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貝多芬的鋼琴三重奏 No.7 - 第一樂章
2005/12/17 00:01:43瀏覽1414|回應3|推薦0

這首是由鋼琴, 小提琴, 大提琴一起演出的三重奏, 三者地位相當, 沒有從屬關係.

三重奏最有趣的地方, 是曲目並不算多, 所以並不夠支撐固定的三重奏樂團. 不像弦樂四重奏有拉不完的曲目, 因此會有許多固定團員的弦樂四重奏. 弦樂四重奏的關係緊密, 彼此相知甚深, 很多知名樂團的團員的身份是一輩子的, 直到有人年老退引, 才會換人. 而三重奏呢, 我老覺得是在 "打工", 暑假到了大家么喝一聲, 帶著樂器來拉一曲.

不過這也是有趣的地方, 所有的音樂演奏都有即興成份, 如果伙伴的樂風跟我不同, 有浪漫也有德奧, 偏偏我是現代的, 那大家的分寸要怎麼抓, 從排演一直到聆聽都是讓人懸在心上又特別有趣的地方.

這首鋼琴三重奏讓我聽了覺得充滿友誼的溫暖, 三個樂器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 有時候是主奏, 有時候是合奏, 有時候當伴奏, 不斷的變化. 我拉到橋段拖久一點低一點, 這樣好襯托出接下來你的主奏聲部, 或是這次輪我們兩個一組, "他" 則晾在一旁彈節拍, 沒關係等一下又會輪回來.

不過我聽這首也體會到, 為何弦樂四重奏會如此當道, 四聲部正好演出樂理上最理想的三和弦加重複音, 所以合唱也是四聲部, 弦樂四重奏也是如此. 三重奏尤其是在兩把提琴拉奏的狀況下, 少了內聲部, 聲音的確單薄了點.

貝多芬的音樂裏面, 主題動機一向不可少, 架構分明, 這個樂章的主題很悠哉閒情, 由三個樂器不斷變化演譯, 聽起來真的樂趣無窮.

我的唱片:
Beethoven: Piano Trio No.7 "Archduke" / Schubert: Piano Trio No.1
by Alfred Cortot, Jacques Thibaud, Pablo Casals
EMI 56700123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ilhouettes&aid=127127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三重奏
2005/12/26 20:54
 雖然弦樂四重奏是室內樂的主流,也是音家樂展現作曲、演奏實力的舞台,對我而言,卻喜歡鋼琴三重奏那種多了鋼琴音響的效果。說得沒有錯,鋼琴三重奏常是臨時成軍,且鬧意見的機率遠比弦樂四重奏高。

Murphy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節錄網路上找到的我這張錄音的背景資料 (續)
2005/12/17 23:16

音樂與友誼

為什麼這個三重奏團的演出評價會那麼高呢?三人本身音樂的素養當然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他們風格各異,但卻能夠同時表現合奏的和諧以及保存各自的色彩,這是難能可貴的事。再者,據卡薩爾斯指出,他們三人的組合是建立在音樂和友誼的基礎之上,他們演出的主要動機是個人愛好與自娛娛人。在沒有壓力之下,他們真正的讓自己以及聽眾都享受到音樂的樂趣。讀者們如果能夠找到他們三人在EMI唱片公司錄製的貝多芬「大公三重奏」,不妨仔細品嘗就可體會其中奧妙。

科爾托、蒂博和卡薩爾斯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在於他們能夠使演奏過多次的曲目每次都表現出新意。根據Jean Loubier的研究,他們總共舉辦過158場音樂會,然而他們演奏的曲目數量十分有限。在150首三重奏樂曲中(其中海頓的作品佔45首)他們只演奏過33首,其中最常演奏的樂曲只有13首。他們甚至只演奏過一首海頓的作品(G大調三重奏);莫札特的作品也只演奏過一首(作品 542)。有人還認為他們錄製過的五首三重奏會那麼傑出,其實是因為在二十七年的合作中,一再重複演奏所致。(這五首是海頓三重奏,舒伯特的降B大調三重奏(作品99號),孟德爾頌的D小調(作品49號),舒曼的D小調(作品63號)和貝多芬的降B大調大公三重奏)。其中舒伯特的三 重奏在92 場音樂會中奏過49場;這首曲子實際上已成了他們的代表作。

或許有人會誤以為他們三人的演奏曲目很窄,其實不然。這是因為他們三人平常各有自己的事業,湊在一起練習新曲的機會並不多,所以才會一再以舊曲充當演奏曲目。

斯人已駕黃鶴西歸,不過典型仍在夙昔。到今天為止,由名家所組成的三重奏團不知凡幾,但是仍然沒有能夠超越他們者。或許,時代生活背景所產生的藝術催化作用恐怕遠勝於技巧的結合吧! ....

