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班超部隊的前身─粵軍與國民革命軍之關係
2018/01/24 09:34:35瀏覽4077|回應0|推薦4

  2018/01/23.24金門日報副刊連載

作者:本人

前言:
  長期駐守金西守備區的班超部隊(2004年4月因應「精粹案」與金東守備隊併編「金門守備大隊」,原部隊番號與代號從此走入歷史),因根源於大陸時期的粵軍系統,有其悠久不可抹滅的歷史傳承,拙作《班超老兵話滄桑》曾於去年7月4、5、6日連載發表於金門日報副刊,引起我部當年諸多袍澤熱烈迴響,咸認既與粵軍一脈相傳,宜探本溯源整理編撰粵軍之演進與夫在民國史之地位影響等,再作一系統之報導以求連貫,當具意義焉。爰於圖書館博覽相關群籍勤作筆記,並蒙粵軍元老故一級上將陳濟棠後裔惠賜史料,涓滴血脈匯聚長流,方克有成,併此申謝。
  1、粵軍之崛起:
  國父孫文當年以廣東一省割據一方,倚之進窺中原,十年之內而統一寰宇,定鼎金陵,故粵軍在中國近代史上發揮了旋乾轉坤之關鍵力量,洵非虛言,亦成為我近代史上之奇譚。
  揆之近代史上之粵軍,其實相當落後而雜亂。翻諸粵軍之歷史,是成立在八國聯軍之後,當年清廷以袁世凱統籌新軍,算是中國陸軍正式邁入現代化之始。袁中堂練成近畿六鎮之後,清廷更授以各省分別負責編練新軍,欲成卅六鎮新式國防軍之初步規模。其時各省分練之新軍在編制、操法與夫幹部之選用上均向袁中堂之北洋六鎮看齊,部隊編制要完全採泰西編組方式,部隊操練一律用洋操,部隊幹部則多用新式軍事專門學堂學生,於是乎新軍之編練完全與各省原有之綠營舊軍不同,自不待言。不過各省在編組新軍上紛紛遇到一個難題:新軍的幹部要用新式學堂之學生,而這些新式學堂卻正是反清思想的大本營!所以清廷傾舉國之力,在十年之內編練出來的新軍竟都成為辛亥年間反清革命的主力。辛亥武昌起事,各省新軍紛紛起而反抗清廷。在袁大總統建政之後這些新軍首領為各省軍頭,袁大總統採遠交近攻策略,逐一削平這些方興未艾的割據勢力,不幸壯志未酬,齎志以沒。在袁大總統病逝之後,中國陷入長達十年的軍閥割據,這些軍閥多半以省為割據單位,並且多淵源於該省的新軍,合先敘明。
  初,辛亥革命時期胡漢民、陳炯明所糾集之廣東民軍,在「二次革命」中被袁世凱、龍濟光摧毀殆盡。護國戰爭後,龍濟光被趕到海南島,桂系控制廣東地盤,在孫中山的支持下,由廣東省長朱慶瀾撥出其親軍20營交由陳炯明統率,移駐汕頭,成為近代粵軍之雛形。
  2、粵軍與孫中山之離合關係:
  陳炯明、許崇智等在閩粵邊境編練軍隊,在1920年的驅桂戰爭中驅逐桂系的廣東督軍莫榮新,孫中山得以返回廣州重建軍政府,繼續北伐。但是陳炯明這支傾注了孫中山全副心血的「子弟兵」,仍然脫不了軍閥的本性,在1922年北伐中叛變,炮轟總統府,之後粵軍迅速分化瓦解,分為陳炯明、許崇智、鄧鏗(梁鴻楷)、李福林等部。
  許崇智當時被孫中山任命為北伐軍總指揮(總司令李烈鈞)兼粵軍第二軍軍長,陳炯明叛亂後,許崇智、李福林支持孫中山,回師靖難,與陳炯明展開激戰。當時蔣介石、顧祝同、錢大均、衛立煌等均屬許崇智的部下,而陳誠在保定八期剛畢業,任粵軍見習排長。
  陳炯明部為粵軍第一軍,發動叛變後被許及桂滇聯軍驅逐到東江一帶。但是仍然保持一定實力,對廣州革命政府構成相當的威脅。
  當時,鄧鏗是粵軍第一師師長,粵軍第一師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是粵軍的精華所在,原來隸屬陳炯明第一軍的序列,但是鄧鏗堅決支持孫中山,與陳分道揚鑣,後來遇刺,梁鴻楷接任師長,與陳炯明和許崇智均保持一定距離,這是介於陳炯明和許崇智之間的一股獨立不容忽視的力量。
  李福林部隊本來是綠林出身,沒有什麼戰鬥力,後來編成北伐軍第五軍,再後來被陳濟棠兼併。
  1925年,以黃埔學生為主的國民革命軍發起東征,盤據惠州的陳炯明被消滅,少量殘餘部隊逃往江西投靠孫傳芳,陳炯明系澈底退出歷史舞台。
