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柳正儀女士之故事及遺詩(刋登於《傳記文學》)
2024/02/13 03:31:30瀏覽469|回應1|推薦9

柳正儀女士之故事及遺詩(刋登於《傳記文學》)


周武屏


我雖然沒有見過祖母,但聽過父親生前談到祖母的種種,和最近硏讀父親遺留的日記後,想像到一位弱質女性,在清末民初那個動蕩不安的大時代裡,奮鬥圖存的精神,讓我對她不但沒有陌生的感覺,反而因為體內流有她的血液,感受到了暖意。

先祖母柳正儀,號婉如。生於公元1886年(清光緒12年)農曆815日中秋節。祖籍湖北沔陽(今仙桃市)縣柳家灣(今屬天門市)。外曾祖父文學根基深厚,任職於清政府。意識到時代維新,命祖母放腳及多讀現代科學書籍,順應世界潮流。但仍不忘中華固有文化。家學淵源,幼承庭訓,其遺詩有:「我憶垂髫為女時,趨庭端賴父為師。」之句,他們父女時常唱和,例如有一天外曾祖父即景出一上聯:「壁上貓兒叫。」祖母立刻即景回應:「堂前燕子飛。」她後來在「憶先父母」詩中有云:「玉戱頻誇造化工,幽懷別觸恨無窮。傷心梓舍承歡日,體物曾吟柳絮風。」我猜想當時她在懷念父親之餘,也在仰慕謝道韞這位才女。祖母終身傳播新知,育才無數。著有「日知錄、婉如詩集等」。以當時新舊社會交替的背景而言,她是一位傑出的女性,也是中國教育轉型期的先驅。

十歲時拜趙振鐸先生為師而熟讀「四書」、「五經」、「史記」等典籍。而清廷亦開始維新,廢科舉,辦學校。祖母也進入了新成立的速成武昌女子師範學校唸書。1901年,祖母十五歲時,外曾祖父不幸病逝,而外曾祖母自殺殉節,祖母沒有兄弟姐妹。孤女一人,扶著父母兩口棺材出殯,路人同悲。但她化悲痛為力量,奮勇圖存,矢志向學。1906年淸𨑳成立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招考學生名額為100名,其中分配北京40名,上海40名,湖南湖北共20名。祖母以前10名被錄取,隨即前往北京入學。故留有「我憶少年赴京華,上林三月看桃花」之句。

於首屆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因為成績優異,由慈禧太后選送日本早稻田大學深造,祖母一披衣,一斗蓬,飄然東去。1911年初學成歸國,任奉天(瀋陽)高等女子師範學校校長。1912年武昌起義成功,同年(民國元年)祖母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委派返回武漢任湖北省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在北京往武漢途中,仍然戰事未靖,危機處處。革命黨人與清廷殘餘份子互鬥,各在沿途的管區及客棧查問途人。祖母機智過人,沈著應對。遇到清廷的人,就拿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畢業證書,說是慈禧太后的學生。遇到革命黨人,就拿出臨時政府委任赴武漢任職校長的證書,確保一路平安。當黎元洪總統執政時,祖母為總統府之座上客,教學之餘,亦與總統夫人論學(老師)。1917年返回故鄉沔陽,任縣立萃英女子中學校長。

祖父當年為忠孝炮艦艦長,曾追隨孫中山先生護法。北伐期間,由於長年在外征戰,對子女的養育責任都落在祖母身上,她雖然接受過新時代的洗禮,但對兒女們都是按照中國的傳統美德進行教育。方法上是多鼓勵、少批評,以身作則,潛移默化。重點有四:1. 重氣節:剛正不阿,熟背文天祥的「正氣歌。」2. 要忍耐:凡事冷靜、戒衝動。將「忍」字當歌唱:「忍字高、忍字高,忍字頭上一把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3. 有人格:重自尊,惜廉耻,知錯能改。4. 要勤奮向學:「學海無涯,唯勤是岸。」「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父親也終身按照這些格言去處世、做人和求知。父親在日記中強調:回顧一生的風風雨雨,艱難險阻,皆因尊從母訓而化險為宜,內心舒坦。祖母在父親的心中,實在是重於泰山,不可取代。

