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8/29 22:17:22瀏覽3207|回應4|推薦6 | |
對《教育部臺語典》表美麗、發音“suí”之字定為「媠」之商榷
日前在臉書,與一位任教高中國文的網友張君討論語文問題,其言台語(閩南語)表示「美麗」、發音suí之正確寫法是「媠」;自在老師查證工具書後發現,定發音suí字為「媠」,有待商榷。
張君臉書貼文寫道: 「閩南語是中原古音,又叫做『河洛語』。河洛語的『美麗』發音suí,它正確寫法是『媠』,不是『水』。」(「水」是俗寫)
以下整理自在老師查證之資料並個人看法,供大眾參考。
~~~~~~~~~~~~~~~
【查證資料】
查《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媠」suí: 「漂亮的、美麗的。例:彼个查某囡仔真媠。」
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媠」ㄊㄨㄛˇ: 美好。如:「婑媠(ㄨㄛˇ ㄊㄨㄛˇ)」。《文選.曹植.七啟》:「收亂髮兮拂蘭澤,行媠服兮揚幽若。」李善注引《說文》曰:「媠,南楚之名謂好也。」
《康熙字典》: 「媠」: 「《廣韻》他果切。《集韻》《韻會》《正韻》吐火切,並音妥。 《揚子·方言》豔美也。 又《集韻》吐臥切,音唾。吳楚衡淮之閒謂好曰娃,南楚之外曰媠,故吳有館娃之宮,漆媠之室。」
是以「媠」音妥ㄊㄨㄛˇ,與「河洛語的『美麗』發音suí」不同也。
又查許慎《說文解字》無「媠」字,其本字為「嫷」。 《說文》: 「嫷,南楚之外謂好曰嫷。从女隋聲。徒果切。」 徐鉉注曰:「今俗省作媠。」 段玉裁注:「媠卽嫷之省。徒果切。」
或以為「嫷」从女隋聲,而「隋朝」之「隋」音「隨」,故「嫷」可音suí。
案: 《康熙字典》:「《轉注古音》隋,古音妥。楊堅攺隨爲隋,後人遂以隋爲隨。」 《康熙字典》「隋」另音:「《集韻》宣隹切,音綏。祭食也。或作挼。」 故據《康熙字典》,「隋」有二音:音「妥」與音「綏」。
但依據《說文》: 「隋,裂肉也。从肉,从隓省。徒果切。」 是「嫷」(媠)與「隋」皆音徒果切,音「妥」。
今討論「嫷」(媠)字讀音,只宜依據現有工具書證據說話,非「推論」為「可能」也。
【結論】
故不知《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的編輯專家,是根據什麼來訂定臺灣閩南語表示「美麗」意思的“suí”其字為「媠」?
若說「閩南語是中原古音,又叫做『河洛語』」, 那麼「媠」的「中原古音」,依據北宋時期編定的《廣韻》為:「他果切」,讀「妥」ㄊㄨㄛˇ。 而今臺灣閩南語的「妥」音“thò”,與「媠」suí不同。
故教育部辭典定臺灣閩南語表示美麗意思的“suí”其字為「媠」,是有待商榷的。
【個人意見】
臺語(閩南語)是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卻並非「完全」等於古音(「古音」,其實是很籠統的語詞)。而方言音也常「有音無字」,或難以考定出原來對應之「文字」為何。
這些年政府為了所謂的「臺灣本土化」,大力推行「臺語」(實閩南語),因而編定辭典,或有勉強「湊字」之疑,亦未舉出所依據之古籍資料,故不知是否正確。
做學問,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本人非研究閩南語者,故此一問題,實有待專家解答之。  自在老師撰述 (原討論2018/8/25,8/29整理)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