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形成三世紀危機可能原因的探討---文化、知識,和精神的層面(十一)
2010/06/30 08:35:00瀏覽1356|回應0|推薦22

()文化、知識,和精神的原因 :

6.    在羅馬帝國統治下,對各種宗教是寬容的,大致上各種宗教是平行發展的,使用希臘語文的區域,本地傳統宗教的思想、概念、形式的同化混合(syncretism)有日益增進的傾向。宗教上的是各種學說的混合,是這個時代特點特徵之一。

約公元二世紀最早的聖母瑪利亞壁畫像

約公元二世紀最早的聖母瑪利亞壁畫像

各種學說混合的意涵 : 基督教有些教派推崇聖母瑪利亞(Blessed Virgin Mary),可以千絲萬縷的聯繫到希臘母神(Cybele)及埃及繁殖女神愛希絲(Isis)的崇拜;

基督教教父將“存在的本源(The primeval Source of Being)演繹為神的“位格”,把神作為單一實體,導引出基督教上帝“三位一體(the Divine Trinity)的概念-----這種類似於中國的誠正修齊治平的形而上非邏輯的類比-----對引入了希臘邏輯哲學的基督教神學體系,就像在火藥堆上畫火柴,沒完沒了的一定出亂子。 形而上的問題是越想就領悟的越少;而且,寫的越多就越不能表達”,這裡就不攪和其中進行討論了!!

基督教耶和華(Jehovah)和撒旦(Satan),有著古波斯祆教(Manichaeism)元素及波斯太陽神(Mithras)轉化聯繫”;

基督教的天堂(Heaven)煉獄(Purgatory)與埃及神話的冥王歐西裏斯(Osirus)、婆羅門教(Vedic Brahmanism)的輪迴(Samsara)概念,可能在遠古是同源轉化的。

7.    早期基督教的思想中帶有明顯的反抗意識,主張用暴力奪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在西元三世紀羅馬帝國內部發生嚴重的危機時期。受到震動和打擊的莊園地主大商人官僚甚至皇帝的親戚也都加入了基督教。教會的勢力有很大的發展。羅馬、拜占庭、亞歷山大里亞、迦太基等大城市成了其所在地區教會的中心。

各地方的基督教會就逐漸地由主教領導主教制的建立標誌著基督教會已掌握在富人們的手中教會的領導權完全轉到了有產者的手中基督教也就失去了被壓迫者宗教的性質,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可以接受和利用的宗教了在第三個世紀,基督徒在社會所有的各個基層中都有,包括在軍隊和皇帝的皇宮內,但不可能知道有多少數量。當然,在東部行省的比西部的多;在城市的比在農村的多;西元300年,一般不能被證明的估算,基督教徒的人數,大約不會超過總人口的10%

在第三世紀的後半,基督徒是有系統的被逼迫,特別是在西元306年,被皇帝狄奧克雷先烏斯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強力壓制。但,在短短的六年後,西元312年,君士坦丁與東部帝國的奧古斯都在米蘭會見並聯名發表了著名的米蘭赦令(The Edict of Milan)君士坦丁的舉措可以稱為"改教"(conversion)!!

為何會有這麼大的變化了?    現實政治的實踐是不可能僅做了一個神蹟預示夢的結果----其中的轉折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在羅馬帝國衰亡史(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第二十章Conversion Of ConstantineThe Motives, Progress, And Effects Of The Conversion Of Constantine.有深入的探討,有興趣可利用超連結去閱讀-----當然,說他夢到這個---神示符號_Labarum ---符號,然後就劃在他軍隊的盾牌上,在耶和華的神佑下戰無不勝,也是化繁為簡引人入勝的說法!!

基督教有羅馬帝國的法律結構秩序----"教區"的建立比照羅馬行省的組織;西羅馬崩潰後,"教區"的組織依然能有效的運作在公權力的真空期期間將羅馬帝國的司法權就自然的"因襲"過來,然後,協助"世俗蠻族軍閥"建立統治架構

8.    社會崩解的過程會造成人民因社會價值觀改變的迷惑,是導致迷信宗教的發展原因,這個道理,可參考近代中國法輪功的發展過程----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政策衝擊中國的計劃經濟結構,大量下崗及失業的群眾,在心裡感覺被共產主義的中國拋棄了而又無力可回天,造就新興宗教法輪功發展的外在環境-----及歷代中國的變亂,無一例外的農民的不堪重賦造成基層經濟結構的崩解,而此時迷信宗教應運而生集結眾人乘勢改變了朝代!!  宗教的發展應是社會基層經濟活動結構發生變化後所產生的,是現象,不是社會變化的因 我們可以由基督教發展的軌跡反證羅馬帝國社會基層經濟結構的崩解是造成羅馬帝國上層建構物---政治結構必須改變的根本原因!!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asTso&aid=417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