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2/26 00:12:10瀏覽2609|回應2|推薦1 | |
簡單記一下心得. 這首在弦樂四重奏中並不屬於入門級的曲目, 聆聽時可以得知是藝術性多於大眾欣賞取向, 曲子中有許多以複音音樂寫作的部份, 仔細聽弦樂聲部的合奏時, 並不容易立即分出不同的旋律線條, 須要有相當良好的音感的人才能從純聆聽中解析出曲子完整結構, 我想更普遍的狀況, 應該是有能力參與演出者, 參酌樂譜或是適當的導聆, 才能完整了解. 這首曲子的譜寫背景, 的確也是如此, 是一位俄國貴族所委託的, 他是業餘的大提琴好手. 古典時期的樂曲, 能理解樂曲的結構是與作曲家心神領會的重要過程. 這是我第一次仔細聽弦樂四重奏, 雖然並不能全然理解, 但聆聽琴弓的轉折, 樂音的共鳴, 則是愉悅無比. 在多數情形下, 由於聲部的飽滿, 四種樂器各有角色, 並不會感到單調乏味, 這種類型的曲子, 比具有戲劇化的音量變化的交響樂, 更適合當家裏或是車上的音樂. 與家人在一起的場合, 不想聽的人可以當做優雅的背景音樂, 想聽的人則可以繼續細聽. 會選這首聽是純屬機緣, 這首的終樂章原本是現稱 "大賦格" 的曲子, 幾個月前才因為雙鋼琴版的貝多芬親筆譜即將拍賣, 而由拍賣機構頻頻發出新聞稿進行炒作. 照蘇富比的說法, 這份原譜的出世是偉大的發現, 眾網友奔走相告, 我看了則一直偷笑. 因為"大賦格" 的兩個版本樂譜 (弦樂四重奏版, 雙鋼琴改編版) 都沒有佚失, 重新被發現的只是雙鋼琴改編版的親筆譜, 並不是弦樂四重奏, 而雙鋼琴改編版只是為了一般有音樂素養的大眾, 在沒有錄音設備的年代, 還能有親近這首曲子的機會, 相較之下其重要性並不高, 只有貝多芬的手跡值得收藏. 新聞稿的模糊字眼雖有誤導之嫌, 大部份人的反應則顯示出大家都是道聽途說, 並沒有實際聽過跟了解這首曲子. 所以笑歸笑, 我還是乖乖的買唱片來聽. 我的唱片: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