  廖仲凱遇刺後,許崇智被蔣介石擠走,其部被蔣吞併,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的第3師、第14師、第20師,後來演變成為國民革命軍嫡系的部隊。
  幾乎同時,梁鴻楷也被蔣逼走,李濟深接任師長,北伐時擴編為第四軍,戰功卓著,被譽為「鐵軍」,也稱為「粵軍之母」。李濟深的第四軍由陳銘樞的第10師、陳濟棠第11師、張發奎第12師、徐景唐第13師、葉挺獨立團編成。但是粵軍內部新的矛盾又形成了,首先是地域矛盾,從部隊來源來看,第10師屬於廣(州)肇(慶)系,來自廣州和珠三角;第11師來自粵西的欽(州)廉(江)高(州)雷(州)一帶;第12師是客家系,來自梅州和韶關。其中共產黨領導的獨立團與12師較為親近(葉挺、鄧演達是惠陽客家人),後來在南昌發生暴動;徐景堂部較弱,後來也被陳濟棠兼併。
  3、「南天王」之成形與倒臺:
  寧漢分裂以後,粵軍內部由暗裡的明爭暗鬥走向公開的決裂,張發奎是武漢政府的台柱力量。陳銘樞支持寧方,他手下的大將蔡廷楷當時駐在江西,被脅迫起義,後來還是叛變了,拉部隊到浙江投奔老上司陳銘樞。這時,留守廣州的陳濟棠是胡漢民粵方政府的中堅力量,李福林、徐景唐等其他粵軍都被他趁機吞併,勢力不斷膨脹,幾控制廣東全境,當上了所謂的「南天王」。
  後來張發奎反蔣失敗,部隊交到薛岳手上,成為國民黨中央軍旁系,或稱「半陳誠系」,是勦匪時期追擊紅軍的主力部隊,抗戰時期繼承第四軍的傳統番號,其他的如94軍、99軍與其也有很多關聯。這一系的主要人物還有黃琪翔、吳奇偉、歐震、郭思演、鄒洪、王作華等。
  蔣光鼐、蔡廷楷的部隊在史稱「中原大戰」時站在蔣介石一方,出兵長沙配合何鍵阻擋桂軍北進,出兵中原與馮軍作戰。後來移師上海,參加著名的淞滬抗戰,其後調福建,發動「閩變」成立「中華共和國」,失敗後部隊被中央改造或解散。 這一系的主要人物有陳銘樞、蔣光鼐、蔡廷楷、戴戟、區壽年、張炎等,後來大多數向共產黨陣營靠攏。
  由於另外兩路粵軍離開廣東,從1930-36年期間,廣東成為陳濟棠的地盤,到抗戰前夕,陳濟棠在「兩廣政府委員會」的幌子下,對中央實行地方割據,對內精心經營,政績顯著。粵軍則擴編到3個軍合13個師,還有幾十架戰鬥機,空軍比蔣中央軍還要強大。
  廣東的地形圖呈等腰三角形狀,韶關、湛江、汕頭構成戰略上的鐵三角,陳濟棠把余漢謀的第1軍部署在韶關,香翰屏第2軍駐粵西,李揚敬第3軍駐汕頭,廣州只留一個教導師,省城兵力十分空虛,陳濟棠的部署主要是應付蔣的中央軍乘虛接收。詎知1936年「兩廣事變」,余漢謀通電擁蔣,率第1軍沿鐵路線南下,兩三天就從韶關兵臨廣州城下,加上空軍司令黃光銳率機飛往南京投誠,陳濟棠政權倒台。
  陳濟棠被迫出走香港,廣東多年經營成果拱手讓給蔣中正。陳濟棠到香港後,蔣派黃鎮球去安慰他,說將來借重他的地方還多。此後陳即出洋考察。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陳濟棠由歐洲回國,任國民政府委員及最高國防委員和戰略委員會委員。1940年春更任國民政府農林部長。
  1949年,任海南行政長官兼海南警備司令。1950年到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54年11月3日卒於台灣,獲厚葬於台北市新北投。陳濟棠舉殯時,台北及香港都有盛大的送葬儀仗。1993年,隨著兩岸關係的好轉,陳濟棠墓地從台北市遷回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湖光岩風景區西側,並與其夫人莫秀英(1900-1947)合葬於此。1997年,陳濟棠夫婦合葬墓被湛江市人民政府立為市文物保護單位。陳濟棠將軍的後代將其骨骸揀拾搬遷後,墓園即因乏人照護而日漸荒蕪,連原本宏偉挺立的石牌坊,也都嚴重傾圮坍塌,亂成一團;涼亭裏的高大石碑,也斷成三截,看守墓園的一對石獅也不翼而飛;而于右任先生親筆墓誌銘也被人噴上白漆,加以破壞。