祖母與祖父結婚後,時局動盪,天災人禍不斷。湖北沔陽為湖沼之區,水災連年,生活無以為繼。當時祖父任職海軍,駐防揚州。祖母只能留下較年長的姑媽在故鄉,而帶著三個小孩:二伯父13歲、父親7歲、叔父4歲,乘船東下尋夫。三日後抵達鎮江,入住「迎賓旅館」,當時旅費已經用完,祖母正在發愁,晚上卻得一夢,外曾祖父托夢給她,要她去買彩票。次日一大清早,看到有人在旅館大廳叫賣彩票,祖母大膽花錢買了一張,果然中彩30多銀元,剛好在經濟上可以應付得來。寫信給祖父未得回覆,後來才探知祖父的軍艦已經開拔到廣州,並與一名姨太太同行。祖母得知後,在悲痛之餘,於淮城城樓上的一座禪祖小廟叩問前程。求得兩簽:其一:「失物如今且奈何,且須𢫦手笑呵呵,神仙雖有追贜法,追出贜來又如何?」這暗示找到祖父也是枉然。其二:「鸞鳳一對正相宜,財喜婚姻在後齊,莫道神靈無報應,決然花後得齊眉。」表示日後仍然可與祖父白頭偕老。可是目前祖母心意已決,再次帶著三個小孩,搭乘海輪南下廣州,終於見到祖父及姨太,卻正如簽語所言,受到冷遇。不久之後,祖父的軍艦有任務離開廣州,帶了叔父同行。只能留下一百銀元給祖母,著她自求多福。祖母仍帶著伯父及父親留在廣州謀生。

不幸的是,祖母由於身心俱疲,日漸消瘦,不久咳痰帶血,被診斷得到肺結核,在當時是一種難治之病,亟需休養。在這窮途末路之際,再度得到外曾祖父在天之
𤫊的眷顧。她茫然地走入兩湖會館,竟然遇見了革命元老張難先公,他曾任國民政府詮敘部部長,浙江省政府主席,剛來接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兼土地廳長。難先公也是沔陽同鄉,並與外曾祖父交往深厚,他替祖母謀得廣東省黨部書記一職。祖母又結識了另一位貴人,憲兵學校騎兵教官柯幹𨑳先生。伯父及父親得以考入憲兵學校就讀,可支領薪俸,解決了生活的問題。 父親經常跟我說:祖母感激她的父親,在天上還經常眷顧著女兒,例如中彩票及巧遇張難先這兩件像奇蹟般的事,讓她深信不論父母在何處,都永遠會保護著他們的兒女。

祖母對父親的另一個期許就是寫日記,並勉勵「有恆為成功之本」。在父親15歲生日時,祖母送了他一本商務印書館的精裝日記本。從當天開始,父親遵從母訓開始寫日記。以後不論是在憲兵學校的艱苦訓練、八年抗戰時期與日軍在粵北纏鬥的軍旅生涯、逃到香港後的重新奮鬥、直到移民美國的安享晚年,往後七十多年的人間歲月,幾乎都沒有間斷過。

祖父母分別八年以後,他的姨太太病逝,祖父也因退休而返鄉,故鄉的親人們都懇請祖母回鄉團聚。 祖母當時感觸良多,回信時用了詩經東山篇的典故:「三年不見,東山所嘆!况乃過之,其何以支。」用短短的四句話、十六個字,卻將無限的離愁及思念都涵蓋在內了。再一首是婉轉回謝了曾祖父的邀請返鄉:「北雁忽傳訊,書來自有因。開緘蟬似夢,滴淚不聞聲。不解長征意,頻邀遠道人。烏思吾自愧,反復向蒼鳴。」然後賦詩祖父予以拒絕:「卅載于歸夢已醒,唱隨尤憶昔年情。艱難世道催頭白,冷落人情過眼青。桑海事變雲易散,興衰話道淚先淋。憑君自展齊風大,我在天涯望福星。」 後來祖母還是懷念留在家鄉的姑媽(文濤)和叔父(文煒),詩中寫道:「我是南來客,寒衣應感單。煒濤同閔子,衣薄泣冬寒。」儘管有違心願,但是為了兒女,後來還是返回湖北與祖父及家人團聚,並於稊歸辧學。祖母在祖父、姑媽和叔父的協助下,一家人同心協力,創辦了信義鄉國民中心學校。依年齡、程度分別編班、編隊。教以守校規、重秩序。讓這個地瘠民貧,教育落後的地區,開始接受德、智、體、群,四育並進的教育新知,從此弦歌之聲洋溢在信義鄉山間。這也應驗了在淮城禪廟中的第二支簽語:祖父、母終將團聚,白頭偕老。

雖然人在軍中,烽火不斷,父親對祖母的思念卻無日或忘。在1943年間,祖母連續寫了兩封信給父親,表達了思念,並希望他能夠返鄉相聚。 其一:「連日思兒鬱不開,倚門惟盼綠衣來。傷心國事同家事,恨少匡時濟世才。」其二:「舐犢情深五載違,遙知日日盼慈暉。何妨一作春來燕,暫向娘前婉轉飛。」父親當時的長官是廣陽守備區司令李光將軍,父親任該部挺進縱隊隊長,負責收集廣東、香港、澳門一帶日軍情報及防務。秋去冬來,上峰交給父親的任務辦理完成,當時戰爭局勢也暫時穩定,看了來信之後,思母之情更為濃烈,向長官傾訴衷情後,獲得批准還鄉探視母親。據父親日記所寫的詩描述:「憶我卄年五歲時,離親八載動烏思,險攀黔桂過蜀水,萬里趨庭繞膝兒」。父親順江南下,直奔秭歸信義鄉國民中心學校。夕陽斜照,田野路上,遇到一些放學回家的學生,更有「近鄉情更怯」之感。進入學校,首先見到的是祖父在走廊上處理學生的放學事宜,再進入住所,拜見身為校長的母親。

