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4 紐約行 (五)
2024/06/05 20:14:25瀏覽285|回應0|推薦18

      我們開車到海軍公園 (Buffalo Naval Park), 這兒是伊利湖的內灣 (Lake Erie), 看不到夕陽; 岸邊道路的另一頭卻被充當展覽館的軍艦擋住, 過不去, 只能就著夕陽餘暉拍照.

      對面有一棟五光十色的建築物, 看起來很耀眼, 還會變換燈光顏色, 但 google 地圖, 卻顯示是修船廠!? 我跟 Michael 和 Sarah 說 "那說不定是某個軍事機構, 有保密隱藏, 所以 google 不到真名字."

      天上有兩支飛行傘來回穿梭. 引擎聲滿吵的.

      我們在湖邊公園散步一小圈, 開始變涼了, 便回到旅館.

      這座海軍公園, 規模不大, 但是軍艦可以開到湖中, 對我而言, 算是新奇.

      晚上洗過澡後, 陪她們倆打麻將 (Michael 帶了一副迷你小麻將). 沒想到 Sarah 第一把就一炮雙響, 後面每一把不是放炮就是被自摸, 輸得她哇哇叫 (我們說好了, 輸的彈耳朵). 後來只好讓她多做一次莊家, 果然就雪恥了, 大夥兒才得以去睡覺!

5 月 20 日星期一

      早上在旅館吃過早餐後, 開車前往尼加拉瀑布 (Niagara falls).

      這是我第一次來水牛城, 從美國這兒看瀑布; 當年我是從加拿大那邊看這座知名瀑布, 視覺效果很不一樣. 今天有一群國中生的校外教學, 讓我原本認定 "星期一不會太多人" 的預期被破壞. 但學生在師長們的帶領下, 其實很乖, 也不會太吵, 還不錯.

      Sarah 事先在網路上購票, 並沒有比較便宜. 我們通過閘口後, 先到觀景台拍照.

      從 Buffalo 這兒, 主要是看到  "美國瀑布" (American falls). 從加拿大那邊, 則主要是看馬蹄瀑布 (horseshoe falls), 但同時也可以看到美國瀑布, 因此, 一般人都說 "從加拿大那邊看過來, 景觀比較棒", 就是這個原因.

      這是伊利湖 (Lake Erie) 的水, 由南往北經由尼加拉河 (Niagara river), 流向加拿大的安大略湖 (Lake Ontario), 其中這座彩虹橋 (Rainbow international bridge) 橫跨尼加拉峽谷, 連通了美加兩國, 大橋兩端各自有海關把守.

      霧中少女號 (Maid of the Mist), 在加拿大那邊是紅色雨衣, 在美國這裡成了藍色雨衣, 應該也是兩國講好的默契.

      我們在觀景台拍照後, 搭快速電梯下尼加拉峽谷, 來到河邊. 排隊時, 每人獲得雨衣一件, 每半小時一班遊船.  開船後不到 3 分鐘, 便經過美國瀑布, 開始被瀑布沖激下的水花濺濕.

      大家都興奮地拿手機拍照. 現在許多手機都有防水功能, 可以一邊沖水, 一邊拍照, 真是太方便了! 這美國瀑布, 其實被沖積岩層分成好幾道, 其中有一道瀑布還稱為新娘面紗瀑布 (Bridal Veil falls), 乘船經過時, 才看得出不一樣.

      離開美國瀑布後, 休戰 3 分鐘, 很快地就靠近馬蹄瀑布.

      剛剛還在路上開車時, 遠遠就看到噴濺上天的水花. 馬蹄瀑布的水量更大, 濺起的水花宛如濃雲密佈; 所有遊客立刻又被奔騰的水氣激發地歡呼大笑, 開心拍照.

      遊船在此刻意停留一下下, 這才往回開. 全程大約 20 分鐘, 每個人花了 29 元被噴濕, 都覺得很好玩, 呵呵!

      上岸後, 還可以走一段步道, 貼近去看美國瀑布.

      媽媽懶得再爬山, 拍了兩張照片後, 便先回到搭船處休息. 我們四個跟著人群繼續往上走, 此時太陽出來, 開始熱了.

      這步道並沒有真正貼近瀑布, 但至少不會被噴得滿臉, 所以鏡頭可以保持清晰. 若是走過一座橋, 到美國瀑布的另一邊, 有個 "Cave of the Winds", 可以感受到右邊是美國瀑布, 左邊是馬蹄瀑布的 "水風"; 但我看時間, 媽媽走不動, 而且快正午了, 想說算了, 便沒帶大家去.

      這步道的最高點需要排隊, 因為大家都希望合照獨照全都照. 結果發現, 印度人很沒禮貌, 一開始是一個中年女子要插隊, 我想說 "好吧, 你只有一個人, 給你先照." 沒想到她佔到位置後, 竟然一聲吆喝, 後面跟上 5 個人! 挖咧~ 真是不要臉!

      更後面還想上來的印度人, 我就不給他們機會了!

      拍過照後, 我們搭電梯回到尼加拉公園, 媽媽已經有點兒餓了, 所以我們在尼加拉河畔稍微散步一下, 欣賞準備衝下瀑布前的水勢, 便離開尼加拉瀑布.

