧牲享受、享受犧牲」,台灣的讀者在犧牲許多之餘,其實更是享受許多。 一、沒有黃、灰、黑的傳播污染,台灣的社會「染壞」的速度無疑較慢。 二、經過管制後的政治新聞,雖然少了所謂的民主,但其實卻有如一個堅強的水壩,避免讓政治氾濫成災。如果對照今日,反而令人感覺「管制有理」,寧願不要過度氾濫的民主與新聞自由。(看到自由時報以「合成照片」來當頭版頭條、製造新聞,而且堅持不認錯,這種新聞自由,確實已經氾濫成災。) 三、雖然少了許多新知管道,但是台灣的青年學子卻出了許多「李遠哲們」、「張忠謀們」;雖然他們的成就都在國外完成,但是台灣培養人才幼苗的基礎能力,絲毫不會輸給國外,長期以來,台灣中學生的數理文史基礎能力,總是超越美國。 四、多元、自由、甚至「蘋果化」的媒體傳播,造就了社會青少年的「早熟」,但也因此相對加速社會人才的老化與凋零。至少,在體力上、精神上,現代青少年已經相當糟糕;而時間與心思的「多元化」浪費,則讓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心思研習功課--尤其,反正大學一定考得上。 我們看看今天的各報頭條,自由時報還在打「合成新聞照片」的爛仗,聯合、中時電子新聞首頁則有「陶晶瑩馭夫--先餵飽他的那一小塊肉」的顯著標題。這樣的新聞報紙,能夠將台灣社會帶往什麼方向,其實相當清楚。 冷靜回顧,我個人還是寧願回到「兩張半報紙」以及立竹竿天線看電視的日子。那段日子,我有時間看書、聽音樂、與家人共處;雖然與現在比起來,似乎顯得知識貧乏落後,但是,生活的豐富與精神的滿足,其實才是享受。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