相隔八年之後,於1943年冬,父親終於與祖父母、家人團聚,在信義鄉學校裡,共享天倫之樂,看著山村的大雪紛飛,萬籟俱寂。父親在日記上寫下了腦海裡浮現出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佳句,多年征戰後,難得地享受著一片安寧祥和。 可是1944年初傳來消息:日軍發動大規模攻勢,國軍於粵桂戰爭失利,粵漢鐵路已經為日軍佔領,截斷了父親返回原部隊的歸路。因此祖母這次對父親的頻頻召喚,也間接護蔭父親脫離了另一次慘烈的戰爭。此後父親在湖北醫學院擔任軍事教官一段時間。

1945
8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政府安排軍人復員轉業,祖母將信義鄉的學校事務交託妥善之後,全家離開秭歸縣,返回武漢。不久之後,祖父突然得急病去世,享年60歲。祖母心情複雜,既悲傷、又感嘆。撰寫的輓聯道:上聯「本中表姻,結三生緣,四三年,恩怨未分明,回首前情如昨夢。」下聯:「賦靈運才,懷五霸志,六十載,家國贋重任,空留遺事使人哀。」父親將祖父的喪事辦完後,轉業警界,並被派往廣州中央警官學校第二分校接受警官訓練。父親邀祖母及叔父同行,三人回想自1938年離開廣州後,已經八年。祖母有不勝今昔之感,與二子合照,並於相片題四言古詩一首:「劫後羊城,繁華如前。更欣二子,相與重遊。」祖母細說往日相攜尋夫之事,不勝唏噓。

父親在警官學校受訓完畢,1948年被派往湖北省警察局任職。奉飬祖母於武昌珞珈山附近的黃家灣,並照顧在武漢大學攻讀法律的叔叔。經過多年的顛沛流離,這是他們最安定愉快的一年。

無奈的是,就是這一年,國共戰爭在華北展開。外患方平,內戰又起,百年來的中國就是這麼多災多難,奈何!國民政府徐蚌會戰失利,浩劫將至,勞燕分飛。叔父在抗戰期間,曾經參加十萬青年十萬軍,抗戰勝利後復原返鄉,就讀武漢大學法律系。國民政府內戰失利後,再度從軍,後來隨軍遠赴台灣。八年後退役再度復學,完成學業,獲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學士,終身繼承祖母的教學生涯。

當時共軍已經佔領武漢,長輩們都異口同聲的主張父親留下,只有祖母雖然內心難過,卻不加挽留。父親考慮再三,最後仍然堅守祖母的家訓:以氣節為重,不事二主,決定離開。於是將祖母的生活費等預作安排,毅然地再次離鄉別母,遠走天涯,想不到這次的叩別,卻是永訣。後來父親投奔虎門要塞司令李卓元將軍,由於父親抗日期間對粵、港、澳一帶情況熟悉,即委任父親以炮艦艦長之職,戌守萬山群島水域,也做了一番功業,詳情在此略過。後至無可為,解下軍裝,到香港謀生,從頭開始。但無論在何時何地,縱使環境艱困,父親仍未忘慈母,接濟從未間斷。

1950
57日,父親接到武昌發來的電報,代號「虞」:母已去世。父親悲痛萬分,從此以「子虞」為別號,永懷慈母。父親隨即從香港坐火車到廣州,再轉乘粵漢鐵路火車北上,兩天後到達武昌。當時大陸已經淪陷,沿途仍有險阻,但父親有電報表明返鄉奔喪,並未受到為難。在祖母墓前,想起祖母終身勞瘁,子女散於四方,情景淒涼,不禁悲從中來,潸然淚下。 祖母的喪事辦完後,父親於66日離開武漢返回香港,成家立業、養兒育女,為了生活展開人生另一階段的艱苦奮鬥。香港這個天涯海角的城市成為父親新的故鄉,70歲後跟隨兒女在美國安享晚年。

祖母一生歷經滄桑,寄情於詩書。她曾有感而發,賦詩一首:「心餘力拙懶支持,幸有紅爐慰我思。滌去俗塵揮老淚,暫將彩筆寫新詩。」

祖母系出詩書門第,秀外慧中。歷經國難和家難,仍堅忍不拔,維護女權之餘,終身以教育為己任。與親友書信往來,往往以詩代柬,卻感人至深。 愚孫輩與祖母雖未能有緣親聆教誨,但敬重之情,仰之彌高。孺慕之情,感之彌深。每逢中秋之夜,仰望晴空萬里,月光如洗,都會想起祖母的故事,和唸起她的詩。

(刋登於台灣《傳記文學》20242月號)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REMDC&aid=180326848

 回應文章

小彩的美加台生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2/21 03:11
一代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