      我的手機在這兒都沒有訊號, 害我一開始以為是自己算錯日期, 導致已經過期 (我買 10 日的 sim 卡, 每天 2G 容量, 510 元); 後來回到 Buffalo, 訊號又出現, 可能是在美加邊境, 所以訊號中斷了!

      來到水牛城, 當然要嘗試他們的道地水牛城雞翅.

      即使知道媽媽一定不喜歡, 我們還是選了一家餐廳進去吃雞翅 (Adolfs Old First Ward Tavern). 我們選了 3 種口味 (每一種口味有 10 支雞翅), 外加一個漢堡, 吃得滿撐的. 其中傳統的 Cajun 口味很不錯, 沾了 blue cheese 居然很對味; 但 Honey mustard 的更入味, 被我和二姊公認第一名; 至於那個 crab and cow 漢堡, 就遜色多了.

      吃過後, 開車往東. 路上經過一家冰淇淋店 (Yummies Ice Cream), 我們決定開進去吃.

      這幾天, Michael 和 Sarah 念茲在茲想吃冰淇淋, 但礙於 Michael 還在咳嗽, 所以不好意思堅持一定要吃. 今天他的咳嗽好多了, 加上已經到了旅遊的尾聲, 所以就放肆吃一下.

      這家冰淇淋, 口感濃郁, 果肉紮實, 得過好幾項金牌獎, 連當地的警車都來 drive through 喲!

      吃過冰淇淋後, 我們直接開往 Ithaca 市 (當年徐志摩把古希臘的這座城市, 翻譯為 "綺色佳"), 先去這兒最有名的地方, 康乃爾大學參觀 (Cornell university).

      二姊當年為了鼓勵 Michael 申請好的學校, 曾花一個月帶他到好幾所知名大學參觀, 這 Cornell 就是其中之一. Cornell 大學也是常春藤名校之一, 校友得過諾貝爾獎的, 就有好幾十位, 在全美大學排行榜中, 是數一數二的好學校.

      但 Cornell 實在太偏僻了, Ithaca 雖然是個非常舒適的湖邊城市 (位於 finger lakes 中的 Cayuga lake), 可是, 畢竟還是鄉下地方, 所以聽說這所大學的學生自殺率, 也是全美國大學的第一高! (可能是課業壓力大, 又沒有可以紓壓的娛樂場所)

      我們下車後, 走路到學校的知名地標, 鐘樓 (McGraw clock tower).

      這座鐘樓, 據說每天中午開放一小時, 給學生登記上去彈大鍵琴; 如今正在整修, 應該暫停開放, 但整點還是有敲鐘報時. 我笑說 "會去登記彈琴的, 應該都是高手, 該不會有人敢上去彈小蜜蜂吧!?"

       我們順著鐘樓旁的小徑, 走到圖書館前面, 看到幾位畢業生穿著大紅長袍在拍照. Cornell 的畢業典禮是下禮拜, 看樣子, 過幾天會開始熱鬧了. (然後附近的旅館又要漲價一波)

      由於時間關係, 我們只逛鐘樓這一帶; 這座學校的環境我很喜歡, 一看就覺得很舒服. 只是, 校園是在山坡上, 上下課換教室的時候, 得天天爬上爬下的, 跟我的母校很像, 學生們應該也是抱怨連連, 呵呵!

      傍晚在學校附近的一家中餐館吃飯 (De Tasty Hot Pot restaurant), 外面雖然已經變涼了, 但裡面空調壞掉, 非常悶熱.

      幸好梅干扣肉相當道地可口, 芥藍牛肉也好吃, 所以媽媽還是吃了滿滿一碗飯.

      晚上來到我事先在網路上訂的旅館, New Park event venue and suites.

      原本以為就是訂一般的旅館, 因為沒有五人房, 所以我訂了兩間 4 人房. 昨天收到 E-mail, 通知我說現場沒有接待人員, 給我一組密碼, 要我自己開門進去. Sarah 聽我說的旅館名稱後, 上網去查, 很疑惑地跟我說 "阿舅, 你訂的好像不是飯店, 是一個戶外的結婚場所耶!"

      我覺得很奇怪, 說 "不會吧!? 他給我兩間四人房, 只收 278 元, 看起來還有廚房, 客廳甚麼的, 是飯店呀!" 在納悶中, 我們開車過去. 經過一道自動閘門, 來到 e-mail 上告訴我的 Balloon suite.

      我看只有一間四人房, 不明究理, 請 Michael 直接打電話跟業者聯絡確認; 然後逐漸發現, 原來業者給我們兩間很舒適寬敞的套房, 另一間四人房就在隔壁, 有小門連通, 兩間房間還各自有大門以及落地窗陽台.

      而周邊環境, 竟是令我們大家都驚喜的世外桃源.........

      本來這篇要把旅遊過程寫完, 但這間 New Park event venue and suites 實在是太讓我驚喜了, 忍不住要把它獨立出來寫一篇, 只好下一篇再來做紐約行的 ending 囉!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urrando&aid=180677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