4、「華南虎」余漢謀與粵軍:

講粵軍,另一要角余漢謀不能忽略。抗戰爆發後,余漢謀粵軍編成6個軍(62-

66軍,83軍),出兵抗日。 第66軍、83軍在南京保衛戰中損失慘重,番號被撤

消。 抗戰結束後,粵軍全部北調打內戰,第63軍(班超部隊前身,詳見拙作《班

超老兵話滄桑》)、64軍編入黃伯韜兵團,在淮海戰役中大部被殲;第62軍調華

北,在平津戰役中於天津被消滅;第65軍調西北,編入李振的18兵團,後來投

共。

余漢謀早年入讀黃埔陸軍小學,之後到武昌升讀陸軍預備學校。1916年參加孫

中山領導的革命,加入中華革命黨。隨後入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六期步科畢

業。之後於北洋軍內任排長、連長。1920年入粵軍,任營長。1925年粵軍改編

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余任第11師31團團長,師長為陳濟棠,同年參加粵桂戰

爭。北伐時隨第11師與李濟深留守廣州。1931年5月,陳濟棠等反蔣,在廣州另

立國民政府,余漢謀任廣州政府軍事委員會員委員,兼第一集團軍軍長。廣州

政府於九一八事變後取消。1934年至1935年余率部參加圍剿江西紅軍。

1936年陳濟棠與李宗仁、白崇禧以抗日名義,再度反蔣(兩廣事變)。余漢謀通電

各廣東將領支持蔣介石中央,陳手下之空軍司令黃光銳亦帶飛機飛南昌投靠蔣

,以及陳事敗出走香港等已如前述,斯時余漢謀接任廣東綏靖主任,取代陳濟

棠成為廣東軍政首領。

1937年抗戰爆發後,任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第四戰區副司令。所部的廣東軍

隊主力被調離廣東,參加淞滬、南京、武漢等戰役。1938年10月,日軍以空軍

、海軍優勢火力支援下,在廣東大亞灣登陸,兩星期後攻陷廣州。余漢謀被革

職留任,倉皇撤退中,連余漢謀自己的夫人上官賢德也被滞留在香港,直到

1942年才被共黨東江縱隊救出,更被譏諷為「余漢無謀」。1939年,日軍從廣州向粵北韶關進攻,企圖打開交通線,被余漢謀所擊退,始克復職,並兼任第

七戰區總司令,防區奄有廣東粵北及潮梅一帶。1948年國共內戰期間,余漢謀

被任為陸軍總司令。1949年1月,蔣總統為了挽救危局,决定調余漢謀回廣東出

任廣州绥靖公署主任,守住事關大局的南粤大地。同年8月下旬,葉劍英率领解

放軍南下部隊,兵分三路向廣東進軍。余漢謀也以三層防線與葉劍英對應,企

圖背水一戰。葉、余兩人均為廣東人,這兩隻「華南虎」终於在歷史關頭拉開

了决戰的架勢。10月上旬,解放軍突破了余漢謀的三層防線,攻克了廣州。至

12月21日止,廣東全境除海南島外全部淪陷。余漢謀只好率残部轉進海南,降

職為海南特區行政公署副長官。之後,解放軍又一鼓作氣攻克海南島,余漢謀

隨軍撤離來到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65年晉升一级上將。1981年病逝台

北。

結語:

俺此番寫作方式,讓粵軍的歷史隨著幾位重要人物之登場順勢娓娓道來,有關

粵軍轉戰海南與夫撤退抵台整編、衛戍台澎金馬情形,業於拙作《班超老兵話

滄桑》報導過,茲不贅。雖說凡百庶務皆為政治服務,但俺始終以為「橋歸橋

、路歸路」,歷史固不容扭曲,亦不必為政治擦脂抹粉,力求真實呈現,畢竟

讀者有知的權利。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393987&aid=10998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