----------


Murphy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節錄網路上找到的我這張錄音的背景資料
2005/12/17 23:15

我先聲明: 這是 1928 年的錄音, 所以音效不算好, 小提琴的聲音聽起來很尖銳, 鋼琴聲有點怪但還好, 大提琴算是最正常的. 我放這張時老婆還會抗議, 真的只能 "一個人聽音樂".

----------

作者: 劉漢盛

來源: http://cdhi.audionet.com.tw/people/%E5%A4%A7%E6%8F%90%E7%90%B4%E5%AE%B6/%E5%8D%A1%E8%96%A9%E7%88%BE%E6%96%AF/%E5%8D%A1%E8%96%A9%E7%88%BE%E6%96%AF4.htm

... 在二十世紀,大家公認最偉大的三重奏團就是由卡薩爾斯(1876-1973)、小提琴家蒂博(Jacques Thibaud, 1880-1953)與鋼琴家柯爾托(Alfred Cortot, 1877-1962)所組成的。說起他們合組三重奏的經過,隨性隨意的成分大過事先定好崇高的目標。組成之後,由於許多因素使然,這三位大師有一陣子各自為政,感情出現裂縫。晚年他們又相互體諒重歸於好。或許,許多年輕的樂迷根本沒機會聽到這個偉大三重奏團的唱片;甚至也沒聽過蒂博與柯爾托的演奏。但是,這無損於他們的偉大。在此我想告訴年輕的讀者們,如果您看到他們的CD,不管是否嫌錄音年代久遠音響效果不好;或是聽不出他們好在哪裡,不妨都先買下來,等以後自己對音樂的涵養成熟之後再拿出來欣賞。

由草創到分離

這個三重奏團由於卡薩爾斯名氣最大,因此也就通稱卡薩爾斯三重奏團(嚴格說來是柯爾托創團的)。如果要談到他們組團的經過,那可能要回溯到1902年左右。當時,蒂博與科爾托、以及一些年輕音樂家等都是卡薩爾斯音樂圈裡的年輕人,他們常常在其中一個人的家中集會演奏室內音樂。有時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依沙易、克萊斯勒等人如果來到了巴黎,也會趕來和他們一聚。在1905年底或1906年初左右,科爾托建議他們不妨將平常演奏室內樂自娛的情形搬上舞台,一方面可以多些收入;另一方面也可出名。結果大家都贊成,於是立刻緊鑼密鼓聚會練習,準備正式登台獻藝。1906年12月18日,他們在Lille舉辦了他們的首場音樂會。

開始時,他們的收入並不算好,一直到後來建立了自己的聲望,演出的機會越來越多,收入 才逐步提高。不久,就達到了每年二十場。1908年更多達二十二場。為了以價制量,他們便謝絕了那些演出費低於每場4500法朗的邀請。由於科爾托與卡薩爾斯之間出現了個人糾紛, 他們在一次大戰前後停止了演出,直到1922年才又復出。此後,因為卡薩爾斯一直以巴塞隆納發展自己的管弦樂團,他們三人改為每年春季聚會一次。1925年他們又把英國列為定期演出的地點之一。1929年,他們沒有舉辦過任何形式的演出;1930年只舉辦了兩場音樂會; 1932年四場;1933年三場。以後,他們再也沒有一起舉辦音樂會。

往後,卡薩爾斯的生活陷入一生中最晦暗的時期。西班牙內戰、二次大戰爆發等接踵而來,他與數十萬西班牙難民避於法國與西班牙交界處的普拉德。佛郎歌政府懸賞要他;法國又淪入納粹手中,黑衫隊也對他產生威脅。在此時期,偏偏科爾托、 蒂博與大提琴家傅尼葉重組三重奏團, 並在歐洲舉辦了一系列音樂會。卡薩爾斯知道之後非常生氣,好像被多年的朋友拋棄般。戰爭使得他們三人的際遇不同,卡薩爾斯因為懼怕法西斯主義者而四處躲避;科爾托卻在德國控制的法國文化機構任職,並且接受福特萬格勒的邀請,在柏林及其他五個德國城市巡迴演出。對於身受納粹迫害的卡薩爾斯而言,這是他最不能忍受的事。而另一位伙伴蒂博也同樣在法國傀儡政權底下演出,這也使得卡薩爾斯覺得好像受到了污辱。他們之間的裂隙越來越大。1953年9月,蒂博搭機前往越南勞軍不幸死於空難,他永遠沒機會向老友表達和解之意。1958年,柯爾托到普拉德向卡薩爾斯解釋,二人終於在八十幾高齡時盡釋前嫌。

(待續)